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首帖耳的成語故事
拼音chuí shǒu tiē ěr
基本解釋垂:低下;帖:同“貼”,順從,服帖。形容非常馴服恭順的樣子。
出處元·陶宗儀《輟耕錄》第15卷:“稍遇貶抑遽若喪家之狗,垂首帖耳,搖尾乞憐,惟恐人不我恤。”
暫未找到成語垂首帖耳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垂首帖耳)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七首八腳 | 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第十二回:“他本來不會走城里的路,這時著了急,七首八腳的亂跑,眼睛又不看著前面,跑了一箭多路,一頭撞到一頂轎子上。” |
三首六臂 | 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第六十三回:“子牙見對營門一人,三首六臂,青面獠牙。” |
不堪入耳 | 明 李開先《市井艷詞序》:“嘩于市井,雖兒女子初學言者,亦知歌之。但淫艷褻狎,不堪入耳。” |
不堪回首 | 南唐 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
不絕于耳 | 清·劉鶚《老殘游記》第二回:“這是臺下叫好的聲音不絕于耳。” |
東風吹馬耳 | 唐 李白《答王十二寒夜獨酌有懷》詩:“吟詩作賦北窗里,萬言不直一杯水。世人聞此皆掉頭,有如東風射馬耳。” |
東風射馬耳 | 唐 李白《答王十二寒夜獨酌有懷》詩:“世人聞此皆掉頭,有如東風射馬耳。” |
東風過耳 | 清·容閎《西學東漸記》:“學生在美國……絕無敬師之禮,對于新監督之訓,若東風之過耳。” |
東風馬耳 | 唐 李白《答王十二寒夜獨釣有懷》詩:“世人聞此皆掉頭,有如東風射馬耳。” |
兩耳塞豆 | |
兩豆塞耳 | 《鹖冠子·天則》:“夫耳之主聽,目之主明。一葉蔽目,不見太山;兩豆塞耳,不聞雷霆。” |
舉首加額 | 宋·司馬光《諭若訥》:“上乃飛白‘安靜’二字,以賜若訥,若訥然后舉首加額,受而藏之。” |
舉首奮臂 | 宋·蘇軾《論積欠六事狀》:“民為積欠所壓,如負千鈞而行。免于僵仆則幸矣;何暇舉首奮臂,以營求于一飽之外哉?” |
舉首戴目 | 宋·王安石《上田正言書》:“天下舉首戴目,屬心執事者,難以一二計。” |
亂人耳目 | 茅盾《子夜》:“我倒疑惑那是吳蓀甫他們故意造的謠言,亂人耳目!” |
亂首垢面 | 東漢·班固《漢書·王莽傳》:“世文大將軍鳳病,莽侍疾,親嘗藥,亂首垢面,不解衣帶連月。” |
事敗垂成 | 明·梁辰魚《浣紗記·乞降》:“九仞為山,功虧一簣,料想不勞而集,事敗垂成。” |
云垂海立 | 唐·杜甫《朝獻太清宮賦》:“九天之云下垂,四海之水皆立。鳳凰威遲而不去,鯨魚屈矯以相吸。” |
交頭互耳 | |
交頭接耳 | 元 關漢卿《單刀會》第三折:“大小三軍,聽吾將令,甲馬不許馳驟,金鼓不許亂鳴,不許交頭接耳,不許笑語喧嘩。” |
以耳為目 | 清·張春帆《九尾龜》第一百七十回 :“但是如今的那班督撫,也都是些以耳為目、不分黑白的人。” |
以耳代目 | 臧克家《以耳代目之類》:“這種以耳代目的情況是令人吃驚的,但這種情況卻并不是罕見的。” |
仰首伸眉 | 西漢 司馬遷《報任少卿書》:“乃欲仰首伸眉,論列是非。” |
企足矯首 | 宋·呂祖謙《東萊博議》:“巍然被袞,號稱天子,顧乃企足矯首待晉之予奪以為輕重,何其衰也。” |
伏首帖耳 |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馬介甫》:“萬石不言,惟伏首貼耳而泣。”何垠注:“伏首帖耳,狗畏人貌。” |
伏首貼耳 |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馬介甫》:“萬石不言,惟伏首貼耳而泣。” |
傷心疾首 | 《‘五四’愛國運動資料·學界風潮記》:“吾民傷心疾首之事,孰有過于是耶!” |
低眉下首 | 柔石《為奴隸的母親》:“叫我物色相當的女人;年紀約三十歲左右,養過兩三個兒子,人要沉默老實,又肯做事,還要對他底大妻肯低眉下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