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言詩·給彭德懷同志”譯文及注釋
譯文
吳起鎮山高路遠地勢險峻,紅軍騎馬縱橫其間奮勇殺敵。
有誰敢手持武器,縱馬馳騁,在我看來只有彭大將軍。
注釋
六言詩:舊體詩的一種格式,偶句押韻,首句可押可不押。句數和平仄都不像律詩那樣嚴格。
坑深:地勢險峻。
唯我彭大將軍:大戰勝利毛澤東寫詩贈于,首句即用電文句,但改“溝深”為“坑深”。彭德懷收到這首詩后,將詩的末句“唯我彭大將軍”改為“唯我英勇紅軍”,然后將原詩送還了毛澤東。彭德懷(1898—1974)中國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政治家。
“六言詩·給彭德懷同志”鑒賞
賞析
毛澤東的這首詩,廿四字,刻畫了一位英勇無敵的大將軍形象。與漢高祖劉邦廿三字的《大風歌》有異曲同工之妙。“誰敢橫刀立馬?唯我彭大將軍!”這是毛澤東塑造的藝術形象,頗有些他曾熟讀的中張飛收韁勒馬、在長坂橋喝退百萬曹兵的雄風。“橫刀立馬”當然只是一個藝術的真實,而不是歷史的真實,因彭德懷指揮作戰時并未騎在馬上,而是隱藏在壕溝里。他使用的槍也不是短距離格斗的大刀長矛一類的古代兵器,而是能夠較遠距離射擊的近代武器“盒子炮”。但該句確實刻畫了一個挺身拒敵、勇猛無比的彭大將軍形象。
“山高路遠坑深”,此句確實是當地地貌的真實寫照。成仿吾在《長征回憶錄》中,曾描寫紅軍過六盤山后在白楊城出發的情景:“一出城就要過溝,隊伍集結在東門外,等待下溝……隊伍繼續下溝,一直下到三四十丈的溝底,才又上行二三里路,離開了溝。”“過完了這道溝,又上了山,接著又過了三道深溝,直到半夜才到達楊家園子,已經走了百多里路。我們夜行軍的經驗是豐富的,但是黑夜過深溝的經驗以前還沒有過。溝越深,越陰暗,看不清道路,而路又很窄,稍不注意,就很危險。”確實,由于水土流失,陜北黃土高原丘陵區吳起鎮一帶多是高山深溝險壑。只是紅軍在越過陜甘寧三省交界的老爺山后往東走時,地勢逐漸低落,正是謂“山高路遠坑深”。
依據《彭德懷自述》的版本來分析,“騎兵任你縱橫”,是謂看你們這些騎兵還能橫行幾時。“縱橫”,強橫無忌、奔行無阻之意,是寫敵騎氣焰囂張。該句體現了毛澤東及所率領的紅軍將士志在殲敵、勝利在握的從容鎮定和對驕橫之敵騎的藐視。“誰敢橫槍立馬?唯我彭大將軍!”毛澤東塑造的藝術形象與古時戰場的勇猛戰將重疊在一起,令人景仰。
創作背景
1935年10月19日,紅軍長征勝利后,蔣介石派5個騎兵團尾隨而至。為了防止敵軍進入陜北革命根據地,彭德懷指揮先遣隊在吳起鎮附近進行了“切尾巴”戰斗。殲滅敵軍一個騎兵團,取得了中央紅軍到達陜北后第一場勝仗。為此,毛澤東特作本詩贈予彭德懷。
毛澤東簡介
近現代·毛澤東的簡介

毛澤東(1893年12月26日-1976年9月9日),字潤之(原作詠芝,后改潤芝),筆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中國人民的領袖,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 、戰略家、理論家,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解放軍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締造者和領導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偉大開拓者,近代以來中國偉大的愛國者和民族英雄,中國共產黨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的核心,領導中國人民徹底改變自己命運和國家面貌的一代偉人。
...〔? 毛澤東的詩(4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