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關(guān)系,只列出前 100 個手的成語
成語 | 解釋 | 出處 |
---|---|---|
fān shǒu yún fù shǒu yǔ翻手云覆手雨 | 比喻反覆無常或玩弄手段。 | 語出唐杜甫《貧交行》:“翻手作云覆手雨,紛紛輕薄何須數(shù)。” |
háng jiā lǐ shǒu行家里手 | 精通這種業(yè)務(wù)的人。里手:內(nèi)行人。 | 清 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xiàn)狀》:“批評東西的毛病,說那東西的出處,著實是個行家。” |
niǔ shǒu niǔ jiǎo扭手扭腳 | 身體左右扭動。形容故作嬌媚或有意做作。 | 明·蘭陵笑笑生《金瓶梅》第49回:“你們休要扭手扭腳的。” |
liú yī shǒu留一手 | 保留一些本領(lǐng)技能不拿出來。 | 浩然《艷陽天》第114章:“沒有理他的茬兒,也裝作沒看見他,就是為的留一手。” |
é shǒu chēng sòng額手稱頌 | 同“額手稱慶”。 | 《野叟曝言》第五七回:“須臾,任公等喜孜孜的陸續(xù)了出來,訴說所以,沒一個不咋舌驚嘆,如醉如夢,額手稱頌,欣喜欲狂。” |
wò shǒu yán huān握手言歡 | 握手談笑。多形容發(fā)生不和,以后又和好。 | 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李通傳》:“及相見,共語移日,握手極歡。” |
qīng shǒu ruǎn jiǎo輕手軟腳 | 猶言躡手躡腳。形容走路時腳放得很輕。 | 明·馮夢龍《醒世恒言》第28卷:“忽聽得賀司戶船中剪刀聲響,遂悄悄的輕手軟腳,開了窗兒,跨將出去。” |
fān shǒu shì yǔ,fù shǒu shì yún翻手是雨,合手是云 | 翻:反轉(zhuǎn);覆:反覆。形容人反復(fù)無常或慣于玩弄權(quán)術(shù)。 | 元·張國賓《合汗衫》第一折:“咱人翻手是雨,合手是云,那塵埃中埋沒殺多才俊。” |
dú shǒu zūn quán毒手尊拳 | 毒手:兇狠的毆打。泛指無情的打擊。 | 《舊五代史 唐書 李襲吉傳》:“毒手尊拳,交相于暮夜;金戈鐵馬,蹂躪于明時。” |
xiù shǒu chōng ěr袖手充耳 | 袖手:藏手于袖中;充耳:塞住耳朵。指不聞不問,漠然置之。 | 清·夏燮《中西紀(jì)事·江上議款》:“既不能誓師討賊,視其力之所能為,則當(dāng)袖手充耳,姑聽命于發(fā)蹤指示之人。” |
xǐ shǒu fèng zhí洗手奉職 | 洗手:使手干凈,比喻廉潔;奉職:擔(dān)任職務(wù)。比喻忠于職守,廉潔奉公。 | 唐·韓愈《唐故中散大夫少府監(jiān)胡良公墓神道碑》:“建中四年,侍郎趙贊為度支使,薦公為監(jiān)察御史,主饋給渭橋以東軍,洗手奉職,不以一錢假人。” |
jǔ shǒu zhī láo舉手之勞 | 舉:抬起。一動手就能辦到的一點勞動。比喻事情輕而易舉;毫不費(fèi)力。 | 唐 韓愈《應(yīng)科目時與人書》: “如有力者,哀其窮而運(yùn)轉(zhuǎn)之,蓋一舉手一投足之勞也。” |
mù pī shǒu chāo目披手抄 | 披:翻閱。邊讀書邊抄錄。形容讀書刻苦認(rèn)真 | 宋·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后集·序》:“終日明窗凈幾,目披手抄,誠心好之,遂忘其勞。” |
gǒng shǒu tīng mìng拱手聽命 | 拱手:雙手合抱在胸前,以示敬意。恭順地聽從對方的命令,毫無反抗。 | 《明史 陳九疇傳》:“邊臣怵利害,拱手聽命,致內(nèi)屬番人勾連接引,以至于今。” |
zhì shǒu kě rè炙手可熱 | 炙:烤。熱得燙手。比喻氣焰盛;權(quán)勢大。 | 唐 杜甫《麗人行》:“炙手可熱勢絕倫,慎莫近前丞相嗔。” |
shì shǒu jǐe wǎn螫手解腕 | 比喻為了顧全大局而忍痛犧牲局部。 | 《史記 田儋列傳》:“蝮螫手則斬手,螫足則斬足。何干?為害于身也。” |
qīn rú shǒu zú親如手足 | 手足:指兄弟。像兄弟一樣的親密。 | 元 孟漢卿《魔合羅》第四折:“想兄弟情親如手足,怎下的生心將兄命虧?” |
cuò shǒu bù jí措手不及 | 措手:著手處理;應(yīng)付;不及:來不及。著手處理已來不及了。形容事情來得突然;來不及應(yīng)付。 | 金 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diào)》第二卷:“打脊的髡徒,怎恁么措手不及早攛過我?” |
shù shǒu wú cè束手無策 | 策:辦法。就像手被捆住一樣;一點辦法也沒有。 | 宋 王柏《魯齋集》:“士大夫念慮不及此,一旦事變之來,莫不束手無策。” |
cuō shǒu dùn zú搓手頓足 | 形容焦急不安的樣子。 | 清 文康《兒女英雄傳》第14回:“‘你要把老爺?shù)拇笫抡`了那可怎么好!’說著急得搓手頓足。” |
shǒu huá xīn cí手滑心慈 | 慈:慈祥。手頭慷慨,心地慈祥。指樂于助人。 | 清·袁枚《與林遠(yuǎn)峰書》:“魚門當(dāng)日,并不在酒場歌席妄費(fèi)一錢,而手滑心慈,遂至累人累己。” |
dùn zú cuō shǒu頓足搓手 | 著急惋惜的樣子。 | 梁啟超《變法通義·論科舉》:“不懷顧犬補(bǔ)牢之義,徒效淵魚叢爵之愚,猶復(fù)頓足搓手。” |
shēng shǒu shēng jiǎo生手生腳 | 生:不熟練。形容對某事不熟悉。 | 端木蕻良《鷺鷥湖的憂郁》:“他生手生腳的,心頭忐忑的跳著。” |
shù shǒu jiù fù束手就縛 | 表示無力反抗,或脫逃。 |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五十四回:“吾計成矣:使劉備束手就縛,荊州反掌可得!” |
shù shǒu jiù bì束手就斃 | 同“束手待斃”。 | 宋·洪邁《容齋續(xù)筆·靖康時事》:“予頃修《靖康實錄》,竊痛一時之禍,以堂堂大邦,中外之兵數(shù)十萬,曾不能北向發(fā)一矢、獲一胡,端坐都城,束手就斃。” |
shǒu bù shì juàn手不釋卷 | 釋:放開;卷:書本。書本不離手。形容勤奮好學(xué)。 | 三國 魏 曹丕《典論 自敘》:“上雅好詩書文籍,雖在軍旅,手不釋卷。” |
qī zú bā shǒu七足八手 | 見“七腳八手”。 | 沙汀《替身》:“這時候,那個可憐的鹽客,已經(jīng)在七足八手下打扮好了。” |
xiōng dì shǒu zú兄弟手足 | 手足:比喻親密。親如兄弟,情同手足。形容彼此間關(guān)系親密無間。 | 宋·蘇轍《為兄軾下獄上書》:“臣竊哀其志,不勝手足之情。” |
shǒu huī mù sòng手揮目送 | 手揮:揮動手指彈琴;目送:眼睛追視歸鴻。手眼并用,怎么想就怎么做。也比喻語言文字的意義雙關(guān),意在言外。 | 三國 魏 稽康《四言贈兄秀才公穆入軍》詩:“目送歸鴻,手揮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 |
huāng shǒu máng jiǎo慌手忙腳 | 見“慌手慌腳”。 | 老舍《小坡的生日》:“嗗拉巴唧向小姑娘一點頭,慌手忙腳的跑出去。” |
miào shǒu huí chūn妙手回春 | 妙:絕妙;妙手:指技能高超的人;回春:使春天又重新回來;比喻將接近死亡的人救活。形容醫(yī)術(shù)高明;能使生命垂危的病人痊愈。 | 唐 司空圖《詩品 自然》:“俯拾即是,不取諸鄰,俱道適往,著手成春。” |
é shǒu xiāng qìng額手相慶 | 見“額手稱慶”。 | 清·王韜《淞濱瑣話·盧雙月》:“泥金高揭,鄰里喧嘩,擠庭下幾滿。喜極入告,額手相慶。” |
xīng shǒu wū jiǎo腥手污腳 | 腥:弄臟;污:污染。指污染了手腳。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52回:“你這伙反賊,快早早下馬受縛,省得我腥手污腳!” |
miào shǒu ǒu dé妙手偶得 | 技術(shù)高超的人,偶然間即可得到。也用來形容文學(xué)素養(yǎng)很深的人,出于靈感,即可偶然間得到妙語佳作。 | 宋·陸游《文章》詩:“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粹然無疵瑕,豈復(fù)須人為。” |
suō shǒu páng guān縮手旁觀 | 把手籠在袖子里在旁觀看。比喻置身事外,不過問也不協(xié)助。 | 宋·辛棄疾《念奴嬌·雙陸和坐客韻》:“少年握槊,氣憑陵,酒圣詩豪余事,縮手旁觀初未識,兩兩三三而已。” |
tàn shǒu kě dé探手可得 | 探:向前伸出。一伸手就可以得到。形容不費(fèi)力氣。 | 元·曾瑞卿《留鞋記》楔子:“自謂狀元探手可得,豈知時運(yùn)不濟(jì),榜上無名。” |
xiān xià shǒu wéi qiáng,hòu xià shǒu zāo yāng先下手為強(qiáng),后下手遭殃 | 指先于別人行動,可以取得優(yōu)勢,遲于別人就會遭遇禍殃。 | 張恨水《啼笑姻緣》第13回:“得,就是這樣辦,這叫先下手為強(qiáng),后下手遭殃。” |
rù bǎo shān ér kōng shǒu huí入寶山而空手回 | 寶山:聚藏寶物的山。進(jìn)入滿藏寶物的山間卻空手回來。比喻雖然遇到了很好的機(jī)會,卻毫無所得。 |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jīng)·離世間品》下卷:“如人無手,雖至寶山,終無所得。” |
yī zhāo quán rù shǒu,kàn qǔ lìng xíng shí一朝權(quán)入手,看取令行時 | 一朝:一旦。一旦掌了權(quán),就發(fā)號施令,指手畫腳,作威作福。 | 唐·高武仲《中興間氣集》:“一朝權(quán)入手,看取令行時。” |
shuǐ lái shēn shǒu,fàn lái zhāng kǒu水來伸手,飯來張口 | 形容懶惰成性,坐享別人勞動成果的人。 |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61回:“你們深宅大院,‘水來伸手,飯來張口’,只知雞蛋是平常東西,那里知道外頭買賣的行市呢?” |
bù zé shǒu duàn不擇手段 | 擇:挑選;選擇。不選什么手段。為了達(dá)到目的;什么手段都使得出來。 | 清 梁啟超《袁世凱之解剖》:“為目的而不擇手段,雖目的甚正,猶且不可。” |
yǎn míng shǒu jié眼明手捷 | 看得準(zhǔn),下手快。形容人反應(yīng)快,動作敏捷。 | 元·無名氏《盆兒鬼》第三折:“想起俺少時節(jié)眼明手捷,體快身輕;到如今老了也腰曲頭低。” |
liè shǒu fù gēng捩手覆羹 | 謂手一動就把羹倒翻。喻動輒闖禍。 | 唐·韓愈《送窮文》:“各有主張,私立名字,捩手覆羹,轉(zhuǎn)喉觸諱。凡所以使吾面目可憎、語言無味者,皆子之志也。” |
xié shǒu jiē wǔ攜手接武 | 攜:牽引;武:腳步。手牽手,跟緊腳步。比喻跟別人亦步亦趨地學(xué)。 | 宋·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后集·回仙》:“為人若反是,雖攜手接武,終不成道。” |
shǒu dào ná lái手到拿來 | 謂不費(fèi)力氣就能將必須擒拿的人捉到。 | 元·楊顯之《酷寒亭》第四折:“將這廝吃劍喬材,任逃走向天涯外,我也少不得手到拿來。”元·康進(jìn)之《李逵負(fù)荊》第四折:“這是揉著我山兒的癢處,管教他甕中捉鱉,手到拿來。” |
xiān xià shǒu wéi qiáng先下手為強(qiáng) | 在對手沒有準(zhǔn)備好的時候首先動手,取得主動地位。 | 《隋書 元胄傳》:“兵馬悉他家物,一先下手,大事便去。” |
shǒu bù tíng huī手不停揮 | 手不停頓地?fù)]寫。形容不停地寫作。 | 明·馮夢龍《警世通言》卷九:“李白左手將須一拂,右手舉起中山兔穎,向五花箋上,手不停揮,須臾,草就嚇蠻書。” |
yóu shǒu hào xián游手好閑 | 游手:閑著手不干事;好閑:喜歡安逸。游蕩懶散;不愿意參加勞動。 | 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章帝紀(jì)》:“今肥田尚多,未有墾辟,其悉以賦貧民,給與糧種,務(wù)盡地力,勿令游手。” |
pāi shǒu jiào hǎo拍手叫好 | 拍著手叫好。形容仇恨得到消除。 | 清·劉鶚《老殘游記》第20回:“老殘沉吟了一會,說道:‘……不如老哥一不做二不休,將此兩款替人瑞再揮一斧吧。’子謹(jǐn)拍手叫好。” |
shū bù shì shǒu書不釋手 | 手里的書舍不得放下。形容勤學(xué)或看書入迷。 | 《北史·牛弘傳》:“[牛弘]性寬厚,篤志于學(xué),雖職務(wù)繁雜,書不釋手。” |
yǐ shǒu jiā é以手加額 | 把手放在額上。表示歡欣慶幸。 | 宋 楊萬里《章貢道院記》:“斯言一出,十邑之民,以手加額,家傳人誦。” |
ài bù shì shǒu愛不釋手 | 釋:放開。喜愛到不肯放手。 | 清 孫道乾《小螺庵病榻憶語》:“小暑日,王叔眉學(xué)博自武林歸,以娛園主人畫團(tuán)扇相贈……兒起坐桃笙上,愛不釋手。” |
mù zhì shǒu yíng目治手營 | 親眼觀察,親手試驗。 | 嚴(yán)復(fù)《天演論·導(dǎo)言》:“先后間出,目治手營,窮探審論,知有生之物,始于同,終于異。” |
yì yú fǎn shǒu易于反手 | 猶易如反掌。比喻事情非常容易做。 | 晉 楊泉《物理論》:“夫清忠之士,乃千人之表,萬人之英。得其人則事易于反手;不得其人,則難于拔筋。” |
xìn shǒu niān lái信手拈來 | 隨手拿來。多形容說話寫文章時詞匯或材料例證豐富;選用時顯得輕松自如;不必費(fèi)心尋找。信手:隨手;拈:用指頭夾取東西。 | 宋 蘇軾《次韻孔毅甫集古人句見贈》詩:“前身子美只君是,信手拈來俱天成。” |
tái jiǎo dòng shǒu抬腳動手 | 指一舉一動。 | 趙樹理《小二黑結(jié)婚》一:“二諸葛原來叫劉修德,當(dāng)年做過生意,抬腳動手都要論一論陰陽八卦,看一看黃道黑道。” |
yǎn gāo shǒu shēng眼高手生 | 眼界高但能力低。 | 清 陳確《與吳仲木書》:“譬操觚家一味研窮體理,不輕下筆,終是眼高手生,鮮能入彀。” |
gāo xià zài shǒu高下在手 | 同“高下其手”。 | 宋·葉適《觀文殿學(xué)士知樞密院事陳公文集序》:“同列或二心二意,高下在手,必正色力爭,寧亟去,無茍徇,亦以此見排于俗。” |
tuò shǒu kě dé唾手可得 | 比喻非常容易得到。唾手:往手上吐唾沫。 | 《新唐書 褚遂良傳》:“但遣一二慎將,付銳兵十萬,翔會云輣,唾手可取。” |
xīn hěn shǒu là心狠手辣 | 心腸兇狠;手段毒辣。 | 清 藤谷古香《轟天雷》:“唐敬宗之于劉克明,未嘗欲誅之也,而克明卒弒之于飲酒燭滅時矣。刑余之人,心狠手辣,自古然也。” |
hěn xīn là shǒu狠心辣手 | 殘忍的心腸,毒辣的手段。 | 明·馮夢龍《醒世恒言》第三十三卷:“那小娘子聽了,欲待不信,又見十五貫錢堆在面前;欲待信來,他平白與我沒半句言語,大娘子又過得好,怎么便下得這等狠心辣手。” |
chuí shǒu kě dé垂手可得 | 垂;放下。放下雙手就可以得到;形容事情非常容易;不費(fèi)吹灰之力。也作“唾手可得”、“垂手而得”。 | 明 施耐庵《水滸傳》:“只除呼延灼將軍賺開城門,垂手可得。” |
shǒu bù tíng háo手不停毫 | 手不停頓地書寫。形容不停地寫作。 | 明 馮夢龍《警世通言》卷九:“李白左手將須一拂,右手舉起中山兔穎,向五花箋上,手不停揮,須臾,草就嚇蠻書。” |
shuǎ shǒu wàn耍手腕 | 指為達(dá)到預(yù)想目的而使用手段。 | 曲波《林海雪原》:“他又向我耍手腕,又向我要旅長那匹馬。” |
shǒu bù shì shū手不釋書 | 猶手不釋卷。 | 《北史·序傳·李義雄》:“義雄有識悟,勤學(xué),手不釋書。” |
shù shǒu jiù qín束手就擒 | 束:捆;綁;就:接受。捆起手來讓人捉住。指毫不抵抗;乖乖地讓人捉住。 | 《宋史 苻彥卿傳》:“與其束手就擒,曷若死戰(zhàn),然未必死。” |
miào shǒu dān qīng妙手丹青 | 妙手:技能高超的人;丹青:繪畫的顏料,比喻繪畫的藝術(shù)。指優(yōu)秀的畫家。 | 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第四十六回:“莊濯江尋妙手丹青畫了一幅‘登高送別圖’,在會諸人,都做了詩。” |
xuán yá sā shǒu懸崖撒手 | ①比喻人至絕境,只能另作選擇,義無反顧。②指在緊急關(guān)頭,放下一切不管。 | 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蘇州永光院真禪師》:“直須懸崖撒手,自肯承當(dāng)。” |
duàn shǒu xù yù斷手續(xù)玉 | 斷:砍下;續(xù):接上。砍下手來再接上一塊玉。比喻得不償失。 | 《韓非子·用人》:“不察私門之內(nèi),輕慮重事,厚德迫禍,是斷手而續(xù)以玉也,故世有易身之禍。” |
yuán zhī yǐ shǒu援之以手 | 對他人進(jìn)行救助。 | 戰(zhàn)國·鄒·孟軻《孟子·離婁上》:“天下溺,援之以道;嫂溺,援之以手。” |
shǒu wǔ zú dǎo手舞足蹈 | 蹈:跳動。兩手舞動;兩只腳也跳起來。形容高興到了極點。 | 先秦 孟軻《孟子 離婁上》:“樂則生矣,全則惡可已也。惡可已,則不知足之蹈之,手之舞之。” |
qiāo zú kàng shǒu蹺足抗手 | 手舞足蹈貌。 | 明·張居正《門生為師相中玄高公六十壽序》:“今天子基命宥密,孰與成王賢,其委任公不在周公下,薄海內(nèi)外皆蹺足抗手,歌頌盛德。” |
shǒu zú shī cuò手足失措 | 手足失去安放的地方。形容極其驚慌。 | 唐·韓愈《為韋相公讓官表》:“心神靡寧,顧已慚觍,手足失措。” |
shù shǒu jiù yì束手就殪 | 同“束手待斃”。 | 《明史·黃得功傳》:“主逃將潰,無所一用其力,束手就殪,與國俱亡而已。” |
xǐ shǒu bù zuò洗手不作 | 把手洗干凈休息了。 | 魯迅《集外集·序言》:“只因為那時詩壇寂寞,所以打打邊鼓,湊湊熱鬧;待到稱為詩人的一出現(xiàn),就洗手不作了。” |
jǔ shǒu kě cǎi舉手可采 | 舉:抬起;采:摘,拿。一抬手就可以拿到。比喻極容易取得。 | 晉·陳壽《三國志·蜀志·許慈傳》:“祖宗制度之儀,喪紀(jì)五服之?dāng)?shù),皆指掌畫地,舉手可采。” |
xǐ shǒu bù gàn洗手不干 | 把手洗干凈休息了。 | 清 文康《兒女英雄傳》:“小人從前原也作些小道兒上的買賣,后來洗手不干,就在河工上充了一個夫頭。” |
niè shǒu niè jiǎo躡手躡腳 | 躡:放輕腳步。形容動作很輕;有時指走路時非常小心;或偷偷地跟隨。 |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九回:“周瑞家的會意,忙著躡手躡腳的往東邊屋里來,只見奶奶拍著大姐兒睡覺呢。” |
wò shǒu jí huān握手極歡 | 握手談笑。形容親熱友好。 | 南朝·宋·范曄《后漢書·李通傳》:“及相見,共語移日,握手極歡。” |
zhǐ shǒu dùn jiǎo指手頓腳 | 一面指著罵,一面跺著腳。形容蠻橫不講理的樣子。 | 丁玲《太陽照在桑干河上》三三:“這時她還在那里指手頓腳的撒野,張裕民不管三七二十一,兩步搶到她面前,厲聲問道:‘你要干什么?’” |
é shǒu chēng qìng額手稱慶 | 額:頭;稱:說;表示;額手:以手加額;手拍額頭。是把手放在額頭上表示慶幸。形容人們在憂困中獲得喜迅時高興和喜悅的神態(tài)。 | 明 馮夢龍《東周列國志》:“文公至絳,國人無不額手稱慶。” |
shǒu wú fù jī zhī lì手無縛雞之力 | 連捆綁雞的力氣都沒有。形容身體弱、力氣小。 | 元 無名氏《賺蒯通》第一折:“那韓信手無縛雞之力,只淮陰市上兩個少年要他在胯下鉆過去,他就鉆過去了。” |
shí shǒu zhēng zhǐ十手爭指 | 謂人如有不善,眾人則爭相指責(zé)。語本《禮記 大學(xué)》:“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其嚴(yán)乎!” | 語出《禮記·大學(xué)》:“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其嚴(yán)乎!” |
zhī shǒu kōng quán只手空拳 | 只:單。指單有一雙手而沒有武器。 | 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三回:“此時只手空拳,如何抵擋。” |
shǒu xià liú qíng手下留情 | 下手處理事情時;留些情面;不把事做絕。 | 《庚子風(fēng)云》:“在這幾個當(dāng)口,趙三多明明可以乘虛而入,將王成德?lián)舻梗麉s一再手下留情,都把王成德讓過了。” |
qī jiǎo bā shǒu七腳八手 | 形容動作忙亂,許多人一齊動手。亦作“七足八手”。 | 李昌《回憶民先隊》:“我們正七腳八手處理文件,收拾東西,警察已到院內(nèi)。” |
páng guān xiù shǒu旁觀袖手 | 把手籠在袖子里在旁觀看。比喻置身事外,不過問也不協(xié)助。 | 宋·陸游《福州清仁王堅老疏》:“勇退激流,雖具衲子參尋之眼;旁觀袖手,要非邦人向慕之誠。” |
chuí shǒu ér dé垂手而得 | 形容得來毫不費(fèi)力氣。 | 清 李綠園《歧路燈》第38回:“那個資性,讀不上三二年,功名是可以垂手而得的。” |
pāi shǒu chēng kuài拍手稱快 | 拍著手喊痛快。形容人們因正義得到伸張;公憤得到消除時高興愉快的樣子。 | 明 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說起他死得可憐,無不垂涕。又見惡姑奸夫俱死,又無不拍手稱快。” |
shù shǒu shù jiǎo束手束腳 | 捆住手腳。形容膽子小,顧慮多。 | 毛澤東《在省市自治區(qū)黨委書記會議上的講話》:“按照法律辦事,不等于束手束腳。” |
yī shǒu bāo bàn一手包辦 | 操縱一切;獨(dú)自辦理;不須別人插手。 | 清 李綠園《歧路燈》:“你一手包攬,我只晴我的手頭錢。” |
shù shǒu dài bì束手待斃 | 捆起手來等死。比喻遇到困難不積極想辦法;坐著等失敗。 | 《宋史 禮志十七》:“與其束手待斃,曷若并計合謀,同心戮力。” |
huí chūn miào shǒu回春妙手 | 妙手回春。喻人醫(yī)術(shù)高明,能使垂危的人恢復(fù)健康。 | 粵劇《關(guān)漢卿》第三場:“全靠大夫你回春妙手,我已經(jīng)好了八九成。” |
shù shǒu fù jiǎo束手縛腳 | 見“束手束腳”。 | 清·張南莊《何典》第八回:“冒失鬼一昧粗心浮氣,目中無人,到處以強(qiáng)為勝,一遇鬼谷先生,早已束手縛腳,有力無用處。” |
shù shǒu shòu lù束手受戮 | 束:捆綁;戮:殺。捆起自己,等待被殺。指不作任何抵抗,甘愿等死。 |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98回:“降卒不曾準(zhǔn)備,又無器械,束手受戮。” |
chì shǒu guāng quán赤手光拳 | 赤手:空手。兩手空空,一無所有。比喻無任何憑借或一無所有。 | 明·伏雌教主《醋葫蘆》第五回:“你赤手光拳,做成偌大家計,雖然無子,尚還可圖。” |
wú suǒ cuò shǒu無所措手 | 見“無所錯手足”。 | 《宋史·韓琦傳》:“迨置市易務(wù),而小商細(xì)民,無所措手。” |
shù shǒu wú cuò束手無措 | 同“束手無策”。 | 宋·文天祥《己未上皇帝書》:“與其束手無措以委輸于虜,孰若變通盡利,以庶幾虜之可逐也。” |
rú shǒu rú zú如手如足 | 手足:比喻兄弟。比喻兄弟的感情。 | 唐·李華《吊古戰(zhàn)場文》:“誰無兄弟,如足如手。” |
shā shǒu jiǎn殺手锏 | 喻指取勝的絕招。 | 艾煊《大江風(fēng)雷》第四部:“他認(rèn)為這是最后最厲害的殺手锏,這兩句話拋出去,可以使楊大新理屈詞窮,啞口無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