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連環影·何處”譯文及注釋
譯文
是什么時候,下起了浙浙瀝瀝的小雨?屋檐下的花朵都已被雨水打濕,然而花底下的人卻默默無語。
輕輕地將屏風掩緊,玉爐中所焚之香也已燃盡。誰能看到有個人正滿含哀愁、深鎖雙眉,獨自倚靠在欄桿邊上。
注釋
玉連環影:詞牌名,此調譜律不載,或亦自度曲。
何處:何時。古詩文中表示詢問時間的用語。
檐(yán)花:屋檐之下的鮮花。
屏山:屏風,因屏風曲折若重山疊嶂,或屏風上繪有山水圖畫等而得名。
闌干:同“欄干”。
“玉連環影·何處”鑒賞
賞析
這是一首觸景寫情之作.細膩動人。前半首寫室外勾畫了一幅凄清的場景。后半首轉入室內,掩緊屏風熏爐中的香早已燃成灰燼,不見一絲溫暖。這一切,無不透著凄冷之意。而看花之人此時無言勝有言,是對柔弱之花被摧折的嘆息,是對自身命運不能由自己掌握的悲哀。
這首小詞結構層次分明,井井有條地描摹出了一幅畫面。先寫室外,再寫室內,最后點到愁怨之人。本篇雖短小精悍,但卻層層深入,極見情味。納蘭長于小令,由此篇亦可見一斑。一開始便發問:何時下起了這么大的雨?把屋檐下的花兒都淋濕了。那個惜花之人默默地看著那些被風雨摧殘的。
此詞或可視為納蘭對自身處境的一個婉曲表達,從中可見詞人內心的悲涼。
創作背景
納蘭與妻子盧氏恩愛情深,可惜天妒紅顏,盧氏雙十年華便香消玉殞。此作想必是納蘭描摹回憶之作,寫女子其實也是自況其身,具體創作年份已難以考證。 ?
納蘭性德簡介
清代·納蘭性德的簡介

納蘭性德(1655-1685),滿洲人,字容若,號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詞人之一。其詩詞“納蘭詞”在清代以至整個中國詞壇上都享有很高的聲譽,在中國文學史上也占有光采奪目的一席。他生活于滿漢融合時期,其貴族家庭興衰具有關聯于王朝國事的典型性。雖侍從帝王,卻向往經歷平淡。特殊的生活環境背景,加之個人的超逸才華,使其詩詞創作呈現出獨特的個性和鮮明的藝術風格。流傳至今的《木蘭花令·擬古決絕詞》——“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等閑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富于意境,是其眾多代表作之一。
...〔? 納蘭性德的詩(220篇)〕猜你喜歡
傾杯·鶩落霜洲
鶩落霜洲,雁橫煙渚,分明畫出秋色。暮雨乍歇,小楫夜泊,宿葦村山驛。何人月下臨風處,起一聲羌笛。離愁萬緒,閑岸草、切切蛩吟如織。
為憶芳容別后,水遙山遠,何計憑鱗翼。想繡閣深沉,爭知憔悴損,天涯行客。楚峽云歸,高陽人散,寂寞狂蹤跡。望京國。空目斷、遠峰凝碧。
東征賦
惟永初之有七兮,余隨子乎東征。時孟春之吉日兮,撰良辰而將行。乃舉趾而升輿兮,夕予宿乎偃師。遂去故而就新兮,志愴悢而懷悲!
明發曙而不寐兮,心遲遲而有違。酌鞰酒以弛念兮,喟抑情而自非。諒不登樔而椓蠡兮,得不陳力而相追。且從眾而就列兮,聽天命之所歸。遵通衢之大道兮,求捷徑欲從誰?乃遂往而徂逝兮,聊游目而遨魂!
歷七邑而觀覽兮,遭鞏縣之多艱。望河洛之交流兮,看成皋之旋門。既免脫于峻崄兮,歷滎陽而過卷。食原武之息足,宿陽武之桑間。涉封丘而踐路兮,慕京師而竊嘆!小人性之懷土兮,自書傳而有焉。
遂進道而少前兮,得平丘之北邊。入匡郭而追遠兮,念夫子之厄勤。彼衰亂之無道兮,乃困畏乎圣人。悵容與而久駐兮,忘日夕而將昏。到長垣之境界,察農野之居民。睹蒲城之丘墟兮,生荊棘之榛榛。惕覺寤而顧問兮,想子路之威神。衛人嘉其勇義兮,訖于今而稱云。蘧氏在城之東南兮,民亦尚其丘墳。唯令德為不朽兮,身既沒而名存。
惟經典之所美兮,貴道德與仁賢。吳札稱多君子兮,其言信而有徵。后衰微而遭患兮,遂陵遲而不興。知性命之在天,由力行而近仁。勉仰高而蹈景兮,盡忠恕而與人。好正直而不回兮,精誠通于明神。庶靈祇之鑒照兮,佑貞良而輔信。
亂曰:君子之思,必成文兮。盍各言志,慕古人兮。先君行止,則有作兮。雖其不敏,敢不法兮。貴賤貧富,不可求兮。正身履道,以俟時兮。修短之運,愚智同兮。靖恭委命,唯吉兇兮。敬慎無怠,思嗛約兮。清靜少欲,師公綽兮。
庚子歲五月中從都還阻風于規林·其一
行行循歸路,計日望舊居。
一欣侍溫顏,再喜見友于。
鼓棹路崎曲,指景限西隅。
江山豈不險?歸子念前涂。
凱風負我心,戢楪守窮湖。
高莽眇無界,夏木獨森疏。
誰言客舟遠?近瞻百里余。
延目識南嶺,空嘆將焉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