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關(guān)系,只列出前 100 個(gè)而的成語
成語 | 解釋 | 出處 |
---|---|---|
bù xuān ér zhàn不宣而戰(zhàn) | 指不宣布開戰(zhàn),就突然發(fā)起進(jìn)攻。 | 朱自清《不知道》:“美國(guó)過去曾兩次不宣而戰(zhàn),第一次系北非巴巴拉之海盜,曾于1883年企圖封鎖地中海上美國(guó)之航行。” |
bǎi zú zhī chóng,duàn ér bù jué百足之蟲,斷而不蹶 | 比喻勢(shì)力雄厚的集體或個(gè)人一時(shí)不易垮臺(tái)。同“百足之蟲,至死不僵”。 | 唐 馬總《意林》卷一:“百足之蟲,斷而不蹶。” |
huì ér bù juàn誨而不倦 | 誨:教誨,教導(dǎo);倦:厭煩,疲倦。教導(dǎo)人特別耐心,從不厭煩。 | 漢·蔡邕《彭城姜伯淮碑》:“有名物定事之能,獨(dú)見先睹之效,然猶學(xué)而不厭,誨而不倦。” |
fù ér wú jiāo富而無驕 | 驕:驕傲。雖已富有但不驕傲。 | 春秋·魯·孔丘《論語·學(xué)而》:“子貢曰:‘貪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 |
bù lìng ér xìn不令而信 | 令:命令;信:信服。不用三令五申能使之遵守服從。 | 春秋·齊·孫武《孫子·九地》:“不約而親,不令而信。” |
dǐ zhǎng ér tán抵掌而談 | 指談得很融洽。 | 西漢 劉向《戰(zhàn)國(guó)策 秦策一》:“見說趙王于華屋之下,抵掌而談,趙王大悅。” |
xún cì ér jìn循次而進(jìn) | 循:依照,順著。依照一定的步聚或次序逐步推進(jìn)或提高。亦作“循次漸進(jìn)”、“循序漸進(jìn)”。 | 唐·韓愈《答竇秀才書》:“操數(shù)寸之管,書盈尺之紙,高可以釣爵位;循次而進(jìn),亦不失萬一于甲科。” |
zhōng rì ér sī終日而思 | 整天思考。 | 戰(zhàn)國(guó)·趙·荀況《荀子·勸學(xué)》:“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xué)也;吾嘗歧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 |
yùn dú ér cáng韞櫝而藏 | 把玉裹在匣子里藏起來。比喻懷才隱退。 | 明 馮夢(mèng)龍《東周列國(guó)志》第58回:“兩位將軍,有些神箭,當(dāng)奏聞吾王,美玉不可韞櫝而藏。” |
lè ér wàng sǐ樂而忘死 | 形容胸襟曠達(dá),忘懷一切。 | 漢·東方朔《非有先生論》:“遂居深山之間,積土為室,編蓬為戶,彈琴其中,以詠先王之風(fēng),亦可以樂而忘死矣。” |
yì yī ér chū,bìng rì ér shí易衣而出,并日而食 | 易:換;并日:兩天并作一天。一件衣服誰外出就換上,兩天吃一天的飯。形容非常貧窮。 | 西漢·戴圣《禮記·儒行》:“篳門圭窬,蓬戶甕牖,易衣而出,并日而食。” |
wén fēng ér dòng聞風(fēng)而動(dòng) | 一聽到消息就立即行動(dòng)起來。風(fēng):消息。 | 宋 陳亮《祭趙尉母夫人文》:“登堂莫及,聞風(fēng)而起。” |
sān shí ér lì三十而立 | 指人在三十歲前后有所成就。 | 先秦 孔子《論語 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學(xué),三十而立。” |
xué yōu ér shì學(xué)優(yōu)而仕 | 優(yōu):有余力。學(xué)習(xí)了還有余力就去做官。指學(xué)習(xí)成績(jī)優(yōu)秀然后可以當(dāng)官。 | 老舍《四世同堂》:“我有力量釋放了你,叫你達(dá)到學(xué)優(yōu)而仕的愿望。” |
bù yì ér fēi不翼而飛 | 翼:翅膀;不翼:沒有翅膀。沒有翅膀就飛走了。形容消息等流傳迅速;也比喻東西突然不見了。也作“無翼而飛”。 | 戰(zhàn)國(guó) 齊 管仲《管子 戒篇》:“無翼而飛者,聲也;無根而固者,情也。” |
zé jiāo ér yǒu擇交而友 | 選擇可結(jié)交的人作朋友。指不隨便結(jié)交朋友。 | 宋·張君房《云笈七簽》第94卷:“且卜鄰而居,猶從改操;擇交而友,尚能致益。” |
jiàn kě ér jìn,zhī nán ér tuì見可而進(jìn),知難而退 | 根據(jù)實(shí)際情況決定進(jìn)攻和退卻。 | 漢 荀悅《漢紀(jì) 高帝紀(jì)》:“趙兵出國(guó)迎戰(zhàn),見可而進(jìn),知難而退,懷內(nèi)顧之心,無必死之計(jì)。” |
wù yǐ è xiǎo ér wéi zhī,wù yǐ shàn xiǎo ér bù wéi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 勿:不要;為:做。不要以為是微小的壞事就可以做,不要以為是不大的好事就不去做。 | 《諸葛亮集》:“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惟賢惟德,能服于人。” |
fú xiù ér guī拂袖而歸 | 拂袖:甩袖子,表示意志已決。指毫無留戀,回到家鄉(xiāng)歸隱。 | 元·周文質(zhì)《斗鵪鶉·自悟》套曲:“您都待重裀而臥,列鼎而食,不如我拂袖而歸。” |
xí juǎn ér táo席卷而逃 | 指偷了全部貴重衣物逃跑。 | 清·吳趼人《恨海》第九回:“過了沒有幾個(gè)月,這金如玉就罄其所有,席卷而逃,便把他鬧窮了。” |
zǒng ér yán zhī總而言之 | 總括起來說(總:總括;歸納)。 | 《周易 系辭上》:“一陰一陽之謂道。”唐 孔穎達(dá)疏:“總而言之,皆虛無之謂也。” |
wàng chén ér bài妄塵而拜 | 指迎候有權(quán)勢(shì)的人,看見車揚(yáng)起的塵土就下拜。形容卑躬屈膝的神態(tài)。 | |
chóng zú ér lì重足而立 | 迭足而立,不敢邁步。形容恐懼。 | 西漢 賈誼《過秦論》下:“故使天下之士,傾耳而聽,重足而立,闔口而不言。” |
zhī nán ér tuì知難而退 | 知道困難就退卻下來。 | 先秦 左丘明《左傳 僖公二十八年》:“軍志曰:‘允當(dāng)則歸。’又曰:‘知難而退。’” |
fàng zhū sì hǎi ér jiē zhǔn放諸四海而皆準(zhǔn) | 比喻具有普遍性的真理到處都適用。同“放之四海而皆準(zhǔn)”。 | 《禮記 祭義》:“推而放諸東海而準(zhǔn),推而放諸西海而準(zhǔn),推而放諸南海而準(zhǔn),推而放諸北海而準(zhǔn)。” |
fǎn qí dào ér xíng zhī反其道而行之 | 反;相反;其:他的;道:方法;辦法;行:做;之:它;指事情。采取同對(duì)方相反的方法行事。 | 清·吳趼人《痛史》第14回:“只是宗兄勸你去做教習(xí),你卻去做學(xué)生,未免反其道而行之了!” |
kè rán ér qù溘然而去 | 溘然:突然。指人忽然死去。 | 清·袁枚《小倉山房尺牘》第92首:“則一旦溘然而去,將一生心血,付之茫茫,豈不大可惜也。” |
zhōu ér fù shēng周而復(fù)生 | 周:環(huán)繞一周;復(fù):又。轉(zhuǎn)了一圈又一圈,不斷循環(huán)。 | 西漢·司馬遷《史記·律書》:“故曰音始于宮,窮于角;數(shù)始于一,終于十,成于三;氣始于冬至,周而復(fù)生。” |
zé shàn ér xíng擇善而行 | 謂選擇有益的事去做。 | 唐·魏徵《十漸不克終疏》:“此直意在杜諫者之口,豈曰擇善而行者乎?” |
fàng zhī sì hǎi ér jiē zhǔn放之四海而皆準(zhǔn) | 放:放置;之:代詞;指具有普遍性的真理;四海:指任何地方;皆:都是;準(zhǔn):準(zhǔn)確。原指孝道無論在何時(shí)何地都是人們奉行的準(zhǔn)則。具有普遍性的真理放在任何地方都是適用的。 | 西漢 戴圣《禮記 祭義》:“推而放諸東海而準(zhǔn),推而放諸西海而準(zhǔn),推而放諸南海而準(zhǔn),推而放諸北海而準(zhǔn)。” |
bù yī ér sān不壹而三 | 指再三;多次。 | 《孔子家語 弟子行》:“子貢既與衛(wèi)將軍文子言。適魯,見孔子曰:‘衛(wèi)將軍文子問二三子之于賜,不壹而三焉。賜也辭,不獲命;以所見者對(duì)矣。’” |
xiǎn ér yì jiàn顯而易見 | 顯:明顯。很明顯;極容易看清。 | 宋 王安石《洪范傳》:“在我者,其得失微而難知,莫若質(zhì)諸天物之顯而易見,且可以為戒也。” |
bàn tú ér bà半涂而罷 | 半路上終止。比喻做事情有始無終。同“半涂而廢”。 | 唐 韓愈《論淮西事宜狀》:“陛下持之不堅(jiān),半涂而罷,傷威損費(fèi),為弊必深。” |
kě wàng ér bù kě jí可望而不可及 | 指只可仰望而不可接近。 | 郭沫若《月蝕》:“可望而不可及的古之人,你們的鼓聲透過了幾千萬重的黑幕,傳達(dá)到我耳里來了!” |
bù qī ér yù不期而遇 | 期:約定時(shí)日;遇:相逢;會(huì)面。事先沒有約定而意外地相逢。也作“不期而會(huì)”。 | 南朝 梁 簡(jiǎn)文帝《湘宮李智倩法師墓志銘》:“不期而遇,襄水之陽。” |
kùn ér xué zhī困而學(xué)之 | 困:困惑。遇到困惑的時(shí)候就學(xué)習(xí)。 | 《論語·季氏》:“生而知之者,上也;學(xué)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xué)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xué),民斯為下矣。” |
mǐn ér hǎo xué敏而好學(xué) | 敏:聰明。天姿聰明而且喜好學(xué)習(xí)。 | 《論語·公冶長(zhǎng)》:“子曰:‘敏而好學(xué),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 |
kě xiǎng ér zhī可想而知 | 想:推想。可以通過推想而了解真相。 | 宋 王楙《野客叢書 漢唐俸祿》:“而郊以吟詩廢務(wù),上官差官以攝其職,分其半祿,酸寒之狀,可想而知。” |
xū yī ér jìng虛一而靜 | 虛心、專一而冷靜地觀察事物,就會(huì)獲得正確的認(rèn)識(shí)。 | 戰(zhàn)國(guó)·趙·荀況《荀子·解藪》:“心何以知?曰:虛一而靜。” |
wú jìng ér xíng無脛而行 | 脛:小腿。沒有腿而能行走。比喻事物用不著推行,能迅速傳播。 | 漢·孔融《論盛孝章書》:“珠玉無脛而自至者,以人好之也。” |
qù ér zhī tā去而之他 | 去:離開;之:往。離開一個(gè)地方到另一個(gè)地方去。 | 戰(zhàn)國(guó)·鄒·孟軻《孟子·離婁》:“卒之東郭墦間,之祭者,乞其余,不足,又去而之他。” |
jiàn jī ér xíng見機(jī)而行 | 看具體情況靈活辦事。 | 《易·系辭下》:“君子見幾而作,不俟終日。” |
jiàn jī ér zuò見機(jī)而作 | 看到適當(dāng)時(shí)機(jī)立即行動(dòng)。 | 三國(guó) 蜀 諸葛亮《將苑 應(yīng)機(jī)》:“夫必勝之術(shù),合變之形,在于機(jī)也。非智者孰能見機(jī)而作乎?” |
gǔ zào ér qǐ鼓噪而起 | 鼓噪:起哄。喧擾哄鬧起來。 | 《谷梁傳·定公十年》:“兩君就壇,兩相相揖,齊人鼓噪而起,欲以執(zhí)魯君。” |
zhǐ rì ér dài指日而待 | 見“指日可待”。 | 清·褚人獲《隋唐演義》第七十一回:“將來執(zhí)掌昭陽,可指日而待,為何夫人雙眉反蹙起來?” |
pò mén ér chū破門而出 | 打破門沖了出去。比喻壞人急迫地跳出來干壞事或比喻克服種種限制。 | 廖沫沙《“史”和“戲”》:“而你卻開始‘破門而出’了,歷史家,卻來寫戲。” |
pò mén ér rù破門而入 | 砸開門進(jìn)去。多指盜賊行為。 | |
děng ér xià zhī等而下之 | 比這一等更差的。指事物遞減;后面的比前面的差一級(jí);低一等。 | 宋 樓鑰《攻愧集》:“鄉(xiāng)之貧者,或不及于此,則以此法等而下之。” |
xìn bù ér xíng信步而行 | 信:隨意。無目的地隨意行走。 | 宋 陸游《龜堂雜興》詩:“曳杖東岡信步行,夕陽偏向竹間明。” |
dōng xiàng ér wàng,bù jiàn xī qiáng東向而望,不見西墻 | 比喻主觀片面,顧此失彼。 | 《呂氏春秋 去尤》:“東面望者,不見西墻;南鄉(xiāng)視者,不睹北方:意有所在也。” |
qīng cháo ér chū傾巢而出 | 傾:盡;傾巢:意指巢中一個(gè)也不剩。整窩的鳥兒全出來。比喻敵人出動(dòng)全部兵力進(jìn)行侵?jǐn)_。 | 明 施耐庵《水滸傳》:“賊兵傾巢而來,必是抵死廝拼、我將何策勝之?” |
cā jiān ér guò擦肩而過 | 擦:挨。挨著肩而溜走。指沒有抓住機(jī)會(huì)。 | 清·李寶嘉《官場(chǎng)現(xiàn)形記》第32回:“后來彼此又擦肩而過。” |
kě ér jué jǐng渴而掘井 | 到口渴才掘井。比喻事先沒有準(zhǔn)備,臨時(shí)才想辦法。 | 《素問·四氣調(diào)神大論》:“夫病已成而后藥之,亂已成而后治之,譬猶渴而穿井,斗而鑄錐,不亦晚乎!” |
duó mén ér chū奪門而出 | 奪門:破門,奮力沖開門。猛然奮力沖開門出去。形容迫不及待。 | 清·李寶嘉《官場(chǎng)現(xiàn)形記》第31回:“輕輕撥去門閂,拏在手中,預(yù)備當(dāng)作兵器,可以奪門而出。” |
mí ér bù fǎn迷而不反 | 迷路后不知回來。比喻犯了錯(cuò)誤不知改正。 | 晉 陳壽《三國(guó)志 魏志 鐘會(huì)傳》:“若偷安旦夕,迷而不反,大兵一發(fā),玉石皆碎。” |
gù ér yán tā顧而言他 | 見“顧左右而言他”。 | 《掃迷帚》第二一回:“那三人見話不投機(jī),便顧而言他。” |
dà bài ér táo大敗而逃 | 指吃了敗仗慌張?zhí)优堋?/td> | 清·李汝珍《鏡花緣》第99回:“斗了多時(shí),李孝逸被余承志一槍刺在腿上,大敗而逃。” |
zé zhǔ ér shì擇主而事 | 事:侍奉。舊指選擇明主,為他辦事。 | 明·羅貫中《三國(guó)演義》第十四回:“豈不聞‘良禽擇木而棲,賢臣擇主而事?’” |
bǐ jiān ér lì比肩而立 | 比肩:并肩。肩并肩地站立。比喻彼此距離極近。 | 西漢 劉向《戰(zhàn)國(guó)策 齊策三》:“寡人聞之,千里而一士,是比肩而立;百世而一圣,若隨踵而至。” |
bù yī ér zú不壹而足 | 見“不一而足”。 | 《漢書·陳湯傳》:“御使大夫財(cái)禹、博士匡衡以為《春秋》之義‘許夷狄者,不壹而足’,今郅支單于鄉(xiāng)化未醇,所在絕遠(yuǎn),宜令使者送其子至塞而還。”顏師古注:“言節(jié)制之,不皆稱其所求也。” |
lè ér bù huāng樂而不荒 | 同“樂而不淫”。 | 《左傳·襄公二十七年》:“其余皆數(shù)世之主也。子展其后亡者也,在上不忘降。印氏其次也,樂而不荒。”又《襄公二十九年》:“哀而不愁,樂而不荒,用而不匱,廣而不宜。”杜預(yù)注:“節(jié)之以禮。” |
shī shī ér xíng施施而行 | 形容走路緩慢。彼留子嗟,將其來施施。 | 《詩經(jīng) 王風(fēng) 丘中有麻》 |
yíng fù jì wěi ér zhì qiān lǐ蠅附驥尾而致千里 | 蒼蠅因附在千里馬的尾巴上而跑了千里的路程。普通人因沾了賢人的光而名聲大振。 | 《史記·伯夷列傳》:“伯夷叔齊雖賢,得夫子而名益彰。顏淵雖篤學(xué),附驥尾而行益顯。” |
yìng shí ér shēng應(yīng)時(shí)而生 | 指應(yīng)天命而產(chǎn)生。現(xiàn)指適應(yīng)時(shí)機(jī)而產(chǎn)生 | 姚華《曲海一勺》:“文章應(yīng)時(shí)而生,體各有當(dāng)。” |
wàng wū ér shí望屋而食 | 謂軍行不帶糧草,隨處就食。 | 漢·賈誼《新書·過秦》:“望屋而食,橫行天下。” |
yī fā ér bù kě shōu一發(fā)而不可收 | 事情一經(jīng)發(fā)生便不能收住。 | 清·王夫之《讀通鑒論·隋文帝》:“亂敗之及,一發(fā)而不可收也。” |
cè mù ér shì側(cè)目而視 | 側(cè)目:斜著眼睛;視:看。斜著眼睛看人;不敢用正眼去看。形容拘謹(jǐn)畏懼或憤怒的樣子。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汲鄭列傳》:“天下謂刀筆吏不可以為公卿,果然。必湯也,令天下重足而立,側(cè)目而視矣!” |
fú xiù ér qù拂袖而去 | 拂袖:甩袖子;表示生氣。一甩袖子就走了。形容因言語不合很生氣。 | 宋 釋道原《景德傳燈錄》第12卷:“師云:‘侍者收取。’明拂袖而去。” |
jū gōng jìn cuì,sǐ ér hòu yǐ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 指勤勤懇懇,竭盡心力,為革命,為人民奮斗終身。 | 三國(guó) 蜀 諸葛亮《后出師表》:“臣鞠躬盡力,死而后已。” |
yào ér yán zhī要而言之 | 概括地說,簡(jiǎn)單地說。 | 晉 陸機(jī)《五等諸侯論》:“且要而言之,五等之君,為己思治。” |
xiāng jì ér zhì相繼而至 | 接連不斷地到來。 | 晉·陳壽《三國(guó)志·蜀志·王平傳》:“涪諸軍及大將軍費(fèi)袆自成都相繼而至。” |
xuè ér bù nüè謔而不虐 | 謔:開玩笑。開玩笑而不使人難堪。 | 《詩經(jīng)·衛(wèi)風(fēng)·淇奧》:“善戲謔兮,不為虐矣。” |
yán ér bù xìn言而不信 | 見“言而無信”。 | 《淮南子·泰族訓(xùn)》:“施而不仁,言而不信,怒而不威,是以外貌為之者也。” |
kè rán ér shì溘然而逝 | 溘然:突然。指人忽然死去。 | 清·紀(jì)昀《閱微草堂筆記·灤陽徐錄五》:“忽呼鄰里語曰:‘同居三十余年,今長(zhǎng)別矣,以遺蛻奉托可乎?’溘然而逝。” |
lè ér bù yín樂而不淫 | 快樂而不放蕩。 | 先秦 孔子《論語 八佾》:“《關(guān)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
juàn xí ér zàng卷席而葬 | 謂用葦席裹尸而埋葬。極言葬禮之薄。 | 《后漢書·逸民傳·梁鴻》:“父讓王莽時(shí)為城門校尉,封修遠(yuǎn)伯,使奉少昊后,寓于北地而卒。鴻時(shí)尚幼,以遭亂世,因卷席而葬。” |
liàng lì ér xíng量力而行 | 量:估量;估計(jì);行:做;干。衡量自己的力量去行事。 | 先秦 左丘明《左傳 昭公十五年》:“力能則進(jìn),否則退,量力而行。” |
qǔ gōng ér zhěn曲肱而枕 | 肱:胳膊由肘到肩的部分,泛指胳膊。枕:枕著。枕著彎曲的胳膊睡。形容人生活恬淡,無憂無慮。 | |
jiǔ ér jiǔ zhī久而久之 | 經(jīng)過了相當(dāng)長(zhǎng)的時(shí)間。 | 清 李綠園《歧路燈》第28回:“萬一多嘴多舌,露出話來,人家一個(gè)年輕娃子,知他性情怎樣的?久而久之,慢慢知曉便罷。” |
bù gēng ér shí,bù cán ér yī不耕而食,不蠶而衣 | 耕:翻松田土以備播種;蠶:養(yǎng)蠶。不種田卻有飯吃,不養(yǎng)蠶卻能穿絲綢。形容不勞而獲。 | 漢·桓寬《鹽鐵論·相刺》:“而無益于理,往來浮游,不耕而食,不蠶而衣。” |
yuè yùn ér fēng月暈而風(fēng) | 月暈:月亮周圍出現(xiàn)的光環(huán)。月亮出現(xiàn)光環(huán),就是要刮風(fēng)的征候。比喻見到一點(diǎn)跡象就能知道它的發(fā)展趨向。 | 宋 蘇洵《辨奸論》:“乃能見微而知著,月暈而風(fēng),礎(chǔ)潤(rùn)而雨,人人知之。” |
mí ér zhī fǎn迷而知返 | 迷路后知道回來。比喻有了過失能夠改正。 | 《宋書 二兇傳 元兇劭》:“所以淹霆緩電者,猶冀弟迷而知返耳。” |
rù bǎo shān ér kōng huí入寶山而空回 | 寶山:聚藏寶物的山。進(jìn)入滿藏寶物的山間卻空著手而回來。比喻雖遇到了很好的機(jī)會(huì),卻一無所得。 | 《先撥志始》卷下:“在婿固不敢厚望,入寶山而空回,想岳亦不能忘情也。” |
mù hóu ér guàn沐猴而冠 | 沐猴:獼猴;冠:戴帽子。獼猴裝扮成人樣。比喻徒有儀表或地位而無真本領(lǐng);也可形容壞人裝扮成好人。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項(xiàng)羽本紀(jì)》:“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 |
pú fú ér xíng匍匐而行 | 躡手躡腳地走動(dòng)或慢慢地走動(dòng)。 | 明·宗臣《報(bào)劉一丈書》:“幸主者出,南面召見,則驚走匍匐階下。” |
yǎn rán ér shì奄然而逝 | 奄然:忽然。忽然死去。 | 宋·陸九淵《與朱元晦書》:“比日不知何疾,一夕奄然而逝。” |
gài dì ér lái蓋地而來 | 蓋:遮蓋,掩蓋。指人馬或暴風(fēng)雪及飛砂走石等鋪天蓋地。形容來勢(shì)迅猛浩大。 | 明·羅貫中《三國(guó)演義》第一回:“漢軍大敗,后面漫山塞野,黃巾蓋地而來,旗上大書‘天公將軍’。” |
yīng rèn ér jiě應(yīng)刃而解 | 猶言迎刃而解。比喻問題得到順利解決。 | 梁斌《播火記》:“雖然有好多問題事先沒有商量,有朱老忠在,也就應(yīng)刃而解了。” |
yǐng tuō ér chū穎脫而出 | 穎,錐芒。言錐芒全部脫出。比喻有才能的人得到機(jī)會(huì),即能全部顯現(xiàn)出來。 | 《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平原君曰:‘夫賢士之處世也,譬若錐之處囊中,其末立見……’毛遂曰:‘臣乃今日請(qǐng)?zhí)幠抑卸J顾煸绲锰幠抑校朔f脫而出,非特其末見而已。’” |
sǐ ér bù jiāng死而不僵 | 即使死了也不僵硬。形容壞勢(shì)力等不容易被清除。 | 清·曹雪芹《紅樓夢(mèng)》第二回:“古人有言:‘百足之蟲,死而不僵。’如今雖說不似先年那樣興盛,較之平常仕宦人家,到底氣象不同。” |
pǐ jí ér tài否極而泰 | 否、泰:64卦中的兩個(gè)卦名。指壞的到了盡頭就要好起來。 | 《宋史·韓令坤等傳論贊》:“雖太祖善御,諸臣知機(jī),要亦否極而泰之象也。” |
děng ér shàng zhī等而上之 | 按某一等級(jí),由此再往上。 | 宋·朱燮《絜齋集·高鞅論》:“古者五家置一比長(zhǎng),等而上之,為閭,為旅,為黨,皆置官焉。” |
nù mù ér shì怒目而視 | 怒目:瞪著發(fā)怒的眼睛;視:看。非常憤怒地瞪著雙眼看。 | 明 施耐庵《水滸傳》:“林沖、楊志怒目而視,有欲要發(fā)作之色。” |
míng qín ér zhì鳴琴而治 | 指以禮樂教化人民,達(dá)到“政簡(jiǎn)刑清”的統(tǒng)治效果。舊時(shí)常用做稱頌地方官的諛詞。 | 《呂氏春秋·察賢》:“宓子賤治單父,彈鳴琴,身不下堂,而單父治。” |
xuán ér wèi jué懸而未決 | 一直拖在那里,沒有得到解決。 | 孫中山《救國(guó)之急務(wù)》:“已將一切問題決定,惟有如何處置國(guó)會(huì)一層,懸而未決。” |
tóng nián ér yǔ同年而語 | 猶言相提并論。 | 漢·賈誼《過秦論》:“試使山東之國(guó),與陳涉度長(zhǎng)絜大,比權(quán)量力,則不可同年而語矣。” |
xīn yǒu yú ér lì bù zú心有余而力不足 | 心里非常想做;可是力量不夠。 | 先秦 孔子《論語 里仁》:“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見力不足者,蓋有之矣,我未之見也。” |
qīng ér yì jǔ輕而易舉 | 輕:輕松;舉:向上托。很輕松很容易地舉起來。形容做事情毫不費(fèi)力。 | 《詩經(jīng) 大雅 烝民》:“人亦有言,德輶如毛,民鮮克舉之。”宋 朱熹注:“言人皆言德甚輕而易舉,然人莫能舉也。” |
xíng ér shì wèi tiān xià fǎ行而世為天下法 | 行:所作所為;法:效法。言行要謹(jǐn)慎,自己的一言一行要為世人作學(xué)習(xí)榜樣。 | 西漢·戴圣《禮記·中庸》:“是故君子,動(dòng)而世為天下道,行而世為天下法,言而世為天下則。” |
fàn fàn ér tán泛泛而談 | 泛泛:平常,不深入。一般地浮泛地談?wù)劇?/td> | 茅盾《怎樣評(píng)價(jià)〈青春之歌〉》:“也由于時(shí)間關(guān)系,不能把《青春之歌》重讀一遍然后執(zhí)筆,故而只能泛泛而談,不能引證原文作具體的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