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關系,只列出前 100 個言的成語
成語 | 解釋 | 出處 |
---|---|---|
gān yán hǎo cí甘言好辭 | 甘:甜,甜言蜜語。指甜美動聽的阿諛奉承話 | 西漢·劉向《戰國策·韓策》:“諸侯不料兵之弱,食之寡,而聽從人之甘言好辭,比周以相飾也。” |
gān yán hòu bì甘言厚幣 | 甘:甜;幣:禮物,金錢。甜蜜的言辭,厚重的禮品 | 《梁書·侯景傳》:“不顧社稷之安危,惟恐私門之不植。甘言厚幣,規滅忠梗。” |
yán xíng xiāng guǐ言行相詭 | 詭:違反,違背。說的和做的相違背。指言行不一。 | 《呂氏春秋·淫辭》:“言行相詭,不祥莫大焉。” |
nán yán lán xiù難言蘭臭 | 難言:談不上;臭:味;蘭臭:像蘭花一樣的香味。指氣味相投的朋友。 | 《周易·系辭》:“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臭如蘭。” |
shī yǐ yán zhì詩以言志 | 用詩歌表達自己的思想和志趣。亦作“詩言志”、“詩以道志”。 | 《尚書·舜典》:“詩言志,歌永言。” |
zuò yán qǐ xíng坐言起行 | 坐能言,起能行。原指言論必須切實可行,后比喻說了就做。 | 先秦 荀況《荀子 性惡》:“故坐而言之,起而可設,張而可施行。” |
nǐ yán wǒ yǔ你言我語 | 言:說,講。指人們互相議論或爭論。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59回:“二人你言我語,一面行走,一面說笑,不覺到了柳葉渚,順著柳堤走來。” |
yán xíng yī zhì言行一致 | 說的和做的一樣。形容人表里如一。 | 宋 趙善璙《自警篇 誠實》:“自此言行一致,表里相應,遇事坦然,常有余裕。” |
yán bù ān diǎn言不諳典 | 諳:熟悉。說話用詞不能依據經典。 | 元·王子一《誤入桃源》第三折:“則見他一時半刻使盡了千方百計,吃緊的理不服人,言不諳典。” |
zhèng sè zhí yán正色直言 | 正色:嚴肅或嚴厲的神色。態度嚴肅,語言正直。形容剛直不阿。亦作“正色危言”。 | 《晉書·王恭傳》:“恭每正色直言,道子深憚而忿之。” |
zài guān yán guān在官言官 | 指處在什么樣的地位就說什么樣的話。 | 西漢 戴圣《禮記 曲禮下》:“君命,大夫與士肄,在官言官,在府言府,在庫言庫,在朝言朝。” |
yán duō bì shī言多必失 | 言:話;失:失誤;錯誤。話說得多了;一定有失誤的地方。 | 《鬼谷子 本經符》:“言多必有數短之處。” |
yán lùn fēng shēng言論風生 | 形容言談議論時興致很高,氣氛活躍。 | 清·袁枚《新齊諧·趙李二生》:“[書生]邀入坐,言論風生。” |
xián yán pō yǔ閑言潑語 | 指與正事無關的話;廢話。 | 宋·郭應祥《鵲橋仙·丁卯七夕》詞:“獨憐詞客與詩人,費多少閑言潑語。” |
dà yán xiāng hài大言相駭 | 大言:夸大的言辭;駭:驚擾。說大話嚇唬人。 | 明·孫仁孺《東郭記·吾將瞷良人之所也》:“他覷見俺似嬰孩,大言相駭。” |
sì yán wú dàn肆言無憚 | 憚:怕,畏懼。毫無顧忌地胡說。 | 宋·周密《齊東野語》:“子仁蓋女真之能文者,故敢肆言無憚如此。” |
tán yán wēi zhòng譚言微中 | 說話隱微曲折而切中事理。 | 明沈德符《野獲編 督撫 海忠介被糾》:“真所謂譚天微中,可以解紛矣。” |
zhī zì piàn yán只字片言 | 只:一個。指零星的文字和言語。 | 五代·王定保《唐摭言·怨怒》:“只字片言曾蒙激賞。” |
mò mò wú yán嘿嘿無言 | 不聲不響,閉口無言 | 明·馮夢龍《醒世恒言》第三卷:“仔細看著秦重,好生疑惑,心中甚是不悅,嘿嘿無言。” |
kǒu bù zé yán口不擇言 | 指情急時說話不能正確用詞表達或指說話隨便。 | 《北史 魏艾陵伯子華傳》:“性甚褊急,當其急也,口不擇言,手自捶擊。” |
sì yán lì rǔ肆言詈辱 | 肆:任意妄為,放肆。詈:罵。辱:侮辱。毫無畏懼地侮辱謾罵。 | 宋·洪邁《夷堅丙志·奉阇梨》:“或得酬謝不滿意,輒肆言詈辱。” |
dūn mò guǎ yán敦默寡言 | 穩重而少言語。 | 《續資治通鑒·元泰定帝泰定元年》:“回回、博果密之子,庫庫之兄也,敦默寡言,嗜學能文。” |
yì yán xū měi溢言虛美 | 過甚其辭、不符合實際地稱美。 | 清·方苞《書周頌清廟詩后》:“古人事君親要于誠信,不敢溢言虛美,以滋天下后世之口實也。” |
xià bǐ qiān yán下筆千言 | 千言:長篇大論。一動筆就寫成上千言的文章。形容文思敏捷;寫作迅速。 | 宋 曾鞏《送豐稷》:“讀書一見若經誦,下筆千言能立成。” |
gǎn nù gǎn yán敢怒敢言 | 敢于憤怒,又敢于說出來。 | 清·西周生《醒世姻緣傳》第一回:“那計氏雖也還敢怒敢言,當不起晁大舍也敢為敢做。” |
jí yán nù sè疾言怒色 | 形容對人發怒說話時的神情。同“疾言厲色”。 | 清 戴名世《張驗封傳》:“為人寬厚和平,平生未嘗有疾言怒色,有犯者皆不與校。” |
yán yǔ dào duàn言語道斷 | 原為佛家語,指意義深奧微妙,無法用言辭表達。后指不能通過交談、談判的方法解決問題。 | 《纓珞經》:“言語道斷,心行所滅。” |
yán guī hé hǎo言歸和好 | 同“言歸于好”。 | 《清史稿·世祖紀一》:“昔之疆場用兵,本冀言歸和好。不幸寇兇極禍,明祚永終。” |
tīng qí yán guān qí xíng聽其言觀其行 | 聽一個人說什么,又看他做什么。 | 蔡東藩《民國通俗演義》第131回:“自以為舉世可欺,聽其言而觀其行,殊不知肺肝如見。” |
táo lǐ wú yán,xià zì chéng xī桃李無言,下自成蹊 | 古諺語。比喻實至名歸。 | 宋 辛棄疾《一剪梅 獨立蒼茫醉不歸》詞:“多情山鳥不須啼,桃李無言,下自成蹊。” |
tòng kě yán xié痛可言邪 | 這種悲痛怎么能說得出呢? | |
yī gài ér yán一概而言 | 概:古代量糧食時刮平斗用的木棍;一概:一律。指處理事情或問題不分性質,不加區別,用同一標準來對待或處理。 | 晉·葛洪《抱樸子·釋滯》:“各從其志,不可一概而言也。” |
lěng yán lěng yǔ冷言冷語 | 冷:不熱;冷淡;不溫和。不直接表達其意;從側面或反面說辛辣嘲諷的話。 | 宋 寶林《寶林禪師語錄》:“山門疏,關著門,盡是自家屋里,何須冷言冷語,暗地敲人?” |
kǒu wú zé yán,shēn wú zé xíng口無擇言,身無擇行 | 言行都合乎禮法,沒有什么可挑剔的。 | 《孝經·卿大夫》:“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無擇言,身無擇行。” |
gān yán mì yǔ甘言蜜語 | 甘:甜,甜言蜜語。指甜美動聽的阿諛奉承話 | 《塞上行·百靈廟戰后行》:“你們不該聽他們的甘言蜜語……更不該受他們的驅使。” |
shì wú bù kě duì rén yán事無不可對人言 | 言:說。沒有什么事情不可以公開 | 《宋史·司馬光傳》:“平生所為,未嘗有不可對人言者。” |
duō yán duō yǔ多言多語 | 謂不該說而說。 | 《水滸傳》第六一回:“盧俊義道:‘你婦人家省得什么!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自古禍出師人口,必主吉兇。我既主意定了,你都不得多言多語。’” |
jiā yán shàn xíng嘉言善行 | 美善的言行。 | 宋 曾鞏《<新序 目錄>序》:“遠至舜禹,而次及于周秦以來,古人之嘉言善行,亦往往而在也。” |
xíng bù gù yán行不顧言 | 顧言:顧及自己所說的話。為人處事不守信用。 | 戰國·鄒·孟軻《孟子·盡心下》:“言不顧行,行不顧言,則曰:古之人,古之人。” |
yán zhě wú zuì,wén zhě zú jiè言者無罪,聞者足戒 | 指提意見的人只要是善意的,即使提得不正確,也是無罪的。聽取意見的人即使沒有對方所提的缺點錯誤,也值得引以為戒。 | 《詩經 大序》:“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以戒。” |
yán xíng xiāng bèi言行相悖 | 說話和行動不一致,互相矛盾。 | |
yì yú yán biǎo溢于言表 | 超出言語以外。指某種思想感情雖未說明卻能使人體會出來。 | 明 朱舜水《答安東守約書三十首》:“來書十讀,不忍釋手,真摯之情,溢于言表。” |
dào gǔ jī jīn,yán yuǎn hé jìn道古稽今,言遠合近 | 道:講;稽:考核;合:契合。談論古時的事要結合今天的實際,說遠處的事要結合眼前的事。 | 漢·桓寬《鹽鐵論·論災》:“夫道古者稽之今,言遠者合之近。” |
yī yán bì zhī一言蔽之 | 蔽:掩覆,引申為概括。用一句話來概括。 | 《宋書·索虜傳》:“因此而推勝負,殆可以一言蔽之。” |
yán ér wú xìn言而無信 | 信:信用。說話不算數;沒有信用。原作“言而不信”。 | 《穀梁傳 僖公二十二年》:“言之所以為言者,信也;言而不信,何以為言?” |
chén yán wù qù陳言務去 | 陳舊的言辭一定要去掉。指寫作時務必要去掉陳舊的言辭。 | 唐 韓愈《答李翊書》:“惟陳言之務去,戛戛乎其難哉!” |
dù jué yán lù杜絕言路 | 杜絕:斷絕,阻塞;言路:進言之路。堵塞和斷絕一切進言之路,指不納諫言。 | 《后漢書·袁紹傳》:“操欲迷奪時明,杜絕言路。” |
dé róng yán gōng德容言功 | 見“德言容功”。 | 語出《禮記·昏義》。見“德言容功”。 |
diē dàng fàng yán跌宕放言 | 跌宕:放縱不拘;放言:任性而言,不受拘束。行為放縱,言語不拘。 | 南朝·宋·范曄《后漢書·孔融傳》:“又與前與白衣禰衡跌宕放言。” |
zhī wú bù yán,yán wú bù tīng知無不言,言無不聽 | 說的人,凡是知道的無不說出,聽的人,沒有一句話不接受。 | 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49回:“此時素臣正在得君,真個知無不言,言無不聽。旬月之內,把在京在外貪官污吏參劾殆盡。” |
gěng yē nán yán哽噎難言 | 哽:聲氣阻塞;噎:嗓子被食物堵塞。形容悲痛氣塞,哭不出聲或說不出話的樣子。 | 冰心《斯人獨憔悴》:“穎石說到這里,已經哭得哽噎難言。” |
wǔ yán cháng chéng五言長城 | 稱譽善于作五言詩的好手。 | 《新唐書·秦系傳》:“長卿自以為五言長城,系用偏師攻之,雖老益壯。” |
yán zhě wú yì,tīng zhě yǒu xīn言者無意,聽者有心 | 說話的人不是有心的,聽話的人卻認真計較。 | 高陽《胡雪巖全傳·平步青云》中冊:“言者無意,聽者有心,這句話正觸著阿珠的‘隱痛’,要想保持平靜也不可能了。” |
bù kān yán zhuàng不堪言狀 | 指無法用語言來形容。 | 清 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22回:“然而我在南京住了幾時,官場上面的舉動,也見了許多,竟有不堪言狀的。” |
bù kě yán zhuàng不可言狀 | 狀:形容。沒法用言辭來形容。 | 廖仲愷《再論錢幣革命》:“其結果遂致錢幣之購買力銳減,受契約上一定之月給以為生活者,窘苦不可言狀。” |
zhí yán gǔ gěng直言骨鯁 | 直言:正直的言論;骨鯁:魚骨卡在喉嚨里。直話如不說出來,就像魚骨卡在喉嚨里般難受。比喻為人耿直,敢于直言,氣節剛正。 | 唐·韓愈《爭臣論》:“知朝廷有直言骨鯁之臣,天子有不譖賞從諫如流之美。” |
yī yán yǐ chū,sì mǎ nán zhuī一言已出,駟馬難追 | 指話說出口,就不能再收回,一定要算數。 | 明·馮夢龍《醒世恒言》第35卷:“大丈夫做事,一言已出,駟馬難追。” |
wàng yán wàng yǔ妄言妄語 | 妄:虛妄,不真實。指胡言亂語。 | |
měi yán bù wén美言不文 | 文:飾。美善的言辭,不需要修飾。 | 漢·揚雄《法言·寡見》:“良玉不雕,美言不文。” |
nán yán zhī yǐn難言之隱 | 言:說;隱:隱衷;隱情;藏在內心深處的事。難以說出口的隱衷。 | 清 錢謙益《跋留庵》:“錢氏少為黨魁,晚托禪悅,生平頗多壹郁難言之隱。” |
fēng yán yǐng yǔ風言影語 | 捕風捉影的話語。 | 清·梁紹壬《兩般秋雨庵隨筆·致趙秋舲書》:“猥以春來王粲之不歸,論傳海外東坡之憶死,風言影語,莫識來因,一介鯫生,何忌何惜!” |
liú yán hùn huà流言混話 | 無根據無道理的言語。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九回:“他到底念了些什么書!倒念了些流言混話在肚子里。” |
zhí yán gǔ huò直言賈禍 | 直:坦率、直爽;賈:買,引伸為招致。指說話坦率的人會惹禍。 | 先秦 左丘明《左傳 成公十五年》:“子好直言,必及于難。” |
wēi yán sǒng tīng危言悚聽 | 危言:使人吃驚的話。指故意說些夸大的嚇人的話,使人驚疑震動。 | 梁啟超《米禁危言》:“我國民勿以吾為危言悚聽也。” |
yán chū fǎ suí言出法隨 | 言:話;這里指法令或命令;法:法律;隨:跟隨。話一說出口。法律就跟在后面。指法令一經公布就嚴格執行;如有違犯就依法處理。 | 清 林則徐《奉旨前往廣東查辦海口事件傳牌稿》:“言出法隨,各宜懔遵毋違。” |
fán yán màn cí繁言蔓詞 | 繁:多;蔓:蔓延。繁多而紛雜的言辭。指羅嗦繁瑣而不簡潔 | 宋·陳亮《謝羅尚書啟》:“踣斃沉埋,豈繁言蔓詞之為瀆!” |
jiāo qiǎn yán shēn交淺言深 | 跟交情淺的人談心里話。 | 西漢 劉向《戰國策 趙策四》:“夫望人而笑,是和也;言而不稱師,是庸說也;交淺而言深,是忠也。” |
zhí yán zhèng lùn直言正論 | 正直公道的言論。 | 宋 邵伯溫《聞見前錄》:“王荊公始用事,公以直言正論折之,不能勝。” |
yán duō shāng xíng言多傷行 | 話多易出問題,以致言行不一,使品行受損害。 | 元·關漢卿《金錢池》第三折:“不是我把不定,無記性,言多傷行。” |
xíng yán zì wéi行言自為 | 行:行為;言:言論。行為和言論都是自己發出的。比喻要自己約束自己。 | 戰國·宋·莊周《莊子·天地》:“行言自為而天下化,手撓顧指,四方之民莫不俱至,此之謂圣治。” |
yán jiǎn yì fēng言簡義豐 | 語言簡練,含意豐富。 | 元·德異《〈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序》:“夫《壇經》者,言簡義豐,理明事備,具足諸佛無量法門。” |
míng zhèng yán shùn名正言順 | 名正:名義或名分正當;言順:道理講得通。指名分或名義正當說起話來便順理;逆理也講得通。亦泛指做事有充分正當的理由。 | 春秋 孔子《論語 子路》:“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 |
xián yán zhuì yǔ閑言贅語 | 無關緊要的話;多余的話。 | 秦牧《藝海拾貝·鷯哥的一語》:“一句千錘百煉、寓意深遠的說話,就抵得許許多多不著邊際的閑言贅語。” |
cí yán yì zhèng詞言義正 | 詞:言詞,語言。義:道理。言辭嚴厲,義理正大。 | 宋 張孝祥《明守趙敷文》:“歐公書豈惟翰墨之妙,而辭嚴義正,千載之下,見者興起,某何足以辱公此賜也哉。 |
néng yán shé biàn能言舌辯 | 言:說,講;辯:辯論。形容很會說話,善于辯論,口才好。 | 明·黃元吉《流星馬》第一折:“圣人著小官傳與李道宗,便著差能言舌辯,通曉沙漠人言說語,你可去說將這匹馬來。” |
zhàng yì zhí yán仗義執言 | 仗義:主持正義;執言:說公道話。主持正義;說公道話。 | 明 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14回:“若以文、武、宣、平之靈,仗義執言,國悔罪,王室之福。” |
jīn yù zhī yán金玉之言 | 金玉:黃金和美玉。象黃金美玉那樣珍貴的話語。比喻可貴而有價值的勸告。 | 元 王實甫《西廂記》第四本第三折:“小姐金玉之言,小生一一銘之肺腑。” |
zào yán niē cí造言捏詞 | 捏造虛假的言詞。 | 明·李贄《窮途說》:“今既亂以皮鞭打常聞矣,猶然不得快活,復怨怒上山,造言捏詞。” |
fèi fǔ zhī yán肺腑之言 | 肺腑:指內心。發自內心的真摯誠懇的話語。 | 元 鄭德輝《芻梅香》第二折:“小生別無所告,只索將這肺腑之言,實訴與小娘子。” |
zhí yán wú huì直言無諱 | 直率地說話,無所隱諱。 | 語出《晏子春秋·外篇上二二》:“晏子相景公,其論人也,見賢而進士,不同君所欲;見不善而廢之,不辟君所愛;行已而無私,直言而無諱。” |
yǔ sì yán sān語四言三 | 指信口亂說閑話。 | 《群音類選 〈分釵記 計誘皮氏〉》:“為何的語四言三,平白地將人譏誚。” |
shì miàn róng yán拭面容言 | 拭:擦;拭面:擦去別人吐在自己臉上的唾沫;容言:聽取別人意見。泛指接受別人的批評,正確對待自己的錯誤。 |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四十五回:“婦人輕喪武夫功,先軫當時怒氣沖,拭面容言無慍意,方知嗣伯屬襄公。” |
fēng yán cù yǔ風言醋語 | 散布嫉妒性的中傷語言。 | 漢·焦贛《易林》:“華言風語,亂相誑誤。” |
ruǎn yǔ wēn yán軟語溫言 | 溫和的話語。 | 周立波《山鄉巨變》上十四:“每逢女兒挨了爸爸罵,陳媽總要軟語溫言,勸慰幾句,生怕她受了委屈。” |
fēng yán fēng yǔ風言風語 | 毫無根據的議論。指帶有諷刺性或惡意中傷的言論。也指私下議論或暗中透露;散布某種說法。 | 漢 焦贛《易林》:“華言風語,亂相狂誤。” |
mì yǔ tián yán蜜語甜言 | 蜜:比喻甘美。說的話像蜜一樣甜。形容說的話好聽。 | 《白雪遺音·勸嫖》:“他生就能為將人哄,蜜語甜言會裝腔。” |
yán bù èr jià言不二價 | 見“言無二價”。 | 艾蕪《人生哲學的一課》:“貨在商人店里,貴得如同寶貝,真是言不二價的。” |
fēng chén zhī yán風塵之言 | 指蜚短流長的言語。 | 《魏書·王慧龍傳》:“賜慧龍璽書曰:‘義隆畏將軍如虎,欲相中害,朕自知之,風塵之言,想不足介意也。” |
yì qiè yán jìn意切言盡 | 意:心愿,意向。心意懇切,言辭毫無保留。 | 唐·劉禹錫《唐故相國贈司空令狐公集紀》:“初述感恩陳力之大義,中及朝廷刑政之或闕,意切言盡,神識不昏。” |
dǎng yán zhí shēng讜言直聲 | 讜言:公正的言論;直:正直的。公正的、正直的、理直氣壯的言論。 | 唐 白居易《唐河南元府君夫人墓志銘序》:“由校書郎拜左拾遺,不數月,讜言直聲動于朝廷。” |
yán xiào xī yí言笑嘻怡 | 嘻:笑聲;怡:喜悅。說說笑笑,十分快樂。 | 唐·劉禹錫《代諸郎中祭王相國文》:“曉下黃閣,車騎威遲。夕歸華堂,言笑嘻怡。” |
sān yán wǔ yǔ三言五語 | 三兩句話。形容言語十分簡短。 |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37回:“那知一想,才覺長篇累牘,不合體裁,三言五語,包括不住,一時竟大為起難來。” |
mǎn zhǐ kōng yán滿紙空言 | 滿紙都是廢話。形容文章空洞,毫無內容。 | 張庸《章太炎先生問答》:“若二三文人,假一題目,互相研究,滿紙空言,何以謂之擾亂治安?” |
wēi yán jīng yì微言精義 | 微:精深;微言:精深微秒的言辭。包含在精微語言里的深刻的道理。 | 清·鄭燮《濰縣署中寄舍弟墨第一書》:“讀《易》至韋編三絕,不知翻越過幾千百遍來,微言精義,愈探愈出,愈研愈入,愈往而不知其所窮。” |
yán bù dǎi yì言不逮意 | 見“言不達意”。 | 宋·程頤《與呂大臨論中書》:“竊恐辭命不明,言不逮意,致高明或未深喻,輒露所見,求益左右。” |
liú yán fēi yǔ流言蜚語 | 毫無根據的話;多指背后議論、誣蔑或挑撥離間的壞話。 | 《明史 馬孟楨傳》:“入主出奴,愛憎由心,雌黃信口,流言蜚語,騰入禁庭,此士習可慮也。” |
huāng táng zhī yán荒唐之言 | 指荒誕無稽的言論。 | 戰國·宋·莊周《莊子·天下篇》:“莊周聞其風而悅之,以謬悠之說,荒唐之言,無端崖之辭時恣縱而不戃。” |
wú kě huì yán無可諱言 | 諱言:不敢說或不愿說。沒有什么不可以直說的。指可以坦率地說。 | 瞿秋白《餓鄉紀程》:“一步一步前進的現象卻不能否認,而思想紊亂搖蕩不定,也無可諱言。” |
zhān yán qǔ shuō詹言曲說 | 煩瑣、片面的言論。 | 清·徐芳《〈書影〉序》:“其他詹言曲說戔戔瑣瑣,又無譏焉。” |
xíng bù jí yán行不及言 | 為人處事不守信用。 | 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121回:“諸兄與弟,當以行不及言為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