“喜春來·泰定三年丙寅歲除夜玉山舟中賦”譯文及注釋
譯文
江畔農家茅舍旁盛開著鮮艷的梅花,湍急的江水沖打著巨石濺起銀白色的浪花。我漂泊異鄉,在這簡陋的船篷下送走舊日年華。請問那暮色中歸巢的寒鴉:哪里是我親人的家?
注釋
中呂:宮調名。中呂宮是元曲常用宮調之一。
喜春來:曲牌名,屬中呂宮。
泰定三年丙寅歲:泰定三年(1326)即為丙寅年。
除夜:除夕。
玉山:今江西省玉山縣,在長江北岸。
的的(dí dí):鮮明的樣子。
石瀨(lài):石上急流。瀨,湍急的水。
濺濺:流水聲。
玉沙:指銀白色的浪花。
瓦甌篷:一種簡陋的船篷,形如瓦甌。
阿戎家:指親人所在。阿戎,指堂弟,這是晉宋以來的習慣稱呼。此處泛指近親。
“喜春來·泰定三年丙寅歲除夜玉山舟中賦”鑒賞
賞析
這首曲描寫除夕夜作者在旅途舟中所見之景,抒發了對家鄉親人的思念,表達了無限的親情。全曲情感含蓄真摯,語言簡明自然。
“江梅的的依茅舍,石瀨濺濺漱玉沙。”首一句通過工整的對仗寫出了岸上江邊的景色:梅花依傍著茅舍開放,湍激流水沖刷著沙石。“的的”本是明白、昭著之義,此處用以形容梅花色彩鮮艷奪目,雖在暮色之中仍然看得分明。作者筆下的畫面雖不乏生機活力,但毫無新年除夜的喜慶氣氛,平靜的描繪之中流露出一種冷清的情調。
第三句描寫自己的飄泊生涯:“瓦甌篷底送年華。”瓦甌小船以容身、江中度除夜的境況,突出了作者的孤獨之感與凄涼之情。這里筆鋒一轉,情感為之一挫。唐代詩人杜荀鶴《溪興》一詩曾謂:“山雨溪風卷釣絲,瓦甌篷底獨斟時。”同樣收入張雨《貞居詞》的另一首作品《八聲甘州·舟次垂虹寄玄洲許道民》亦曰:“獨酌瓦甌篷底,誰與飯胡麻?”除夕,本應是萬家團圓的日子,可作者卻羈旅天涯,孑然一身,江上飄蕩。縱然曲家弱冠便以儒者抽簪入道,遁出紅塵,可遇到這樣的景況,仍免不了黯然神傷。
曲子最后,作者把目光投向暮色中紛紛歸巢的鴉鳥。他語帶悲涼地“問暮鴉”:“何處阿戎家?(可知道我弟弟家在何處?)”情不自禁地流露出強烈的思親之情,孤寂、落寞的心情流溢于筆端。
創作背景
這首曲是作者除夕夜在舟中思念親人而作。元朝泰定三年(公元1326)除夕之夜,曲家張雨路經江西玉山,在一艘破舊的小船上度過了新年。除夕之夜本是辭舊迎新家人團圓之時,可是作者卻歸家無望,依舊在江上漂泊,望著暮色籠罩下的沿江景物,倍覺羈旅之苦,思親之情油然而生,于是揮筆寫下這支小令。
張雨簡介
元代·張雨的簡介

張雨(1283~1350)元代詩文家,號句曲外史,道名嗣真,道號貞居子曾從虞集受學,博學多聞,善談名理。詩文、詩文、書法、繪畫,清新流麗,有晉、唐遺意。年二十棄家為道士,居茅山,嘗從開元宮王真人入京,欲官之,不就。
...〔? 張雨的詩(2篇)〕猜你喜歡
黑漆弩·游金山寺
鄰曲子嚴伯昌,嘗以《黑漆弩》侑酒。省郎仲先謂余曰:“詞雖佳,曲名似未雅。若就以‘江南煙雨’目之何如?”予曰:“昔東坡作《念奴》曲,后人愛之,易其名為《酹江月》,其誰曰不然?”仲先因請余效顰。遂追賦《游金山寺》一闋,倚其聲而歌之。昔漢儒家畜聲伎,唐人例有音學。而今之樂府,用力多而難為工,縱使有成,未免筆墨勸淫為俠耳。渠輩年少氣銳,淵源正學,不致費日力于此也。其詞曰:
蒼波萬頃孤岑矗,是一片水面上天竺。金鰲頭滿咽三杯,吸盡江山濃綠。蛟龍慮恐下燃犀,風起浪翻如屋。任夕陽歸棹縱橫,待償我平生不足。
陽春曲·題情
輕拈斑管書心事,細折銀箋寫恨詞。可憐不慣害相思,則被你個肯字兒,迤逗我許多時。
鬢云懶理松金鳳,胭粉慵施減玉容。傷情經歲繡幃空,心緒冗,悶倚翠屏。
慵拈粉線閑金縷,懶酌瓊漿冷玉壺。才郎一去信音疏,長嘆吁,香臉淚如珠。
從來好事天生儉,自古瓜兒苦后甜。奶娘催逼緊拘鉗,甚是嚴,越間阻越情忺。
笑將紅袖遮銀燭,不放才郎夜看書。相偎相抱取歡娛,止不過迭應舉,及第待何如。
百忙里鉸甚鞋兒樣,寂寞羅幃冷篆香。向前摟定可憎娘,止不過趕嫁妝,誤了又何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