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關系,只列出前 100 個在的成語
成語 | 解釋 | 出處 |
---|---|---|
chǒu huà shuō zài qián tóu丑話說在前頭 | 不中聽的話先說出來以免發生矛盾。 | 柳建偉《英雄時代》第23章:“丑話說在前頭,這件事誰的嘴里缺把門的,說了出去,后果只能自負。” |
zhèn lù zài tíng振鷺在庭 | 振鷺:振動翅膀的白鷺。白鷺群飛,集于庭中。比喻遠方賢士紛紛前來,朝廷人才濟濟。 | 《文選·任聳<為蕭揚州作薦士表>》:“伏惟陛下道隱旒纊,信充符璽,六飛同塵,五讓高世,白駒空谷,振鷺在庭,猶懼隱鱗卜祝,藏器屠保。” |
liú dé qīng shān zài,yī jiù yǒu chái shāo留得青山在,依舊有柴燒 | 比喻能保留最根本的條件,其他問題就可得到解決。同“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 |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八十二回:“身子是根本,俗語說的:‘留得青山在,依舊有柴燒。’” |
jiǎn zài dì xīn簡在帝心 | 指能被皇帝所知者。 | 《論語 堯曰》:“帝臣不蔽,簡在帝心。” |
jiàn zài xián shàng箭在弦上 | 箭已搭在弦上。比喻情況緊急;采取某種行動已成為必然之勢。 | 三國 魏 陳琳《為袁紹檄豫州》李善注引《魏志》:“矢在弦上,不可不發。” |
yǎng bīng qiān rì,yòng zài yī shí養兵千日,用在一時 | 養兵:指供養訓練士兵;千日:指長時間。平時供養、訓練軍隊,以便到關鍵時用兵打仗。 |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100回:“朝廷養兵千日,用在一時,汝安敢出怨言,以慢軍心!” |
rén wáng wù zài人亡物在 | 人死了,東西還在。指因看見遺物而引起對死者的懷念,或因此而引起的感慨。 | 明 胡文煥《犀珮記 勢逼改嫁》:“問何方得來,教我好疑猜,人亡物猶在。” |
lè zài qí zhōng樂在其中 | 樂:快樂;樂趣。在做事情中能得到樂趣。 | 先秦 孔子《論語 述而》:“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 |
qīng xián zì zài清閑自在 | 清靜空閑,無拘無束。形容生活安閑舒適。 | 明 馮夢龍《喻世明言》第十四卷:“晝之所思,夜之所夢,連睡去的魂魄,都是忙的,那得清閑自在。” |
mǎi mài bù chéng rén yì zài買賣不成仁義在 | 雖然買賣沒有做成,彼此間的感情還存在。 | 梁斌《紅旗譜》第一卷:“嫌人家來做買賣,買賣不成仁義在,打倒人家干嗎?” |
zhì zhū zài wò智珠在握 | 智珠:佛教指本性的智慧。比喻人有很高的智慧。 | 清·袁枚《與劉介石太守》:“閣下智珠在握,或小試其使貪使詐之才,而仍有毅然不惑之見,恐非香亭之所能知也。” |
wáng zài dàn xī亡在旦夕 | 旦:早晨;夕:晚上。滅亡只是早晚的事情。 | 《元史·外夷傳一·高麗》:“大軍已駐乎心腹,鼎魚幕燕,亡在旦夕。” |
quán quán zài niàn拳拳在念 | 拳拳:懇切。在念:在思念之中。形容老是牽掛著。 | 元 馬致遠《薦福碑》第一折:“老夫自登仕路以來,與兄弟張鎬,數載不能相會,未知進取功名也流落四方,老夫常切切之心,拳拳在念。” |
gǔ gěng zài hóu骨鯁在喉 | 鯁:魚骨。魚骨等小骨頭卡在喉嚨里。比喻心里有話;不說出來就非常難受。 | 清 袁枚《與金匱令書》:“仆明知成事不說,既往不咎,而無如聞不慊心事,如骨鯁在喉,必吐之而后快。” |
huáng què zài hòu黃雀在后 | (螳螂準備捕蟬)黃雀在后面準備啄螳螂。比喻伺機從后面襲擊;也比喻有后顧之憂。 | 漢 劉向《說苑 正諫》:“園中有樹,其上有蟬,蟬高居悲鳴飲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跗欲取蟬,而不知黃雀在其傍也。” |
sì jiàn zài xián似箭在弦 | 好像箭已經搭在弓弦上,不得不發。 | 茅盾《子夜》八:“一句問話,似箭在弦,直沖到眉卿的臉上了。” |
yùn yòng zhī miào,zài yú yī xīn運用之妙,在于一心 | 妙:巧妙;心:思考,靈活。指兵法運用得巧妙靈活,全在于善于思考。 | 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第43回:“湯鎮臺道:且不要管他,‘運用之妙,在于一心’。” |
xiǎo xīn zài yì小心在意 | 指做事十分認真與謹慎。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20回:“晁蓋道:‘好兄弟,小心在意,速去早來。’” |
bīng yǐ zài jǐng兵已在頸 | 頸:頸項。刀已架在脖子上。比喻危險已非常逼近。 |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15回:“夷吾曰:‘此輩兵已在頸,尚欲累人耶?’” |
tí xīn zài kǒu提心在口 | 心提在口,幾乎要跳出來。形容恐懼。 | 元·王實甫《西廂記》第四本第二折:“不爭你握雨攜云,常使我提心在口。” |
gěng gěng zài xīn耿耿在心 | 耿耿:形容有心事。指心事牽縈回繞,不能釋懷 | 清·石玉昆《三俠五義》第40回:“當初我在苗家寨曾遇夜行之人,至今耿耿在心。” |
xián zhě zài wèi,néng zhě zài zhí賢者在位,能者在職 | 有賢德的人居于掌權的地位,有才能的人擔當合適的職務。 | 戰國·鄒·孟軻《孟子·公孫丑上》:“賢者在位,能者在職;國家閑暇,及是時,明其政刑。” |
bìng zài gāo huāng病在膏肓 | 見“病入膏肓”。 | 宋·朱熹《與臺端書》:“今天下之病在膏肓者久,夫人而能知之,夫人而欲言之,顧以不當其任,雖欲一效其伎而無所施耳。” |
jiàng zài jūn,jūn mìng yǒu suǒ bù shòu將在軍,君命有所不受 | 將:將領;受:接受。將領遠征在外可以相機作戰,不必事先請戰或等待君主的命令再戰。 | 西漢·司馬遷《史記·孫子吳起列傳》:“臣既已受命為將,將在軍,君命有所不受。” |
xiàng zhuāng zhī jiàn,zhì zài pèi gōng項莊之劍,志在沛公 | 比喻說話和行動的真實意圖別有所指。同“項莊舞劍,意在沛公”。 | 李大釗《國民之薪膽》:“蓋項莊之劍,志在沛公,青島之用兵,不在報德之前仇,非在履英之盟約,殆欲借端以樹兵威于我大陸,作強暴要索之先聲耳。” |
zhù gěng zài qián,zhù yē zài hòu祝哽在前,祝噎在后 | 祝:祝禱;哽、噎:食物塞住喉嚨。古代帝王接養三老、五更,以示仁惠。當三老、五更進餐時,派人在前后祝禱他們不要哽噎。 | 東漢·班固《漢書·賈山傳》:“然而養三老于太學,親執醬而傀,執爵而酳,祝噎在前,祝鯁在后,公卿奉杖,大夫進履,舉賢以自輔弼,求修正之士使直諫。” |
zhì zài qiān lǐ志在千里 | 形容志向遠大。 | 三國魏·曹操《步出夏門行·神龜雖壽》:“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
shì zài xiāo qiáng事在蕭墻 | 謂禍亂出自內部。事,變故;蕭墻,宮室內當門的小墻。語出《論語 季氏》:“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墻之內也。” | 語出《論語·季氏》:“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墻之內也。” |
yì zài bǐ qián意在筆前 | 亦作“意在筆先”。①謂寫字構思在落筆以前。②作詩文先作思想上的醞釀,然后著筆。 | 晉·王羲之《題衛夫人筆陣圖后》:“夫欲書者,先干研墨,凝神靜思,預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動,令筋脈相連,意在筆前,然后作字。” |
zài chén zhī è在陳之厄 | 《論語·衛靈公》:“(孔子)在陳絕糧,從者病,莫能興。子路慍,見曰:‘君子亦有窮乎?’子曰:‘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后因以“在陳之厄”指饑貧等困境。 | 《論語·衛靈公》:“(孔子)在陳絕糧,從者病,莫能興。子路慍,見曰:‘君子亦有窮乎?’子曰:‘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 |
zài suǒ zì chǔ在所自處 | 處:安排。人處世應該爭取有利的環境。指在一定的社會環境中,使自己適應環境。 | 西漢·司馬遷《史記·李斯列傳》:“于是李斯乃嘆曰:‘人之賢、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處耳!’” |
suì zài lóng shé歲在龍蛇 | 歲,歲星;龍,指辰;蛇,指巳。后指命數當終。 | 《后漢書·鄭玄傳》:“五年春,夢孔子告之曰:‘起,起,今年歲在辰,來年歲在巳。’既寤,以讖合之,知當命終,有頃寢疾。”李賢注:“北齊劉晝《高才不遇傳》論玄曰‘辰為龍,巳為蛇,歲至龍蛇。賢人嗟,玄以讖合之’,蓋謂此也。” |
xià líng zài yuán鹡鸰在原 | 《詩·小雅·常棣》:“脊令在原,兄弟急難。”脊令,后即以“鹡鸰在原”比喻兄弟友愛之情。 | 宋·劉克莊《乙酉答真侍郎書》:“在東朝則非鳴鳩平均之意;在上則少鹡鸰在原之情。” |
bái shān zài niè,yǔ zhī jù hēi白沙在涅,與之俱黑 | 涅:黑土。白色的細沙混在黑土中自然變黑。比喻好人處在壞的環境里,也會逐漸變壞。 | 先秦 荀況《荀子 勸學》:“白沙在涅,與之俱黑。蘭槐之根是為芷,其漸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 |
gāo xià zài shǒu高下在手 | 同“高下其手”。 | 宋·葉適《觀文殿學士知樞密院事陳公文集序》:“同列或二心二意,高下在手,必正色力爭,寧亟去,無茍徇,亦以此見排于俗。” |
zài suǒ bù miǎn在所不免 | 由于某種限制而難于避免。 | 郭沫若《<少年維特之煩惱>序引》:“晝為校課所迫,僅以夜間偷閑趕譯,草率之處,在所不免。” |
zhū yù zài páng珠玉在傍 | 珠玉:比喻美好的姿容。比喻有容態、德才都超過自己的人在身邊。 | 宋·秦觀《與李德叟簡》:“其弊帚、焦尾兩編文章,高古邈然,有二漢之風。今時交游中以文墨自業者未見其比,所謂珠玉在傍覺人形穢,信此言也。” |
fēi lóng zài tiān飛龍在天 | 比喻帝王在位。語本《易·干》:“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孔穎達疏:“謂有圣德之人得居王位。” | 《周易·乾》:“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孔穎達疏:“謂有圣德之人得居王位。” |
yǎng jūn qiān rì,yòng zài yī shí養軍千日,用在一時 | 平時供養、訓練軍隊,以便到關鍵時刻用兵打仗。指平時積畜力量,在必要時一下用出來。 | 清 孔尚任《桃花扇 誓師》:“嘗言‘養軍千日,用軍一時’。俺們不替朝廷出力,竟是一伙禽獸了。” |
yuǎn zài qiān lǐ,jìn zài mù qián遠在千里,近在目前 | 認為遠的話就遠在千里,認為近的話就近在眼前。指對事物的看法,依人的主觀認識而轉移。也指要尋找的事物就在眼前。 | 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70回:“素臣喜道:‘廳上所貼的對聯,有劉夏文臣四字,不知所謂,畢竟指著何人。’玉麟笑道:‘遠在千里,近在目前。’” |
zài guān yán guān,zài fǔ yán fǔ在官言官,在府言府 | 官:古代保存檔案文件的機構;府:古代保存財貨的機構。指處在什么樣的地位就說什么樣的話 | 西漢·戴圣《禮記·曲禮下》:“君命,大夫與士肄,在官言官,在府言府,在庫言庫,在朝言朝。” |
yǒu yán zài qián有言在前 | 已以有話說在前頭。指事先打了招呼 | 明·馮夢龍《喻世明言》第十卷:“只是有言在前,一字也不敢開口。” |
pò zài méi jiān迫在眉尖 | 迫:緊迫;眉:眉毛。形容事情已到眼前,情勢十分緊迫。 | 路遙《平凡的世界》第一卷第18章:“因為他看見他的危險處境迫在眉尖。” |
lóng dé zài tián龍德在田 | 《易·干》:“‘見龍在田’,德施普也。”后因以“龍德在田”謂恩德廣被。 | 《易·干》:“‘見龍在田’,德施普也。” |
hǔ shòu xióng xīn zài虎瘦雄心在 | 比喻人窮志不窮。 | 元·萬松老人《從容錄》:“萬松道:‘虎瘦雄心在,人貧志氣存。’” |
yōu xián zì zài悠閑自在 | 自在:無拘無束。形容神態從容,無拘無束。 | 清·張貴勝《遺愁集·忠義》卷四:“此之謂從容就義也,死是何等事,乃能夫婦同心,又做得如此悠閑自在。” |
cháng zài wéi zhōng嘗在圍中 | 曾在被包圍之中。 | |
wù zài rén wáng物在人亡 | 人死了,東西還在。指因看見遺物而引起對死者的懷念,或因此而引起的感慨。 | 宋·曾會《重登瀟湘樓》詩:“物在人亡空有淚,時殊事變獨傷心。” |
shān hú zài wǎng珊瑚在網 | 在網:都在網中。比喻有才學的人都被收羅了。 | 《新唐書·拂菻國傳》:“海中有珊瑚洲,海人乘大舶墮鐵網水底。珊瑚初生磐石上,白如菌,一歲而黃,三歲赤,枝格交錯,高三四尺,鐵發其根,系網舶上,絞而出之。” |
shì zài bì xíng事在必行 | 事情非做不可。 | 宋·蘇軾《東坡志林·養生說》:“如孫武令,事在必行,何卜之有?” |
mèn zài gǔ lǐ悶在鼓里 | 被包在鼓里面。比喻受人蒙蔽,對有關的事情一點兒也不知道。 | 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18章:“坐井觀天,悶在鼓里,怎么行?” |
yīn róng wǎn zài音容宛在 | 仿佛還聽到他的聲音,還看到他的容貌神情。形容對死者的想念。 | 唐 李翱《祭吏部韓侍郎文》:“遣使祭斝,百酸攪腸,音然宛在,曷日而忘?” |
huò zài zhāo xī禍在朝夕 | 夕:晚上;朝夕:比喻短時間。指禍患來臨在即。 | 《舊五代史·晉書·楊光遠傳》:“承勛慮禍在朝夕,與諸弟同謀,殺節度判官邱濤。” |
xīn bù zài yān心不在焉 | 心思不在這里;指思想不集中。焉:古漢語助詞;相當于“于此”。 | 西漢 戴圣《禮記 大學》:“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 |
lì lì zài mù歷歷在目 | 歷歷:清楚、分明。指事物和景象清清楚楚地展現在眼前。 | 明 馮夢龍《醒世恒言》:“一座青州城正臨在北窗之下,見州里人家,歷歷在目。” |
xiàng zhuāng wǔ jiàn,yì zài pèi gōng項莊舞劍,意在沛公 | 項莊席間舞劍,企圖刺殺劉邦。比喻說話和行動的真實意圖別有所指。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項羽本紀》:“今者項莊拔劍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
yáo yáo zài wàng遙遙在望 | 在望:在望中;可看見。遠遠地可以看到。 | 先秦 左丘明《左傳 昭公二十五年》:“鴝鵒之巢,遠哉遙遙。” |
měng zhì cháng zài猛志常在 | 比喻雄心壯志,至死不變。 | 晉·陶潛《讀山海經》詩:“刑天舞于戚,猛志固常在。” |
zhū yù zài cè珠玉在側 | 比喻有容貌、德才都超過自己的人在身邊。側:一旁;珠玉:珍珠美玉;借指儀態華貴的人。 | 《晉書 衛玠傳》:“玠風神秀異,驃騎,將軍王濟,玠之舅也,每見玠輒曰:‘珠玉在側,覺我形穢。’” |
xíng wén zài shàng腥聞在上 | 腥聞:原指酒肉的腥味,引伸為丑惡的名聲。比喻丑名遠揚。 | 《尚書·酒誥》:“腥聞在上,故天降喪于殷。” |
yīn róng rú zài音容如在 | 聲音和容貌仿佛還在。形容對死者的想念。同“音容宛在”。 | 《何典》第八回:“真堪愛,如花似玉風流態。風流態,眠思夢想,音容如在。” |
shù zài gāo gé束在高閣 | 同“束之高閣”。 | 元·辛文房《唐才子傳·汪遵》:“朱門富家,積書萬卷,束在高閣,塵暗簽軸,蠹落帙帷。” |
xīn cún gāo guān,zhì zài jù fù心存高官,志在巨富 | 存:想念。一心想做高官,大富大貴。 | 明·李贄《焚書·又與焦弱侯》:“彼以為周、程、張、朱者,皆口談道德而心存高官,志在巨富。” |
gāo xià zài kǒu高下在口 | 猶言信口雌黃。 | 《續資治通鑒·宋仁宗皇祐三年》:“三班吏叢猥,老胥抱文書升堂取判者,皆高下在口,異時長官漫不省察,謹占署而已。” |
bó jì zài shēn薄技在身 | 薄:微小。指自己掌握了微小的技能。 | 北齊 顏之推《顏氏家訓 勉學》:“積財千萬,不如薄技在身。” |
zhēng jié suǒ zài癥結所在 | 癥結:肚子里結塊的病。比喻事情或問題的關鍵所在。 | 清·江藩《漢學師承記·閻若璩》:“沈潛二十余年,乃盡得其癥結所在。” |
shēn zài jiāng hú,xīn xuán wèi què身在江湖,心懸魏闕 | 魏闕:古代宮門外高大的建筑,用作朝廷的代稱。舊指解除官職的人,仍惦記著進朝廷的事。后常用以諷刺迷戀功名寶貴的假隱士。 | 《莊子 讓王》:“身在江海之上,心居乎魏闕之下。” |
shēn zài jiāng hú,xīn cún wèi què身在江湖,心存魏闕 | 舊指解除官職的人,仍惦記著進朝廷的事。 | 戰國 呂不韋《呂氏春秋 審為》:“身在江海之上,心居乎魏闕之下,奈何?” |
shēn zài jiāng hǎi,xīn chí wèi què身在江海,心馳魏闕 | 江海:指隱士居住的地方;馳:心神向往;魏闕:指朝廷。指雖不為官,仍關懷朝政。 | 唐·陳子昂《夏日暉上人房別李參軍崇嗣》:“余獨坐一隅,孤憤五蠹,雖身在江海,而心馳魏闕 。” |
yíng yíng zài mù盈盈在目 | 盈盈:美好的樣子。指美好的形象猶在眼前。 | 清·俞樾《楚士呂鳳梧》:“于舟中見一女子,美而艷,來橈去楫,一瞬即過,然思之盈盈在目也。” |
chéng rén bù zì zài,zì zài bù chéng rén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 | 人要有成就,必須刻苦努力,不可安逸自在。 | 宋 羅大經《鶴林玉露》第九卷:“諺云:‘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此言雖淺,然實切至之論,千萬勉之。” |
lì lì zài ěr歷歷在耳 | 形容聽到的某種聲音清清楚楚地盤旋在耳邊。 | 宋 陳文蔚《祭朱先生》:“念昔暫違,今焉永訣,歷歷在耳,言猶未絕。” |
shí gǔ zài hóu食骨在喉 | 喉:喉嚨。小骨頭卡在喉嚨之間。比喻心里有話,非說出來不可。 | 漢·許慎《說文解字》“鯁”段玉裁注:“忠言逆耳,如食骨在喉,故云骨骾之臣。” |
jìn zài bù yán zhōng盡在不言中 | 盡:都,全部。指大家不言明,都明白其中的意思 | 元·無名氏《馬陵道》第一折:“我正是滿懷心腹事,盡在不言中。” |
zài gǔ mǎn gǔ在谷滿谷 | 《莊子·天運》:“吾又奏之以陰陽之和,燭之以日月之明;其聲能短能長,能柔能剛;變化齊一,不主故常;在谷滿谷,在坑滿坑。”此謂奏樂時聲音遍及各處,形容道的無所不在。后以“在谷滿谷”形容人物眾多。 | 《莊子·天運》:“吾又奏之以陰陽之和,燭之以日月之明;其聲能短能長,能柔能剛;變化齊一,不主故常;在谷滿谷,在坑滿坑。” |
zhì zài sì hǎi志在四海 | 猶志在四方。 | 北周·庾信《燕射歌辭·角調曲一》:“志在四海而尚恭儉,心包宇宙而無驕盈。” |
chī kǔ zài qián,xiǎng shòu zài hòu吃苦在前,享受在后 | 吃苦的事情走在別人前面,享受的事走在別人后面。 | 劉少奇《論共產黨員的修養》:“他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不同別人計較享受的優劣,而同別人比較革命工作的多少和艱苦奮斗的精神。” |
wù wàng zài jǔ勿忘在莒 | 比喻不忘本。 | 《呂氏春秋·直諫》:“使公毋忘出奔于莒也。” |
sǐ shēng yǒu mìng,fù guì zài tiān死生有命,富貴在天 | 指萬事皆由天命注定。 | 《論語 顏淵》:“子夏曰:‘商聞之矣,死生有命,富貴在天。’” |
zhì zài sì fāng志在四方 | 志:志向;四方:各處天下。形容有遠大的志向和理想。 | 元 關漢卿《裴度還帶》第三折:“立忠信男兒志四方,居王佐丹房定八方,撫萬姓,定邊疆。” |
fú tú qī jí,zhòng zài hé jiān浮圖七級,重在合尖 | 浮圖:佛塔;合尖:造好塔尖。比喻辦成事情的關鍵在最后。 | 《新五代史·李菘傳》:“為浮屠者,必合其尖。” |
jī cái qiān wàn,bù rú bó jì zài shēn積財千萬,不如薄技在身 | 積蓄財產,不如學點技術。 |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勉學》:“諺曰:‘積財千萬,不如薄技在身。’技之易習而可貴者,無過讀書也。” |
fù zài zhī zú富在知足 | 有了財富之后,要知道滿足,不要貪得無厭。 | 漢 劉向《說苑 談叢》:“富在知足,貴在求退。” |
bǒ zhī yáng zhī,kāng bǐ zài qián簸之揚之,糠秕在前 | 糠秕:谷皮和癟谷,比喻無價值的東西。形容自己不如別人。 |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排調》:“簸之揚之,糠秕在前。” |
tiào zài huáng hé xǐ bù qīng跳在黃河洗不清 | 比喻很難擺脫干系,避免嫌疑。 | 清 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二十二回:“我何玉鳳這個心跡,大約說破了嘴也沒人信,跳在黃河也洗不清,可就完了我何玉鳳的身分了!” |
tiào zài huáng hé yě xǐ bù qīng跳在黃河也洗不清 | ||
dào zài rén wéi道在人為 | 猶言事在人為。 | 《金瓶梅詞話》第三一回:“凈云:不打緊,道在人為,你見那里又一位王勃殿試來了。” |
qiè qiè zài xīn切切在心 | 切切:形容情意懇切真摯。牢牢地記在心里。形容殷切的思念。 | 明 方汝浩《禪真逸史》第十一回:“不期被住持爺知覺,施惻隱之心,釋放我等,又賜諸弟兄財物,至今感佩不忘。小人切切在心,報恩無地。” |
zài rén ǎi yán xià,zěn gǎn bù dī tóu在人矮檐下,怎敢不低頭 | 比喻受制于人,只得順從。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28回:“古人道:‘不怕官,只怕管。’‘在人矮檐下,怎敢不低頭。’只是小心便是。” |
sù yè zài gōng夙夜在公 | 從早到晚,勤于公務。 | 《詩經·召南·采蘩》:“被之僮僮,夙夜在公。” |
zài jié nán táo在劫難逃 | 劫:劫數。佛教指大災難。原指命中注定;后指不可避免的災難。 | 元 無名氏《馮玉蘭夜月泣江舟》:“那兩個是船家將錢覓到,也都在劫數里不能逃。” |
yī nián zhī jì zài yú chūn一年之計在于春 | 要在一年(或一天)開始時多做并做好工作,為全年(或全天)的工作打好基礎。 | 南朝梁 蕭統《纂要》:“一年之計在于春,一日之計在于晨。” |
jìn qí zài wǒ盡其在我 | 盡:全部。竭盡自己的力量做好應做的事情。 | 清·王韜《書重刻<弢園尺牘>后》:“夫今時之所急,亦惟輯強鄰、御外侮而已,二者要惟先盡其在我耳。” |
xū míng zài wài虛名在外 | 虛名:與實際情況不符的名聲。在外界有一個虛而不實的名聲。 | |
tōng guān zào bào痌瘝在抱 | 痌瘝:病痛,比喻疾苦;在抱:在胸懷中。把人民的疾苦放在心里。 | 《尚書·康誥》:“恫瘝乃身。” |
yī zhāo quán zài shǒu,biàn bǎ lìng lái xíng一朝權在手,便把令來行 | 一旦掌了權,就發號施令,指手畫腳。 | 明·顧大典《青衫記·承璀受閫》:“一朝權在手,便把令來行 ,大小三軍,聽吾命令。” |
zài cǐ yī jǔ在此一舉 | 在:在于,決定于;舉:舉動,行動。指事情的成敗就決定于這一次的行動。 | 《史記·項羽本紀》:“國家安危,在此一舉。” |
yǒu yuē zài xiān有約在先 | 已經約定好了。指事情的處理方案已事先定好。 | 元·無名氏《舉案齊眉》第一折:“老夫人,這事本已有約在先,況兼孩兒又執意定要嫁她,也是他的緣分了。” |
zài rén kǒu ěr在人口耳 | 指被人們所稱道、傳頌 | 清·汪琬《答王進士書》:“相距幾千百年,猶昭灼在人口耳。” |
shēn zài lín quán,xīn huái wèi què身在林泉,心懷魏闕 | 舊指解除官職的人,仍惦記著進朝廷的事。后常用以諷刺迷戀功名寶貴的假隱士。同“身在江湖,心存魏闕”。 | 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第八回:“我老臣雖是身在林泉,心懷魏闕,豈知平地風波,生此異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