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關系,只列出前 100 個書的成語
成語 | 解釋 | 出處 |
---|---|---|
mù bù shí shū目不識書 | 謂讀書很少或沒讀過書;不甚識字或不識字。 | 宋·司馬光《涑水記聞》第16卷:“目不識書,而能口占作詩,頗有才思?!?/td> |
shū xiāng rén jiā書香人家 | 同“書香門第”。 | 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三十六回:“原來是個仕宦書香人家,怪不的他得夫人那樣明理。” |
píng ān jiā shū平安家書 | 報告家人平安的書信。 | 元·鄭光祖《倩女離魂》第三折:“我如今修一封平安家書,差人岳母行報知?!?/td> |
dú wàn juàn shū,xíng wàn lǐ lù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 萬:指很多。形容學問淵博,見多識廣。 | 曹靖華《采得百花釀蜜后》:“古人說:‘凡操千曲而后曉聲,觀千劍而后識器。’最好有‘讀萬卷書’的書本知識和‘行萬里路’的生活知識?!?/td> |
yú shū yàn xìn魚書雁信 | 見“魚書雁帖”。 | 《雍熙樂府·古調石榴花·閨思》:“總是傷情別離,則這魚書雁信,冷清清杳無蹤跡?!?/td> |
yōng shū nán miàn擁書南面 | 見“擁書百城”。 | 清·歸莊《感懷》詩:“捉鼻東山關氣運,擁書南面足經綸。” |
jiā shū dǐ wàn jīn家書抵萬金 | 比喻家信的珍貴。 | 唐·杜甫《春望》詩:“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
zhù shū lì shuō著書立說 | 著:寫作;立:成就;說:學說。寫書或文章,創立自己的學說。 | 清 吳敬梓《儒林外史》第35回:“將南京元(玄)武湖賜與莊尚志著書立說,鼓吹休明。” |
pù shū jiàn zhú曝書見竹 | 謂睹物思人。 | 清·浦起龍《<史通通釋>序》:“網搜傭鈔,敦復力最勤,未卒事病亡,每一展卷,不勝曝書見竹之感。” |
bì mén dú shū閉門讀書 | 關起門來在家里讀書。形容專心埋頭苦讀。 | 北齊 顏之推《顏氏家訓 勉學》:“蓋須切磋相起明也。見閉門讀書,師心自是。稠人廣坐,謬誤差失者多矣?!?/td> |
yóu dòu shàng shū由竇尚書 | 竇:墻洞。尚書從墻洞里鉆進去。指沒有真才實學靠鉆營升官的人。 | 《宋史·許及之傳》:“居亡何,同知樞密院事。當時有由竇尚書屈膝執政之語,傳以為笑?!?/td> |
qìng zhú nán shū磬竹難書 | 罄:用盡;竹:竹簡,用以寫字;書:寫。用盡竹子也難寫完。形容罪行多得寫不完。后泛指事實多,寫不完。 | 《舊唐書 李密傳》:“磬南山之竹,書罪未窮;決東海之波,流惡難盡。” |
shū xiāng mén hù書香門戶 | 見“書香門第”。 | 沙汀《祖父的故事·老太婆》:“[丈夫]是個所謂書香門戶子弟?!?/td> |
bù kě shēng shū不可勝書 | 勝:盡;書:書寫,記載。不是用文字能寫完的。形容要寫的事情很多。 | 唐·權德輿《齊成公神道碑銘序》:“成天下重名碩望者,不可勝書?!?/td> |
cì gǔ dú shū刺股讀書 | 比喻刻苦攻讀。 | 《戰國策·秦策一》:“(蘇秦)讀書欲睡,引錐自刺其股。” |
tān shū yōng bǎi chéng攤書擁百城 | 比喻藏書之富或嗜書之深。同“攤書傲百城”。 | |
shǒu bù shì shū手不釋書 | 猶手不釋卷。 | 《北史·序傳·李義雄》:“義雄有識悟,勤學,手不釋書?!?/td> |
qìng zhú nán shū罄竹難書 | 罄:盡;竹:指可供制成竹簡的竹子;書:寫。用盡竹子也難以寫完。后形容罪行多得寫不完。多形容罪惡累累。 | 《舊唐書 李密傳》:“磬南山之竹,書罪未窮;決東海之波,流惡難盡?!?/td> |
náng yíng zhào shū囊螢照書 | 囊螢:把螢火蟲放在袋子中。形容家境貧寒,勤苦讀書。 | 《晉書·車胤傳》:“車胤恭勤不倦,博學多通,家貧不常得油,夏月則練囊盛數十螢火以照書,以夜繼日焉。” |
yìng xuě dú shū映雪讀書 | 利用雪的反光讀書。形容讀書刻苦。 | 《宋齊語》:“孫康,家貧,常映雪讀書?!?/td> |
fán shū kēng rú燔書坑儒 | 同“焚書坑儒”。 | 東漢·班固《漢書·地理志下》:“并六國,稱皇帝,負力怙威,燔書坑儒,自任私智。” |
sì shū wǔ jīng四書五經 | 四書:亦稱四子書,即《大學》、《中庸》、《論語》、《孟子》;五經:《詩》、《書》、《禮》、《易》、《春秋》。指儒家經典。 | 漢 班固《白虎通 五經》:“五經何謂?謂《易》、《尚書》、《詩》、《禮》、《春秋》也。宋 朱熹著有《四書集注》。 |
bǐng bǐ zhí shū秉筆直書 | 秉:握。書寫史實不隱諱。 | 清 曾樸《孽海花》第35回:“我是秉筆直書,懸之國門,不能增損一字。” |
wén ruò shū shēng文弱書生 | 文弱:文雅而體弱。舉目文雅,身體柔弱的讀書人。 | 南朝 宋 劉義慶《世說新語 賞譽下》:“士龍為人,文弱可愛?!?/td> |
shū shēng zhī jiàn書生之見 | 指書呆子的見解。 | 宋·邵博《聞見后錄》卷一:“予謂議者以本朝養兵為大費,欲復寓兵于農之法,書生之見,可言而不可用者哉?!?/td> |
dà shū tè shū大書特書 | 書:寫;記載 。大寫特寫。指對重大的事情著重突出地述敘或宣揚。也作“特書大寫”。 | 唐 韓愈《答元侍御書》:“而足下年尚強,嗣德有繼,將大書特書,屢書不一書而已也?!?/td> |
qìng bǐ nán shū磬筆難書 | 極言事實多,即使用完筆也難寫全。磬,通“罄”。《呂氏春秋·明理》:“此皆亂國之所生也,不能勝數,盡荊越之竹,猶不能書。”《舊唐書·李密傳》:“磬南山之竹,書罪未窮;決東海之波,流惡難盡。” | 《呂氏春秋·明理》:“此皆亂國之所生也,不能勝數,盡荊越之竹,猶不能書?!薄杜f唐書·李密傳》:“磬南山之竹,書罪未窮;決東海之波,流惡難盡。” |
dān shū bái mǎ丹書白馬 | 古代帝王賜給功臣享有世襲爵位和免罪等特權的證件時,宰白馬歃其血,以示堅守誓約,后人稱為“丹書白馬”。 | 《漢書·高惠高后文功臣表》:“申以丹書之信,重以白馬之盟。”顏師古注:“白馬之盟,謂刑白馬歃其血以為盟也?!?/td> |
tōng shū dá lǐ通書達禮 | 謂通詩書,懂禮儀。 | 明·馮夢龍《喻世明言》第二卷:“原來田氏是東村田貢元的女兒,倒有十分顏色,又且通書達禮?!?/td> |
shū shēng láng láng書聲瑯瑯 | 形容讀書聲音響亮。 | 清 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卷三:“明季有書生獨行叢莽間,聞書聲瑯瑯,怪曠野那得有是。” |
shū dú wǔ jū書讀五車 | 形容讀書多、知識豐富。 | 戰國·宋·莊周《莊子·天下》:“惠施多方,其書五車?!?/td> |
rán dí dú shū然荻讀書 | 然:“燃”的本字,燃燒;荻:蘆葦一類的植物。燃荻為燈,發奮讀書。形容勤學苦讀。 |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勉學》:“梁世彭城劉綺,交州刺史勃之孫,早孤家貧,燈燭難辦,常買荻尺寸折之,然明夜讀?!?/td> |
zhī shū míng lǐ知書明理 | 有才學,懂禮儀。 | 老舍《駱駝樣子》:“仿佛誰都是混帳,只有他自己是知書明理的君子人?!?/td> |
niú jiǎo guà shū牛角掛書 | 比喻讀書勤奮。 | 《新唐書·李密傳》:“聞包愷在緱山,往從之。以蒲韉乘牛,掛《漢書》一帙角上,行且讀?!?/td> |
zhù shū lì yán著書立言 | 著:寫作;立:成就;說:學說。寫書或文章,創立自己的學說。 | 明·李贄《焚書·童心說》:“夫學者既以多讀書識義理障其童心矣,圣人又何用多著書立言以障學人為耶?” |
zhī shū dá lǐ知書達禮 | 知、達:懂得。有文化,懂禮貌。形容有教養。 | 《群音類選 牧羊記 衛律說降》:“奈何所見不同,更不知書達禮?!?/td> |
xié shū pì zhuàn邪書僻傳 | 邪:淫邪不正;僻:不正。淫邪不正的書籍和傳記。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29回:“原來寶玉自幼生來有一種下流癡病,況從幼時和黛玉耳鬢廝磨,心情相對,如今稍知些事,又看了些邪書僻傳……” |
bó lǎn qún shū博覽群書 | 覽:觀看;閱讀。廣泛閱讀各種書籍。形容學識淵博。也作“博覽群籍”。 | 《周書 庾信傳》:“庾信,字子山,南陽新野人也。……幼而俊邁,聰敏絕倫,博覽群書,尤善《春秋左氏傳》?!?/td> |
yú shū yàn bó魚書雁帛 | 見“魚書雁帖”。 | 清·李漁《閑情偶寄·器玩·制度》:“則箋簡二字中,便有無窮本義,魚書雁帛而外,不有竹刺之式可為乎?” |
yōng shū bǎi chéng擁書百城 | 比喻藏書極其豐富或嗜書之深。 | 《魏書 逸士傳 李謐》:“丈夫擁書萬卷,何假南面百城!” |
fèn bǐ jí shū奮筆疾書 | 奮筆:提起筆來。指精神昂揚地揮筆快速書寫。 | 宋 張克莊《題方汝一班師贊后》:“或隱匿未彰,而奮筆疾書;或一語之乖謬,或一行之諂曲,雖其人之骨已朽,必繩以《春秋》之法,讀之使人汗出?!?/td> |
zhé jié dú shū折節讀書 | 折節:改變過去的志趣和行為。改變舊習,發憤讀書。 | 《后漢書·段颎傳》:“颎少便習弓馬,尚游俠,輕財賄,長乃折節好古學。” |
qǐn kuì shū zhōng寢饋書中 | ||
shí lǐ zhī shū識禮知書 | 懂得禮儀,熟知詩書。 | 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58回:“此乃罪臣家屬,寂沒入官,姓木名難兒,溫柔賢淑,識禮知書,兼通數學。” |
dù shū chóng蠹書蟲 | 蛀書的蟲子。比喻讀死書的人。 | 唐·韓愈《雜詩》:“豈殊蠹書蟲,生死文字間?!?/td> |
yú shū yàn tiē魚書雁帖 | 泛指書信。 | 明·高濂《絳都春序·題情》套曲:“空接,魚書雁帖,反教人添哽咽。”明·王九思《絳都春序·四時閨怨》套曲:“盼征鴻在天外,行列,煩寄卻魚書雁帖?!?/td> |
qì shū juān jiàn棄書捐劍 | 比喻胸懷大大志的人不屑于小事。 | 《史記·項羽本紀》:“項籍少時,學書不成,去學劍,又不成。項梁怒之。籍曰:‘書足以記名姓而已,劍一人敵,不足學,學萬人敵。’于是項梁乃教籍兵法?!?/td> |
shū bù shì shǒu書不釋手 | 手里的書舍不得放下。形容勤學或看書入迷。 | 《北史·牛弘傳》:“[牛弘]性寬厚,篤志于學,雖職務繁雜,書不釋手?!?/td> |
héng shí liàng shū衡石量書 | 《史記·秦始皇本紀》:“天下之事,無大小皆決于上,上至以衡石量書,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惫艜r文書用竹簡木札,以衡石來計算文書的重量,因用以形容君主勤于國政。亦作“衡石程書”。 | 《史記·秦始皇本紀》:“天下之事,無大小皆決於上,上至以衡石量書,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 |
dān shū tiě qì丹書鐵契 | 丹書:用朱砂寫字;鐵契:用鐵制的憑證。古代帝王賜給功臣世代享受優遇或免罪的憑證。文憑用丹書寫鐵板上,故名。 | 《漢書·高帝紀下》:“又與功臣剖符作誓,丹書鐵契,金匱石室,藏之宗廟?!?/td> |
huáng ěr jì shū黃耳寄書 | 黃耳:犬名;書:書信。黃耳為主人傳遞家信。指傳遞家信。 | 《晉書·陸機傳》:“初機有駿犬,名黃耳,甚愛之?!浜笠蛞詾槌!!?/td> |
shū kōng duō duō書空咄咄 | 語本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黜免》:“殷中軍被廢,在信安,終日恒書空作字。揚州吏民尋義逐之,竊視,唯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后因以“書空咄咄”為嘆息、憤慨、驚詫的的典實。 | 語出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黜免》:“殷中軍被廢,在信安,終日恒書空作字。揚州吏民尋義逐之,竊視,唯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td> |
guān yàng wén shū官樣文書 | 指堂皇典雅的應試文字。襲用固定格式而內容空虛的文章。 | 蔡東藩《民國通俗演義》第59回:“但也只是官樣文書,掩人耳目罷了。” |
zuò yōng shū chéng坐擁書城 | 見“坐擁百城”。 | 孫百剛《郁達夫外傳·風雨茅廬》:“達夫的書,我們一向知道是多的……但從前住的都是弄堂小房子,沒有一間正式的書房,所以未窺全豹。經現在這么陳列一番,真是坐擁書城,洋洋大觀了?!?/td> |
yīn hào shū kōng殷浩書空 | 晉中軍將軍殷浩被廢,除名為民,在信安,常終日書空作“咄咄怪事”四字。見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黜免》。后以“殷浩書空”借指事情令人驚奇詫異。 |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黜免》:“殷中軍(殷浩)被廢在信安,終日恒書空作字,揚州吏民尋義逐之,竊視,唯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td> |
xiāng shū nán jì鄉書難寄 | 鄉書:家書。家書很難寄回家中。比喻與家鄉消息隔絕。 | |
dú shū dé jiàn讀書得間 | 間:間隙。比喻竅門。讀書得了竅門。形容讀書能尋究竅門,心領神會。 |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54回:“你真可謂讀書得間了!你說的一點不錯?!?/td> |
bái miàn shū láng白面書郎 | 猶白面書生。指只知讀書,閱歷少,見識淺的讀書人。有時含貶義。亦泛指讀書人。 | 唐 白居易《重過秘書舊房因題長句》:“昔為白面書郎去,今作蒼顏贊善來?!?/td> |
lín chí xué shū臨池學書 | 臨:靠近,挨著。指刻苦練習書法。 | 《晉書 衛恒傳》:“弘農張伯英者,因而轉精甚巧。凡家之衣帛,必書而后練之。臨池學書,池水盡墨。” |
yǐng shū yàn yuè郢書燕說 | 比喻牽強附會,曲解原意,以訛傳訛。 | 先秦 韓非《韓非子 外儲說左上》:“郢人有遺燕相國書者,夜書,火不明,因謂持燭者曰:\'舉燭\',云而過書\'舉燭\'。……燕相白王,王大悅,國以治。治則治矣,非書意也?!?/td> |
jù ān dú shū據鞍讀書 | 在馬背或驢背上讀書。后多形容學習勤奮。 | 《淵鑒類函·驢三》:“江鄰幾調藍山尉,騎驢赴官,第據鞍讀書,至迷失道,家人求之乃覺。” |
yuè shū chì shéng月書赤繩 | 月下老人的婚姻簿和紅繩。月下老人根據婚姻簿上的記載,把紅繩系在男女兩方的腳上,使之結為夫妻。指婚約。 | 明·胡文煥《群音類選·<四喜記·大宋畢姻>》:“幸藍橋玉杵先投,信月書赤繩難換?!?/td> |
xián huà xiū tí,shū guī zhèng zhuàn閑話休提,書歸正傳 | 提:提說。指不要緊的話不必說了,還是回到正題上來。 | 王朝聞《論鳳姐》第16章:“閑話休提,書歸正傳;看來襲人自己,日子也并不太好過。” |
wéi yǒu dú shū gāo惟有讀書高 | 高:高尚。只有讀書求進取才是高尚的行徑。 | 元·柯丹丘《荊釵記·會講》:“世上萬般皆下品。思量惟有讀書高?!?/td> |
xuán dàn chéng shū懸石程書 | 形容勤于政事。 | 《史記·秦始皇本紀》:“天下之事無小大皆決于上,上至以衡石量書,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td> |
diào shū dài掉書袋 | 掉:擺動,搖動。指說話或寫文章好引用古書言詞來賣弄自己的學識淵博。 | 《南唐書·彭利用傳》:“利用對家人稚子,下逮奴隸,言必據書史,斷言破句,以代常談,俗謂之‘掉書袋’?!?/td> |
záo zhù qǔ shū鑿柱取書 | 謂秉承先人的遺訓。 | 王闿運《常公神道碑》:“公體山川之醇氣,稟玉石之上靈,鑿柱取書,安弦習禮。” |
qín qí shū huà琴棋書畫 | 彈琴、弈棋、寫字、繪畫。常以表示個人的文化素養。 | 宋 孫光憲《北夢瑣言》卷五:“唐高測,彭州人。聰明博識,文翰縱橫。至于天文歷數,琴棋書畫,長笛胡琴,率梁朝朱異之流。” |
shèng dú shí nián shū勝讀十年書 | 勝:超過。超過苦讀十年書的收獲。形容思想上收益極大。 | 《二程全書 遺書二十二上 伊川語錄》:“古人有言曰:‘共君一夜話,勝讀十年書。’若一日有所得,何止勝讀十年書也。” |
shī shū fà zhǒng詩書發冢 | 比喻口是心非、言行不一的偽君子作風。 | 先秦 莊周《莊子 外物》:“儒以詩禮發冢?!?/td> |
shū tōng èr yǒu書通二酉 | 比喻讀書甚多,學識豐富精湛。二酉,指大酉山、小酉山。據說小酉山上石穴中有書千卷,相傳秦人于此而學,因留之。見《太平御覽》卷四九引南朝宋盛弘之《荊州記》。后因以此為喻。 | 語出《太平御覽》卷四九引南朝·宋·盛弘之《荊州記》:“小酉山上石穴中有書千卷,相傳秦人于此而學,因留之?!?/td> |
dú shū sān dào讀書三到 | 形容讀書十分認真。 | 宋·朱熹《訓學齋規》:“余嘗謂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三到之中,心到最緊?!?/td> |
fèi shū ér tàn廢書而嘆 | 因有所感而停止讀書。 | 《史記·孟子荀卿列傳》:“太史公曰:余讀《孟子》書,至梁惠王問‘何以利吾國’,未嘗不廢書而嘆也。” |
yǒu jiǎo shū chú有腳書櫥 | 比喻學識淵博的人。也指脫離實際食古不化的書呆子。 | 宋·龔明之《中吳記聞》:“程信民記聞精確,鄉人號為有腳書廚(櫥)?!?/td> |
fèn bǐ zhí shū奮筆直書 | 奮筆:提起筆來。指精神昂揚地揮筆快速書寫。同“奮筆疾書”。 | 清 墨憨齋《醒名花》第十四回:“賢侄今日,奮筆直書,如行云流水,珠璣錯落,俊爽之才,有同健鷹之摩秋漢,真命世杰也,與古人何多讓焉,將來正未可量?!?/td> |
lì dì shū chú立地書櫥 | 比喻人讀書多,學識文博。 | 《宋史·吳時傳》:“每于為文,未嘗屬稿,落筆已成,兩學目之曰立地書櫥?!?/td> |
dú shū zhǒng zǐ讀書種子 | 指在文化上能承先啟后的讀書人。 | 宋 羅大經《鶴林玉露》第11卷:“周益公云:漢二獻皆好書,而其傳國皆最遠。士大夫家,其可使讀書種子衰息乎?” |
huáng ěr chuán shū黃耳傳書 | 黃耳:犬名;書:書信。黃犬為主人往返傳書。后比喻傳遞家信。 | 《晉書·陸機傳》:“初機有俊犬,名曰黃耳,甚愛之。既而羈寓京師,久無家問,……機乃為書以竹筩盛之而系其頸,犬尋路南走,遂至其家,得報還洛。其后因以為常?!?/td> |
gōng chē shàng shū公車上書 | 公車:漢代官署名。指舉人進京應試。特指入京會試的士人上書言事。 | 西漢·司馬遷《史記·東方朔傳》:“朔初入長安,至公車上書,凡用三干奏牘。” |
dú shū sān yú讀書三余 | 余:冬者歲之余,夜者日之余,陰雨者晴之余。指讀好書要抓緊一切閑余時間。 | 《三國志·魏志·董遇傳》云:“人有從學者,……從學者云,苦渴無日。遇言:‘當以三余?!騿枺骸唷狻S鲅裕憾邭q之余,夜者日之余,陰雨者晴之余?!?/td> |
héng shí chéng shū衡石程書 | 見“衡石量書”。 | 宋·李綱《建炎進退志·總敘下之上》:“近君子而遠小人,雖不親細務,大功可成;不然,雖衡石程書,衛士傳餐,亦無益也。” |
xué shū xué jiàn學書學劍 | 學文練武。語出《史記·項羽本紀》:“學書不成,去,學劍。” | 語出《史記·項羽本紀》:“學書不成,去,學劍?!?/td> |
yàn hàn shū shēng燕頷書生 | 見“燕頷儒生”。 | |
zhěn jí shī shū枕籍詩書 | 枕籍:縱橫相枕而臥。比喻沉溺于詩書之中,沒有真本領。 | 漢·桓寬《鹽鐵論·殊路》:“夫重懷古道,枕籍詩書,危不能安,亂不能治?!?/td> |
mù bù zhī shū目不知書 | 見“目不識書”。 | 清·侯方域《豫省試第一》:“后趙石勒目不知書,然常使人讀《漢書》,勒臥聽之?!?/td> |
yìng yuè dú shū映月讀書 | 利用月光來照明讀書。形容家境清貧,勤學苦讀。 | 《南史 江泌傳》:“泌少貧,晝日斫屧為業,夜讀書隨月光,光斜則握卷升屋,睡極墮地則更登?!?/td> |
shū quē jiǎn tuō書缺簡脫 | 簡:古代書寫的竹、木簡;脫:丟失。指書簡散佚殘缺。 | 東漢·班固《漢書·楚元王傳》:“禮壞樂崩,書缺簡脫,朕甚閔焉?!?/td> |
xué shū bù chéng,xué jiàn bù chéng學書不成,學劍不成 | 學習書法沒學好,學習劍術也沒學到手。指學習一無所成。 | 《史記·項羽本紀》:“項籍(羽)少,學書不成,去學劍,又不成?!?/td> |
xián huà xiū tí,shū guī zhèng zhuàn閑話休題,書歸正傳 | 題:通“提”,提說。指不要緊的話不必說了,還是回到正題上來。 | 魯迅《吶喊·阿Q正傳》:“便從不入三教九流的小說家所謂‘閑話休題,書歸正傳’這一句套話里,取出‘正傳’兩個字來,作為名目?!?/td> |
shǐ bù jué shū史不絕書 | 史書上不斷有記載。形容歷史上經常發生同類的事情。 | 先秦 左丘明《左傳 襄公二十九年》:“公卿大夫相繼于朝,史不絕書?!?/td> |
liǎng jiǎo shū chú兩腳書櫥 | 指讀書很多但不善于應用的人。 | 《南史·陸澄傳》:“澄當世稱為碩學,讀《易》三年不解文義,欲撰《宋書》竟不成。王儉戲之曰:‘陸公,書廚也?!?/td> |
zhōng shū jūn中書君 | 毛筆的別稱。 | 宋·蘇軾《自笑》:“多謝中書君,伴我此幽棲?!?/td> |
yǎng wū zhù shū仰屋著書 | 仰:臉向上;著:寫。形容一心放在著作上。 | 《梁書·南平元襄王偉傳》:“下官歷觀世人,多有不好歡樂,乃仰眠床上,看屋梁而著書。千秋萬歲,誰傳此者。” |
duō duō shū kōng咄咄書空 | 《晉書·殷浩傳》載殷浩雖被黜放,口無怨言,但終日書空作“咄咄怪事”四字。后以“咄咄書空”形容失志、懊恨之態。 | 《晉書·殷浩傳》載殷浩雖被黜放,口無怨言,但終日書空作“咄咄怪事”四字。 |
hǎo lóng shài shū郝隆曬書 | 指人腹中裝書,很有學問。 |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排調》:“郝隆七月七日日中仰臥,人問其故,答曰:‘我曬書。’” |
shū tóng wén,chē tóng guǐ書同文,車同軌 | 車軌相同,文字相同。比喻國家統一。 | 西漢 戴圣《禮記 中庸》:“今天下車同軌,書同文?!?/td> |
piāo líng shū jiàn飄零書劍 | 古時謂文人攜帶書劍,游學四方,到處飄泊。 | 明·蘭陵笑笑生《金瓶梅》第56回:“如今雖是飄零書劍,家里也還有一百畝田,三四帶房子住著?!?/td> |
jiǎng gàn dào shū蔣干盜書 | 蔣干:《三國演義》中的人物。蔣干盜去書信回到曹營殺自己大將。比喻中別人的反間計。 | |
fén shū kēng rú焚書坑儒 | 坑:挖坑活埋;儒:儒生;讀書人。指秦始皇焚燒《詩經》、《書經》等古代典籍;坑殺一批儒生。后泛指對文化和知識分子的摧殘。 | 漢 孔安國《〈尚書〉序》:“及秦始皇滅先代典籍,焚書坑儒,天下學士逃難解散?!?/td> |
zuǒ shū yòu xī左書右息 | 喻倒行逆施。 | 《管子·七法》:“不明于法而欲治民一眾,猶左書而右息之。”尹知章注:“息,止也……人右手能書,而左手不能書也。今反用左手書而右手息而不動倒行逆施之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