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蘭花慢·西湖送春
[元代]:梁曾
問花花不語,為誰落,為誰開。算春色三分,半隨流水,半入塵埃。人生能幾歡笑,但相逢、尊酒莫相催。千古幕天席地,一春翠繞珠圍。
彩云回首暗高臺。煙樹渺吟懷。拚一醉留春,留春不住,醉里春歸。西樓半簾斜日,怪銜春、燕子卻飛來。一枕青樓好夢,又教風(fēng)雨驚回。
問花花不語,為誰落,為誰開。算春色三分,半隨流水,半入塵埃。人生能幾歡笑,但相逢、尊酒莫相催。千古幕天席地,一春翠繞珠圍。
彩雲(yún)回首暗高臺。煙樹渺吟懷。拚一醉留春,留春不住,醉裡春歸。西樓半簾斜日,怪銜春、燕子卻飛來。一枕青樓好夢,又教風(fēng)雨驚回。
“木蘭花慢·西湖送春”譯文及注釋
譯文
問花花不說話,為誰零落為誰而開。就算有三分春色,一半已隨水流去,一半化為塵埃。人生能有多少歡笑,故友相逢舉杯暢飲卻莫辭推。整個春天翠圍綠繞,繁花似錦把天地遮蓋。
回首高臺煙樹隔斷昏暗一片。不見美人蹤影令人更傷情懷。拚命暢飲挽留春光卻挽留不住,乘著酒醉春天又偷偷離開。西樓斜簾半卷夕陽映照,奇怪的是燕子銜著花片仿佛把春帶來。剛剛在枕上做著歡樂的美夢,卻又讓無情的風(fēng)雨聲破壞。
注釋
幕天席地:以天地為幕席,比喻高曠的意思。
翠繞珠圍:形容豪華,又稱珠圍翠繞。
高臺:即高陽臺。
青樓,指妓女所居之處。
參考資料:
1、褚斌杰.《中國歷代詩詞精品鑒賞》.西寧:青海人民出版社,2000:703-704
2、寒天.《中國酒文化通典·典藏部》.延吉:延邊人民出版社,1999:174
“木蘭花慢·西湖送春”鑒賞
賞析
梁曾《木蘭花慢·西湖送春》詞,并沒有嚴格按照上片寫景、下片抒情的路數(shù)來寫,反倒即景生情,情景交融,寫出了對春景極力挽留又無力挽留的情緒變化。
“問花花不語,為誰落,為誰開?”以問句開頭,語義顯豁。開篇是發(fā)問的動作,后雨句是問的內(nèi)容。其實作者心中是有數(shù)的。
“花開花落”,“總賴東君主”。眼下的情形是,十分春色,僅余三分。就是這三分春色,也將一半隨波而逝,一半化作塵埃。良辰美景,如此難留。人世難逢開口笑。一旦好友相遇,干脆浮一大白,盡情享受這美好時光好了。白天不妨以天地為幕席,喝個痛快,更有妓女勸酒,沉醉春風(fēng)。作者問花不語,逢酒必飲,看起來十分放浪佻達,但細細品味,好像仍有抱負不得施展的抑郁隱含其中。畢竟殘春、流水、塵埃的意象,是無法讓人變得斗志昂揚的。“幕天席地”、“翠繞珠圍”的場面,熱鬧倒是熱鬧,但未必能排遣愁懷。
詞的過片以時間為軸,繼續(xù)描寫詩人的感受。開頭通過“彩云”暗高臺,“煙樹渺吟懷”,來提示時間已悄然流逝。分明是觸景生情,傷感春暮,頻頻舉杯,開懷痛飲。但找了正當?shù)睦碛桑鹤髡咂匆蛔聿粸閯e的,只為了將春留住。結(jié)果入喝得爛醉,春天居然偷偷溜走了。“醉里春歸”,極言佳期易逝,不過一場宴飲功夫,就送走了春天。此時夕陽欲墜,燕子已紛紛歸巢。白日有妓女陪酒,夜里有妓女伴眠,是當時文人的習(xí)慣作法。可惜“青樓好夢,又教風(fēng)雨驚回”。好端端的夢境被風(fēng)雨打破。暗喻出作者表面放蕩不羈、自甘沉淪,實際上還是渴望有所作為,有所進取的。不然完全可以沉醉在溫柔鄉(xiāng)里,一直睡到東方既白。這里“風(fēng)雨驚回”,不妨認為是紀實,但也流露出作者的某種企盼。
全詞的情緒變化有耐人尋味之處:上片主張“但相逢、尊酒莫相推”,是基于“人生能幾歡笑”的前提,堪稱豪放。待到“拼一醉留春,留存不住,醉里春歸”。已見無奈,已覺傷感,直到“一枕青樓好夢,又教風(fēng)雨驚回”,則不僅是傷感,而且是悲哀了。留春不住,可嘆天意,青樓夢醒,叫人不堪。字面上沒有失望,傷感的意思,而風(fēng)雨驚夢的細節(jié),還是泄露了作者好夢難圓的惆帳。這其間,不光包括對春光易逝的嘆惋,也應(yīng)包含對自己壯志難酬的無奈。
創(chuàng)作背景
大德元年(1297)—大德三年(1299),作者擔(dān)任杭州路總管,此詞當作于這一時期。
元代·梁曾的簡介

(1242—1322)元燕人,字貢父。少好學(xué)。世祖時,以薦辟中書左三部會史。累知南陽府,使安南,其君遣遺愛奉表從曾入獻方物。歷淮安路總管,復(fù)使安南,還,進所與陳日焌往復(fù)議事書,帝大悅,解衣賜之。仁宗時,官至集賢侍講學(xué)士,國有大政,必命曾與議之。晚年寓居淮南,日以書史自娛。
...〔
? 梁曾的詩(1篇)〕
唐代:
劉長卿
晴川落日初低,惆悵孤舟解攜。鳥向平蕪遠近,人隨流水東西。
白云千里萬里,明月前溪后溪。獨恨長沙謫去,江潭春草萋萋。
晴川落日初低,惆悵孤舟解攜。鳥向平蕪遠近,人隨流水東西。
白雲(yún)千裡萬裡,明月前溪後溪。獨恨長沙謫去,江潭春草萋萋。
宋代:
幼卿
極目楚天空,云雨無蹤,漫留遺恨鎖眉峰。自是荷花開較晚,孤負東風(fēng)。
客館嘆飄蓬,聚散匆匆,揚鞭那忍驟花驄。望斷斜陽人不見,滿袖啼紅。
極目楚天空,雲(yún)雨無蹤,漫留遺恨鎖眉峰。自是荷花開較晚,孤負東風(fēng)。
客館歎飄蓬,聚散匆匆,揚鞭那忍驟花驄。望斷斜陽人不見,滿袖啼紅。
宋代:
陸游
局促常悲類楚囚,遷流還嘆學(xué)齊優(yōu)。
江聲不盡英雄恨,天意無私草木秋。
萬里羈愁添白發(fā),一帆寒日過黃州。
君看赤壁終陳跡,生子何須似仲謀!
局促常悲類楚囚,遷流還歎學(xué)齊優(yōu)。
江聲不盡英雄恨,天意無私草木秋。
萬裡羈愁添白發(fā),一帆寒日過黃州。
君看赤壁終陳跡,生子何須似仲謀!
南北朝:
沈約
朝發(fā)披香殿,夕濟汾陰河。
于茲懷九逝,自此斂雙蛾。
沾妝如湛露,繞臆狀流波。
日見奔沙起,稍覺轉(zhuǎn)蓬多。
朔風(fēng)犯肌骨,非直傷綺羅。
銜涕試南望,關(guān)山郁嵯峨。
始作陽春曲,終成苦寒歌。
惟有三五夜,明月暫經(jīng)過。
朝發(fā)披香殿,夕濟汾陰河。
于茲懷九逝,自此斂雙蛾。
沾妝如湛露,繞臆狀流波。
日見奔沙起,稍覺轉(zhuǎn)蓬多。
朔風(fēng)犯肌骨,非直傷綺羅。
銜涕試南望,關(guān)山郁嵯峨。
始作陽春曲,終成苦寒歌。
惟有三五夜,明月暫經(jīng)過。
唐代:
張籍
鳳林關(guān)里水東流,白草黃榆六十秋。
邊將皆承主恩澤,無人解道取涼州。
鳳林關(guān)裡水東流,白草黃榆六十秋。
邊將皆承主恩澤,無人解道取涼州。
唐代:
杜甫
已從招提游,更宿招提境。
陰壑生虛籟,月林散清影。(虛籟 一作:靈籟)
天闕象緯逼,云臥衣裳冷。
欲覺聞晨鐘,令人發(fā)深省。
已從招提遊,更宿招提境。
陰壑生虛籟,月林散清影。(虛籟 一作:靈籟)
天闕象緯逼,雲(yún)臥衣裳冷。
欲覺聞晨鐘,令人發(fā)深省。
唐代:
賈島
三月正當三十日,風(fēng)光別我苦吟身。
共君今夜不須睡,未到曉鐘猶是春。
三月正當三十日,風(fēng)光別我苦吟身。
共君今夜不須睡,未到曉鐘猶是春。
唐代:
杜甫
堂西長筍別開門,塹北行椒卻背村。
梅熟許同朱老吃,松高擬對阮生論。
堂西長筍別開門,塹北行椒卻背村。
梅熟許同朱老吃,松高擬對阮生論。
五代:
李珣
紅藕花香到檻頻,可堪閑憶似花人,舊歡如夢絕音塵。
翠疊畫屏山隱隱,冷鋪文簟水潾潾,斷魂何處一蟬新?
紅藕花香到檻頻,可堪閑憶似花人,舊歡如夢絕音塵。
翠疊畫屏山隱隱,冷鋪文簟水潾潾,斷魂何處一蟬新?
宋代:
蘇轍
轍幼從子瞻讀書,未嘗一日相舍。既仕,將宦游四方,讀韋蘇州詩至“安知風(fēng)雨夜,復(fù)此對床眠”,惻然感之,乃相約早退,為閑居之樂。故子瞻始為鳳翔幕府,留詩為別曰:“夜雨何時聽蕭瑟⑴?”其后子瞻通守余杭⑵,復(fù)移守膠西⑶,而轍滯留于淮陽、濟南⑷,不見者七年。熙寧十年二月,始復(fù)會于澶濮之間⑸,相從來徐留百余日。時宿于逍遙堂,追感前約,為二小詩記之。
逍遙堂后千尋木,長送中宵風(fēng)雨聲。
誤喜對床尋舊約,不知漂泊在彭城。
秋來東閣涼如水,客去山公醉似泥。
困臥北窗呼不起,風(fēng)吹松竹雨凄凄。
轍幼從子瞻讀書,未嘗一日相舍。既仕,將宦遊四方,讀韋蘇州詩至“安知風(fēng)雨夜,複此對床眠”,惻然感之,乃相約早退,為閑居之樂。故子瞻始為鳳翔幕府,留詩為別曰:“夜雨何時聽蕭瑟⑴?”其後子瞻通守餘杭⑵,複移守膠西⑶,而轍滯留于淮陽、濟南⑷,不見者七年。熙甯十年二月,始複會于澶濮之間⑸,相從來徐留百餘日。時宿于逍遙堂,追感前約,為二小詩記之。
逍遙堂後千尋木,長送中宵風(fēng)雨聲。
誤喜對床尋舊約,不知漂泊在彭城。
秋來東閣涼如水,客去山公醉似泥。
困臥北窗呼不起,風(fēng)吹松竹雨凄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