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雜詠·秋”譯文及注釋
譯文
深秋來了,落木蕭蕭,原先茂密的樹林看上去變得稀疏了。但是,那山上的紅葉,還有那即將謝去的芙蓉,這時卻格外惹人喜愛。周圍的群山,造化成了秋天的屏障,一重一重,千姿百態(tài)的呈現(xiàn)在我們面前。
晚霞被遮斷,夕陽斜照在山坡上,山腰間又忽然顯露出悠悠然的令人神往的亭榭。
啊,多么美好的景色呵!畫船上的艄公,請你慢慢的劃,讓我再看看。唱歌的,請繼續(xù)唱,不要停下來。寫詩的,請乘著自己興致,盡情的寫吧,千萬不要停筆。
注釋
秋屏:秋天的屏障。
亭榭:亭閣臺榭。
分付:囑咐;命令。
“西湖雜詠·秋”鑒賞
賞析
這首寫西湖秋景的小令,一開始渲染深秋景色,稀疏樹林,被秋霜染紅的楓葉,將要凋謝的木芙蓉。但是,作者要強(qiáng)調(diào)的,不是這蕭瑟的景象,而是天然裝點(diǎn)成的秋天特有的重重疊疊的山巒的可愛。深秋時節(jié),有的樹木雖然落葉,而不落葉的樹木依然翠綠,加上經(jīng)霜的紅葉,那秋山被點(diǎn)綴得何等斑斕,因而使人沒有絲毫傷感。接著寫晚霞映在山坡上,寫山腰間驀然露出的亭榭,晚霞前用一個“斷”字,亭榭前用一個“閃”字,這都使自然界的景象機(jī)趣盎然,活靈活現(xiàn),令人感到儀態(tài)萬方,千姿百態(tài)。在亭榭閃出后,又用一個“閑”字。一“閃”一“閑”,既驀然,又悠然,想象豐富,意境悠遠(yuǎn)。作者薛昂夫是維吾爾族詩人,對漢文化造詣頗深。當(dāng)時的評論者稱“其詩詞新嚴(yán)飄逸”(王德淵《薛昂夫詩集序》),就這首小令而言,也可見他的文字功夫非同一般。薛昂夫簡介
元代·薛昂夫的簡介

薛昂夫(1267—1359) 元代散曲家。回鶻(即今維吾爾族)人。原名薛超吾,以第一字為姓。先世內(nèi)遷,居懷孟路(治所在今河南沁陽)。祖、父皆封覃國公。漢姓為馬,又字九皋,故亦稱馬昂夫、馬九皋。據(jù)趙孟頫《薛昂夫詩集序》(《松雪齋文集》),他曾執(zhí)弟子禮于劉辰翁(1234~1297)門下,約可推知他生年約在元初至元年間。歷官江西省令史,僉典瑞院事、太平路總管、衢州路總管等職。薛昂夫善篆書,有詩名,詩集已佚。詩作存于《皇元風(fēng)雅后集》、《元詩選》等集中。
...〔? 薛昂夫的詩(11篇)〕猜你喜歡
代別離·秋窗風(fēng)雨夕
秋花慘淡秋草黃,耿耿秋燈秋夜長。
已覺秋窗秋不盡,那堪風(fēng)雨助凄涼!
助秋風(fēng)雨來何速?驚破秋窗秋夢綠。
抱得秋情不忍眠,自向秋屏移淚燭。
淚燭搖搖爇短檠,牽愁照恨動離情。
誰家秋院無風(fēng)入?何處秋窗無雨聲?
羅衾不奈秋風(fēng)力,殘漏聲催秋雨急。
連宵霢霢復(fù)颼颼,燈前似伴離人泣。
寒煙小院轉(zhuǎn)蕭條,疏竹虛窗時滴瀝。
不知風(fēng)雨幾時休,已教淚灑窗紗濕。
雪竇游志
歲癸已春暮,余游甬東,聞雪竇游勝最諸山,往觀焉。
廿四日,由石湖登舟,二十五里下北曳堰達(dá)江。江行九折,達(dá)江口。轉(zhuǎn)之西,大橋橫絕溪上,覆以棟宇。自橋下入溪行,九折達(dá)泉口。凡舟楫往還,視湖上下,頃刻數(shù)十里;非其時,用人力牽挽,則勞而緩焉。初,大溪薄山轉(zhuǎn),巖壑深窈,有曰“仙人洞”,巨石臨水,若坐垂踵者;有曰“金雞洞”,相傳鑿石破山,有金雞飛鳴去,不知何年也。
水益澀,曳舟不得進(jìn),陸行六七里,止藥師寺。寺負(fù)紫芝山,僧多讀書,不類城府。越信宿,遂緣小溪,益出山左。涉溪水,四山回環(huán),遙望白蛇蜿蜒下赴大壑,蓋澗水爾。桑畦麥隴,高下聯(lián)絡(luò),田家隱翳竹樹,樵童牧豎相征逐,真行圖畫中!欲問地所歷名,則輿夫樸野,不深解吳語,或強(qiáng)然諾,或不應(yīng)所問,率十問僅得二三。次度大溪,架木為梁,首尾相嚙,廣三尺余,修且二百跬,獨(dú)野人往返捷甚。次溪口市,凡大宅多廢者,間有誦聲出廊廡,久聽不知何書,殆所謂《兔園冊》耶?漸上,陟林麓,路益峻,則睨松林在足下。花粉逆風(fēng)起為黃塵,留衣襟不去,他香無是清也。
越二嶺,首有亭當(dāng)?shù)溃蹠把└]山”字。山勢奧處,仰見天宇,其狹若在陷井;忽出林際,則廓然開朗,一瞬百里。次亭曰隱秀,翳萬杉間,溪聲繞亭址出山去。次亭曰寒華,多留題,不暇讀;相對數(shù)步為漱玉亭,復(fù)泉,竇雖小,可汲,飲之甘。次大亭,值路所入,路析為兩。先朝御書“應(yīng)夢名山”其上,刻石其下,蓋昭陵夢游絕境,詔圖天下名山以進(jìn),茲山是也。左折松徑,徑達(dá)雪竇;自右折入,中道因橋為亭,曰錦鏡,亭之下為圓池,徑余十丈,橫海棠環(huán)之,花時影注水涘,爛然疑乎錦,故名。度亭支徑亦達(dá)寺,而繚曲。主僧少野,有詩聲,具觴豆勞客,相與道錢塘故舊。止余宿;余度詰旦且雨,不果留。
出寺右偏登千丈巖,流瀑自錦鏡出,瀉落絕壁下潭中,深不可計。林崖端,引手援樹下顧,率目眩心悸。初若大練,觸崖石,噴薄如急雪飛下,故其上為飛雪亭。憩亭上,時覺沾醉,清談玄辯,觸喉吻動欲發(fā),無足與云者;坐念平生友,悵然久之。寺前秧田羨衍,山林所環(huán),不異平地。然側(cè)出見在下村落,相去已數(shù)百丈;仰見在山上峰巒,高復(fù)稱此。
次妙高臺,危石突巖畔,俯視山址環(huán)湊,不見來路。周覽諸山,或紺或蒼;孟者,委弁者,蛟而躍、獸而踞者,覆不可殫狀。遠(yuǎn)者晴嵐上浮,若處子光絕溢出眉宇,未必有意,自然動人;凡陵登,勝觀花焉。
土人云,又有為小雪竇,為板錫寺,為四明洞天。余興亦盡,不暇登陟矣。
從軍詩五首·其三
從軍征遐路,討彼東南夷。
方舟順廣川,薄暮未安坻。
白日半西山,桑梓有余暉。
蟋蟀夾岸鳴,孤鳥翩翩飛。
征夫心多懷,惻愴令吾悲。
下船登高防,草露沾我衣。
回身赴床寢,此愁當(dāng)告誰。
身服干戈事,豈得念所私。
即戎有授命,茲理不可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