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月·日日深杯酒滿”譯文及注釋
譯文
每天把大酒杯倒滿酒,終日在鮮花盛開的小花圃里喝醉。自己唱歌自己跳舞,自己樂得開懷大笑,最令人高興的是沒有牽掛沒有羈絆。
一生中能有幾回短暫的美麗的夢,多少奇人異士都不免歸到黃泉。人生不用計較太多,只要把現在的歡樂時光過好就行了。
注釋
朝朝:天天;每天。
“西江月·日日深杯酒滿”鑒賞
賞析
這首詞寫作者晚年以詩、酒花為樂事的閑淡生活,用語淺自而意味悠遠,流露出一種閑曠的情調。
“日日深杯酒滿,朝朝小圃花開”,起首兩句寫出詞人終日醉飲花前的生活。深杯酒滿見得飲興之酣暢,小圃花開點出居處之雅致。無一字及人,而人的精神風貌已隱然可見。這正是借物寫人之法的妙用。“自歌自舞自開懷,且喜無拘無礙”,抒情主人公的正面形象出現了。三個“自”隔字重疊,著力突出自由自在、自得其樂的神態,自然地帶出“無拘無礙”一句。
整個上片洋溢著輕松自適的情致,行文亦暢達流轉,宛若一曲悅耳的牧歌。兩句一轉,由物及人,既敞露心懷,又避免給人以淺顯平直之感。
至下片文情陡變,兩個對句表達了作者對世事人生的認識,所謂人類的歷史不過是幾場短暫春夢雜沓無序的聯綴,無論怎樣的奇士賢才都終究不免歸于黃泉。這是歷盡滄桑,飽經憂患之后的感喟,無疑含有消極的虛無意識。此詞寫作時代大致正忠良屈死而奸佞當道之時,“黃泉”(“紅塵”)句也隱含著深深的悲憤之情。
這時,朱敦儒那種壯懷遠抱已被消蝕殆盡了,字里行間仍存苦懷,有一種無可奈何的心緒。他自以為看破了紅塵,不復希冀有所作為,把一切都交付給那變幻莫測的命運去主宰,自己“不須計較與安排”,只要“領取而今現在”,求得片時歡樂也就心滿意足了。
末句不啻是對上片所描述的閑逸自得生活之底蘊的概括和揭示。這句在結構上也是有力的收束。上片寫景敘事,下片議論感嘆,有情景相生、借景達情之妙。
這是一首清新淡雅,韻味天成的小詞,語意俱佳。
朱敦儒簡介
宋代·朱敦儒的簡介

朱敦儒 (1081-1159),字希真,洛陽人。歷兵部郎中、臨安府通判、秘書郎、都官員外郎、兩浙東路提點刑獄,致仕,居嘉禾。紹興二十九年(1159)卒。有詞三卷,名《樵歌》。朱敦儒獲得“詞俊”之名,與“詩俊”陳與義等并稱為“洛中八俊” (樓鑰《跋朱巖壑鶴賦及送閭丘使君詩》)
...〔? 朱敦儒的詩(5篇)〕猜你喜歡
移居二首
昔欲居南村,非為卜其宅。
聞多素心人,樂與數晨夕。
懷此頗有年,今日從茲役。
敝廬何必廣,取足蔽床席。
鄰曲時時來,抗言談在昔。
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
?
春秋多佳日,登高賦新詩。
過門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農務各自歸,閑暇輒相思。
相思則披衣,言笑無厭時。
此理將不勝?無為忽去茲。
衣食當須紀,力耕不吾欺。
六一居士傳
六一居士初謫滁山,自號醉翁。既老而衰且病,將退休于潁水之上,則又更號六一居士。
客有問曰:“六一,何謂也?”居士曰:“吾家藏書一萬卷,集錄三代以來金石遺文一千卷,有琴一張,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壺。”客曰:“是為五一爾,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間,是豈不為六一乎?”客笑曰:“子欲逃名者乎?而屢易其號。此莊生所誚畏影而走乎日中者也;余將見子疾走大喘渴死,而名不得逃也。”居士曰:“吾因知名之不可逃,然亦知夫不必逃也;吾為此名,聊以志吾之樂爾。”客曰:“其樂如何?”居士曰:“吾之樂可勝道哉!方其得意于五物也,泰山在前而不見,疾雷破柱而不驚;雖響九奏于洞庭之野,閱大戰于涿鹿之原,未足喻其樂且適也。然常患不得極吾樂于其間者,世事之為吾累者眾也。其大者有二焉,軒裳珪組勞吾形于外,憂患思慮勞吾心于內,使吾形不病而已悴,心未老而先衰,尚何暇于五物哉?雖然,吾自乞其身于朝者三年矣,一日天子惻然哀之,賜其骸骨,使得與此五物偕返于田廬,庶幾償其夙愿焉。此吾之所以志也。”客復笑曰:“子知軒裳珪組之累其形,而不知五物之累其心乎?”居士曰:“不然。累于彼者已勞矣,又多憂;累于此者既佚矣,幸無患。吾其何擇哉?”于是與客俱起,握手大笑曰:“置之,區區不足較也。”
已而嘆曰:“夫士少而仕,老而休,蓋有不待七十者矣。吾素慕之,宜去一也。吾嘗用于時矣,而訖無稱焉,宜去二也。壯猶如此,今既老且病矣,乃以難強之筋骸,貪過分之榮祿,是將違其素志而自食其言,宜去三也。吾負三宜去,雖無五物,其去宜矣,復何道哉!”
熙寧三年九月七日,六一居士自傳。
丙辰歲八月中于下潠田舍獲
貧居依稼穡,戮力東林隈。
不言春作苦,常恐負所懷。
司田眷有秋,寄聲與我諧。
饑者歡初飽,束帶候鳴雞。
揚楫越平湖,泛隨清壑回。
郁郁荒山里,猿聲閑且哀。
悲風愛靜夜,林鳥喜晨開。
曰余作此來,三四星火頹。
姿年逝已老,其事未云乖。
遙謝荷蓧翁,聊得從君棲。
偶題三首
門外青山翠紫堆,幅巾終日面崔嵬。
只看云斷成飛雨,不道云從底處來。
擘開蒼峽吼奔雷,萬斛飛泉涌出來。
斷梗枯槎無泊處,一川寒碧自縈回。
步隨流水覓溪源,行到源頭卻惘然。
始信真源行不到,倚筇隨處弄潺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