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明池·瓊苑金池”譯文及注釋
金明池:又名《昆明池》。雙調一百二十字,仄韻。仲殊詞名《夏云峰》,乃誤題。
瓊苑:即瓊林苑。金池:即金明池。孟元老《東京夢華錄》云:“(金明)池
在順天門街北。周圍約九里三十步,池西直徑七呈許。入池門內。南岸西去百余步,有西北臨水殿,車駕臨幸,觀爭標、賜宴于此。”“瓊林苑在順天門大街,面北,與金明池相對。大門牙道,皆古松怪柏;兩旁有石榴園、櫻桃園之類。各有亭榭,多是酒家所占。”
青門:漢代長安城門,這里借指汴京城門。紫陌:京城郊野的道路。
晝永:白天漸長。
芳草王孫:化用《楚辭·招隱士>:“王孫游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
“怎得”句:意謂希望春天長駐。東君,春神。
綠鬢朱顏:指青春年華。
金衣莫惜:指《金縷衣》曲。唐無名氏《金縷衣》:“勸君莫惜金縷衣,勸君須惜少年時。”
“才子”句:形容才子們的醉態。玉山,見《滿庭芳》(北苑研膏)注。
“金明池·瓊苑金池”鑒賞
賞析
金明池,是北宋汴京著名的苑囿,風景美麗。這首詞的特點是采用賦體,充分利用長調篇幅大、容量多的優勢,盡量鋪敘,盡情抒寫,結合風景的描繪寄寓身世之慨,筆觸細膩,委婉動人。
整個上闋好像展開一幅畫卷,從汴京的順天門一直鋪向金明池,上有輕云淡曰,穹窿一般的天宇;中有似雪楊花,隨風飄卷,間雜著三點兩點細雨,灑向京城的大道,灑向大道上的游人。輕塵被細雨浥過,空氣格外顯得清新。而一枝鮮花伸出墻頭綠茵似的芳草鋪滿長堤,風景格外優美。到了近郊,又只見水繞人家,橋當門巷。對對黃鶯、雙雙紫燕,在花叢間飛來飛去。
詞人在描繪這些景物時并不是純客觀地摹寫,而是用多種手法加以襯托點染。第一是賦與自然景物認人的感情,即擬人化。此詞所寫的“好花枝、半出墻頭,似悵望芳草王孫何處”便帶有“閨房之意”。花枝出墻,竟似美人一般,緬懷著惆悵之情,望著遠去的王孫公子,是花枝惹人,還是人惹花枝,幾乎難以分辯。第二是以動襯靜。第三是注意色彩的點染。如青、紫、似雪的楊花,已正面寫出三種顏色。至于“好花枝”當為紅色,芳草與水,當為綠色,這是暗寫。
下半闋轉入抒情。過片以問句形式,緊扣上半闋所寫之春景,轉折之中,意脈不斷。“怎得東君長為主,把綠鬢朱顏,一時留住?”一方面是表示對大好春光的一片留戀之情,一方面是抒發人生無常、青春難久的感慨。至此,整個詞情便由歡樂轉入縱酒聽歌,由縱酒聽歌再轉入悲傷愁苦,結句則宕開一筆,逗“歸歟”之嘆。
此詞上半闋著重寫樂景,下半闋著重寫哀情,“佳人唱《金衣》莫惜,才子倒、玉山休訴”,寫美人唱情歌,才子飲美酒,樂則樂矣,然其中已有及時行樂的頹放思想。此以表面之樂襯內心之悲,所以下面“況春來”三句把“傷心”“愁苦”傾泄出來。
此詞結尾三句不是通常的以景語作結或情語作結,而是以動態作結。前面說“況春來,倍覺傷心,念故國情多,新年愁苦”,感情已十分消沉;至“寶馬嘶風,紅塵拂面”,系回映前半闋游賞,本該感情一揚;然一“縱”字,則變為決絕語,意為即使游賞金明池再怎么快樂,詞人也得回歸故鄉,感情極為沉痛。
創作背景
元祜七年(公元1092)三月,秦觀與二十多位友朋共游汴京西城金明池、瓊林苑,此詞便是記這次春游,吟詠都市風光。曲調為自創,并以調為題。
馮延巳簡介
五代·馮延巳的簡介

馮延巳 (903--960)又名延嗣,字正中,五代廣陵(今江蘇省揚州市)人。在南唐做過宰相,生活過得很優裕、舒適。他的詞多寫閑情逸致辭,文人的氣息很濃,對北宋初期的詞人有比較大的影響。宋初《釣磯立談》評其“學問淵博,文章穎發,辯說縱橫”,其詞集名《陽春集》。
...〔? 馮延巳的詩(18篇)〕猜你喜歡
金明池·瓊苑金池
瓊苑金池,青門紫陌,似雪楊花滿路。云日淡、天低晝永,過三點兩點細雨。好花枝、半出墻頭,似悵望、芳草王孫何處。更水繞人家,橋當門巷,燕燕鶯鶯飛舞。
怎得東君長為主,把綠鬢朱顏,一時留住?佳人唱、《金衣》莫惜,才子倒、玉山休訴。況春來、倍覺傷心,念故國情多,新年愁苦。縱寶馬嘶風,紅塵拂面,也則尋芳歸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