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關系,只列出前 100 個意的成語
成語 | 解釋 | 出處 |
---|---|---|
gè rú qí yì各如其意 | 各:各自;如:如愿。指各自都如愿以償。 | 西漢·司馬遷《史記·屈原賈生列傳》:“每詔令議義,諸老先生不能言,賈生盡為之對,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諸生于是乃以為能不及也。” |
gū xíng yī yì孤行一意 | 一意孤行。不聽勸告,全憑自己的意愿行事。 | 清·錢謙益《父楫中議大夫加贈光祿大夫太子太保戶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制》:“孤行一意,惟知砥節而首公;榰柱眾言,不屑市名而避怨。” |
yǐ cí hài yì以辭害意 | 因拘泥于辭義而誤會或曲解作者的原意。 | 先秦 孟軻《孟子 萬章上》: “說《詩》者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志。” |
wēn qíng mì yì溫情蜜意 | 見“溫情密意”。 | 楊朔《三千里江山》:“一個男人家,做什么婆婆媽媽的,做出些溫情蜜意,也不怕難為情?” |
fáng yì rú chéng防意如城 | 意:心思,指私欲。指嚴格遏止私心雜念,象守城防敵一樣。 | 宋 周密《癸辛雜識別集下 守口如瓶》:“富鄭公有‘守口如瓶、防意如城’之語。” |
yì luàn xīn huāng意亂心慌 | 心中驚慌忙亂。 |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12回:“一旦有警,早已嚇得意亂心慌。” |
dé yì yáng yáng得意揚揚 | 形容非常得意的樣子。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管晏列傳》:“意氣揚揚,甚自得也。” |
qì qíng jìn yì訖情盡意 | 謂盡量滿足自己的情感和心意,不加控制。 | 晉·陳壽《三國志·吳志·諸葛恪傳》:“帝王之怒,不宜訖情盡意。” |
qiān lǐ sòng é máo,lǐ qīng qíng yì zhòng千里送鵝毛,禮輕情意重 | 比喻禮物雖然微薄,卻情誼深重。 | 吳強《紅日》第15章:“千里送鵝毛,禮輕情意重!大家不要客氣,吃一點!” |
xīn gū yì qiè心孤意怯 | 謂心虛而膽氣不壯。 | 唐·韓愈《論淮西事宜狀》:“士卒本將,一朝相失,心孤意怯,難以有功。” |
yù yì shēn cháng寓意深長 | 寄托或隱含的意思很深(多指語言文字或藝術作品)。 | 宋 沈作喆《寓簡》卷一:“詩之作也,其寓意深遠,后之人莫能知之其意之所在也。” |
yǐ yì wéi zhī以意為之 | 只憑自己的主觀想法去做。 | 西漢 戴圣《禮記 禮運》:“故圣人耐以天下為一家,以中國為一人者,非意之也,必知其情,辟于其義,明于其利,達于其患,然后能為之。” |
zī yì wàng wéi姿意妄為 | 任意胡作非為,常指極端地固執己見和偏愛自己的習慣,常含有一種幾乎難以抑制的反復無常的意味。 | |
xū qíng jiǎ yì虛情假意 | 虛假的情意。指虛偽做作;假裝殷勤。 | 明 蘭陵笑笑生《金瓶梅詞話》:“我也見出你那心來了,一味在我面上虛情假意,到老還疼你那正經夫妻。” |
qíng zhēn yì qiē情真意切 | 謂情意十分真切。 | 清·吳喬《答萬季埜詩問》:“六朝體寬無粘,韻得葉用,粘綴但情真意切,得句即佳。故‘城上草’一篇,止十三字,而意味無窮。” |
háo bù zài yì毫不在意 | 絲毫不在乎或不介意。 | 清·錢彩《說岳全傳》第一回:“我佛原是個大慈大悲之主,毫不在意。” |
yì duàn ēn jué意斷恩絕 | 情義和恩情斷絕 | 元·關漢卿《哭存孝》第三折:“做兒的會做兒,做夜的會做爺,子父每無一個差遲,生各札的意斷恩絕。” |
yíng yì chéng zhǐ迎意承旨 | 旨:意圖。善于迎合,順承受別人的心意。 | 《新五代史·唐莊宗神閔敬皇后劉氏傳》:“劉氏多智,善迎意承旨,其他嬪御莫得進見。” |
tóng xīn hé yì同心合意 | 同“同心一意”。 | 東漢·班固《漢書·匡衡傳》:“朕嘉與君同心合意,庶幾有成。” |
qiǎn yán cuò yì遣言措意 | 同“遣辭措意”。 | 宋·蘇洵《上歐陽內翰第一書》:“陸贄之文,遣言措意,切近的當,有執事之實。” |
màn bù jiā yì漫不加意 | 猶漫不經心。 | 明·劉若愚《酌中志·內臣職掌紀略》:“俱涂飾草率,皆李永貞貪其侵冒,包工了事,漫不加意之所致也。” |
yī yì gū xíng一意孤行 | 不接受人家的勸告;頑固地堅持自己的主觀意見去做(行:行動;做)。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酷吏列傳》:“禹為人廉倨。為吏以來,舍無食客。公卿相造請禹,禹終不報謝,務在絕知友賓客之請,孤立行一意而已。” |
zhí yán jìn yì直言盡意 | 直爽地說出全部的意思 | 東漢·班固《漢書·元帝紀》:“直言盡意,無有所諱。” |
gé gāo yì yuǎn格高意遠 | 謂文章的格調高雅,含意深遠。 | 宋·王禹偁《送丁謂序》:“去年得富春生孫何文數十篇,格高意遠,大得六經旨趣。” |
má bì dà yì麻痹大意 | 麻痹:一種病態;身體某部分肢體失去知覺。比喻對事物現象不經心;失去警覺;粗心大意。 | 巴金《堅強戰士》:“我要當心,不能麻痹大意,我應當找個隱蔽的地方。” |
zì chū xīn yì自出新意 | 出自自己心意。指與眾不同的個人見解、旨趣。 | 明·宋濂《答章秀才論詩書》:“孟東野陰祖沈、謝,而流于蹇澀。盧仝則又自出新意,而涉于怪詭。” |
wàn shì rú yì萬事如意 | 如意:符合心意。一切都符合心意,很順利。 | 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15回:“不過都是在那里邀福,以為我做了好事,便可以望上天默佑,萬事如意的。” |
luò huā yǒu yì,liú shuǐ wú qíng落花有意,流水無情 | 比喻這一方面有情,那一方面無意(多指男女戀愛)。 | 宋 釋普濟《五燈會元 卷五十 溫州龍翔竹庵士珪禪師》:“落花有意隨流水,流水無情戀落花。” |
quán quán shèng yì拳拳盛意 | 拳拳:懇切、忠誠的樣子。發自內心的真誠而深厚的情誼。 | 魯迅《書信 致蔣抑卮》:“拳拳盛意,感莫可言。” |
dé yì zhī zuò得意之作 | 指自己認為非常滿意的作品。 | 曹靖華《哪有閑情話年月》:“作者仿佛要為我開小型展覽會似的,把自己的得意之作,都陳列在我面前了。” |
chū rén yì biǎo出人意表 | 表:外。出乎人們意料之外。 | 《陳書 袁憲傳》:“憲常招引諸生,與之談論,每有新議,出人意表,同輩咸嗟服焉。” |
yán jiǎn yì gāi言簡意賅 | 簡:簡潔;簡練;賅:完備。語言簡練;意思完備而透徹。也作“意簡言賅”。 | 宋 張端義《貴耳集》上卷:“言簡理盡,遂成王言。” |
lǐ qīng rén yì zhòng禮輕人意重 | 禮物雖然很輕,但人的情意卻很深厚。 | 元 李致遠《還牢末》:“兄弟,拜義如親,禮輕義重,笑納為幸。” |
zhí yì bù cóng執意不從 | 執:堅持。從:依從。堅持自己的意見,不肯依從他人。 | 明·馮夢龍《醒世恒言·賣油郎獨占花魁》:“你若執意不從,惹他性起,一時翻過臉來,罵一頓,打一頓,你待走上天去。” |
zhí yì bù huí執意不回 | 堅持自己的意見不肯依從別人。 | 《宋史·王安石傳》:“安石性強忮,遇事無可否,自信所見,執意不回。” |
suí yì yī piē隨意一瞥 | 匆匆地一瞥;不完全注意。 | |
zhēn qíng shí yì真情實意 | 真實的情意。 | 明·李東陽《求退錄·詩話》:“詩有別材,非關書也,詩有別趣,非關理也……彼小夫賤隸婦人女子真情實意,喑合而偶中,固不待于教。” |
chū yú yì wài出于意外 | 見“出于意表”。 | 《黃繡球》第四回:“自想這件事真出于意外,必須自家投到,中訴明白,不能平白地叫妻子良受誣辱。” |
xiān yì chéng yán先意承顏 | 同“先意承志”。 |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勉學》:“未知養親者,欲其觀古人之先意承顏,怡聲下氣。” |
yún qíng yǔ yì云情雨意 | ①云和雨的狀態。②指男女歡會之情。 | 宋·袁去華《浣溪沙》詞:“一夕高唐夢里狂,云情雨意兩茫茫。袖間依約去年香。” |
dé yì bù yí zài wǎng得意不宜再往 | 得意:稱心如意;宜:適宜。稱心如意的事不要再干第二次。指做事應有所節制,適可而止。 | 清·石玉昆《三俠五義》第十回:“包公搖頭道:‘得意不宜再往,待我細細思索便了。’” |
qiǎn cí cuò yì遣辭措意 | 指寫文章、說話時的用詞立意。 | 宋吳曾《能改齋漫錄沿襲》:“前輩讀詩與作詩既多,則遣辭措意,皆相緣以起,有不自知其然者。” |
diǎn tóu huì yì點頭會意 | ①形容機靈乖覺。②表示允可、贊許。 | 《水滸傳》第七二回:“柴進喚燕青,附耳低言:‘你與我如此如此。’燕青是個點頭會意的人,不必細問,火急下樓。” |
dī qíng qǔ yì低情曲意 | 謂對不住,不得已。 | 元·關漢卿《單刀會》第四折:“今日魯肅低情曲意,暫取荊州,以為救民之急;待倉廩豐盈,然后再獻與將軍掌領。” |
chū qí bù yì,yǎn qí bù bèi出其不意,掩其不備 | 原指出兵攻擊對方不防備的地方。后亦指行動出乎人的意料。 | 語出《孫子 計》:“攻其無備,出其不意。” |
chūn yì lán shān春意闌珊 | 闌珊:將盡,將衰。指春天就要過去了。 | 南唐 李煜《浪淘沙》:“簾外雨潺潺,春意闌珊。 |
yì qì gāo áng意氣高昂 | 意態和氣慨雄健的樣子。 | |
cí bù yì dài辭不意逮 | 辭:言詞;逮:及,到。指言詞不能把意思表達出來。 | 宋·劉學箕《<松江哨遍>詞序》:“至欲作數語以狀風景勝概,辭不意逮,筆隨句閣,良可慨嘆。” |
zhí wén hài yì執文害意 | 謂拘泥于字面而損害內容。 | 宋·蘇軾《應詔論四事狀》:“推考其故,蓋提舉鹽事司執文害意,謂非貧乏不在此數。” |
zhān qíng gù yì瞻情顧意 | 因有交情而互相照應或通融。 |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十六回:“我們陰間上下都是鐵面無私的,不比你們陽間瞻情顧意,有許多關礙處。” |
wǔ xīn liù yì五心六意 | 指三心二意。 | 漢 焦贛《易林 睽之隨》:“五心六意,歧道多怪,非君本志,生我恨悔。” |
dé yì wàng quán得意忘筌 | 捕得魚后;忘了捕魚的竹器。比喻達到目的之后;就忘記了原來的憑借。 | 《莊子·外物》:“筌者所以在魚;得魚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
qǔ yì fèng yíng曲意奉迎 | 見“曲意逢迎”。 | 清·采蘅子《蟲鳴漫錄》:“雖曲意奉迎,動輒得咎,人咸不平。” |
gū xíng jǐ yì孤行己意 | 不接受別人的意見,固執地照自己的意見行事。 | 魯迅《集外集·記“楊樹達”君的襲來》:“我想,原來是一個孤行己意,隨隨便便的青年,怪不得他模樣如此傲慢。” |
zhī xīn zháo yì知心著意 | 指彼此了解,心意投合,相互關心備至。 | 元·吳昌齡《張天師》第二折:“怎比得玉天仙知心著意。” |
yì yōng xīn lǎn意慵心懶 | 慵:懶。心意消沉懶散。 | 明·高明《琵琶記·琴訴荷池》:“相公,非彈不慣,只是你意慵心懶。” |
guī yì qí xíng瑰意琦行 | 瑰:美石,比喻珍貴;琦:美玉,比喻珍奇,美好。指高明的思想和不平常的行為。 | 戰國 楚 宋玉《對楚王問》:“夫圣人瑰意琦行,超然獨處。” |
xīn huī yì lǎn心灰意懶 | 灰心失望;意志消沉。形容喪失信心;不圖進取。灰:消沉;懶:懈怠。 | 元 喬吉《玉交枝 閑適》曲:“不是我心灰意懶,怎陪伴愚眉肉眼?” |
zhì mǎn yì dé志滿意得 | 志向實現,心滿意足。 | 宋 陸九淵《與劉伯協書》:“當無道時,小人在位,君子在野,小人志得意滿,君子阨窮禍患,甚者在囹圄,伏刀鋸、投荒裔。” |
qiǎn cí cuò yì遣詞措意 | 見“遣辭措意”。 | 宋·吳開《優古堂詩話》:“前輩讀詩與作詩既多,則遣詞措意,皆相緣以起,有不自知其然者。” |
zhēn xīn zhēn yì真心真意 | 猶真心實意。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二十九回:“那黛玉偏生也是個有些癡病的,也每用假情試探。因你也將真心真意瞞起來,我也將真心真意瞞起來,都只用假意試探。” |
qíng qī yì qiē情凄意切 | 謂心境十分悲傷。 | 明·康海《王蘭卿》第二折:“他那里肉跳心驚,你這里情凄意切。” |
wú sī yǒu yì無私有意 | 自己雖無私心,別人則將認為有意。意為要避嫌疑。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48回:“他是梁山泊造反的人,我如何與他廝見!無私有意,你可回他話道,只說我臥病在床,動止不得,難以相見。” |
yán hé yì shùn言和意順 | 言語和順,情意相諧。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五回:“真是言和意順,似漆如膠。”又第九十八回:“但愿他們兩口兒言和意順,從此老太太也省好些心。” |
chèn xīn rú yì趁心如意 | 完全合乎心意。亦作“稱心如意。”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五十七回:“俗語說,‘老健春寒秋后熱’,倘或老太太一時有個好歹,那時雖也完事,只怕耽誤了時光,還不得趁心如意呢。” |
bié chū xīn yì別出新意 | 獨創一格,與眾不同。 | 宋 司馬光《與王介甫書》:“大抵所利不能補其所傷,所得不能償其所亡,徒欲別出新意,以自為功名耳。” |
xīn láo yì rǎng心勞意攘 | 猶心慌意亂。 | 元·劉庭信《端正好·金錢問卜》:“一見了神魂飄蕩,不由我心勞意攘。” |
wén bù jìn yì文不盡意 | 意:意思。文章未能完全表達出意思 | 宋·張君房《云笈七簽》第43卷:“圓光如日,有炎如煙,周繞我體,如同金剛,文不盡意,猶待訣言。” |
yǒu yì wú yì有意無意 | 又像是有意的,又像是無意的。存心與不經意。 | 南朝 宋 劉義慶《世說新語 文學》:“庾子嵩作意賦成,從子文康見,問曰:若有意邪?非賦之所盡,若無意邪?復何所賦?答曰:正在有意無意之間。” |
cái shū yì guǎng才疏意廣 | 疏:粗疏;廣:廣大。才干有限而抱負很大。 | 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孔融傳》:“融負其高氣,志在靖難,而才疏意廣,迄無成功。” |
zhuān xīn yī yì專心一意 | 一心一意。 | 《漢書·翟方進傳》:“其專心一意毋貸,近醫藥以自持。”漢·陸賈《新語·懷慮》:“專心一意,身無境外之交,心無欹斜之慮。” |
shū hū dà yì疏忽大意 | 經常不集中注意力,粗心。 | 孫犁《文林談屑》:“有些人確實對文字疏忽大意,對宦途和官級斤斤計較。” |
měi yì yán nián美意延年 | 對一切樂觀的人,能夠健康長壽。 | 先秦 荀況《荀子 致士》:“得眾動天,美意延年。” |
shén yì zì ruò神意自若 | 見“神色自若”。 | 金·王若虛《哀雁調》:“宰夫礪刃而欲前,坐客垂涎而思噬,而猶神意自若,低回睥睨不知禍期之行至。” |
yì rě qíng qiān意惹情牽 | 惹:引起。牽:牽掛。引起情感上的纏綿牽掛。 | 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一本第一折:“怎當他臨去秋波那一轉!便是鐵石人也意惹情牽。” |
màn bù jīng yì謾不經意 | 謂隨隨便便不放在心上。謾,通“漫”。 | 明·張居正《乞鑒別忠邪以定國事疏》:“今謂皇上謾不經意,一切委之于臣,何其敢于厚誣皇上邪?” |
huà yì shī qíng畫意詩情 | 像詩畫里所描摩的能給人以美感的意境。 | 宋 周密《清平樂 橫玉亭秋倚》詞:“詩情畫意,只在闌桿外,雨露天低生爽氣,一片吳山越水。” |
bù huái hào yì不懷好意 | 懷:包藏。沒安好心。 | 明 施耐庵《水滸傳》第二十七回:“武松聽了這話,自家肚里尋思道:‘這婦人不懷好意了。你看我且先耍他。’” |
zhèng xīn chéng yì正心誠意 | 儒家提倡的一種修養方法,泛指心術端正,意念真誠。 | 西漢 戴圣《禮記 大學》:“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 |
bàn xīn bàn yì半心半意 | 半:不完全。不充分地或不完全地,不十分熱心地,只是敷衍應付。 | 毛澤東《堅持艱苦奮斗,密切聯系群眾》:“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不要半心半意或者三分之二的心三分之二的意為人民服務。” |
kuài yì dāng qián快意當前 | 快意:爽快舒適。指痛快一時。 | 《史記·李斯列傳》:“快意當前,適觀而已矣。” |
yì xīng lán shān意興闌珊 | 闌珊:衰落。將殘、將盡的意思。 | 唐·白居易《詠懷》詩:“幾時酒盞曾拋卻?何處花枝筆把看?白發滿頭歸得也,詩情酒興漸闌珊。” |
yì mǎ xīn yuán意馬心猿 | 形容心思不定,好象猴子跳、馬奔跑一樣控制不住。 | 宋 朱翌《睡軒》:“意馬心猿不用忙,睡鄉深處解行裝。” |
kè yì qiú gōng刻意求工 | 刻意:用盡心思;工:精致、完好。用盡心思使文章或工藝品更精巧。 | 清 況周頤《蕙風詞話》第二卷:“此等詞語淺情深,妙在字句之表,便覺刻意求工,是無端多費氣力。” |
zhì dé yì mǎn志得意滿 | 志向意愿都得到滿足。形容躊躇滿志的得意情態。 | 宋 陸九淵《與劉伯協書》:“當無道時,小人在位,君子在野,小人志得意滿,君子厄窮禍患,甚者在囹圄,伏刀鋸,投荒裔。” |
wàng xiàng dé yì忘象得意 | 忘記物象,得到真諦。 | 南朝·齊·劉邙《答竟陵王子良書》:“微文接粗,漸說或允;忘象得意,頓義為長。” |
yǐ yì nì zhì以意逆志 | 用自己的想法去揣度別人的心思。 | 先秦 孟軻《孟子 萬章上》:“故說《詩》者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志;以意逆志,是為得之。” |
cí yán yì zhèng辭嚴意正 | 同“辭嚴義正”。 | 宋·歐陽修《讀張李二生文贈石先生》詩:“辭嚴意正質非俚,古味雖淡醇不薄。” |
yì qì xiāng xǔ意氣相許 | 意氣:志趣和性格。指志趣和性格相同的人彼此投合。 | 明·馮夢龍《喻世明言》第40回:“沈煉道:‘大丈夫意氣相許,哪有貴賤?’” |
chū rén yì liào出人意料 | 意料:事先對情況、結果等的估計;超出人們的料想猜測之外。表示情況非同尋常。也作“出乎意料”、“出人意外”、“出人意表”。 |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57回:“這一件事,都是出人意料之外。” |
jí xiáng rú yì吉祥如意 | 祥:祥瑞。吉利祥和;萬事如意。多用祝頌他人美滿稱心。 | 南北朝 張成《造像題字》:“為亡父母敬造觀音像一區,合家大小八口人等供奉,吉祥如意。” |
chā qiáng rén yì差強人意 | 差:稍微地;強:振奮。原指還算能振奮人的意志。現形容某人某事還不錯;大體上還能使人滿意。 | 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吳漢傳》:“帝時遣人觀大司馬何為,還言方修戰攻之具,乃嘆曰:‘吳公差強人意,隱若一敵國矣。’” |
xīn lǐng yì huì心領意會 | 見“心領神會”。 | 鄒韜奮《經歷》:“他們不許用帝國主義,所以各報遇著這個名詞,總是寫作‘××主義’,讀者看得慣了,也就心領意會。” |
shén mí yì duó神迷意奪 | 謂精神迷亂,情思恍惚。 | 唐·裴铏《傳奇·昆侖奴》:“生歸達一品意,返學院,神迷意奪,語減容沮,恍然凝思,日不暇食。” |
qíng yì mián mián情意綿綿 | 情意:對人的感情。綿綿:延續不斷的樣子。形容情意深長,不能解脫。 | 周恩來《別李愚如并示述弟》:“何況情意綿綿,‘藕斷絲不斷’。” |
bù zú wéi yì不足為意 | 足:值得。不值得介意。 | 明 張居正《答鄭范溪》:“公但自信此心,秉公任直,紛紛之言,不足為意。” |
suì xīn mǎn yì遂心滿意 | 見“遂心如意”。 | 明·吳承恩《西游記》第97回:“我們索性去截住他,奪了盤纏,搶了白馬湊分,卻不是遂心滿意之事?” |
hóng yì miǎo zhǐ閎意眇指 | 宏大微妙的意旨。 | 《漢書·揚雄傳下》:“今吾子乃抗辭幽說,閎意眇指,獨馳騁于有亡之際,而陶治大爐,旁薄群生,歷覽者茲年矣,而殊不寤。” |
duàn zhāng qǔ yì斷章取意 | 見“斷章取義”。 | 唐·張鷟《游仙窟》:“斷章取意,唯須得情,若不愜當,罪有科罰。” |
yán kuáng yì wàng言狂意妄 | 妄:胡亂。說話放肆,思想狂妄。 | 宋·胡仔《苕溪漁隱叢話·杜少陵》:“歜上書之明年,言狂意妄,圣天子不賜鑊樵全生,棄逐嶺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