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關系,只列出前 100 個往的成語
成語 | 解釋 | 出處 |
---|---|---|
dú wǎng dú lái獨往獨來 | 指行動自由,沒有阻礙。又指作文用字獨具一格,后指單獨往來。 | 莊周《莊子 在宥》:“出入六合,游乎九州,獨往獨來,是謂獨有。” |
bù zhuī jì wǎng不追既往 | 對以往的過錯不再追究。 | 清 林則徐《諭各國商人呈繳煙土稿》:“聞該夷平日重一信字,果如本大臣所諭,已來者盡數呈繳,未來者斷絕不來,是能悔罪畏刑,尚可不追既往。” |
yī wǎng zhí qián一往直前 | 見“一往無前”。 | 陶成章《浙案紀略》第四章第二節:“其行事也,常鼓一往直前之氣,而不慮其他。” |
nǐ lái wǒ wǎng你來我往 | 相互來往。多指親朋好友之間交往頻繁 | 明·郭勛《英烈傳》第43回::“胡深就把大刀抵住,你東我西,你來我往,戰上五十余合。” |
xīn chí shén wǎng心馳神往 | 整個心思都奔向那里。形容思想集中在追求和向往的事情或地方上。心:心思;馳:奔向。 | 《隋書·史祥傳》:“身在邊隅,情馳魏闕。” |
míng lái àn wǎng明來暗往 | 公開或暗地里來往。形容關系密切,往來頻繁。 | 浩然《艷陽天》第120章:“馬小辮跟馬之悅明來暗往,大伙兒嘴上不說,心里都有數目字兒。” |
wǎng zhǔ hái tīng往渚還汀 | 謂往返都須渡水。 | |
xìn shǐ wǎng lái信使往來 | 信使:傳遞消息或承擔使命的使者。使者來來往往 | 清·王夫之《讀通鑒論·陳宣帝》:“信使往來,禮文相匹。” |
hán lái shǔ wǎng寒來暑往 | 寒冷的冬季來臨了;暑熱的夏日過去了。形容時間的不停流逝。 | 《周易 系辭下》:“寒往則暑來,暑往則寒來,寒暑相推,而歲成焉。” |
shǔ wǎng hán lái暑往寒來 | 熱天過去了,冷天來到了。形容時光的流逝。亦作“暑來寒往”。 | 南朝·梁簡文帝《中書令臨汝靈侯墓志銘》:“草茂故轍,松插新枚。月明泉暗,暑往寒來。” |
yīng tè mài wǎng英特邁往 | 邁往:超越前人。英俊威武的姿態超越前人。 | 宋·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前集·山谷中》:“至東坡則云:‘平生萬事足,所欠惟一死。’英特邁往之氣可畏而仰哉!” |
shén wǎng xīn zuì神往心醉 | 欣喜若狂或神不自主的狀態 | |
xīn chí shén wǎng心弛神往 | 弛:心神向往。心神奔向所向往的事物。形容一心向往。 | 宋 歐陽修《祭杜公文》:“系官在朝,心往神馳,送不臨穴,哭不望帷。” |
shì wǎng rì qiān事往日遷 | 謂事情和時光都已過去。 | 唐·李白《雪讒詩贈友人》:“感悟遂晚,事往日遷。” |
kàn wáng wǎng bài瞰亡往拜 | 瞰:窺看;亡:外出。看到對方不在家時前去拜訪。形容本來不想拜見,卻又要走一趟拜訪的過場。 | 戰國·鄒·孟軻《孟子·滕文公下》:“孔子亦瞰其亡也,而往拜之。” |
dà lái xiǎo wǎng大來小往 | 指陰暗面逐漸消失,光明面逐漸增長。也借喻商人以小本牟取暴利。 | |
yīng zī mài wǎng英姿邁往 | 邁往:超越前人。英俊威武的姿態超越前人。 | 宋·陸游《鄉士請妙相講主疏》:“某人英姿邁往,雋辯絕倫,早集布金之園,久造笑云之室。” |
yì wǎng qíng shēn一往情深 | 對人或事物有深厚的感情;十分向往而不能克制。 | 南朝 宋 劉義慶《世說新語 任誕》:“桓子野每聞清歌。輒喚奈何!謝公聞之曰:\'子野可謂一往有深情。\'” |
xiān yán wǎng xíng先言往行 | 行:行為。指前代圣賢的言行。 | 南朝·梁·任昉《為蕭揚州薦士表》:“先言往行,人物雅俗,甘泉遺儀,南宮故事,畫地成圖,抵掌可述。” |
yì wǎng shén chí意往神馳 | 形容心神向往,不能自持。 | 《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一回:“不住的面紅耳赤,意往神馳,身上不知怎樣才好。” |
nán lái běi wǎng南來北往 | 有的從南往北,有的從北往南。也泛指來來往往。 | 宋 葉適《修路疏》:“南來北往,何憂帶水拖泥;朝去暮來,不到撞頭磕腦。” |
jí wǎng zhī lái極往知來 | 通曉過去,預知未來。 | 唐·柳宗元《迎長日賦》:“探賾索隱,得郊祀之元辰;極往知來,正邦家之大體。” |
sòng wǎng shì jū送往事居 | 往:死者;居:生者。禮葬死者,奉養生者。 | 先秦 左丘明《左傳 僖公九年》:“送往事居,耦俱無猜,貞也。” |
dú lái dú wǎng獨來獨往 | 獨身往來,不與人為伍。比喻事事不與人相同。 | 明 李贄《何心隱論》:“公獨來獨往,自我無前者也。” |
gǔ wǎng jīn lái古往今來 | 從古代到現在。泛指很長一段時間。 | 晉 潘岳《西征賦》:“古往今來,邈矣悠哉。” |
cháng lái cháng wǎng常來常往 | 經常來往或訪問的行動、習慣或事例。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102回:“想這許多妖怪在園里,還了得!頭里人多陽氣重,常來常往不打緊。” |
yōu rán shén wǎng悠然神往 | 悠然:遙遠的樣子;神往:一心向往。形容心神似乎要飛到某個地方。 | 錢杏邨《死去了的阿Q時代》:“讀這一段,使我們悠然神往。” |
pǐ wǎng tai lái否往泰來 | 見“否2去泰來”。 | 唐·林諤《石壁寺鐵彌勒像頌》:“否往泰來,圣作惠出。” |
jiàn wǎng zhī lái鑒往知來 | 鑒:仔細考察。仔細考察過去;就可以推知未來。 | 《詩經 大雅 蕩》:“殷鑒不遠,在夏后之世。” |
cháng wǎng yuǎn yǐn長往遠引 | 指引身遠行,一去不返。 | 明 張居正《再乞歸葬疏》:“茲又奉圣母申命之頒,耿耿孤忠,寧敢自負。但臣今日所祈,非欲長往遠引,忍于背違者也。” |
shū lái hū wǎng倏來忽往 | 倏:極快的;忽:突然。指來去迅速 | 晉·潘岳《射雉賦》:“櫟雌妒異,倏來忽往。” |
rén lái kè wǎng人來客往 | 指禮節性的應酬往來。也指來往客人很多。同“人來客去”。 | 清 文康《兒女英雄傳》第四十回:“偶然在家空閑兩日,又得分撥家事,整理行囊。再加上人來客往,道乏辭行,轉眼間早已假期將滿。” |
zhī lái cáng wǎng知來藏往 | 指對未來有所預見,對已往心中了然。 | 《周易 系辭上》:“神以知來,知以藏往。” |
yī lái èr wǎng一來二往 | 來來往往次數多。 | 劉斯奮《白門柳·雞鳴風雨》第一章:“只因路上種種勞苦波折,常需互相照應,一來二往,也就近乎起來。” |
lái ér bù wǎng fēi lǐ yě來而不往非禮也 | 表示對別人施加于自己的行動將作出反應。 | 《禮記·曲禮上》:“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 |
guān gài wǎng lái冠蓋往來 | 冠:禮帽;蓋:車蓬;冠蓋:借指官吏。指官吏們經常來往 | 清·名教中人《好逑傳》第14回:“長安城中,乃冠蓋往來之地。” |
tài lái pǐ wǎng泰來否往 | 否、泰:《周易》中的兩個卦名。否:卦不順利;泰:卦順利;極:盡頭。逆境達到極點,就會向順境轉化。指壞運到了頭好運就來了。 | 《周易 否》:“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貞,大往小來。”《周易 泰》:“泰,小往大來,吉亨。”《吳越春秋 勾踐入臣外傳》:“時過于期,否終則泰。” |
lè wǎng āi lái樂往哀來 | 歡樂逝去,悲哀到來。 | 漢·張衡《思玄賦》:“惟盤逸之無瞋兮,懼樂往而哀來。” |
lǐ shàng wǎng lái禮尚往來 | 尚:注重。在禮節上要注重有來有往。后也指你對我怎么樣;我對你就怎么樣。 | 西漢 戴圣《禮記 曲禮上》:“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 |
zhī wǎng jiàn jīn知往鑒今 | 鑒:借鑒。了解過去作為今天的借鑒。 | 明·無名氏《太平宴》第一折:“知往鑒今,驅曹蕩吳,非同小可也。” |
yǐ wǎng jiàn lái以往鑒來 | 用過去的經驗教訓作為以后辦事的借鑒。 | 《三國志·魏書·楊阜傳》:“愿陛下動則三思,慮而后行,重慎出入,以往鑒來。” |
mèng wǎng shén yóu夢往神游 | 往:歸向,向往。做夢也在向往思念。 | 夏衍《也談戲劇語言》:“拋開自己,以這個角色自居,夢往神游,設身處地,再考其關目,試其聲音,然后把最準確、最傳神的臺辭‘直書’下來。” |
shén wǎng shén lái神往神來 | 指精神相通。 | 明·陸時雍《<詩鏡>總論》:“假令以《石豪》諸什與古人作,便是首首皆情,此皆有神往神來,不知而自至之妙。” |
rén lái rén wǎng人來人往 | 人來來往往連續不斷。也形容忙于應酬。 |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一百十回:“這兩三天人來人往,我瞧著那些人都照應不到,想必你沒有吩咐,還得你替我們操點心兒才好。” |
xīn xiāng wǎng zhī心鄉往之 | 對某人或某些事物心里很仰慕。 | 西漢·司馬遷《史記·孔子世家》:“《詩》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鄉往之。” |
jī quǎn zhī shēng xiāng wén,lǎo sǐ bù xiāng wǎng lái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 | 現在形容彼此不了解,不互通音訊。 | 《老子》:“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
kè yán cháng wǎng溘焉長往 | 溘:忽然。指人突然死亡。 | 戰國·楚·屈原《楚辭·離騷》:“寧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為此態也。” |
tú láo wǎng fǎn徒勞往返 | 來來回回白跑。徒勞:白費力氣。 | 明 何良俊《四友齋叢說》:“若遣京軍遠涉邊境,道路疲勞,未必可用,而沿途騷擾,害亦不細,倘至彼而虜已退,則徒勞往返耳。” |
wǎng rì wú yuān,jìn rì wú chóu往日無冤,近日無仇 | 俗語。指從未有過冤仇。 | |
jīn lái gǔ wǎng今來古往 | 猶古往今來。 | 唐·崔玨《道林寺》詩:“今來古往人滿地,勞生未了歸丘墟。” |
wǎng gǔ lái jīn往古來今 | 指自古至今。 | 西漢·劉安《淮南子·齊俗訓》:“往古來今謂之宙,四方上下謂之宇。” |
wǎng jiǎn lái lián往蹇來連 | 謂往來皆難;進退皆難。 | 《周易·蹇》:“六四:往蹇來連。” |
xiǎo wǎng dà lái小往大來 | 本指人事的消長,后比喻商人以小牟取暴利。 | 《周易 泰》:“泰,小往大來,吉、亨,則是天地交而萬物通也。” |
zì jīn yǐ wǎng自今已往 | 從今以后。 | 《蓮池傷足自規》:“自今已往,得一時筋骨輕安,行坐隨意,即當思及六道眾生苦惱,一心正念。自今已往,雖有人惡罵加我者,非言謗我者,乃至批我頰者,唾我面者,悉順受之,一心正念。” |
zhāng wǎng kǎo lái彰往考來 | 謂彰明往事,考察未來。語本《易·系辭下》:“夫《易》彰往而察來,而微顯闡幽。”孔穎達疏:“往事必載,是彰往也;來事豫占,是察來也。”高亨注:“彰往,表明往事也。察來,觀察來事也。” | 語本《易·系辭下》:“夫《易》彰往而察來,而微顯闡幽。”孔穎達疏:“往事必載,是彰往也;來事豫占,是察來也。”高亨注:“彰往,表明往事也。察來,觀察來事也。” |
zhà wǎng zhà lái乍往乍來 | 形容來去行蹤不定。 | 宋·朱熹《朱子語類》卷一百三:“最是那不大段計利害、乍往乍來底念慮,相續不斷,難為驅除。” |
yì wǎng wú qián一往無前 | 形容勇猛地、無畏地一直向前進(一往:一直向前進;無前:前面沒有東西能阻擋)。 | 明 孫傳庭《官兵苦戰斬獲疏》:“曹變蛟遵臣指畫,與北兵轉戰沖突,臣之步兵莫不一往無前。” |
jì wǎng kāi lái繼往開來 | 繼:繼承;往:過去;來:未來。繼承前人的事業;開辟未來的道路。 | 明 王守仁《傳習錄》上卷:“文公精神氣魄大,是他早年合下便要繼往開來,故一向只就考索著述上用功。” |
yī wǎn shuǐ wǎng píng chú duān一碗水往平處端 | ||
kāi lái jì wǎng開來繼往 | 繼承前人的事業,并為將來開辟道路。 | 《詩刊》1978年第4期:“誰都說,開來繼往,軍民喜悅。” |
zhāng wǎng chá lái彰往察來 | 彰:明顯、顯著。指記載往事不使埋沒,好據以考察未來。 | 《周易·系辭下》:“夫《易》彰往而察來,而微顯闡幽,開而當名辨物,正言斷辭,則備矣。” |
xíng bù zhī wǎng行不知往 | 行:走。行路不知道走向何方。指行動不能自主,只能聽任自然擺布。 | 戰國·宋·莊周《莊子·知北游》:“故行不知往,處不知所持,食不知所味,天地之強陽氣也,又胡可得而有邪!” |
bái wǎng hēi guī白往黑歸 | 比喻只看表面不看本質。 | |
yī rú jì wǎng一如既往 | 指態度沒有變化;完全像從前一樣。一:完全;如:像;既往:從前。 | 《第二次握手 六》:“清末以來,到海外求學的中國人何止千百,在學業上有成就的也大有人在,可是,中國又窮又弱的現狀一如既往,絲毫無所改變。” |
hán wǎng shǔ lái寒往暑來 | 寒冬已過,盛夏將至。指四季的輪回。泛指時光流逝 | 南朝·宋·鮑照《傷逝賦》:“寒往暑來而不窮,哀極樂反而有終。” |
bù jiù jì wǎng不咎既往 | 咎:責怪。對以往的錯誤或罪責不再追究。 | 春秋 孔子《論語 八佾》:“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 |
jūn zǐ bù jiù jì wǎng君子不究既往 | 君子:指品格高尚的人;究:追究;既往:已經過去的事情。道德高尚的人不追究已過去的事情。 | 《柳暗花明》:“就是俗語說:君子不究既往嘛。何況咱們還是親戚!” |
rì wǎng yuè lái日往月來 | 形容歲月流逝。 | 《周易 系辭下》:“日往則月來,月往則日來,日月相推而明生焉。” |
sòng wǎng shì jū送往視居 | 見“送往事居”。 | 晉·葛洪《抱樸子·臣節》:“送往視居,則竭忠貞而不回。” |
wú wǎng bù shèng無往不勝 | 往:到。所到之處;沒有不勝利的。指在各處都行得通;辦得好;能取得成功。 | 京劇《紅色娘子軍》第二場:“連長,我們軍民一心,就無往不勝!” |
shǔ lái hán wǎng暑來寒往 | 夏天過去,冬天到來。泛指時光流逝。 | 南朝 梁 陸倕《石闕銘》:“暑來寒往,地久天長,神哉華觀,永配無疆。” |
xīn wǎng shén chí心往神馳 | 謂一心向往。 | 宋·歐陽修《祭杜祁公文》:“自公之喪,道路嗟咨。況于愚鄙,久辱公知;系官在朝,心往神馳,送不臨冗,哭不望帷。” |
zì jīn yǐ wǎng自今以往 | 從今以后。 | 梁啟超《飲冰室詩話》:“寄語某君,自今以往,更委身于祖國文學……茍能為索士雙亞、彌爾頓,其報國民之思者,不已多乎?” |
xún huán wǎng fù循環往復 | 周而復始;去而復來。形容不斷反復。循環:沿環行走;無始無終。 | 唐 李華《祭亡友故揚州功曹蕭公文》:“古稱管鮑,今則蕭李,有過必須,無文不講,知名當世,實賴吾人。循環往復,何日亡此。” |
gǔ lái jīn wǎng古來今往 | 從古代到現代。 | 明·天然癡叟《石點頭·江都市孝婦屠身》:“古來今往夕陽中,江山依舊在,塔影自凌空。” |
lǎo sǐ bù xiāng wǎng lái老死不相往來 | 指彼此不聯系,不交流情況。 | 先秦 李耳《老子》:“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
lìng rén shén wǎng令人神往 | 令:使得;神往:心里向往憧憬。某種景象使人很向往、羨慕。 | 明 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今著述湮沒,悵望當時蹈海之風,令人神往不已。” |
chán lián wǎng fù蟬聯往復 | 蟬聯:連續相承。接連不斷地反復重演。 | 梁啟超《新民說》:“故擾亂之種子不除,則蟬聯往復之破壞,終不可得免。” |
qíng shēn yī wǎng情深一往 | 謂對人或事物具有深厚的感情。 | 清·王晫《今世說·豪爽》:“茅名兆儒,一字雪鴻,浙江錢塘人,孤介自持,情深一往。” |
gǎi wǎng xiū lái改往修來 | 謂改變以往的錯誤,修治來日的善行。 | 《后漢書·方術傳下·公沙穆》:“愿改往修來,自求多福。” |
rǎng wǎng xī lái攘往熙來 | 形容人來人往,喧鬧紛雜。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貨殖列傳》:“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
dùn shì cháng wǎng遁世長往 | 避世隱居而長期不出。 | 明·歸有光《白庵程翁八十壽序》:“其所見四方賢公卿大夫、名士才人有幾;遁世長往、懷道蘊術之士有幾?” |
hòu wǎng báo lái厚往薄來 | 在交往中施予豐厚而納受微薄。 | 《禮記·中庸》:“厚往而薄來,所以懷諸侯也。”孔穎達疏:“厚往,謂諸侯還國,王者以其材賄厚重往報之。薄來,謂諸侯貢獻使輕薄而來。如此,則諸侯歸服。” |
shén zuì xīn wǎng神醉心往 | 心神陶醉向往。 | 明·葉式《題<誠意伯劉公集>》:“此仆所為神醉心往,而竊怪天人之未深識也。” |
gào wǎng zhī lái告往知來 | 告訴了這一點,就可以知道另一點。比喻能明了事物的因果同異的關系,據此知彼。 | 《論語·學而》:“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 |
wú wǎng bù lì無往不利 | 所到之處;沒有不順利的。指處處行得通。 | 唐 李虛中《命書》:“官高祿厚,無往不利。” |
bái wǎng hēi lái白往黑來 | 比喻變化極大。 | 《列子·說符》:“向者,使汝狗白而往,黑而來,豈能無怪哉?” |
qián yán wǎng xíng前言往行 | 指前代圣賢的言行。 | 《周易·大畜》:“君子以多識前言往行,以畜其德。” |
wú wǎng bù kè無往不克 | 無論到哪里,沒有不勝利的。 | 《通典·食貨》:“以此乘吳,無往而不克矣。” |
sù xīn wǎng zhì夙心往志 | 夙:舊。平素的心愿,已往的志向。 | 《魏書·列女傳》:“人生如白駒過隙,死不足恨,但夙心往志,不聞于沒世矣。” |
xìn shǐ wǎng huán信使往還 | 信使:傳遞消息或承擔使命的使者。使者來來往往 | 馮玉祥《我的生活》第32章:“我景仰中山先生幾己二十年,信使往還者已多年,但我一直沒有得著見他面的機會。” |
bá lái fù wǎng跋來報往 | 匆匆地跑來跑去。跋,通“拔”。 | 語出《禮記 少儀》:“毋拔來,毋報往。”鄭玄注:“報讀為赴疾之赴,撥、赴皆疾也。” |
lù wǎng shuāng lái露往霜來 | 喻歲月遷移,時光流逝。 | 晉·左思《吳都賦》:“露往霜來,日月其除。” |
guān wǎng zhī lái觀往知來 | 認真研究過去,就能推測未來。 | 《列子 說符》:“是故圣人見出以知入,觀往而知來,此其所以先知之理也。” |
xīn xiàng wǎng zhī心向往之 | 對某個人或事物心里很向往。向往:想望;之:古漢語代詞。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孔子世家》:“《詩》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然心鄉往之。” |
rǎng lái xī wǎng攘來熙往 | 形容人來人往,非常熱鬧擁擠。 | 《史記·貨殖列傳》:“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
jì wǎng bù jiù既往不咎 | 既:已經;往:過去;咎:責備。已經過去的事不再追究責任。 | 先秦 孔子《論語 八佾》:“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 |
kè rán cháng wǎng溘然長往 | 溘:忽然。指人突然死亡,常作悼念死者用詞。 | 《楚辭·離騷》:“寧溘死以流亡兮。 |
yī lái yī wǎng一來一往 | 形容動作的反復或交替。 | 明·吳承恩《西游記》第六十七回:“行者暗笑道:‘好是耳聾口啞!不要走!看棍!’那怪更不怕,亂舞槍遮攔。在那半空中,一來一往,一上一下,斗到三更時分,未見勝敗。” |
wǎng fǎn tú láo往返徒勞 | 徒勞:白花力氣。來回白跑。 | 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第五十六回:“大夫今日見諭,公則公言之,私則私言之,不必效舌劍唇槍,徒勞往返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