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清宮”譯文及注釋
譯文
結束了江南數十個驛站的路程,在將要天亮的時候,來到了華清宮。
這時候,朝元閣上刮起了西風,大風卷著雨滴落入了長楊宮中,遠遠得可以聽到凄清的雨聲。
注釋
華清宮:在陜西臨潼驪山下,唐玄宗時建,昔日玄宗與貴妃游樂的勝地。
數十程:數十個驛站的路程。
朝元閣:唐代宮殿,在華清閣內。
長楊:長楊宮,漢代的宮殿名,在今陜西省周至縣東南。宮中種白楊樹數畝,故名。
“華清宮”鑒賞
賞析
詠嘆華清風景,抒發盛衰之感,唐人早有不少名篇。如杜牧的“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霓裳一曲千峰頂,舞破中原始下來’(《過華清宮》),便是其中的佼佼者。在難乎為繼的情況下,要后來居上,就得推陳出新,獨辟蹊徑。這首《題華清宮》便是如此,它取景深遠,意味無窮,創造了獨特的意境,表現了深沉的感慨。
“行盡江南數十程,曉星殘月入華清。”兩句,概括交代這一趟行程,“曉風殘月”日夜兼行的氛圍,也點出了凄迷的驪山景色,為歷史悲劇的抒寫作了鋪墊。這是“未成曲調先有情”的起句。接著,最精彩的兩句出現了:“朝元閣上西風急,都入長楊作雨聲。”從朝元閣到長楊宮,一方面由唐溯漢,拉開了時間的距離,廣闊的歷史背景令讀者生深邃之感。另一方面,漢、唐并稱盛世,而此時漢家宮苑、唐朝殿閣,都只成了籠罩于西風殘月之下的荒涼陳跡。這兩句一筆勾出千百年盛衰興亡的歷史,含蘊豐贍。
“都入長楊作雨聲”,因殘月在天,西風“作雨聲”,則未必就是真的雨聲。聯想唐代詩僧毛可上人《秋寄從兄賈島》中的佳句“聽雨寒更徹,開門落葉深”,西風颯颯,落葉蕭蕭,令人疑為冷雨陣陣。寫景之妙,正在于這種象外句巧妙運用所取得的幻覺效果。何況,“長楊”又是一語雙關,既可指長楊宮,也可指樹木中的長楊。末兩句似乎也是幻覺的描寫,引人遐想?!俺韵笸?,得其圜中”,是司空圖《詩品》指點人們寫詩、讀詩的一種方法?!俺w上西風急,都入長楊作雨聲?!憋L聲,雨聲,總是秋聲;聲聲入耳,一曲心聲而已。歷史的垂戒,憑吊的感喟,都融鑄在這首詩的意象中了。
創作背景
這首詩是作者于神宗元豐三年(公元1080年)在江南通過艱辛長途跋涉,旅越數十個驛站的路程,終于披星戴月,冒著冷冷的曉風來到了西安華清宮??吹轿羧辗比A的宮殿,如今已是凄清的景色,在凜凜西風下一片荒涼,長陽宮的白楊樹林也雨聲瀟瀟,仿佛在講述著此時的歷代王朝的興衰和無情的更替!因此激發了詩人的無限感慨。
杜常簡介
宋代·杜常的簡介

杜常,字正甫,生卒年不詳,衛州(今河南汲縣)人,昭憲皇后族孫。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進士。神宗熙寧末為濰州團練推官,歷都水監勾當公事、提舉永興軍等路常平等事、河東轉運判官。元豐中提點河北西路刑獄,移秦鳳路,入為開封府判官。哲宗元佑六年(1091),為河北路轉運使,知梓州。元符元年(1098),知青州。改鄆州、徐州、成德軍。徽宗崇寧中拜工部尚書。以龍圖閣學士知河陽軍。卒年七十九。以詩鳴于世。《宋史》卷三三○有傳。
...〔? 杜常的詩(1篇)〕猜你喜歡
長亭怨·與李天生冬夜宿雁門關作
記燒燭、雁門高處。積雪封城,凍云迷路。添盡香煤,紫貂相擁夜深語。苦寒如許。難和爾、凄涼句。一片望鄉愁,飲不醉、壚頭駝乳。
無處,問長城舊主,但見武靈遺墓。沙飛似箭,亂穿向、草中狐兔。那能使、口北關南,更重作、并州門戶。且莫吊沙場,收拾秦弓歸去。
八聲甘州·故將軍飲罷夜歸來
夜讀《李廣傳》,不能寐。因念晁楚老、楊民瞻約同居山間,戲用李廣事,賦以寄之。
故將軍飲罷夜歸來,長亭解雕鞍。恨灞陵醉尉,匆匆未識,桃李無言。射虎山橫一騎,裂石響驚弦。落魄封侯事,歲晚田間。
誰向桑麻杜曲,要短衣匹馬,移住南山?看風流慷慨,談笑過殘年。漢開邊、功名萬里,甚當時、健者也曾閑。紗窗外、斜風細雨,一陣輕寒。
水龍吟·送焦和之赴西夏行省
當年紫禁煙花,相逢恨不知音早。
秋風倦客,一杯情話,為君傾倒。
回首燕山,月明庭樹,兩枝烏繞。
正情馳魏闕,空書怪事,心膽墮,傷殷浩。
禍福無端倚伏,問古今、幾人明了。
滄浪漁父,歸來驚笑,靈均枯槁。
邂逅淇南,歲寒獨在,故人襟抱。
恨黃塵障尺,西山遠目,送斜陽鳥。
書懷感事寄梅圣俞
相別始一歲,幽憂有百端。
乃知一世中,少樂多悲患。
每憶少年日,未知人事艱。
顛狂無所閡,落魄去羈牽。
三月入洛陽,春深花未殘。
龍門翠郁郁,伊水清潺潺。
逢君伊水畔,一見已開顏。
不暇謁大尹,相攜步香山。
自茲愜所適,便若投山猿。
幕府足文士,相公方好賢。
希深好風骨,迥出風塵間。
師魯心磊落,高談羲與軒。
子漸口若訥,誦書坐千言。
彥國善飲酒,百盞顏未丹。
幾道事閑遠,風流如謝安。
子聰作參軍,常跨跛虎韉。
子野乃禿翁,戲弄時脫冠。
次公才曠奇,王霸馳筆端。
圣俞善吟哦,共嘲為閬仙。
惟予號達老,醉必如張顛。
洛陽古郡邑,萬戶美風煙。
荒涼見宮闕,表里壯河山。
相將日無事,上馬若鴻翩。
出門盡垂柳,信步即名園。
嫩籜筠粉暗,淥池萍錦翻。
殘花落酒面,飛絮拂歸鞍。
尋盡水與竹,忽去嵩峰巔。
青蒼緣萬仞,杳藹望三川。
花草窺澗竇,崎嶇尋石泉。
君吟倚樹立,我醉欹云眠。
子聰疑日近,謂若手可攀。
共題三醉石,留在八仙壇。
水云心已倦,歸坐正杯盤。
飛瓊始十八,妖妙猶雙環。
寒篁暖鳳嘴,銀甲調鴈弦。
自制白云曲,始送黃金船。
珠簾卷明月,夜氣如春煙。
燈花弄粉色,酒紅生臉蓮。
東堂榴花好,點綴裙腰鮮。
插花云髻上,展簟綠陰前。
樂事不可極,酣歌變為嘆。
詔書走東下,丞相忽南遷。
送之伊水頭,相顧淚潸潸。
臘月相公去,君隨赴春官。
送君白馬寺,獨入東上門。
故府誰同在,新年獨未還。
當時作此語,聞者已依然。
摸魚兒·送座主德清蔡先生
問人生、頭白京國,算來何事消得。不如罨畫清溪上,蓑笠扁舟一只。人不識,且笑煮、鱸魚趁著莼絲碧。無端酸鼻,向岐路消魂,征輪驛騎,斷雁西風急。
英雄輩,事業東西南北。臨風因甚泣。酬知有愿頻揮手,零雨凄其此日。休太息,須信道、諸公袞袞皆虛擲。年來蹤跡。有多少雄心,幾翻惡夢,淚點霜華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