屬詞比事的成語故事
拼音shǔ cí bǐ shì
基本解釋見“屬辭比事”。
出處《魏書·高祐傳》:“至若左氏,屬詞比事,兩致并書,可謂存史意,而非全史體。”
暫未找到成語屬詞比事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屬詞比事)相關(guān)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一事不知 | 《南史·隱逸傳·陶弘景》:“讀書萬余卷,一事不知,以為深恥。” |
一事無成 | 唐 白居易《除夜寄微之》:“鬢毛不覺白毿毿,一事無成百不堪。” |
一人做事一人當(dāng) | 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第12回:“常言道:‘一人做事一人當(dāng)。’豈敢連累父母?” |
一家眷屬 | 清·康有為《廣藝雙楫·本漢》:“《孔廟》、《曹全》是一家眷屬,皆以風(fēng)神逸宕勝。” |
一笑了事 | 清·李寶嘉《官場現(xiàn)形記》第四十六回:“撫臺聽了,先還摸不著頭腦,還以為某人辦事不誠實,所以欽差才加了他這個考語;后來別位司、道說起,曉得是為帶著表,方才付之一笑了事。” |
一身作事一身當(dāng)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92回:“我恨他為什么這樣膽小,一身作事一身當(dāng),為什么要逃。就是他一輩子不來了,我也一輩子不嫁人的。” |
一身做事一身當(dāng) | 清·吳璿《飛龍全傳》第24回:“我一身做事一身當(dāng),既有本事打了這強(qiáng)徒,那里等得他去調(diào)兵?” |
一面之詞 | 明 羅貫中《三國演義》:“今日若聽此一面之詞,楊儀等必投魏矣。” |
一面虛詞 | 《三國志通俗演義·姜維避禍屯田計》:“明公休聽外人一面虛詞,欲殺某也。” |
七事八事 | 明·蘭陵笑笑生《金瓶梅》第91回:“家中正七事八事,聽見薛嫂來說此話,唬得慌了手腳。” |
萬事不求人 | 老舍《英國人》:“多數(shù)的英國人愿當(dāng)魯濱孫,萬事不求人。” |
萬事亨通 | 清 李綠園《歧路燈》:“那孔方兄運(yùn)出萬事亨通的本領(lǐng),先治了關(guān)格之癥。” |
萬事俱休 | 元·無名氏《九世同居》第二折:“昨日春今日秋,過中年萬事俱休,空枉了堆金北斗。” |
萬事俱備,只欠東風(fēng) | 明 羅貫中《三國演義》第49回:“欲破曹公,宜用火攻;萬事俱備,只欠東風(fēng)。” |
萬事大吉 | 宋 釋惟白《續(xù)傳燈錄 明州大梅祖鏡地英禪師》:“歲朝把筆,萬事大吉,急急如律令。” |
萬事如意 | 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xiàn)狀》第15回:“不過都是在那里邀福,以為我做了好事,便可以望上天默佑,萬事如意的。” |
萬事皆休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84回:“宋江兵若不來,萬事皆休。若是那伙蠻子來時,小將自出去與他相敵。” |
萬口一詞 | 范文瀾、蔡美彪等《中國通史》第四編第三章第一節(jié):“現(xiàn)在萬口一詞,愿立永康王,不可更改。” |
三杯和萬事 | 元·武漢臣《生金閣》第三折:“可不道‘三杯和萬事,一醉解千愁。’” |
上不屬天,下不著地 | 戰(zhàn)國·韓·韓非《韓非子·解老》:“上不屬天,下不著地。” |
上方不足,下比有余 | 《晉書 王湛傳》:“時人謂湛上方山濤不足,下比魏舒有余。” |
不事邊幅 | 《北史 王羆傳》:“羆性儉率,不事邊幅。” |
不以詞害意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48回:“詞句究竟還是末事,第一是立意要緊,若意趣真了,連詞句不用修飾,自是好的;這叫做‘不以詞害意’。” |
不因一事,不長一智 | 宋·悟明《聯(lián)燈會要·道本禪師》:“老趙州十八上便解破家散宅,徒為戲論,雖然如是,不因一事,不長一智。” |
不如意事常八九 | 《白雪遺音·南詞·十二時》:“不如意事常八九,可語人言無二三。” |
不實之詞 | |
不干好事 | |
不懂人事 | 清·無垢道人《八仙全傳》第54回:“他是久膺疆寄的正神,反說不懂人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