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底銀瓶的成語故事
拼音jǐng dǐ yín píng
基本解釋銀瓶:銀制汲水器。銀瓶掉到井底。比喻前功盡棄。
出處唐·白居易《井底引銀瓶樂府》:“井底引銀瓶,銀瓶欲上絲繩斷;石上磨玉簪,玉簪欲成中央折。”
暫未找到成語井底銀瓶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井底銀瓶)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一年被蛇咬,十年怕井繩 |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第一卷:“一年被蛇咬,三年怕草索,說到貨物,我就沒有膽氣了。” |
火樹銀花 | 唐 蘇味道《正月十五夜》詩:“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 |
靡所底止 | 《詩經·小雅·祈父》:“胡轉予于恤,靡所底止。” |
歇斯底里 | 茅盾《嚴霜下的夢》:“我聽見女子的歇斯底里的喊叫,我仿佛看見許多狼,張開了鋸樣的尖嘴,在撕碎美麗的身體。” |
火燭銀花 | 宋 朱淑真《元夜》詩之三:“火燭銀花觸目紅,揭天鼓吹鬧東風。” |
海底撈月 | 明 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第27卷:“先前的兩個轎夫,卻又不知姓名住址,有影無蹤,海中撈月,眼見得一個夫人送在別處去了。” |
背鄉離井 | 見“背井離鄉”。 |
井中視星 | 《尸子·廣釋》:“因井中視星,所見不過數星。” |
井水不犯河水 |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69回:“我和他‘井水不犯河水’,怎么就沖了他?” |
井井有條 | 荀況《荀子 儒效》:“井井兮其有理也。” |
落井下石 | 唐 韓愈《柳子厚墓志銘》:“一旦臨小利害,僅如毛發比,反眼若不相識,落陷阱,不一引手救,反擠之,又下石焉者,皆是也。” |
一朝被蛇咬,三年怕井繩 | 老舍《小坡的生日》:“南星摸著頭上的大包,頗有點‘一朝被蛇咬,三年怕井繩’的神氣。” |
毛遂墮井 | 《西京雜記》卷六:“趙有兩毛遂……野人毛遂墜井而死,客以告平原君,平原君曰:‘嗟乎!天喪予矣。’既而知野人毛遂,非平原君客也。” |
渴而穿井 | 《素問 四氣調神大論》:“夫病已成而后藥之,亂已成而后治之,譬渴而穿井,斗而鑄錐,不亦晚乎!” |
井蛙醯雞 | 唐·劉禹錫《送惟良上人詩序》:“信神與之而不能測神之所以付,信術通之而不能知術之所以泄哉!余聞乎蛙醯雞哉之不若也。” |
深情底理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67回:“內中深情底理,奴才不知道,不敢妄回。” |
臨渴掘井 | 明 朱伯廬《游家格言》:“宣未雨而綢繆,毋臨渴而掘井。” |
無底洞 | 清·韓邦慶《海上花列傳》第56回:“羅子富與姚季莼兩人合擺個莊,不限杯數,自稱為‘無底洞’,大家都不服。” |
渴而掘井 |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夫病已成而后藥之,亂已成而后治之,譬猶渴而穿井,斗而鑄錐,不亦晚乎!” |
離鄉背井 | 元 關漢卿《金線池》:“我依舊安業著家,他依舊離鄉背井。” |
守口如瓶 | 唐 道世《諸經要集 擇交部 懲過》:“防意如城,守口如瓶。” |
歸根結底 | 周立波《山鄉巨變》上一:“如今是人力世界,歸根結底,還是靠做。” |
井然有序 | 清 王夫之《夕堂永日緒論外編》:“以制產、重農、救荒分三事……井然有序。” |
屙金溺銀 | 明 蘭陵笑笑生《金瓶梅詞話》第32回:“常言道:養兒不要屙金溺銀,只要見景生情。” |
刨根問底 | 老舍《老張的哲學》:“誰能刨根問底的要證據。” |
釜底抽薪 | 漢 董卓《上何進書》:“臣聞揚湯止沸,莫若去薪。” |
背井離鄉 | 元 馬致遠《漢宮秋》第三折:“背井離鄉,臥雪眠霜。” |
水底摸月 | 明·郎瑛《七修類稿·奇謔·諺語至理》:“賒酒時風花雪月,飲之時流星趕月,討錢時水底摸月。喻世之無賴者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