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關系,只列出前 100 個自的成語
成語 | 解釋 | 出處 |
---|---|---|
huǐ guò zì zé悔過自責 | 悔:追恨。指追悔過錯;譴責自己。 | 東漢 班固《漢書 五行志》:“后得反國,不悔過自責,復會諸侯伐鄭。” |
yǎng hǔ zì bì養虎自斃 | 見“養虎自嚙”。 | 郭沫若《星空·孤竹君之二子》:“你們養虎自斃,作繭自纏。” |
wú dì zì róng無地自容 | 容:容納;容身。沒有地方可以讓自己容身。形容非常羞愧。 | 《敦煌變文集 降魔變文》:“外道無地自容,四眾一時唱快處。” |
zì xún duǎn jiàn自尋短見 | 短見:本指見識短淺,引申為自殺。自己認為無法活下去而尋死。 |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六十六回:“人家并沒有威脅他,是他自尋短見。” |
yuān yuán yǒu zì lái淵源有自來 | 有根據,有來源。 | 宋 陸游《讀宛陵先生詩》詩:“鍛煉無遺力,淵源有自來。” |
hǎo yán zì kǒu,yǒu yán zì kǒu好言自口,莠言自口 | 莠言:壞話。好話出自他的口,壞話出自他的口。指人說話反復無常。 | 《詩經·小雅·正月》:“好言自口,莠言自口。憂心愈愈,是以有侮。” |
fā fèn zì xióng發憤自雄 | 決心奮斗使自己成為杰出人才。 | 清·鄭燮《濰縣署中與舍弟第五書》:“愿吾弟發憤自雄,勿蹈乃兄故轍也。” |
dù mén zì shǒu杜門自守 | 關閉大門,安分守已。 | 《漢書·孔光傳》:“光退閭里,杜門自守。” |
zì kuài ér xià自鄶而下 | 表示自此以下的不值得評論。同“自鄶以下”。 | 郭沫若《雄雞集 關于大規模搜集民歌問題》:“太史公的觀點是反統治者的,所以《史記》所提供的史料,比《漢書》可貴,后來的史官更是自鄶而下了。” |
zì kuài yǐ xià自鄶以下 | 吳國的季禮在魯國看周代的樂舞,對于各諸侯國的樂曲都有評論,但從劊國以下他就沒有再表示意見。比喻從某某以下就不值得評論。 | 先秦 左丘明《左傳 襄公二十九年》:“自鄶以下無譏焉。” |
zhǔ shǒu zì dào主守自盜 | 竊取公務上自己看管的財物。 | 《漢書 刑法志》:“守縣官財物而即盜之。已論命復有笞罪者,皆棄市。顏師古注:“即今律所謂主守自盜者也。” |
lì bù zì shèng力不自勝 | 勝:經得住。由于力量不夠而使得自己經受不起。 | 宋·張敦頤《六朝事跡·郗民化蛇》:“無飲食可實口,無窟可庇身,饑窘困迫,力不自勝。” |
bì mén zì shǒu閉門自守 | ①閉門不出,潔身自保。②堅壁不出,嚴加防守。 | 《漢書 王莽傳下》:“力作所得,不足以給貢稅。閉門自守,又坐鄰伍鑄錢挾銅,奸吏因以愁民。” |
gè zì wéi zhàn各自為戰 | 指各自獨立行戰。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項羽本紀》:“君王能自陳以東傅海,盡與韓信;睢陽以北至谷城,以與彭越;使各自為戰,則楚易敗也。” |
zì yóu zì zài自由自在 | 形容沒有拘束;十分安閑舒適。 | 唐 釋慧能《六祖大師法寶壇經 頓浙品第八》:“自由自在,縱橫盡得,有何可立?” |
àn xíng zì yì按行自抑 | 按:克制。約束自己的行為。 | 唐·柳宗元《夢賦》:“忽崩賽上下兮,聊按行以自抑。” |
bì gé zì zé閉合自責 | 指關起門來自我反省。同“閉合思過”。 | 《漢書何并傳》:“詡(嚴詡)本以孝行為官,謂掾史為師友,有過輒閉合自責,終不大言。” |
yǐn guò zì zé引過自責 | 主動承擔錯誤的責任并作自我批評。 | 漢 王充《論衡 感類篇》:“災變惡征,何為至乎?引過自責,恐有罪。” |
shù xiū zì hǎo束修自好 | 猶言束身自修。 | 清·鄭燮《范縣署中寄舍弟墨第四書》:“天束修自好者,豈無其人;經濟自期,抗壞千古者,亦所在多有。” |
cāo zòng zì rú操縱自如 | 掌握運用或駕馭得心應手,毫無阻礙。 | 清 劉鶚《老殘游記》第一回:“若遇風平浪靜的時候,他駕駛的情狀,亦有操縱自如之妙。” |
zì yuàn zì yì自怨自艾 | 原指自己悔恨;自己改正。現形容悔恨交加。怨:悔恨;艾:割草;改正。 | 先秦 孟軻《孟子 萬章上》:“太甲悔過,自怨自艾,于桐處仁遷義。” |
zì qiáng bù xī自強不息 | 自覺地努力向上;永不停步。息:停止。 | 《周易 乾》:“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
zì gān duò luò自甘墮落 | 自己甘心思想行為向壞的方向發展。 | 清·褚人獲《隋唐演義》第32回:“你前程有在,但須澄心猛省,不可自甘墮落。” |
tīng qí zì rán聽其自然 | 聽任它自然發展;不去過問。形容放任自流。也指尊重客觀規律。聽:聽憑。 | 清 吳敬梓《儒林外史》第48回:“王玉輝也不懊悔,聽其自然,每日在牛公庵看書。” |
yǎng hǔ zì cán養虎自殘 | 見“養虎自嚙”。 | 《魏書·羯胡石虎傳》:“丞相便相凌蹈,恐國祚之滅不復久矣。真可謂養虎自殘者也。” |
zì wǒ pī píng自我批評 | 自己批判自己的缺點等。 | 鄧小平《在北方局黨校整風動員會上的講話》:“我們不但要有自我批評的精神,還要有批評的精神。” |
zì jǐ rén自己人 | 自己一方的人。指自家人或圈內人。 | 錢鐘書《圍城》:“自己人之間,什么臭架子、壞脾氣都行;笑容愈親密,禮貌愈周到,彼此的猜忌或怨恨愈深。” |
zì lì mén hù自立門戶 | 自己獨立成為一戶人家。指成家自立。多比喻獨立出來;另搞一套。 | 清 曾樸《孽海花》第31回:“要稱我的心,除非自立門戶。” |
yōu xián zì zài悠閑自在 | 自在:無拘無束。形容神態從容,無拘無束。 | 清·張貴勝《遺愁集·忠義》卷四:“此之謂從容就義也,死是何等事,乃能夫婦同心,又做得如此悠閑自在。” |
bù zhī zì ài不知自愛 | 不知道愛惜自己。 | |
zì jué yú rén自絕于人 | 絕:斷。自己斷絕了跟別人的關系。指做了對不起人的事而不愿悔改。 | |
áng áng zì ruò昂昂自若 | 昂昂:氣概昂揚,大模大樣;自若:象平常一樣。形容無所顧慮,從容自如。 | 明 馮夢龍《古今小說》第25卷:“三士帶劍立于殿下,昂昂自若。” |
zì wǒ dé zhī,zì wǒ shī zhī自我得之,自我失之 | 從我手里得到的東西,又從我手里失去。比喻興敗無常或得失相抵。 | 《梁書·邵陵王綸傳》:“高祖嘆曰:‘自我得之,自我失之,亦復何恨。’” |
rén zì wéi zhàn人自為戰 | 為戰:作戰。人人能獨立地戰斗。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淮陰侯列傳》:“此所謂‘驅市人而戰之’,其勢非置之死地,使人人自為戰。” |
táng bì zì xióng螳臂自雄 | 螳螂奮舉腿臂想去阻擋車輪。比喻自不量力,狂妄自大。 | 清·褚人獲《隋唐演義》第82回:“若螳臂自雄,鵝癡不遜,天兵一下,玉石俱焚。” |
yǎng yōng zì huàn養癰自患 | 癰:毒瘡;患:禍害。留著毒瘡不去醫治,就會成為后患。比喻縱容包庇壞人壞事,結果會遭受禍害。 | 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第85回:“不意姜尚作難肆橫,竟克朕之四關也。今不早治,是養癰自患也。” |
kuáng wàng zì dà狂妄自大 | 狂妄:極端的自高自大。狂妄傲慢;自以為了不起。 | 《舊唐書 皇甫镈傳》:“執誼,叔文乘時多僻,而欲斡運六合,斟酌萬幾;……何狂妄之甚也。” |
dú zuò qióng shān,yǐn hǔ zì wèi獨坐窮山,引虎自衛 | 獨自坐在沒有出路的山里放出老虎來保衛自己。比喻不但不能保護自己,反而招來禍患。 |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63回:“此所謂獨坐窮山,引虎自衛者也。” |
tián rán zì zú恬然自足 | 謂胸中恬淡,無處不感到滿足。 | 《西湖佳話·孤山隱跡》:“故和靖能高臥孤山,而足跡不入城市者二十余年,而從無一日不恬然自足,誠甘心于隱,而非假借也。” |
zì qiú duō fú自求多福 | 求助自己比求助他人會得到更多的幸福。 | 《詩經·大雅·文王》:“無念爾祖,聿修厥德。永言配命,自求多福。” |
tǎn rán zì ruò坦然自若 | 態度安詳,一如常態。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二十二回:“寶釵原不妄言輕動,便此時亦是坦然自若。”? |
zì ài bù zì guì自愛不自貴 | 自愛:指有自愛、自尊之心;自貴:抬高自己。指有自愛之心而不抬高自己。 | 春秋·楚·李耳《老子·德經》第72章:“是以圣人自知而不自見也,自愛而不自貴也。” |
zì chéng jī zhù自成機杼 | 機杼:織機和梭子。比喻寫文章能創造出新的風格和體裁 | 姚華《曲海一勺》:“套詞連章,自成機杼。” |
fū zǐ zì dào夫子自道 | 指本意是說別人好處,而事實上卻正道著了自己。也用在不好的一面,意思是指摘別人,卻正指摘了自己。 | 先秦 孔子《論語 憲問》:“子曰:‘君子有道者三,我無能焉;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子貢曰:‘夫子自道也。’” |
yàn rán zì ruò晏然自若 | 晏然:平靜安定的樣子;自若:不變常態。形容在緊張狀態下沉靜如常。 | 《三國志 吳志 孫堅傳》:“南陽太守張咨,聞軍至,晏然自若。” |
wú yǐ zì róng無以自容 | 容:容納。沒有什么可以藏身。 | 宋·羅大經《鶴林玉露》第12卷:“五更酒醒,覺衣衫拘絆,索燭覽鏡,羞愧無以自容。” |
zì qīng zì jiàn自輕自賤 | 輕、賤:輕視。卑視自己;不知自重。 | 明 馮夢龍《古今小說》第二卷:“又且他家差老園公請你,有憑有據,須不是你自輕自賤。” |
xíng yuǎn bì zì ěr,dēng gāo bì zì bēi行遠必自邇,登高必自卑 | 自;從;邇:近;卑:低下。走遠路必須要從近處開始,登高必須從低處開始。比喻做事情都得由淺入深,循序漸進。 | 西漢·戴圣《禮記·中庸》:“君子之道,辟如行遠必自邇,辟如登高必自卑。” |
rén bù zì ān人不自安 | 人心惶惶,動搖不定。 | 《魏書 慕容盛傳》:“于是上下震局,人不自安,雖忠誠親戚,亦僉懷離貳。” |
chī zì zài fàn吃自在飯 | 指做沒有風險與責任的事,安閑享福。 |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第13卷:“那趙聰原是個極貪安宴,十日九不在書房里的,做先生倒落得吃自在飯,得了重資,省了氣力。” |
xīn rán zì dé欣然自得 | 心情舒適、自覺得意貌。 | 南朝·宋·范曄《后漢書·魯丕傳》:“士友常以此短之,而丕欣然自得。” |
bù qǐng zì lái不請自來 | 不用邀請自己前來。多指不速之客。 | 明·程登吉《幼學瓊林》第二卷:“頻來無忌,乃云入幕之賓;不請自來,謂之不速之客。” |
tài rán zì dé泰然自得 | 指身體感到不尋常的舒適的滿足。 | |
máng rán zì shī芒然自失 | 芒然:模糊不清。若有所失而又不知所以的樣子。 | 戰國·宋·莊周《莊子·說劍》:“此天子之劍也。文王芒然自失。” |
tiān xià běn wú shì,yōng rén zì zhào zhī天下本無事,庸人自召之 | 庸人:平凡的人。指本來沒有事,自己瞎著急或自找麻煩。 | 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如是我聞》:“姚安公曰:‘天下本無事,庸人自召之’,其此公之謂乎?” |
yì yóu zì zì逸游自恣 | 逸:安閑;自恣:放縱自己。安閑自在地漫游,任意放縱自己。 | 南朝·宋·范曄《后漢書·梁冀傳》:“少為貴戚,逸游自恣。” |
fǎn cè zì ān反側自安 | 反側:翻來覆去不能入睡,心神不安。形容心神不安的人自然而然地安下心去。指安撫人心的措施很奏效。 | 南朝·宋·范曄《后漢書·光武帝紀》:“光武不省,會諸將軍燒之,曰:‘令反側子自安。’” |
yīng chéng zì shǒu嬰城自守 | 嬰:圍繞;嬰城:據城。據守城池牢固設防。 | 明·歸有光《送太倉熊侯之任光州序》:“一旦倭奴來海外,吏非素備,嬰城自守,惴惴不能保。” |
yīng chéng zì bǎo嬰城自保 | 嬰:圍繞;嬰城:據城。據守城池牢固設防。 | 明·歸有光《備倭事略》:“迄今逾月,其勢益橫,州縣廑廑嬰城自保。” |
jīng wèi zì míng涇渭自明 | 見“涇渭分明”。 | 明·沈德符《野獲編·續編小引》:“然詠歌太平,無非圣朝佳話,間有稍關時事者,其涇渭自明。” |
rán kāng zì zhào燃糠自照 | 比喻勤奮好學。 | 《南史·顧歡傳》:“鄉中有學舍,歡貧無以受業,于舍壁后倚聽,無遺忘者。夕則燃松節讀書,或燃糠自照。” |
qǐng zì wěi shǐ請自隗始 | 自:從;隗:郭隗自稱。原指拿自己做一個榜樣。后比喻自愿帶頭。 | 西漢 劉向《戰國策 燕策一》:“今王誠欲致士,先從隗始;隗且見事,況賢于隗者乎?” |
zì shēng zì sǐ自生自死 | 自然地發生,生長,又自然地消滅。形容自然發展,無人過問。 | 宋·呂皓《上孝宗皇帝書》:“宜宥而不獲宥,宜誅而不及誅,是雖匹夫之幸不幸,猶螻蟻之自生自死于天地之間,固無損于造化之功也。” |
rén shēng zì gǔ shuí wú sǐ人生自古誰無死 | 人生自古以來有誰能夠長生不死,但應死得有價值。 | 宋 文天祥《過零丁洋》詩:“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
jiān zhǔ zì dào監主自盜 | 竊取公務上自己看管的財物。同“監守自盜”。 | 《舊唐書 楊炎傳》:“更召他吏繩之,曰:‘監主自盜,罪絞。’” |
gāo ào zì dà高傲自大 | 自以為了不起,極其驕傲,看不起別人。 | 毛澤東《學習和時局》:“各種業務專長,都可以成為高傲自大輕視旁人的資本。” |
bù gōng zì bá不攻自拔 | 拔:攻破。不用攻擊就自動破滅。形容情節、論點虛謬,經不起反駁。 | 《梁書·武帝紀》:“糧食既足,士眾稍多,圍守兩城,不攻自拔,天下之事,臥取之耳。” |
jiān lín zì dào監臨自盜 | 竊取公務上自己看管的財物。同“監主自盜”。 | 曾慥《類說》卷二引《名臣傳 杜衍》:“衍在中書,權幸欲去之,以舜欽監進奏院市故紙監臨自盜除名,以撼動衍,衍亦以此求退。” |
zhǎng bié rén zhì qì,miè zì jǐ wēi fēng長別人志氣,滅自己威風 | 長:助長。指助長別人的聲勢,輕視自己的力量。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二回:“你兩個閉了鳥嘴!長別人志氣,滅自己威風。” |
zhǎng tā rén ruì qì,miè zì jǐ wēi fēng長他人銳氣,滅自己威風 | 長:助長。指助長別人的聲勢,輕視自己的力量。 |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110回:“吾何畏彼哉,公等休長他人銳氣,滅自己威風。” |
yǐn jiù zì zé引咎自責 | 咎:錯誤。主動承擔錯誤;并責備自己。 | 《北史 周紀下 高祖武帝》:“公卿各引咎自責。” |
zì fù bù fán自負不凡 | 自恃高明,不同尋常。 | 宋 趙令畤《侯鯖錄》卷四:“曾子固曰:‘王平甫熙寧癸丑歲直宿崇文院……夢覺時禁中已鳴鐘,平甫頗自負不凡,為詩記之。’” |
tiān xià běn wú shì,yōng rén zì rǎo zhī天下本無事,庸人自擾之 | 指本來沒有事,自己瞎著急或自找麻煩。 | 《新唐書 陸象先傳》:“天下本無事,庸人擾之為煩耳。” |
xí guàn zì rán習慣自然 | 慣:同“貫”。習慣了就成為很自然的事。 | 清·吳趼人《糊涂世界》第二卷:“隨機應變,迎合上意,久而久之,習慣自然,便自能迎刃而解了。” |
yōu rán zì shì悠然自適 | 悠然:安閑舒適的樣子。形容神態悠閑、心情舒適 | 宋·陸游《中丞蔣公墓志銘》:“得屋僅庇風雨,頹垣壞縐,悠然自適,讀書旦暮不輟。” |
gù bù zì fēng固步自封 | 比喻守著老一套,不求進步。 | 馮玉祥《我的生活》第22章:“只是陳陳相因,固步自封,絲毫沒有改革求進步的意思。” |
jiàn guài bù guài,qí guài zì bài見怪不怪,其怪自敗 | 怪:奇異的。發現怪事怪物不要驚慌,它就不會危害了。 | 清·百一居士《壺天錄》下卷:“見怪不怪,其怪自敗。無如愚夫愚婦始終不悟耳。” |
zì qǔ qí yāng自取其殃 | 自己招來禍事。 | 元·無名氏《連環計》第一折:“也終防別生事故,休遲緩自取其殃。” |
zì wǒ xī shēng自我犧牲 | 為別人(或事)犧牲自己。 | 陶鑄《松樹的風格》:“我對松樹懷有敬意的更重要的原因卻是它那種自我犧牲的精神。” |
bá hù zì zì跋扈自恣 | 形容為所欲為,無所忌憚。 | 《明史 外國傳九 朵顏》:“于是長昂益跋扈自恣,東勾土蠻,西結婚白洪大,以擾諸邊。” |
zì xiāng cán hài自相殘害 | 殘:傷害。自己人互相殺害。 | 《晉書 石季龍載記下》:“季龍十三子,五人為冉閔所殺,八人自相殘殺。” |
hào zì jīn kuā好自矜夸 | 矜:自以為賢能。驕傲自滿,喜歡夸耀自己。 | 《周書·宣帝紀》:“好自矜夸,飾非拒諫。” |
zì shì qí cái自恃其才 | 侍:依賴;其:他的。自己仗著有才能。形容高傲,自負 | 明·馮夢龍《喻世明言》第12卷:“他也自恃其才,沒有一個人看得入眼,所以縉紳之門,絕不去走,文字之交,也沒有人。” |
zhǐ bàng mò ruò zì xiū止謗莫若自修 | 止:停止,平息;謗:指責。要阻止別人毀謗,最好的方法是修身。 | 《新唐書·魏謨傳》:“諺曰:‘止寒莫若重裘,止謗莫若自修。’惟陛下崇千載之盛德,去一旦之玩好。” |
gōng zì fēi báo躬自菲薄 | 謂親身實行儉約。菲薄;微薄。 | 《文選·張衡〈東京賦〉》:“文(漢文帝)又躬自菲薄,治致升平之德。”薛綜注:“躬自菲薄,謂儉約。” |
jiāo ào zì mǎn驕傲自滿 | 自高自大;滿足于自己已有的成績。 | 宋 王明清《揮麈后錄》第八卷:“既登宥密,頗驕傲自滿。” |
zì qǔ zuì lì自取罪戾 | 指自招罪過。亦作“自取咎戾”。 | 清 陳忱《水滸后傳》第十二回:“豈不知元帥虎威,馬到成功?焉敢復生貳心,自取罪戾。” |
qīng xián zì zài清閑自在 | 清靜空閑,無拘無束。形容生活安閑舒適。 | 明 馮夢龍《喻世明言》第十四卷:“晝之所思,夜之所夢,連睡去的魂魄,都是忙的,那得清閑自在。” |
huī sǎ zì rú揮灑自如 | 揮灑;揮筆灑墨。指寫詩、作文、寫字、繪畫;運用筆墨自如;不受拘束。也形容處理事務十分干練、嫻熟。 | 清 曾樸《孽海花》:“家人送上一枝蘸滿墨水的筆,玨齋提筆,在紙上揮灑自如的寫了一百多字。” |
yùn diào zì rú運掉自如 | 謂運用和回旋都非常熟練自然。 | 王國維《人間詞話》五三:“提要駁之,謂猶能舉七十斤者,舉百斤則蹶,舉五十斤則運掉自如,其言甚辨。” |
táo lǐ bù yán,xià zì chéng háng桃李不言,下自成行 | 古諺語。比喻實至名歸。 | 晉 潘岳《太宰魯武公誄》:“桃李不言,下自成行;德之休明,沒能彌彰。” |
qiáng zì qǔ zhù強自取柱 | 謂物性過硬則反易折斷。 | 戰國·趙·荀況《荀子·勸學》:“強自取柱,柔自取束。” |
yǐn láng zì wèi引狼自衛 | 猶言引虎自衛。 | 王樹楠《武漢戰紀》:“命下之日,太后抱太子痛哭,言者交章論諫,且有引狼自衛之喻。” |
zì chū xīn cái自出新裁 | 指出于自己心中的設計或籌劃。多指詩文、技藝等的構思有獨創性。同“自出心裁”。 | 葉圣陶《四三集 一桶水》:“他們有的看人家的樣,有的自出新裁,給一切東西找個新的適當的位置。” |
wāng yáng zì sì汪洋自肆 | 汪洋:形容文章氣勢渾厚,義理深廣。肆:放縱。形容人的氣度或文章等大氣磅礴,豪放自如。 | 唐 柳宗元《宣城縣開國伯柳公行狀》:“凡為文,去藻飾之華靡,汪洋自肆,以適己為用。” |
shù shǒu zì bì束手自斃 | 謂捆住雙手,自取滅亡。 | 清·劉獻廷《廣陽雜記》第二卷:“但使兵連不解,饋運不休,古猶忌之,粌今日兵無可連,饋無可運,徒束手自斃何益。” |
liáo yǐ zì wèi聊以自慰 | 聊:姑且;自慰:自我安慰。姑且用以作自我安慰。 | 漢 張衡《鴻賦序》:“余五十之年,忽焉已至,永言身事,慨然其多緒,乃為之賦,聊以自慰。” |
zì bào zì qì自暴自棄 | 自己糟蹋自己;自己鄙棄自己。形容不知自愛;甘于落后。暴;糟蹋;棄:鄙棄。 | 先秦 孟軻《孟子 離婁上》:“自暴者,不可與有言也;自棄者,不可與有為也。” |
zì jīn gōng fá自矜功伐 | 指居功自傲。 | 《漢書 陳涉項籍傳贊》:“[項羽]自矜功伐,奮其私智而不師古,謂霸王之業,欲以力征經營天下,五年卒亡其國。” |
zì shǐ zhì zhōng自始至終 | 從開始到末了。也指一貫。 | 《宋書 謝靈運傳》:“以晉氏一代,自始至終,竟無一家之史,令靈運撰《晉書》,粗立條流,書竟不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