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關系,只列出前 100 個倒的成語
成語 | 解釋 | 出處 |
---|---|---|
dǎo gē xiè jiǎ倒戈卸甲 | 比喻放下武器認輸。 | 《續傳燈錄》:“雪峰三上投子,九到洞山,為什么倒戈卸甲?” |
dào xǐ yíng bīn倒屣迎賓 | 倒:逆;屣:鞋。倒穿著鞋急忙迎客。形容熱情待客。 | 唐·楊炯《唐恒州刺史建昌公王公神道碑》:“金友玉昆,良田廣宅,而能吐食下士,倒屣迎賓。” |
guān lǚ dào yì冠履倒易 | 比喻上下位置顛倒,尊卑不分。 | 《東觀漢記 楊賜傳》:“亡損溝壑,不見逮及,冠履倒易,陵谷代處。” |
dào zài gān gē倒載干戈 | 倒:把鋒刃向里倒插著;載:陳設,放置;干戈:古代的兩種兵器,泛指武器。把武器倒著放起來,比喻沒有戰爭,天下太平。 | 《禮記·樂記》:“倒載干戈,包之以虎皮……然后天下知武王之不得用兵也。” |
dào xuán zhī jí倒懸之急 | 倒懸:頭向下、腳向上懸掛著。比喻極其艱難、危險的困境。 | 先秦 孟軻《孟子 公孫丑上》:“當今之世,萬乘之國行仁政,民之悅之,如解倒懸也。” |
dǎo fèng diān luán倒鳳顛鸞 | 指織品上的花紋圖案。也比喻男女間的性行為。 | 金 元好問《贈答張教授仲文》詩:“天孫繰絲天女織,倒鳳顛鸞金粟尺。” |
mèng hún diān dǎo夢魂顛倒 | 比喻心神恍惚,失去常態 | 明 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第19卷:“只因財利迷心,身家念重,時時防賊發火起,自然夢魂顛倒。” |
dào cháng suǒ lǐng倒裳索領 | 索:搜尋、尋求。把衣裳倒過來尋找領口。比喻辦事抓不到要點。 | 《鄧析子·無厚篇》:“驅逸足于庭,求猿捷于檻,斯逆理而求之,猶倒裳而索領。” |
dào xuán zhī wēi倒懸之危 | 倒懸:象人被倒掛著一樣。比喻處境極端困難。 | 《孟子 公孫丑上》:“當今之時,萬乘之國,行仁政,民之悅之,如解倒懸也。 |
qióng chóu liáo dǎo窮愁潦倒 | 窮愁:窮困愁傷。潦倒:頹喪,失意。形容貧寒困窘,愁苦失意的樣子。亦作“羈愁潦倒”、“潦倒窮愁”。 | 清·無名氏《都門竹枝詞·教官十首》:“盤費全無怎去家,窮愁潦倒駐京華。” |
qiē shù dǎo gēn切樹倒根 | 比喻徹底。 | |
shī jīng dǎo guài失驚倒怪 | 猶失驚打怪。驚恐;慌張。 | 《天花雨》第十四回:“回家方稀奇事,失驚倒怪落三魂。” |
guān lǚ dào shī冠履倒施 | 冠:帽子;履:鞋子。比喻上下顛倒,尊卑不分。 | 明·李贄《<忠義水滸傳>序》:“蓋自宋室不競,冠履倒施,大賢處下,不肖處上。” |
fān xiāng dǎo guì翻箱倒柜 | 把箱子柜子都倒過來;形容徹底搜尋查看。也比喻無保留地拿出自己的東西。 | 明 馮夢龍《警世通言》:“翻箱倒籠,滿屋尋一個遍,那有些影兒。” |
qīng kuāng dào guǐ傾筐倒庋 | 庋,放東西的架子。把大小箱子里的東西全部傾倒出來。比喻全部拿出來或徹底翻檢。 | 南朝 宋 劉義慶《世說新語 賢媛》:“王家見二謝,傾筐倒庋;見汝輩來,平平爾;汝可無煩復往。” |
méi diān méi dǎo沒顛沒倒 | 指沒分曉或紛亂的樣子。 | 元 李行道《灰闌記》第二折:“你兩個都不為年紀老,怎么的便這般沒顛沒倒,對官司不分個真假,辨個清濁。” |
běn mò dào zhì本末倒置 | 本:樹根;比喻事物的根本;末:樹梢;比喻事物的枝節;置:放置。形容把主要的和次要的;重要的和不重要的;本質的和非本質的弄顛倒了。 | 金 無名氏《綏德州新學記》:“而牧之者當奉教化宣之于民……然非知治之番,則亦未嘗不本末倒置。” |
yā dǎo yī qiè壓倒一切 | 精神氣度高高在上,把一切都比下去了。 | 清·曾國藩《曾國藩家書·道光24年10月21日》:“或好作詩古文,或好講考據,或好談理學,囂囂然自以為壓倒一切矣。” |
dǎo guān luò pèi倒冠落佩 | 冠:帽子;佩:佩玉。這里指官服。脫下帽子,摘去佩玉。形容辭官還鄉。 | 唐·杜牧《晚晴賦》:“倒冠落佩兮與世闊疏,敖敖兮真徇其愚而隱居者乎。” |
bù shí qǐ dǎo不識起倒 | 識:知道,認識。指不知好歹,不識時務。 | 明 吳承恩《西游記》第52回:“你那三個和尚已被我洗凈了,不久便要宰殺,你還不識起倒?去了罷!” |
shén hún diān dǎo神魂顛倒 | 神魂:精神。精神恍惚;顛三倒四;失去常態。形容對某人或某事著了迷;以致心神不定;失去常態。 | 明 馮夢龍《醒世恒言 陸五漢硬留合色鞋》:“神魂顛倒,連家里也不思想。” |
yín hé dào xiè銀河倒瀉 | 瀉:水從高處往下直流。象銀河里的水倒瀉下來。形容雨下得極大,象瀉下來的一樣。 | 唐·李白《廬山謠寄盧侍御虛舟》:“金闕前開二峰長,銀河倒掛三石梁。” |
héng tuō dǎo chě橫拖倒扯 | 猶橫拖倒拽。 | 明·羅貫中《三遂平妖傳》第五回:“張千、李萬見焦員外來問,不由分說,橫拖倒扯捉進府門。”明·徐渭《英烈傳》第十六回:“[也先]誰知身子一側,側下馬來,湊巧腳鐙纏住了一只腳,被馬橫拖倒扯。” |
tóu jī dǎo bǎ投機倒把 | 指利用時機;使用違法手段擾亂市場;牟取暴利。投機:利用時機鉆空子。 | 浩然《艷陽天》第47章:“投機倒把是不符合政策條文的事情,彎彎繞那家伙能干這樣傻事?” |
yóu jiě dào xuán猶解倒懸 | 解:解救;倒懸:人被倒掛,比喻處境困難。比喻把人從危難中解救出來。 | 《孟子·公孫丑上》:“當今之時,萬乘之國行仁政,民之悅之,猶解倒懸也。” |
wú diān wú dǎo無顛無倒 | 猶言顛顛倒倒。謂精神錯亂。無,語助詞,無義。 | 元·康進之《李逵負荊》第三折:“老兒也似這般煩惱的無顛無倒,越惹你揉眵抹淚哭嚎啕。” |
guàn jù dǎo shī冠屨倒施 | 見“冠履倒易”。 | 明·李贄《〈忠義水滸傳〉序》:“蓋自宋室不競,冠屨倒施,大賢處下,不肖處上。” |
dǎo chí tai ā倒持太阿 | 見“倒持泰阿”。 | 《舊唐書·陳夷行傳》:“自三數年來,奸臣竊權,陛下不可倒持太阿,授人鱒柄。” |
bāng dào máng幫倒忙 | 指主觀上想幫忙,實際上卻起了反作用。 | 浩然《艷陽天》第94章:“無形中,你們是幫倒忙,往我馬之悅這邊兒趕人哪!” |
dào zāi cōng倒栽蔥 | 指栽跟斗時頭先著地,即栽得很重。比喻一次慘重的失敗。 | 清·褚人獲《隋唐演義》第33回:“照脊梁一拳,打個不提備,跌了一個倒栽蔥,把一個小孩子也丟在路邊啼哭。” |
dào guǒ wéi yīn倒果為因 | 把結果當成原因,顛倒了因果關系。 | 民意《告非難民生主義者》:“曾不問資本所以群趨于都會之故,是所謂倒果為因者耳。” |
diān qiān dǎo kūn顛干倒坤 | 乾坤:指天地。能把天地顛倒。形容本領非常大。 | 清 曾樸《孽海花》第十二回:“我平生有個癖見,以為天地間最可寶貴的是兩種人物,都是龍跳虎踞的精神,顛干倒坤的手段,你道是什么呢? |
dào chí tài ē倒持泰阿 | 泰阿:寶劍名。倒拿著劍,把劍柄給別人。比喻把大權交給別人,自己反受其害。 | 東漢 班固《漢書 梅福傳》:“至秦則不然,張誹謗之罔,以為漢驅除,倒持泰阿,授楚其柄。” |
diān dǎo yī cháng顛倒衣裳 | 顛倒:上下倒置;衣裳:古時上為衣,下為裳。形容匆忙而亂了順序。 | 《詩經 齊風 東方未明》:“東方未明,顛倒衣裳。顛之倒之,自公召之。” |
dào xíng nì shī倒行逆施 | 倒、逆:反常;行、施:做事。違反常規;違背情理的行為一般指違反社會道德準則和時代進步方向的行為。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伍子胥列傳》:“吾日莫途遠,吾故倒行而逆施之。” |
fú dōng dǎo xī扶東倒西 | 扶:扶持,攙扶。比喻隨他人的意志轉移,自己沒主見 | 宋·朱熹《朱子語類》第131卷:“張魏公才極短,雖大義極分明而不全曉事,扶得東邊,倒了西邊;知得這里,忘了那里。” |
qī lǎo bā dǎo七老八倒 | 形容年老體衰。 | 明·寓山居士《魚兒佛》第一出:“到得那七老八倒,腰駝背曲時候,富的也死,貧的也死。” |
nì xíng dǎo shī逆行倒施 | 猶言倒行逆施。 | 南朝·宋·無名氏《移答魏安南平南府》:“強者為雄,斯則棄德任力,逆行倒施,有一于此。” |
xī wāi dōng dǎo西歪東倒 | 歪:偏斜。指身不由己,傾斜不穩。也形容物體傾斜不牢固。 | 明·胡文煥《群音類選·劉郎中<粉蝶兒一套>》:“柱肚撐腸酒力催,西歪東倒腳高低。” |
wāi wāi dǎo dǎo歪歪倒倒 | 不端正的樣子,形容行動不穩的樣子。 | 歐陽山《三家巷》:“他把那些歪歪倒倒的柜子、架子、桌子、椅子都扶了起來。” |
dǎo chí gàn gē倒持干戈 | 猶言倒持泰阿。干、戈,皆兵器。 | 《后漢書·何進傳》:“大兵聚會,強者為雄,所謂倒持干戈,授人以柄,功必不成,只為亂階。” |
bài dǎo yuán mén拜倒轅門 | 轅門:將帥行轅或軍營的大門。形容對別人佩服之至,自愿認輸。 | 清 李汝珍《鏡花緣》第53回:“若非一部全史了然于中,何能如此。妹子唯有拜倒轅門了。” |
diān sān dǎo sì顛三倒四 | 指錯亂沒有次序。形容思路、言語、做事等條理不清、顛倒混亂;毫無次序。 | 明 許仲琳《封神演義》第44回:“連拜了三四日,就把子牙拜的顛三倒四,坐臥不安。” |
shān gōng dǎo zǎi山公倒載 | 謂醉酒后躺倒在車上。形容爛醉不醒。 | 唐·白居易《酬裴相公題興化小池見招長句》詩:“山公倒載無妨學,范蠡扁舟末要追。” |
dào bēng hái ér倒繃孩兒 | 繃:包扎。接生婆把初生嬰兒裹倒了。比喻一向做慣了的事因一時疏忽而弄錯了。 | 宋 魏泰《東軒筆錄》第七卷:“晏公聞而笑曰:‘苗君竟倒繃孩兒矣。’” |
dōng fú xī dǎo東扶西倒 | 從這邊扶起,卻又倒向那邊。比喻顧此失彼。也形容壞習氣太多,糾正了這一點,那一點又冒頭了。 | 宋 楊萬里《過南蕩》詩:“笑殺槿籬能耐事,東扶西倒野酴醿。” |
diān diān dǎo dǎo顛顛倒倒 | ①指神思迷糊錯亂。②指事情不順或言行無條理,不可置信。 | 《朱子全書》卷六:“向時有一截學者貪多務得,要讀《周禮》、諸史、本朝典故,一向盡要理會,得許多沒緊要底工夫,少刻,自己都恁自地顛顛倒倒,沒頓放處。”《二刻拍案驚奇》卷十七:“彼此夙緣,顛顛倒倒,皆非偶然也。” |
fān xiāng dǎo lǒng翻箱倒籠 | 翻:反轉;籠:大的竹箱。形容徹底搜尋、查檢 | 明·馮夢龍《警世通言》第15卷:“翻箱倒籠,滿屋尋一個遍,那有些影兒。” |
bù zhī qǐ dǎo不知起倒 | 不知利害,不知高低。 | 《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八五回:“你可知他一面在這里服藥,一面在那邊戕伐,碰了個不知起倒的醫生還給他服點燥烈之品,正是‘潑油救火’,恐怕他死得不快罷了。” |
suí fēng dǎo duò隨風倒舵 | 猶言看風使舵。 | 宋·陸游《醉歌》:“相風使帆第一籌,隨風倒舵更何憂。” |
qīng kuāng dào qiè傾筐倒篋 | 把大小箱子里的東西全部傾倒出來。比喻全部拿出來或徹底翻檢。 | 葉圣陶《感同身受》:“許把來意傾筐倒篋說完了,心頭仿佛松快一點。” |
dǎo sān diān sì倒三顛四 | 形容言行無條理或神智不清,精神恍惚。 | 明·蘭陵笑笑生《金瓶梅詞話》第八十六回:“你信我奶奶倒三顛四的,小大姐扶持你老人家一場,瞞上不瞞下,你老人家拿出箱子來,揀上色的與他兩套。” |
pái shān dǎo hǎi排山倒海 | 排:排開;倒:翻倒。推開山岳;翻倒大海。形容來勢猛;聲勢浩大;力量強大;壓倒一切。原作“回山倒海”。 | 宋 楊萬里《病起喜雨聞鶯》詩:“病勢初來敵頗強,排山倒海也難當。” |
zuì shān tuí dǎo醉山頹倒 |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容止》:“嵇康身長七尺八寸,風姿特秀,見者嘆曰:‘蕭蕭肅肅,爽朗清舉。’或云:‘肅肅如松下風,高而徐行。’山公曰:‘嵇叔夜之為人也,巖巖若孤松之獨立;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將崩。’”后以“醉山頹倒”形容醉態。 |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容止》:“嵇叔夜之為人也,巖巖若孤松之獨立;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將崩。” |
shì fēi diān dǎo是非顛倒 | 是:對;非:錯。把錯的說成對的,對的說成錯的。把是非弄顛倒了。 | 唐 韓愈《施先生墓銘》:“古圣人言,其旨密微,箋注紛羅,顛倒是非。” |
dǎo yīn wéi guǒ倒因為果 | 顛倒因果關系,把原因說成結果。 | |
dǎo qiè qīng kuāng倒篋傾筐 | 形容傾其所有。 | 清 劉大櫆《贈資政大夫吳府君墓表》:“其他修祠宇、平道路、焚責券,茍有利于人,倒篋傾筐恐后也。” |
liǎng biān dǎo兩邊倒 | 形容搖擺不定,沒有堅定的立場和主張。 | 莫應豐《將軍吟》第26章:“你們這些年輕人,都是墻頭草,風吹兩邊倒的。” |
qióng tú liáo dǎo窮途潦倒 | 潦倒:失意。形容無路可走,十分失意。參看“窮愁潦倒”。 | 傅抱石《<鄭板橋集>前言》:“他的一生,盡管夠得上是盤根錯節,窮途潦倒的一生。” |
tài ē dào chí太阿倒持 | 倒拿著劍,把劍柄給別人。比喻把大權交給別人,自己反受其害。 | 《漢書·梅福傳》:“至秦則不然,張誹謗之罔,以為漢驅除,倒持太阿,授楚其柄。” |
dǎo sì diān sān倒四顛三 | 顛:顛倒。形容言行無條理或神智不清。 | 明·蘭陵笑笑生《金瓶梅》第33回:“來呵!到明日,只弄得倒四顛三,一個黑沙,也是不值。” |
diān lái dǎo qù顛來倒去 | 翻過來倒過去,來回重復。 | 宋 朱熹《朱子語類》第64卷:“圣人做出許多文章制度禮樂,顛來倒去,都只是這一個道理做出來。” |
pén qīng wèng dǎo盆傾甕倒 | 盆甕都傾倒過來。形容水、酒等液體急速下瀉。 | 清·李綠園《歧路燈》第58回:“眾人盆傾甕倒向口中亂灌,都有了半酣光景,定要珍珠串唱曲子。” |
lán dǎo bō suí瀾倒波隨 | 比喻言行無標準。 | 明 宋濂《<楚石禪師六會語>序》:“第近年以來,傳者失真,瀾倒波隨,所趣日下。” |
dào dǎ yī pá倒打一耙 | 比喻犯了錯誤或干了壞事不承認;反咬對方一口。 | 清 文康《兒女英雄傳》:“我輸了理可不輸氣,輸了氣也不輸嘴。且翻打他一耙,倒問他!” |
huí tiān dǎo rì回天倒日 | 猶言旋轉乾坤。 | 晉·陸機《吊魏武帝文》:“夫以回天倒日之力,而不能振形骸之內。” |
qī dǎo bā wāi七倒八歪 | 指十分凌亂不整齊。 | |
yí shān dǎo hǎi移山倒海 | 移動山岳;倒翻大海。比喻改造自然的偉大氣魄。 | 明 許仲琳《封神演義》第36回:“善能移山倒海,慣能撒豆成兵。” |
qí lǘ dǎo duò騎驢倒墮 | 典出宋邵伯溫《聞見前錄》卷七:“華山隱士陳摶……常乘白騾,從惡少年數百,欲入汴州。中途聞藝祖登極,大笑墜騾曰:‘天下于是定矣。’遂入華山為道士。”后以“騎驢倒墮”形容太平之世。 | 典出宋·邵伯溫《聞見前錄》卷七:“華山隱士陳摶……常乘白騾,從惡少年數百,欲入汴州。中途聞藝祖登極,大笑墜騾曰:‘天下于是定矣。’遂入華山為道士。” |
guān lǚ dào zhì冠履倒置 | 比喻上下位置顛倒,尊卑不分。 | 清 趙翼《廿二史札記》第22卷:“明宗之于強藩已多所包容,不能制馭矣。至石晉尤甚,幾有冠履倒置之勢。” |
qīng cháng dào dǔ傾腸倒肚 | 比喻把心里的話全都講出來。 | 《朱子語錄》:“圣人肚腸,更無許多廉纖纏繞,絲來線去。” |
shù dǎo hú sūn sàn樹倒猢猻散 | 樹倒了,樹上的猴子就散去。比喻靠山一旦垮臺,依附的人也就一哄而散。 | 宋 龐元英《談藪 曹詠妻》:“宋曹詠依附秦檜,官至侍郎,顯赫一時。……詠百端威脅,德斯卒不屈。及秦檜死,德斯遣人致書于曹詠,啟封,乃《樹倒猢猻散賦》一篇。” |
pín qióng liáo dǎo貧窮潦倒 | 家境很窮、衣著破爛、精神狀態很差。 | |
fǎn gōng dǎo suàn反攻倒算 | 指被打倒的階級敵人或反動勢力糾集起來向革命人民進行反撲報復。 | 丁玲《在嚴寒的日子里》第四章:“哪里只是當干部的才受壓迫,才怕地主反攻倒算,才要躲出去。” |
dōng dǎo xī wāi東倒西歪 | 歪歪倒倒的。形容站立不穩;或位置不正;傾斜欲倒的樣子。也形容雜亂無章。 | 元 蕭德祥《楊氏女殺狗勸夫》:“他兩個把盞兒吞,直喝得醉醺醺的,吃得東倒西歪。” |
qīng zhòng dào zhì輕重倒置 | 置:放;擺。把重要的和次要的擺顛倒了。 | 宋 劉安世《盡言集》:“輕重倒置,有害政體。” |
shù dǎo hú sūn sàn樹倒猢孫散 | 樹倒了,樹上的猴子就散去。比喻靠山一旦垮臺,隨從的人也就一哄而散。 | 宋·龐元英《談藪·曹詠妻》:“宋曹詠依附秦檜,官至侍郎,顯赫一時。……詠百端威脅,德斯卒不屈。及秦檜死,德斯遣人致書於曹詠,啟封,乃《樹倒猢猻散賦》一篇。” |
shù dǎo gēn cuī樹倒根摧 | 樹干傾倒,樹根毀壞。比喻人年邁體衰。 | 元·李壽卿《度柳翠》第三折:“柳翠也,只怕你春歸人老,樹倒根摧。” |
dào xǐ ér yíng倒屣而迎 | 倒:逆;屣:鞋。倒穿著鞋急忙迎客。形容熱情待客。 | 宋·孫光憲《北夢瑣言》第五卷:“一日,曹往謁之,李倒屣而迎。” |
dōng wāi xī dǎo東歪西倒 | 形容身不由己,傾斜不穩。 | 清 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39回:“日暮挑燈閑徙倚,郎不歸來留戀誰家里?及至歸來沉醉矣,東歪西倒扶難起。” |
yáo yáo yù dǎo搖搖欲倒 | 搖搖:搖晃;欲:將要。形容很快就要倒塌,或不穩固,很快就要垮臺。 | 毛澤東《學習和時局》:“西方的希特勒在蘇聯紅軍嚴重打擊之下有搖搖欲倒之勢。” |
dào bèi rú liú倒背如流 | 能很流利地把書本、詩文或資料倒轉過來背。形容讀得滾瓜爛熟。 | 郭沫若《蘇聯紀行日記 六月廿七日》:“她把說明小冊子的英文部分似乎已經讀得來倒背如流了。” |
qiáng dǎo zhòng rén tuī墻倒眾人推 | 墻已經倒了;大家還要再推一把。比喻當一個人失勢時;大家都攻擊他。 | 清 曹雪芹《紅樓夢》:“罷了!好奶奶們,‘墻倒眾人推’,那趙姨娘原有些顛倒。” |
yù shān zì dǎo玉山自倒 | 玉山:比喻人的身形美好。比喻喝醉酒后身體搖搖欲墜的樣子。 | 唐·李白《襄陽歌》:“清風明月不用一錢賣,玉山自倒非人推。” |
qī bìng bā dǎo七病八倒 | 形容體弱多病。 | |
dǎo zhí shǒu bǎn倒執手版 | 古代官員持手版以朝。倒執手版,指驚惶失態。 | 《晉書 謝安傳》:“[桓溫]入赴山陵,止新亭,大陳兵衛,將移晉室,呼安及王坦之,欲于座害之。坦之甚懼……既見溫,坦之汗流沾衣,倒執手版。安從容就席。” |
jiě mín dào xuán解民倒懸 | 比喻把受苦難的人民解救出來。 | 先秦 孟軻《孟子 公孫丑上》:“當今之時,萬乘之國行仁政,民之悅之,猶解倒懸也。” |
yī jiàn qīng dǎo一見傾倒 | 初次見面就產生愛慕的情感 | 清·西岷山樵《<野叟曝言>序》:“先祖五世以官事過禾中,邂逅水次,一見傾倒。” |
dǎo dǎ yī wǎ倒打一瓦 | 猶言倒打一耙。 | 老舍《駱駝祥子》七:“先生并沒說什么呀,你別先倒打一瓦!” |
dǎo chí gē máo倒持戈矛 | 猶言倒持泰阿。戈、矛,皆兵器。 | 《新唐書·陸贄傳》:“舍此不務而反為所乘,斯謂倒持戈矛,以鱒授寇者也。” |
diān dǎo qián kūn顛倒乾坤 | 比喻本領十分高強。 | 曾樸《孽海花》第12回:“以為天地間最可寶貴的是兩種人物,都是有龍跳虎踞的精神,顛倒乾坤的手段,你道是什么呢?” |
dào zhì gān gē倒置干戈 | 倒著藏放兵器,表示不再打仗。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留侯世家》:“殷事已畢,偃革為軒,倒置干戈,覆以虎皮,以示天下不復用兵。” |
yán diān yǔ dǎo言顛語倒 | 說話顛三倒四。 | 《群音類選·〈繡襦記·蝎蛇熾惡〉》:“他是老年人,言顛語倒,不可認為聞言心旆搖。” |
diān qiān dǎo kūn顛乾倒坤 | 乾坤:指天地。能把天地顛倒。形容本領非常大。 | 清·曾樸《孽海花》第十二回:“我平生有個癖見,以為天地間最可寶貴的是兩種人物,都是龍跳虎踞的精神,顛乾倒坤的手段,你道是什么呢?” |
yīng xián ér dǎo應弦而倒 | 隨著弓弦的聲音而倒下。形容射箭技藝高超。 | 西漢·司馬遷《史記·李將軍列傳》:“其射,見敵急,非在數十步之內,度不中不發,發即應弦而倒。” |
qīng xiāng dào qiè傾箱倒篋 | 篋:小箱子。把大小箱子里的東西都倒出來。比喻全部拿出來或徹底翻臉。 | 明 馮夢龍《喻世明言》:“傾箱倒篋的尋個遍,只是不見。” |
yī wén qián nán dǎo yīng xióng hàn一文錢難倒英雄漢 | 比喻一個很小的困難卻使一個很大的事情無法進行,無法完成。也指一個很有本事的人,面對一個小問題而束手無策。 |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19回:“天下事只怕沒得銀錢,便是俗語說得好:‘一文錢難倒英雄漢’。” |
rén yāo diān dǎo人妖顛倒 | 妖:妖魔鬼怪。人與鬼顛倒。比喻是非顛倒,好壞不分。 | 晉·干寶《搜神記》:“鬼便遂歸,作其父形,且語其家:‘二兒已殺妖矣。’兒暮歸,共相慶賀,積年不覺。” |
qì jiǎ dǎo gē棄甲倒戈 | 丟棄鎧甲,放下兵器。表示戰敗。 |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46回:“若是這個月破不的,只可依張子布之言,棄甲倒戈,北面而降之耳。” |
yī bǐ mò dǎo一筆抹倒 | 比喻輕率地把成績、優點全部否定。 |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25回:“何次人家為我父母立塋安葬,蓋祠奉祀,是何等恩情,豈可一筆抹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