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歌子·臉上金霞細”譯文及注釋
譯文
臉上映出朝霞的點點金光,春色在眉間翠鈿處徜徉。斜倚在鳳凰枕畔,凝視錦被上的鴛鴦。簾外曉鶯唱著幽婉的歌,似知我思君的一片情腸。
注釋
南歌子:原唐教坊曲名,后用為詞牌名。又名”南柯子“”風蝶令“。《金奩集》入“仙呂宮”。以溫庭筠詞為正體,單調二十三字,五句三平韻。
金霞:指帳中的妝飾物燦爛生輝,光彩照人。一說指兩頰妝色勻稱,有光澤,若彩霞狀。又說指額頭之飾物,即額黃。細:清淡。古代女妝有濃淡二種。
翠鈿(diàn):唐宋女子的一種面飾,用綠色花鈿粘在眉心,或制成小圓形貼在嘴邊酒窩的地方。鈿,即花鈿,用極薄的金屬、彩紙等剪成各種小花、小鳥、小鴨等形狀的飾物。
欹(qī)枕:斜靠在枕頭上。欹,一作“倚”。鴛衾(qīn):繡有鴛鴦鳥圖形的彩色錦被。
簾:一作“儼”。百囀(zhuàn):形容聲音宛轉動聽。囀,一作“轉”。
“南歌子·臉上金霞細”鑒賞
賞析
這首詞寫女子對男子的相思之情,詞人運用象征等藝術手法把相思之情寫得非常含蓄,極盡深婉纏綿之風格。
起拍兩句,寫女主人公臥于金帳中的神情,通過對面部的刻畫表現出來,看似平淡閑適。接著“倚枕”句筆鋒暗轉,寫女主人公倚枕獨眠,烘染感情,透出她的孤寂與思戀。“隔簾”二句,寫聞鶯而惜春,聞鶯而思人,再次拉大反差,加重女主人公女主人公的悲哀。時已暮春,黃鶯百囀,引起了女主人公的惜春懷春之情,更感念情人的深情厚意。“感君心”三字,將相思之情點明。從“覆鴛衾”到“鶯百囀”,是一個較長的時間過程,恐此期間,相思正苦。
此詞前兩句抒情不露痕跡,次兩句若隱若現,末句直吐衷腸。全詞除運用象征、觸景生情的手法來表達深婉的相思之情外,還有直接剖白“感君”的心曲,但此“感君”之心依舊隱約,不可捉摸,達到一種欲露不露、若隱若現的藝術效果,給讀者以無限聯想的空間。
創作背景
《草堂詩余別集》中溫庭筠七首《南歌子》有題曰“閨怨”,可見此詞是溫庭筠眾多的為閨中女子代言的作品之一。其具體創作時間未得確證。 ?
溫庭筠簡介
唐代·溫庭筠的簡介

溫庭筠(約812—866)唐代詩人、詞人。本名岐,字飛卿,太原祁(今山西祁縣東南)人。富有天才,文思敏捷,每入試,押官韻,八叉手而成八韻,所以也有“溫八叉”之稱。然恃才不羈,又好譏刺權貴,多犯忌諱,取憎于時,故屢舉進士不第,長被貶抑,終生不得志。官終國子助教。精通音律。工詩,與李商隱齊名,時稱“溫李”。其詩辭藻華麗,秾艷精致,內容多寫閨情。其詞藝術成就在晚唐諸詞人之上,為“花間派”首要詞人,對詞的發展影響較大。在詞史上,與韋莊齊名,并稱“溫韋”。存詞七十余首。后人輯有《溫飛卿集》及《金奩集》。
...〔? 溫庭筠的詩(34篇)〕猜你喜歡
燭影搖紅·芳臉勻紅
芳臉勻紅,黛眉巧畫宮妝淺。風流天付與精神,全在嬌波眼。早是縈心可慣。向尊前、頻頻顧眄。幾回想見,見了還休,爭如不見。
燭影搖紅,夜闌飲散春宵短。當時誰會唱陽關,離恨天涯遠。爭奈云收雨散。憑闌干、東風淚滿。海棠開后,燕子來時,黃昏深院。
蕩婦秋思賦
蕩子之別十年,倡婦之居自憐。登樓一望,惟見遠樹含煙;平原如此,不知道路幾千?天與水兮相逼,山與云兮共色。山則蒼蒼入漢,水則涓涓不測。誰復堪見鳥飛,悲鳴只翼?秋何月而不清,月何秋而不明。況乃倡樓蕩婦,對此傷情。于時露萎庭蕙,霜封階砌;坐視帶長,轉看腰細。重以秋水文波,秋云似羅。日黯黯而將暮,風騷騷而渡河。妾怨回文之錦,君悲出塞之歌。相思相望,路遠如何?鬢飄蓬而漸亂,心懷愁而轉嘆。愁索翠眉斂,啼多紅粉漫。已矣哉!秋風起兮秋葉飛,春花落兮春日暉。春日遲遲猶可至,客子行行終不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