攘袂引領
成語分析
基本解釋揎袖捋臂,伸長頭頸。形容激奮盼望貌。
出處宋·曾鞏《上歐陽學士第一書》:“天下學士有志于圣人者,莫不攘袂引領,愿受指教,聽教誨。”
基礎信息
拼音rǎng mèi yǐn lǐng
注音ㄖㄤˇ ㄇㄟˋ 一ㄣˇ ㄌ一ㄥˇ
繁體攘袂引領
感情攘袂引領是中性詞。
用法作謂語、定語、狀語;用于處事。
字義分解
更多成語的意思解釋
- 愛不釋手(意思解釋)
- 以柔克剛(意思解釋)
- 步調一致(意思解釋)
- 牽強附會(意思解釋)
- 因小失大(意思解釋)
- 拉拉扯扯(意思解釋)
- 飲鴆止渴(意思解釋)
- 破鏡重圓(意思解釋)
- 矢志不渝(意思解釋)
- 無所不為(意思解釋)
- 只爭朝夕(意思解釋)
- 克敵制勝(意思解釋)
- 賓至如歸(意思解釋)
- 歡聲雷動(意思解釋)
- 與世長辭(意思解釋)
- 安家落戶(意思解釋)
- 因循守舊(意思解釋)
- 投機倒把(意思解釋)
- 仗勢欺人(意思解釋)
- 大義滅親(意思解釋)
- 驕奢淫逸(意思解釋)
- 面黃肌瘦(意思解釋)
- 光宗耀祖(意思解釋)
- 謙謙君子(意思解釋)
- 天府之國(意思解釋)
- 人小鬼大(意思解釋)
- 暴殄天物(意思解釋)
- 品頭論足(意思解釋)
- 妻離子散(意思解釋)
- 顯山露水(意思解釋)
※ 攘袂引領的意思解釋、攘袂引領是什么意思由CNDU提供。
相關成語
成語 | 解釋 |
---|---|
七撈八攘 | 到處撈摸擾攘。形容思緒紛亂不寧。 |
不得要領 | 要領:要點。抓不住事物的要點和關鍵。 |
舉綱持領 | 舉:提出;綱:網的總繩;領:衣領。提起網的總繩,網眼就張開了;提起衣領一抖,衣服就順了。比喻辦事要抓住關鍵。 |
爭權攘利 | 見“爭權奪利”。 |
以瞽引瞽 | 讓盲人給盲人引路。比喻讓愚昧無知的人去引導愚昧無知的人,只能使其更加迷惑。 |
伐善攘羭 | 伐善:夸耀自己的長處;攘:竊取;羭:肥美的綿羊;攘羭:比喻掠美。夸耀自己,掠人之美。 |
倒裳索領 | 索:搜尋、尋求。把衣裳倒過來尋找領口。比喻辦事抓不到要點。 |
全其首領 | 保住腦袋與性命。 |
兵戈擾攘 | 兵戈:武器,指戰爭;擾攘:紛亂。形容戰爭時期社會動蕩混亂。 |
兵戈搶攘 | 兵戈:武器,指戰爭;搶攘:紛亂。形容戰爭時期社會動蕩混亂。 |
內修外攘 | 對內整治國政,對外抵御敵人。修亦作“修”。 |
鳳引九雛 | 《晉書·穆帝紀》:“(升平四年)二月,鳳凰將九雛見于豐城。”后以“鳳引九雛”為天下太平、社會繁榮的吉兆。 |
分朋引類 | 分成派別,招引同類。 |
發引千鈞 | 一根頭發系著千鈞重的東西。比喻極危急。 |
后進領袖 | 晚輩中最杰出的人。 |
呼朋引類 | 朋:朋友;引:帶領;呼:呼喚;類:同類。指叫喚;招引同類的人。多形容壞人互相勾結。 |
圓冠方領 | 冠:古代的帽子。圓形帽方領袍衫。古代儒生的冠服。指讀書人。 |
頭梢自領 | 自己扯著頭發。比喻自討苦吃,自找麻煩。 |
頭稍自領 | 見“頭梢自領”。 |
奮袂攘襟 | 奮袂:揮袖;攘襟:撩起衣襟。揮袖攘襟站起。形容憤恨或激動。 |
奮袂而起 | 奮袂:揮袖。袖子一揮站起來。形容奮然而起。 |
安內攘外 | 原就藥的療效而言。后多指安定內部,排除外患。 |
尊王攘夷 | 王:指周王朝;尊王:尊重周王室;攘:排斥;夷:我國古代對東方各民族的泛稱。效忠統治者排除少數民族侵擾。 |
引為口實 | 口實:話柄。作為談話的資料。指作為指責、攻擊或嘲笑的話柄。 |
引人入勝 | 勝:引人進入佳境。優美的境界。多指山水風景或文藝作品吸引人。 |
引人注目 | 引起別人的注意。形容人或事物很具特色。能引起人們的注意。 |
引人矚目 | 矚目:注視。吸引人們注意。 |
引以為憾 | 以此事為遺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