躡屩擔簦的成語故事
拼音niè juàn dān dēng
基本解釋同“躡蹻檐簦”。指身分、地位低下。
出處明·宋濂《太上清正一萬壽宮住持提點張公碑銘序》:“公皆躡屩擔簦,往拜其坐下。”
暫未找到成語躡屩擔簦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躡屩擔簦)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躡手躡腳 |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九回:“周瑞家的會意,忙著躡手躡腳的往東邊屋里來,只見奶奶拍著大姐兒睡覺呢。” |
擔驚受怕 | 元 無名氏《盆兒鬼》第三折:“俺出門紅月乍平西,歸時猶未夕陽低,怎教俺擔驚受怕著昏迷。” |
家無擔石 | 宋朝蘇軾《乞賻贈劉季孫狀》:“今年五月卒于官所,家無儋(擔)石。” |
躡蹻擔簦 | 明·張煌言《徐允巖詩序》:“迄延平王兵衄于金陵城下,余提孤軍走英霍山。徐子躡蹻擔簦,章皇山澤中。” |
躡足屏息 | 老舍《趙子曰》:“趙子曰似乎昏昏的睡去,他躡足屏息的想往外走。” |
衣屩藍縷 | 唐·薛用弱《集異記·劉惟清》:“先是東平有術士皇甫喈者,落魄不仕,衣屩藍縷,眾甚鄙之。” |
擔雪塞井 | 唐 顧況《行路難》詩:“君不見擔雪塞井徒用力,炊沙作飯豈堪吃。” |
躡手躡足 | 清·魏秀仁《花月痕》第十三回:“小丫鬟等更躡手躡足的在外間收拾那粉盒妝盝,不敢大聲說一句話,倒弄得內外靜悄悄的。” |
躡影追風 | 《梁書 王僧孺傳》:“入班九棘,出專千里,據操撮之雄官,參人倫之顯職,雖古之爵人不次,取士無名,未有躡影追風,奔驟之若此者也。” |
藏蹤躡跡 | 明 施耐庵《水滸傳》第64回:“且說張橫將引三二百人,從蘆葦中間,藏蹤躡跡,直到寨邊,撥開鹿角,徑奔中軍。” |
兒行千里母擔憂 | 清 褚人獲《隋唐演義》第24回:“你這個冤家,在何處飲酒,這早晚方回,全不知兒行千里母擔憂。” |
離蔬釋屩 | |
躡足潛蹤 | 元 李好古《張生煮海》第一折:“我躡足潛蹤,他換羽移宮。” |
追風躡影 | 明·梅鼎祚《玉合記·贈處》:“是好馬,那竹批雙耳,鏡夾方瞳,滅沒權奇,追風躡影,小生雖乏鴻章,敢揚駿騎。” |
擔雪填井 | 《五燈會元·智海平禪師法嗣·凈因繼成禪師》:“大似擔雪填井,傍若無人。” |
尖擔擔柴兩頭脫 | 明·吳承恩《西游記》第57回:“我理會得,但你去,討得討不得,趁早回來,不要弄做‘尖擔擔柴兩頭脫’也。” |
百步無輕擔 | 明·張景《飛丸記·交投設械》:“早起跑到日頭晏,方知百步無輕擔。” |
輕手躡腳 | 老舍《駱駝祥子》:“他想輕手躡腳的過去,別叫虎姑娘看見。” |
替古人擔憂 | 明 蘭陵笑笑生《金瓶梅詞話》第二十回:“我不信,打談的吊眼淚,替古人耽憂,這些都是虛,他若唱的我眼淚出來,我才算他好戲子。” |
擔雪填河 | 《全元散曲·普天樂·嘲風情》:“姐姐每鉆冰取火,婆婆每指山賣磨,哥哥每擔雪填河。” |
尖擔兩頭脫 | 元·關漢卿《救風塵》第三折:“若與了一紙休書,那婦人就一道煙去了,這婆娘他若不嫁我呵,可不弄得尖擔兩頭脫。” |
躡影潛蹤 | 清·李漁《比目魚·奏捷》:“躡影潛蹤,追來不放松,斂銳鋒藏,還愁遇夾攻。謀臣計也空,武臣力也窮。” |
躡足附耳 | 《史記 淮陰侯傳》:“漢王大怒,罵曰:吾困于此,旦暮望若來佐我,乃欲自立為王!張良、陳平躡漢王足,因附耳語曰:漢方不利,寧能禁信之王乎?不如因而立,善遇之,使自為守。不然,變生。” |
躡影藏形 | 《敦煌變文集·伍子胥變文》:“晝即途中尋鬼路,躡影藏形恒夜游。” |
躡屩檐簦 | |
躡足其間 | |
躡腳躡手 | 張天翼《春風·貝胡子》:“于是貝胡子躡腳躡手到窗子跟前,打冷布角里張一張院子里——空空的。” |
擔酒牽羊 | 清·無名氏《劉公案》第78回:“擔酒牽羊無其數,慌忙齊跪地流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