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翁捫籥的成語故事
拼音máng wēng mén yuè
基本解釋比喻只憑片面了解或局部經驗就對事物妄加判斷。
出處宋 蘇軾《日喻》:“生而眇者不識日,問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狀如銅槃。’扣槃而得其聲。他日聞鍾以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燭。’捫燭而得其形,他日揣籥以為日也。日之與鍾籥亦遠矣,而眇者不知其異,以其未嘗見而求之人也。”
暫未找到成語盲翁捫籥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盲翁捫籥)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不倒翁 | 錢鐘書《圍城》:“可是失望、遭欺騙的情欲,被損傷的驕傲,都不肯平伏,像不倒翁,捺下去又豎起來,反而搖擺得利害。” |
不癡不聾,不作阿家翁 | 清·李汝珍《鏡花緣》第92回:“又道‘不癡不聾,不作阿家翁’。這個笑話,細細想去,卻很有意味。” |
不癡不聾,不做家翁 | 宋·司馬光《資治通鑒》第224卷:“鄙諺有之‘不癡不聾,不為家翁’,兒女子閨房之言,何足聽也?” |
主人翁 | 明·洪應明《菜根譚》:“只是主人翁惺惺不昧,獨坐中堂,賊便化為家人矣!” |
以盲辨色 | 戰國·趙·荀況《荀子·修身》:“不是師法,而好自用,譬之是猶以盲辨色、以聾辨聲也,舍亂妄無為也。” |
眾盲摸象 | 《大般涅槃經》三二:“其觸牙者即言象形如蘆菔根,其觸耳者言象如箕,其觸頭者言象如石,其觸鼻者言象如杵,其觸腳者言象如木臼,其觸脊者言象如床,其觸腹者言象如甕,其觸尾者言象如繩。” |
冥行盲索 | 漢·揚雄《法言·修身》:“擿埴索涂,冥行而已矣。” |
歷井捫天 | 宋 蘇轍《卜居賦》:“諸子送我,歷井捫天,汝不忘我,我不忘先。” |
塞翁之馬 | 清·黃小配《廿載繁華夢》序一:“嗟乎嗟乎!廿年幻夢,如此收場;萬里故鄉,罔知所適。若論禍福,塞翁之馬難知;語到死生,莊子之龜未卜。嘆浮生其若夢,為歡幾何?撫結局以如斯,前塵已矣。” |
塞翁失馬 | 西漢 劉安《淮南子 人間訓》:“近塞上之人,有善術者,馬無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 |
塞翁失馬,安知非福 | 清·李汝珍《鏡花緣》第七回:“處士有志未遂,甚為可惜,然塞翁失馬,安知非福?” |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 《病玉緣》:“塞翁失馬,焉知非福,你眼前不信俺的話也罷,到了日后,才覺得俺不是說笑話哩。” |
塞翁得馬 | 清·李漁《比目魚·耳熱》:“精神乏,安心要把驢兒跨,又誰知塞翁得馬,塞翁得馬。” |
失馬塞翁 | 《兒女英雄傳》第三三回:“我家雖不寬余,也還可以勉強溫飽,都因我無端的官興發作,幾乎弄得家破人亡;還仗天祖之靈,才幸而作了個‘失馬塞翁’。” |
怪雨盲風 | 宋·劉克莊《滿江紅·和王實之韻送伯昌》詞:“怪雨盲風,留不住江邊行色。” |
戛釜撞翁 | 清·陳廷焯《白雨齋詩話》第六卷:“粗心人讀之,戛釜撞翁,何由識其真哉!” |
扣槃捫燭 | 宋 蘇軾《日喻》:“生而眇者不識日,問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狀如銅槃。’扣槃而得其聲。他日聞鐘,以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燭。’捫燭而得其形。他日揣籥,以為日也。” |
扣槃捫籥 | 宋·蘇軾《日喻》:“生而眇者不識日,問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狀如銅槃。’扣槃而得其聲。他日聞鐘,以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燭。’捫燭而得其形。” |
扣盤捫燭 | 宋 蘇軾《日喻》:“生而眇者不識日,問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狀如銅盤。\'扣盤而得其聲。他日聞鐘,以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燭。\'捫燭而得其形。他日揣鑰,以為日也。” |
扣盤捫鑰 | |
捫參歷井 | 唐·李白《蜀道難》詩:“捫參歷井仰脅息,以手撫膺坐長嘆。”宋·王铚《王公四六話》:“鄧溫伯知成都謝上表云:‘捫參歷井,敢辭蜀道之難;就日望云,愈覺長安之遠。’自后凡官兩川者,謝表相承用此一聯。” |
捫心無愧 | 唐 白居易《和夢游春詩一百韻》:“不忍曲作鉤,乍能折為玉。捫心無愧畏,騰口有謗讟。” |
捫心清夜 | 清·吳趼人《痛史》第21回:“試問他:‘捫心清夜,衾影里,羞也么咦?’” |
捫心自問 | 唐 白居易《和夢游春詩》:“捫心無愧畏,騰口有謗讟。” |
捫虱而言 | 唐·房玄齡《晉書·王猛傳》:“桓溫入關,猛被褐而詣之,一面談當世之事,捫虱而言,旁若無人。” |
捫虱而談 | 《晉書·王猛傳》:“桓溫入關,猛被褐而詣之,一面談當世之事,捫虱而言,旁若無人。” |
捫隙發罅 | 宋·王令《答劉公著微之書》:“今夫人爵,人之求者,猶研精苦思,捫隙發罅,以窺求門戶,雖所學固不中節,然張巧射中之心不為不勤矣。” |
抱關執籥 | 漢 蔡邕《巴郡太守謝版》:“知納言任重,非臣所得久忝。今月丁丑,一章自聞,乞頭冗抱關執籥,不意錄符很青,授任千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