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舊院”譯文及注釋
譯文
當(dāng)年衣錦著繡的青樓美女,如今已化為塵土,那通宵達旦的喧鬧歌吹,如今已杳無聲息,園林中雕梁畫棟的樓臺,如今已成為廢墟,曲折圍繞的水池,也已被填塞埋沒了。
當(dāng)年滿園春色、姹紫嫣紅的秦淮河畔,如今竟讓一種普普通通的青菜獨占春色。
注釋
舊院:明末金陵(南京)妓院所在地。《板橋雜記》:“舊院,人稱曲中,前門對武定橋,后門對沙庫街。妓家鱗次比屋而居,屋宇清潔,花木蕭疏,迥非塵境”。
翠黛:翠色的畫眉,指代美人。
塵:用如動詞,謂化為灰塵。
曲池:園林中曲折圍繞的水池。
湮(yān):填塞填沒。
瓢兒菜:舊時南京春初的著名蔬菜,菜葉如瓢。
秦淮:即秦淮河,源出江蘇溧水縣,西北流貫?zāi)暇┏牵治鞅比氪蠼G貢r所鑿,故名。
“金陵舊院”鑒賞
賞析
金陵本是六朝古都,明朝初年和南明福王也曾建都于此。秦淮河畔的金陵舊院,當(dāng)年曾是歌舞繁華之地,溫柔旖旎之鄉(xiāng)。多少達官貴人車馬喧闐,曾到這里尋歡作樂,縱情聲色:白日里沉溺于歌妓舞女的歡歌醉舞中,晚上則倚翠偎紅,眠花宿柳。可是當(dāng)詩人如今來到此地,見到的卻是另一番境況:當(dāng)年衣錦著繡的青樓美女,如今已化為塵土,那通宵達旦的喧鬧歌吹,如今已杳無聲息,園林中雕梁畫棟的樓臺,如今已成為廢墟,曲折圍繞的水池,也已被填塞埋沒了。
頭兩句詩以“殘”、“塵”、“盡”、“湮”四字,突現(xiàn)出一幅人去樓毀、荒涼敗落的景象。按說懷古詩寫到此處,下面該抒發(fā)兩句感慨了。詩人卻出人意料地繼續(xù)寫景,他把筆觸轉(zhuǎn)向南京特產(chǎn)的一種蔬菜——瓢兒菜,借此深寓了歷史滄桑之慨。當(dāng)年滿園春色、姹紫嫣紅的秦淮河畔,如今竟讓一種普普通通的青菜“獨占秦淮舊日春”,可見往昔的一切都風(fēng)流云散,這一帶只剩下種菜人家了。
撫今追昔,怎不發(fā)人深思?秦淮的衰敗乃是南明王朝覆滅所致,而南明王朝的覆滅不正是由于當(dāng)年統(tǒng)治階級在秦淮一帶荒淫奢靡、醉生夢死所致么?詩人將深沉的感慨藏而不露,讓歷史的教訓(xùn)化作引人遐想的藝術(shù)形象,以小見大,富有情韻,從而使全詩更顯出蘊藉含蓄之美。本詩實寫現(xiàn)狀,虛寫往昔,但讀者透過字里行間還是不難想象當(dāng)年秦淮河一帶清歌陣陣、舞影翩翩的繁華熱鬧情景,并與荒殘冷落的現(xiàn)狀形成鮮明對比。故沈德潛評此詩曰:“極濃麗地偏寫得荒涼如許,感慨系之”。
蔣超簡介
清代·蔣超的簡介

(1624—1673)明末清初江南金壇人,字虎臣,號綏庵,又號華陽山人。幼喜禪理。順治四年進士。自編修進修撰。后乞病歸,遍游名山。入蜀,終于峨眉山伏虎寺。工詩文行楷。有《綏庵詩文集》、《峨眉志馀》。
...〔? 蔣超的詩(1篇)〕猜你喜歡
真州東園記
真為州,當(dāng)東南之水會,故為江淮、兩浙、荊湖發(fā)運使之治所。龍圖閣直學(xué)士施君正臣、侍御史許君子春之為使也,得監(jiān)察御史里行馬君仲涂為其判官。三人者樂其相得之歡,而因其暇日得州之監(jiān)軍廢營以作東園,而日往游焉。
歲秋八月,子春以其職事走京師,圖其所謂東園者來以示予曰:“園之廣百畝,而流水橫其前,清池浸其右,高臺起其北。臺,吾望以拂云之亭;池,吾俯以澄虛之閣;水,吾泛以畫舫之舟。敞其中以為清宴之堂,辟其后以為射賓之圃。芙蕖芰荷之的歷,幽蘭白芷之芬芳,與夫佳花美木列植而交陰,此前日之蒼煙白露而荊棘也;高甍巨桷,水光日景動搖而上下;其寬閑深靚,可以答遠響而生清風(fēng),此前日之頹垣斷塹而荒墟也;嘉時令節(jié),州人士女嘯歌而管弦,此前日之晦冥風(fēng)雨、鼪鼯鳥獸之嗥音也。吾于是信有力焉。凡圖之所載,皆其一二之略也。若乃升于高以望江山之遠近,嬉于水而逐魚鳥之浮沉,其物象意趣、登臨之樂,覽者各自得焉。凡工之所不能畫者,吾亦不能言也,其為吾書其大概焉。”
又曰:“真,天下之沖也。四方之賓客往來者,吾與之共樂于此,豈獨私吾三人者哉?然而池臺日益以新,草木日益以茂,四方之士無日而不來,而吾三人者有時皆去也,豈不眷眷于是哉?不為之記,則后孰知其自吾三人者始也?”
予以為三君之材賢足以相濟,而又協(xié)于其職,知所先后,使上下給足,而東南六路之人無辛苦愁怨之聲,然后休其余閑,又與四方賢士大夫共樂于此。是皆可嘉也,乃為之書。廬陵歐陽修記。
浣花溪記
出成都南門,左為萬里橋。西折纖秀長曲,所見如連環(huán)、如玦、如帶、如規(guī)、如鉤,色如鑒、如瑯玕、如綠沉瓜,窈然深碧,瀠回城下者,皆浣花溪委也。然必至草堂,而后浣花有專名,則以少陵浣花居在焉耳。
行三四里為青羊?qū)m,溪時遠時近。竹柏蒼然,隔岸陰森者盡溪,平望如薺。水木清華,神膚洞達。自宮以西,流匯而橋者三,相距各不半里。舁夫云通灌縣,或所云“江從灌口來”是也。
人家住溪左,則溪蔽不時見,稍斷則復(fù)見溪。如是者數(shù)處,縛柴編竹,頗有次第。橋盡,一亭樹道左,署曰“緣江路”。過此則武侯祠。祠前跨溪為板橋一,覆以水檻,乃睹“浣花溪”題榜。過橋,一小洲橫斜插水間如梭,溪周之,非橋不通,置亭其上,題曰“百花潭水”。由此亭還度橋,過梵安寺,始為杜工部祠。像頗清古,不必求肖,想當(dāng)爾爾。石刻像一,附以本傳,何仁仲別駕署華陽時所為也。碑皆不堪讀。
鐘子曰:杜老二居,浣花清遠,東屯險奧,各不相襲。嚴公不死,浣溪可老,患難之于朋友大矣哉!然天遣此翁增夔門一段奇耳。窮愁奔走,猶能擇勝,胸中暇整,可以應(yīng)世,如孔子微服主司城貞子時也。
時萬歷辛亥十月十七日,出城欲雨,頃之霽。使客游者,多由監(jiān)司郡邑招飲,冠蓋稠濁,磬折喧溢,迫暮趣歸。是日清晨,偶然獨往。楚人鐘惺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