醍醐灌頂的成語故事
拼音tí hú guàn dǐng
基本解釋醍醐:酥酪上凝聚的油。用純酥油澆到頭上。佛教指灌輸智慧,使人徹底覺悟。比喻聽了高明的意見使人受到很大啟發。也形容清涼舒適
出處《敦煌變文集 維摩詰經講經文》:“令問維摩,聞名之如露入心,共語似醍醐灌頂。”
暫未找到成語醍醐灌頂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醍醐灌頂)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泰山壓頂 | 明 賈鳧西《木皮詞 正傳》:“給了他個泰山壓頂沒有躲閃,把那助紂為虐的殺個凈,直殺的血流漂杵堵了城門。” |
滿堂灌 | |
頂天立地 | 宋 釋普濟《五燈會元 育王裕禪師法嗣 道場法全禪師》:“汝等諸人,個個頂天立地,肩橫榔栗,到處行腳。” |
冒名頂替 | 明 吳承恩《西游記》第25回:“你走了便也罷,卻怎么綁些柳樹在此,冒名頂替?” |
頂頭上司 | 鄒韜奮《抗戰以來·“諸葛亮”和“阿斗”搏斗》:“對于我們的‘頂頭上司’,也以極誠懇的態度,商量挽救這一個文化堡壘的辦法。” |
五雷轟頂 | 老舍《龍須溝》:“要是我從中賺一個錢,天上現在有云影,教我五雷轟頂。” |
滅頂之災 | 《周易 大過》:“過渉滅頂,兇,無咎。” |
灌米湯 |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13回:“連日統領見了他,著實灌米湯;他亦順水推船,一天到晚,制造了無數的高帽子給統領戴。” |
片云遮頂 | 元·張國賓《合汗衫》第一折:“小人到前面死了呵,那生那世,做驢做馬,填還這債,若不死呵,但得片云遮頂,此恩必當重報也。” |
摩頂至踵 | 南朝·陳·沈炯《為陳武帝與王僧辯盟文》:“僧辯等荷相國湘東王泣血銜冤之寄,摩頂至踵之恩,能不瀝肝抽腸,共誅奸逆。” |
磨礱浸灌 | 唐·韓愈《考功員外盧君墓志銘》:“君時任戴冠,通《詩》《書》,與群日講說周公、孔子,以相磨礱浸灌,婆娑嬉游,未有舍所為為人意。” |
頂門立戶 | 吳組緗《山洪》三:“三官雖然已經另外頂門立戶,但是打魚的一切生財器具還是和他大哥、二哥共有著。” |
頂盔摜甲 | |
頂名冒姓 | 《儒林外史》第四五回:“恐系外鄉光棍,頂名冒姓。” |
絕頂聰明 | 清·無垢道人《八仙全傳》第35回:“他是絕頂聰明之人,一說便會,一會便已記得。” |
磨踵滅頂 | |
如湯灌雪 | 三國·魏·王肅《孔子家語·王言》:“則民之充惡,如湯之灌雪焉。” |
烏云壓頂 | |
灌夫罵坐 | 《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載:灌夫,西漢人,初以勇武聞名,為人剛直不阿,任俠,好飲酒罵人。與丞相田蚡不和,后因在蚡處使酒罵座,戲侮田蚡,為蚡所劾,以不敬罪族誅。 |
灌瓜之義 | |
如飲醍醐 | 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第34回:“少卿妙論,令我聞之如飲醍醐。” |
頂踵捐糜 | |
捱三頂五 | 明 馮夢龍《醒世恒言 賣油郎獨占花魁》:“覆帳之后,賓客如市,捱三頂五,不得空閑。” |
全神灌注 | 張天翼《春風》:“丁老師全神灌注地聽著,有時候他得插句把嘴。” |
挨三頂五 | 明 馮夢龍《古今小說 窮馬周遭際賣塠媼》第五卷:“但見紅塵滾滾,車馬紛紛,許多商販客人馱著貨物,挨三頂五的進店安歇。” |
摩頂至足 | 南朝·梁·吳均《行路難》:“摩頂至足買片言,開胸瀝膽取一顧。” |
頂針續麻 | 宋、元以來的一種文字游戲。即一人說一條成語或詩文,下一個人以其尾字為首字,再接著說,說不出者為負,罰飲酒或其他。 |
圓頂方趾 | 清·龔自珍《〈升平分類讀史雅詩〉自序》:“彼非圓頂方趾、父母所生之民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