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關系,只列出前 100 個而的成語
成語 | 解釋 | 出處 |
---|---|---|
bù gēng ér shí,bù cán ér yī不耕而食,不蠶而衣 | 耕:翻松田土以備播種;蠶:養蠶。不種田卻有飯吃,不養蠶卻能穿絲綢。形容不勞而獲。 | 漢·桓寬《鹽鐵論·相刺》:“而無益于理,往來浮游,不耕而食,不蠶而衣。” |
péng shēng má zhōng,bù fú ér zhí蓬生麻中,不扶而直 | 蓬:蓬草。蓬草長在大麻田里,不用扶持,自然挺直。比喻生活在好的環境里,得到健康成長。 | 戰國·趙·荀況《荀子·勸學》:“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 |
yú guàn ér xíng魚貫而行 | 象游魚一樣一個跟著一個地接連著走。形容一個跟一個單行前進。 | 晉·范汪《請嚴詔諭庾翼還鎮疏》:“而玄冬之月,沔漢干涸,皆當魚貫而行。” |
xué ér bù sī zé wǎng學而不思則罔 | 罔:同“惘”,迷惑。只讀書而不肯思考,就會迷惑而無所收獲。 | 春秋·魯·孔丘《論語·為政》:“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
tóng pán ér shí同盤而食 | 同吃一個盤中的食物。形容兄弟之間骨肉情深。 | 《魏書 楊椿傳》:“吾兄弟,若在家,必同盤而食,若有近行,不至,必待其還,亦有過中不食,忍饑相待。” |
yī hē ér jiù一呵而就 | 一口氣完成。 | 郭紹虞《中國文學批評史》十四:“感興不來,也不能勉強去醞釀。當它來的時候,醞釀成熟,故能提起銳筆,一呵而就。” |
lín shì ér jù臨事而懼 | 臨:遭遇,碰到;懼:或懼。遇事謹慎戒懼。 | 先秦 孔子《論語 述而》:“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必也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者也。” |
sì fēi ér shì似非而是 | 看來與常識相矛盾或相反而事實上卻可能是正確的。 | |
chǎn rán ér xiào囅然而笑 | 囅然:笑的樣子。高興地笑起來。 | 《莊子·達生》:“桓公……囅然而笑。” |
gǒng shǒu ér qǔ拱手而取 | 拱手:兩手合抱在胸前。指取來毫不費力。 | 漢·賈誼《過秦論》:“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
rú rù zhī lán zhī shì,jiǔ ér bù wén qí xiāng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 | 芝:通“芷”,香草;蘭:香草。好像進入滿是香草的房間,聞久了就不能聞出香味。比喻在某種環境里呆久了,習以為常。 | 三國·魏·王肅《孔子家語》:“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 |
yǎn bí ér guò掩鼻而過 | 掩:遮蓋。捂著鼻子走開。形容對事物丑惡的嫌惡。 | 先秦 孟軻《孟子 離婁下》:“西子蒙不潔,則人皆掩鼻而過之。” |
rú rú ér dòng蠕蠕而動 | 像蟲子似的前后蠕動身體,形容準備慢慢移動的樣子。 | 毛澤東《論持久戰》:“某些亡國論者又將蠕蠕而動,而且難免勾結某些國際成分(英、美、法內部都有這種人,特別是英國的上層分子),狼狽為奸。” |
ér lì zhī nián而立之年 | 三十歲的代稱。 | 先秦 孔子《論語 為政》:“吾十有五,而至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
yān rán ér xiào嫣然而笑 | 嫣然:美好的樣子。形容女子笑得很美。 |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俠女》:“一日,女出門,生注目之,女忽回首,嫣然而笑。” |
wén fēng ér qǐ聞風而起 | 聞:聽到;風:風聲,消息。一聽到風聲,就立刻起來響應。 | 宋 陳亮《祭趙尉母夫人文》:“登堂莫及,聞風而起。” |
guā mù ér shì刮目而視 | 刮目:擦拭眼睛,指去掉老看法。去掉舊的看法,用新眼光去看待。 | 李脃人《暴風雨前》第五部分:“田老兄那么親切的拍著他的膀膊道:‘士三日不見,當刮目而視,吾子有焉!’” |
bù qín ér huò不勤而獲 | 指不勞而獲。 | 宋 王讜《唐語林 補遺三》:“吾聞不勤而獲猶謂之災,士君子所慎者非常之得之。” |
yóu rán ér shēng油然而生 | 油然:自然地;不由地;生:發生;產生。多指某種感情自然而然地產生。 | 西漢 戴圣《禮記 祭義》:“則易直子諒之心油然生矣。” |
lè ér bù huāng樂而不荒 | 同“樂而不淫”。 | 《左傳·襄公二十七年》:“其余皆數世之主也。子展其后亡者也,在上不忘降。印氏其次也,樂而不荒。”又《襄公二十九年》:“哀而不愁,樂而不荒,用而不匱,廣而不宜。”杜預注:“節之以禮。” |
juàn xí ér zàng卷席而葬 | 謂用葦席裹尸而埋葬。極言葬禮之薄。 | 《后漢書·逸民傳·梁鴻》:“父讓王莽時為城門校尉,封修遠伯,使奉少昊后,寓于北地而卒。鴻時尚幼,以遭亂世,因卷席而葬。” |
cè mù ér shì側目而視 | 側目:斜著眼睛;視:看。斜著眼睛看人;不敢用正眼去看。形容拘謹畏懼或憤怒的樣子。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汲鄭列傳》:“天下謂刀筆吏不可以為公卿,果然。必湯也,令天下重足而立,側目而視矣!” |
niè ér bù yú涅而不渝 | 涅:黑泥;渝:改變。用涅染也染不黑。比喻品格高尚,不受惡劣環境的影響。 | 唐·陳子昂《周故內供奉學士懷州河內縣尉陳君碩人墓志銘》:“非淳人淑士,其誰能涅而不渝哉?” |
gōng ér yǒu lǐ恭而有禮 | 恭:恭敬;禮:禮節。恭敬又有禮節。 | 《論語·顏淵》:“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 |
wén fēng ér xīng聞風而興 | 見“聞風而起”。 | 明·李贄《讀史匯·儲瓘》:“后泰州有心齋先生,其聞風而興者歟。” |
gǒng shòu ér xiáng拱手而降 | 拱手:兩手在胸前合抱表示恭敬。恭恭敬敬地俯首投降。 | 元·無名氏《聚獸牌》第一折:“斬漢將湯澆瑞雪,放心殺敵兵拱手而降。” |
jù zú ér jū聚族而居 | 聚:聚集;族:家族。同族人聚集一起居住。 | 魯迅《故鄉》:“我們多年聚族而居的老屋,已經公同賣給別姓了。” |
zé mù ér chǔ擇木而處 | 處:居。鳥兒選擇合適的樹木做巢。比喻選擇賢君明主,為其效命。 | 春秋·魯·左丘明《左傳·哀公十一年》:“鳥則擇木,木豈能擇鳥?” |
cóng fēng ér mí從風而靡 | ①謂如風之吹草,草隨風傾倒。比喻強弱懸殊,弱者不堪一擊,即告瓦解。②謂如風之吹草,草隨風傾倒。比喻仿效、風行之迅速。 | 《漢書·韓信傳》:“于是用廣武君策,發使燕,燕從風而靡。” |
fù ér hào lǐ富而好禮 | 禮:社會規范、道德準則。富有而又彬彬有禮 | 春秋·魯·孔丘《論語·學而》:“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 |
xiào ér bù dá笑而不答 | 只是微笑著,不作正面回答。 | 唐 李白《山中問答》詩:“問余何意棲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閑。” |
qiān yī fà ér dòng quán shēn牽一發而動全身 | 比喻動極小的部分就會影響全局。 | 清 龔自珍《上大學士書》:“故事何足拘泥?但天下事,有牽一發而全身為之動者,不得不引申觸類及之也。” |
kě ér jué jǐng渴而掘井 | 到口渴才掘井。比喻事先沒有準備,臨時才想辦法。 |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夫病已成而后藥之,亂已成而后治之,譬猶渴而穿井,斗而鑄錐,不亦晚乎!” |
xiù cái bù chū mén,ér zhī tiān xià shì秀才不出門,而知天下事 | 秀才:指儒生。指有知識的人待在家里,也能知曉天下的事情。 | 魯迅《諺語》:“古之秀才,自以為無所不曉,于是有‘秀才不出門,而知天下事’這自負的漫天大謊。” |
wàng fēng ér mí望風而靡 | ①見對方的威勢就服服帖帖。形容畏懼之狀。②望見對方就為之折服傾倒。形容欽敬之狀。③同“望風披靡”。 | 《漢書·杜周傳》:“天下莫不望風而靡,自尚書近臣皆結舌杜口,骨肉親屬莫不股栗。”唐·陳子昂《堂弟孜墓志銘》:“是以鄉里長幼,望風而靡;邦國賢豪,聞名而悅服。” |
nì tiān ér xíng逆天而行 | 逆:違背。違背天意做事。比喻違背客觀形勢或規律。 |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102回:“今孔明自負才智,逆天而行,乃自取敗亡也。” |
fú xiù ér guī拂袖而歸 | 拂袖:甩袖子,表示意志已決。指毫無留戀,回到家鄉歸隱。 | 元·周文質《斗鵪鶉·自悟》套曲:“您都待重裀而臥,列鼎而食,不如我拂袖而歸。” |
tóng zhōu ér jì同舟而濟 | 濟:渡水。大家同坐一條船過河。比喻團結互助,同心協力,戰勝困難。 | 春秋·齊·孫武《孫子·九地》:“夫吳人與越人相惡也,當其同舟而濟。遇風,其相救也若左右手。” |
jí guā ér dài及瓜而代 | 及:到。到明年瓜熟時派人接替。指任職期滿由他人繼任。 | 《左傳·莊公八年》:“齊侯使連稱,管至父戍葵丘。瓜時而往,曰:‘及瓜而代。’” |
jué ér bù zhèng譎而不正 | 譎:欺詐。詭詐而不正派。 | 《論語·憲問》:“子曰:‘晉文公譎而不正,齊桓公正而不譎。’” |
yī yōng ér shàng一擁而上 | 形容周圍的人同時向一個目標猛擠過去。 | 錢鐘書《圍城》:“每人手提只小箱子,在人堆里等車,時時刻刻鼓勵自己,不要畏縮,第一輛新車來了,大家一擁而上。” |
wén fēng ér dòng聞風而動 | 一聽到消息就立即行動起來。風:消息。 | 宋 陳亮《祭趙尉母夫人文》:“登堂莫及,聞風而起。” |
suí jī ér biàn隨機而變 | 隨著時機或情況而變化。形容靈活機敏。 | 《敦煌變文集·韓擒虎活本》:“大凡男子,隨機而變,不如降他。” |
mì ér bù lù秘而不露 | 嚴守秘密,不肯吐露。 | 晉 陳壽《三國志 董昭傳》:“秘而不露,使權得志,非計之上。” |
sǐ ér hòu zhǐ死而后止 | 死了以后才停止。形容奮斗終身,貢獻出一切。 | 春秋·魯·左丘明《國語·晉語》:“天二子之良,將勒營其君,復使立于外,死而后止,何日以來。” |
yì zǐ ér jiào易子而教 | 易:交換。交換孩子進行教育。 | |
jī zhì ér mò赍志而歿 | 赍:懷抱著,帶著;歿:死。指懷抱著未遂的志愿而死去。 | 南朝 梁 江淹《恨賦》:“赍志沒地,長懷無已。” |
qiè ér bù shě鍥而不舍 | 鍥:雕刻;舍:停止。不停地雕刻。比喻做事或學習有恒心。 | 先秦 荀況《荀子 勸學》:“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
bù qī ér huì不期而會 | 期:約會。未經約定而意外地遇見或自動聚集。 | 《穀梁傳 隱公八年》:“不期而會曰遇,遇者志相得也。” |
shǔ mǐ ér chuī數米而炊 | 炊:燒火做飯。數著米粒做飯。比喻計較小利。也形容生活困難。 | 先秦 莊周《莊子 庚桑楚》:“簡發而櫛,數米而炊,竊竊乎又何足以濟世哉!” |
wàng ér què bù望而卻步 | 看到困難或危險就往后退縮。形容遇到強敵或困難時就退縮不前。卻步:向后退卻。 | 明 徐光啟《復周無逸學憲》:“且以裕蠱所為,思之痛心,望之卻步。” |
tuò shǒu ér dé唾手而得 | 唾手:往手上吐唾沫。比喻極容易得到的東西。 | 清·石玉昆《小五義》第54回:“這房可唾手而得。” |
tiān wǎng huī huī,shū ér bù lòu天網恢恢,疏而不漏 | 意思是天道公平,作惡就要受懲罰,它看起來似乎很不周密,但最終不會放過一個壞人。比喻作惡的人逃脫不了國法的懲處。 | 先秦 李耳《老子》第73章:“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
zhī qí rán ér bù zhī qí suǒ yǐ rán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 然:這樣,如此。知道是這樣,但不知道為什么是這樣。只知道事物的表面現象,不知事物的本質及其產生的原因。 | 梁啟超《論小說與群治之關系》:“無論為哀為樂,為怨為怒,為戀為駭,為憂為慚,常若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
mǐn ér hǎo xué敏而好學 | 敏:聰明。天姿聰明而且喜好學習。 | 《論語·公冶長》:“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
cè zú ér lì側足而立 | 形容有所畏懼,不敢正立。 | 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吳漢傳》:“漢性強力,每從征伐,帝未安,恒側足而立。” |
chǔ rùn ér yǔ礎潤而雨 | 柱子的基石潤濕了,就是要下雨的征候。比喻見到一點跡象,就能知道它的發展方向。 | 宋 蘇洵《辨奸論》:“事有必至,理有固然。惟天下之靜者,乃能見微而知著。月暈而風,礎潤而雨,人人知之。” |
wú jìng ér zǒu無脛而走 | 見“無脛而行”。 | 唐·白居易《元公墓志銘》:“每一章一句出,無脛而走,疾于珠玉。” |
wáng gù zuǒ yòu ér yán tā王顧左右而言他 | 指離開話題,回避難以答復的問題。 | 《孟子·梁惠王下》 |
qǔ gōng ér zhěn曲肱而枕 | 肱:胳膊由肘到肩的部分,泛指胳膊。枕:枕著。枕著彎曲的胳膊睡。形容人生活恬淡,無憂無慮。 | |
chàng ér bù hè倡而不和 | 倡:同“唱”。和:響應。領唱無人應和。形容有人領導,但無人響應的冷清局面。 | 漢·劉安《淮南子·繆稱訓》:“倡而不和,意而不戴。” |
wén fēng ér zhì聞風而至 | 一聽到消息就來。形容行動迅速。 | 清·李汝珍《鏡花緣》第21回:“舅兄只顧要將細鳥帶回船去,剛才被他這陣亂叫,以致眾獸聞風而至,幾乎性命不保。” |
chóng zú ér lì,cè mù ér shì重足而立,側目而視 | 重足:雙腳并攏;側目:斜著眼睛。形容畏懼而憤恨的樣子。 | 《史記·汲鄭列傳》:“今天下重足而立,側目而視矣。” |
bìng rì ér shí并日而食 | 并日:兩天合并成一天。不能天天得食,兩天三天才能得一天的糧食。形容生活窮困。 | 西漢 戴圣《禮記 儒行》:“篳門圭窬,蓬戶甕牖,易衣而出,并日而食。”鄭玄注:“二日用一日食也。” |
wàng chén ér bài妄塵而拜 | 指迎候有權勢的人,看見車揚起的塵土就下拜。形容卑躬屈膝的神態。 | |
jìn lì ér wéi盡力而為 | 盡:全部用出;為:做。用全部力量去做。 | 先秦 孟軻《孟子 梁惠王上》:“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盡心力而為之,后必有災。” |
xué yōu ér shì學優而仕 | 優:有余力。學習了還有余力就去做官。指學習成績優秀然后可以當官。 | 老舍《四世同堂》:“我有力量釋放了你,叫你達到學優而仕的愿望。” |
áng rán ér rù昂然而入 | 仰頭挺胸地走進來。形容態度傲慢。 | 明 羅貫中《三國演義》第65回:“須臾,李恢昂然而入。” |
wú jìng ér lái無脛而來 | 見“無脛而至”。 | 明·宋應星《天工開物·珠玉》:“珠雄于此,玉峙于彼,無脛而來,以寵愛人寰之中。” |
bái tóu ér xīn白頭而新 | 指相交雖久而并不知己,像新知一樣。同“白頭如新”。 | 明 楊慎《白頭而新》:“《漢書》:‘白頭如新,傾蓋如故。’《說苑》作‘白頭而新,傾蓋而故’。‘而’、‘如’,古字通用。白頭而新,雖至老而交猶新。” |
yuán bǐ ér jiù援筆而就 | 就:完成。拿起筆來很快就寫完了。 | 清·李漁《意中緣·名逋》:“我想求詩求字的,還容易打發。唯有索畫一事,最難應酬。須要逐筆畫寫出來,不是可以倚馬而成,援筆而就的。” |
dāng xíng ér wáng當刑而王 | 謂先經受磨難而后飛騰黃達。 | 《漢書 黥布傳》:“少時客相之,當刑而王。及壯,坐法黥,布欣然笑曰:‘人相我當刑而王,幾是乎?’” |
xiàng jī ér xíng相機而行 | 相機:觀察當時情況。看當時的具體情況而決定自己的行動。 |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39回:“某當與主公同往,相機而行,自有良策。” |
tóng rì ér yǔ同日而語 | 指兩人或兩件事放在同一時間里來討論。意即相提并論;同等看待。語:談論。 | 西漢 劉向《戰國策 趙策二》:“夫破人之與破于人也,臣人之與臣于人也,豈可同日而言之哉!” |
ér jīn ér hòu而今而后 | 而:語助詞。從今以后。 | 《呂氏春秋 恃君覽 長利》:“臣而今而后知吾先君周公之不若太公望封之知也。”《舊唐書 盧藏用傳》:“而今而后,焚蓍龜,毀律歷,廢六合,斥五行,浩然清慮,則將奚若?” |
bǎi zú zhī chóng,sǐ ér bù jiāng百足之蟲,死而不僵 | 百足:蟲名,又名馬陸或馬蚿,有十二環節,切斷后仍能蠕動。比喻勢家豪族,雖已衰敗,但因勢力大,基礎厚,還不致完全破產。 |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二回:“古人有言:‘百足之蟲,死而不僵。’,如今雖說不似先年那樣興盛,較之平常仕宦人家,到底氣象不同。” |
sǎo xìng ér huí掃興而回 | 掃興:指情緒低落。指遇到不如意的事情而情緒低落。 | 明·湯顯祖《牡丹亭·旅寄》:“早是暮冬,不提防嶺北風嚴,感了寒疾,又無掃興而回之理。” |
yī wǎng ér shēn一往而深 | 見“一往情深”。 | 明·湯顯祖《〈牡丹亭記〉題詞》:“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 |
zá tà ér zhì雜沓而至 | 雜沓:眾多而且雜亂。形容從四面八方紛紛而來的樣子。 | 章炳麟《駁康有為論革命書》:“朋疑眾難,雜沓而至。” |
fù dōng hǎi ér sǐ赴東海而死 | 赴:往,去。跳進東海淹死。形容決心很大。 | 西漢·劉向《戰國策·趙策》:“彼則肆然而為帝,則連有赴東海而死耳,吾不忍為之民也。” |
kuǎn kuǎn ér tán款款而談 | 款:誠懇。誠懇而從容的談話。 |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25回:“又兼看著九公有個師徒分際,褚大娘子有個姐妹情腸,才得這樣款款而談。” |
yī yǐn ér jìn一飲而盡 | 飲:喝。一口氣就喝完了。形容喝得非常爽快。 | 明·馮夢龍《醒世恒言》第三卷:“鴇兒只道他敬客,卻自家一飲而盡。” |
mén shī ér tán捫虱而談 | 捫:按。一面捺著虱子,一面談著。形容談吐偷竊,無所畏忌。 | 《晉書·王猛傳》:“桓溫入關,猛被褐而詣之,一面談當世之事,捫虱而言,旁若無人。” |
xiǎo xué ér dà yí小學而大遺 | 小:指不知句讀;大:指不解疑難問題;而:轉折連詞,可是;遺:棄。小的方面則要學習,大的方面卻放棄。 | 唐·韓愈《師說》:“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 |
zé lín ér jū擇鄰而居 | 挑選鄰居好的地方居住。 | 唐·白居易《欲與元八卜鄰先有是贈》詩:“每因暫出猶思伴,豈得安居不擇鄰。” |
jī míng ér qǐ雞鳴而起 | 雞叫時就起床。形容勤奮不怠。 | 先秦 孟軻《孟子 盡心上》:“雞鳴而起,孳孳為善者,舜之徒也。” |
yǒu suǒ bù wéi,ér hòu kě yǐ yǒu wéi有所不為,而后可以有為 | 為:做,干。有些事情不做,把它放棄掉,然后才能在另外的事情上有所作為。指要獲得成功,必須有所舍棄,有所選擇。 | 戰國·鄒·孟軻《孟子·離婁下》:“人有不為也,而后可以有為。” |
xiàng tiān ér tuò向天而唾 | 仰頭向著天吐唾沫,唾沫還是落在自己的臉上。比喻本來想損害別人,結果受害的還是自己。 | |
guó bì zì fá,ér hòu rén fá zhī國必自伐,而后人伐之 | 伐:討伐。一個國家必定先有自取討伐的原因,然后別人才來攻伐。比喻事情變化要從內部找原因。 | 戰國·鄒·孟軻《孟子·離婁上》:“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毀,而后人毀之;國必自伐,而后人伐之。” |
fú ér shì tiān伏而咶天 | 咶:以舌舔物。伏地以舌舔天。比喻所行與所求不一致,無法達到目的。 | 荀況《荀子 仲尼》:“而求有君子圣人之名,辟之是猶伏而咶天,救經而引其足也。” |
fú yáo ér shàng扶搖而上 | 扶搖:迅猛盤旋而上的旋風。形容上升很快或指仕途得志。 | 戰國·宋·莊周《莊子·逍遙游》:“鵬之徙于南冥也,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 |
bàn tú ér fèi半途而廢 | 半途:半途上;廢:中止。路走到一半停了下來。比喻事業沒做完就停止;不能善始善終。 | 西漢 戴圣《禮記 中庸》:“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廢,吾弗能已矣。” |
tǐng shēn ér chū挺身而出 | 形容遇到危難時;勇敢地站出來;擔當其任。挺:挺起身來;勇敢剛毅的樣子。 | 《舊五代史 周 唐景思傳》:“后數日城陷,景思挺身而出,使人告于鄰郡,得援軍數百,逐其草冠,復有其城,毫民賴是以濟。” |
qū zhǐ ér shǔ屈指而數 | 屈:彎曲。形容數量很少,扳著手指頭就能數過來。 | 《清朝野史大觀·曾靜呂留良文字之獄》:“我朝掃清寇氛,與民休養,六十余年,民安物阜,即考羲皇以來,史冊所紀,屈指而數。” |
xuán ér wèi jué懸而未決 | 一直拖在那里,沒有得到解決。 | 孫中山《救國之急務》:“已將一切問題決定,惟有如何處置國會一層,懸而未決。” |
zhǐ zhī qí rán,ér bù zhī qí suǒ yǐ rán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 ||
xiān tiān xià zhī yōu ér yōu,hòu tiān xià zhī lè ér lè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 憂慮在天下人之前,享受在天下人之后。比喻吃苦在前,享受在后。 | 宋·范仲淹《岳陽樓記》:“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乎!’” |
yìng yùn ér shēng應運而生 | 原意是順應天命而產生的人或事物;后多指順應適當的時機或時代要求而出現的人或事物。 | 漢 荀悅《漢紀后序》:“實天生德,應運建立。” |
qiān fū suǒ zhǐ,wú jí ér sǐ千夫所指,無疾而死 | 指:指責。被眾人所指責將沒什么好下場。 | 《中國工農紅軍1936年5月5日電》:“語云:‘千夫所指,無疾而死’……愿諸公深思熟慮之。” |
jiān ér yǒu zhī兼而有之 | 指同時占有或具備有關的各方面。 | 墨翟《墨子 法儀》:“奚以知天兼而愛之,兼而利之也?以其兼而利之?以其兼而有之,兼而食之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