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關系,只列出前 100 個路的成語
成語 | 解釋 | 出處 |
---|---|---|
zì xún sǐ lù自尋死路 | 指自己走上毀滅的道路。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17回:“話說楊志當時在黃泥岡上,被取了生辰綱去,如何回轉去見得梁中書,欲要就岡子上自尋死路。” |
kòu tiān wú lù叩天無路 | 叩:敲;閽:宮門;叩閽:鳴冤。指沒辦法申訴冤屈。 | 清·名教中人《好逑傳》第二回:“生員自小女被惡侯搶劫,叩天無路,逢人哭訴。” |
qiáo shì qiáo,lù shì lù橋是橋,路是路 | 比喻互不相干的事應該嚴格區分開來。同“橋歸橋,路歸路”。 | 周立波《暴風驟雨》第一部七:“就是蕭隊長也得說個理。我姓韓的橋是橋,路是路,一清二白的,怕誰來歪我不成,倒要問問老趙哥?” |
guǎng kāi cái lù廣開才路 | 指讓有才干的人廣泛得到任用。 | |
shān bù zhuàn lù zhuàn山不轉路轉 | 比喻世界渺小,這里不遇那里遇。 | 柳建偉《英雄時代》第14章:“山不轉水轉,水不轉路轉,路不轉人轉。” |
xiāng féng xiá lù相逢狹路 | 在狹窄的道路上相遇。比喻仇人相遇,互不兼容。亦作“狹路相逢”。 | 《古樂府·相逢行》:“相逢狹路間,道隘不容車。” |
qiáo guī qiáo,lù guī lù橋歸橋,路歸路 | 比喻互不相干的事應該嚴格區分開來。 | 高陽《胡雪巖全傳·平步青云》上冊:“借款是另外一回事,通裕墊米又是一回事,橋歸橋,路歸路。” |
zhū mén jiǔ ròu chòu,lù yǒu dòng sǐ gǔ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 富貴人家酒肉多得吃不完而腐臭,窮人門卻在街頭因凍餓而死。形容貧富懸殊的社會現象。 | 唐 杜甫《自京赴奉先詠懷五百字》詩:“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
dào lù chuán wén道路傳聞 | 傳聞:非親身經歷出自他人之口的消息。指社會上互相傳告的消息。 | 鄒韜奮《抗戰以來·“來賓”種種》:“道路傳聞,尚有假借取締與指導名義,摧殘合法組織,箝制正當言論,拘捕熱血青年。” |
bì ràng xián lù避讓賢路 | 避讓:辭職的謙詞;賢路:賢才仕進路。辭官退隱,讓有才能的出來做事。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萬石張叔列傳》:“愿歸丞相侯印,乞骸骨歸,避賢者路。” |
shàng tiān wú lù,rù dì wú mén上天無路,入地無門 | 形容無路可走的窘迫處境。 | 宋 釋普濟《五燈會元 法眼宗 西余體柔禪師》:“進前即觸途成滯,退后即噎氣填胸,直得上天無路,入地無門。” |
zǒu tóu wú lù走投無路 | 無路可走(投:投奔)。指陷入絕境。 | 元 楊顯之《瀟湘雨》第三折:“淋的我走投無路,知他這沙門島是何處酆都。” |
qióng jiā fù lù窮家富路 | 指居家應節儉,出門則要多帶盤纏,免遭困窘。 | 清·石玉昆《三俠五義》第23回:“再者銀子雖多,賢弟只管拿去。俗語說得好:‘窮家富路。’” |
lù yáo zhī mǎ lì,rì jiǔ jiàn rén xīn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 | 路途遙遠才能知道馬的力氣大小,日子長了才能看出人心的好壞。 | 元 無名氏《爭報恩》第一折:“則愿得姐姐長命富貴,若有些兒好歹,我少不得報答姐姐之恩,可不道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 |
lù jiàn bù píng,bá dāo xiāng jiù路見不平,拔刀相救 | 在路上遇見不平的事,就挺身而出干涉,為受欺的一方打抱不平。形容人見義勇為。 | 清·宣鼎《夜雨秋燈錄續集·金竹寺》:“路見不平,拔刀相救。佛菩薩賞其義俠,故遠導幻影以生之。” |
lù jiàn bù píng,bá dāo xiāng zhù路見不平,拔刀相助 | 在路上遇見不平的事,就挺身而出干涉,為受欺的一方打抱不平。形容人見義勇為。 | 元 楊顯之《酷寒亭》楔子:“這個是路見不平,拔刀相助,則是誤傷人命。” |
bì yóu zhī lù必由之路 | 必:一定;由:經過。一定要經過的道路。 | 先秦 孟軻《孟子 告子上》:“仁,人心也;義,人路也。”宋 朱熹注:“義者行事之宜,謂認路,則可以見其為出入往來必由之路,而不可須臾舍矣。” |
fēn lù yáng biāo分路揚鑣 | 揚鑣:指驅馬前進。分路而行。比喻目標不同,各走各的路或各干各的事。 | 北齊 魏收《魏書 拓跋志傳》:“洛陽我之豐沛,自應分路揚鑣。自今以后,可分路而行。” |
jiǎo jīn dōng lù角巾東路 | 《晉書·羊祜傳》:“嘗與從弟琇書曰:‘既定邊事,當角巾東路,歸故里,為容棺之墟。’”意謂辭官退隱,登東歸之路。后用以為歸隱的典故。 | 《晉書·羊祜傳》:“嘗與從弟琇書曰:‘既定邊事,當角巾東路,歸故里,為容棺之墟。’” |
bì lù lán lǚ篳路襤褸 | 形容開創新事業的艱難。 | 應修人《上海通信圖書館與讀書自由》:“我們篳路襤褸,孤軍苦戰,非為金錢,非為名譽,不厭不倦,但求心之所安。” |
tóu shí wèn lù投石問路 | 原指夜間潛入某處前,先投以石子,看看有無反應,借以探測情況。后用以比喻進行試探。 | 清·石玉昆《三俠五義》第12回:“此名為‘投石問路’。下面或是有溝,或是有水,就是落在實地,再沒有聽不出來的。” |
qióng tú mò lù窮途末路 | 窮途:絕路。末路:路盡頭。形容到了無路可走的地步。 | 清 文康《兒女英雄傳》第五回:“你如今是窮途末路,舉目無依。” |
tiáo tiáo dà lù tōng luó mǎ條條大路通羅馬 | 比喻采用許多不同的方法辦事,都可以收到同樣的效果。 | 艾煊《大江風雷》第五部:“小司書不等何為說完,就打斷了她的話,說:‘條條大路通羅馬。’” |
qīng chē shú lù輕車熟路 | 駕輕車;走熟路。比喻對某種工作很熟悉;干起來不費力。 | 唐 韓愈《送石處士序》:“若駟馬駕輕車,就熟路,而王良、造父為之先后也。” |
féng shān kāi lù逢山開路 | 形容不畏艱險,在前開道。 | 元 紀君祥《趙氏孤兒》楔子:“傍邊轉過一個壯士,一臂扶輪,一手策馬,逢山開路,救出趙盾去了。” |
yī xiàn zhī lù一線之路 | 謂一條活路。 | 宋·羅大經《鶴林玉露》卷十六:“若權奸之去,則正當洗腸滌胃。若借溫太真之事,為小人開一線之路;借范堯夫之言,為君子憂后來之禍,則失之矣。” |
bì lù lán lǚ篳路藍褸 | 篳路:柴車;藍褸:破衣服。坐著柴車,穿著破衣服,去開辟山林。形容創業的艱苦。 | 鄭振鐸《梁任公先生傳》:“雖未必有精湛不磨的成功,然而他的篳路藍褸,以開荒荊的功績,則已不小了。” |
liú hòu lù留后路 | 比喻辦事時為防失敗而預留退路。 | 劉知俠《鐵道游擊隊》第18章:“要給自己留后路呀!” |
yī lù píng ān一路平安 | 旅途上平安順利。 | 明 范受益《尋親記》:“大王爺,保佑弟子一路平安,腳輕手健。” |
jué lù féng shēng絕路逢生 | 形容在最危險的時候得到生路。 | 明·馮夢龍《警世通言·桂員外途窮懺悔》:“常言‘吉人天相,絕處逢生。’” |
lù jiàn bù píng路見不平 | 指見到不平的事。 | 茅盾《霜葉紅似二月花》:“我不過路見不平,說幾句氣話罷哩!” |
lù jiàn bù píng,bá jiàn xiāng wéi路見不平,拔劍相為 | 在路上遇見不平的事,就挺身而出干涉,為受欺的一方打抱不平。形容人見義勇為。 | 宋·釋普濟《五燈會元·天寧卓禪師法嗣》:“育王被人推倒了,也還有路見不平,拔劍相為底么。” |
lái zōng qù lù來蹤去路 | 見“來蹤去跡”。 |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32回:“如今我竟要求你的大筆,把我的來蹤去路,實打實有一句說一句,給我說這么一篇。” |
lù jué rén xī路絕人稀 | 道路阻絕,人煙稀少。 | 元·無名氏《盆兒鬼》第三折:“眼見的路絕人稀,不由俺唬的魄散魂飛。” |
yī lù huò sè一路貨色 | 一路:同一類。貨色:貨物。比喻同一類丑貨。 | 郭澄清《大刀記》第七章:“叫我看,一進了他們這個大染缸,就全變成一路貨色了。” |
zhě yī sè lù赭衣塞路 | 穿囚服的人擠滿了道路。形容罪犯很多。 | 《漢書·刑法志》:“而奸邪并生,赭衣塞路。” |
kāi lù xiān fēng開路先鋒 | 原指軍隊中的先行分隊;他們要逢山開路、遇水搭橋;為后行的大部隊創造行軍作戰的條件。后泛指行動、事業的先行者、帶頭人。 | 清 文康《兒女英雄傳》第十卷:“你只把(彈弓)背在身上,一路雖然抵不得萬馬千軍,大約也算得一個開路的先鋒,保鏢的壯士。” |
guǎng kāi yán lù廣開言路 | 盡量創造使人們能充分發表意見的條件。 | 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來歷傳》:“朝廷廣開言事之路,故且一切假貸。” |
shú mén shú lù熟門熟路 | 熟悉門徑,了解情況,很有經驗。 | 清 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二回:“王孝廉是熟門熟路,管門的一向認得,立時請進,并不阻擋。” |
yī lù fēng qīng一路風清 | 形容安定升平的景象。 | 明·沈德符《野獲編·吏部·用違其才》:“沈里孝清直名臣,使其建牙內地,將見一路風清,乃使作陜西巡撫,助討寧夏。” |
féng shān kāi lù,yù shuǐ dié qiáo逢山開路,遇水迭橋 | 逢:遭逢,遇見;迭:一層加上一層。遇到山則打通道路,遇見水則架起橋梁。比喻不畏艱險,打通前進道路上的重重障礙。 | 元·關漢卿《哭存孝》第二折:“三千鴉兵為先鋒,逢山開路,遇水迭橋。” |
yī xīn yī lù一心一路 | 猶一心一意。 | 明·馮夢龍《掛枝兒·多心》:“初相交,指望你一心一路;到如今,眼面上做工夫。” |
yī lù shùn fēng一路順風 | 旅途平安(多用于祝人)。 | 清 俞萬春《蕩寇志》第122回:“更喜云陳兩處亦無動靜,一路順風無些毫打叉之事。” |
lù liǔ qiáng huā路柳墻花 | 路邊的柳,墻旁的花。比喻行為放蕩的女子。也指妓女。 | 元 王曄《水仙子 答》曲:“從來道水性難拿,從他赸過,由他演撒,終只是個路柳墻花。” |
xiāo láng mò lù蕭郎陌路 | 蕭郎:舊時泛指女子所愛戀的男子;陌路:過路人。比喻女子對原來愛戀的男子視若路人,不愿或不能接近。 | 唐·崔郊《贈婢詩》:“侯門一入深如海,從此蕭郎是路人。” |
bàn lù chū jiā半路出家 | 半路:路途走到一半;指成年以后;出家:離家去當和尚、尼姑。不是從小而是年歲大點才去當和尚、尼姑或道士的。泛指半路上才學著干某一行不是本行出身。 | 《京本通俗小說 錯斬崔寧》:“先前讀書,后來看看不濟,卻去改業做生意。便是半路上出家的一般。” |
lái lù bù míng來路不明 | 來歷未驗明。 | 明·蘭陵笑笑生《金瓶梅》第85回:“如今爹也沒了,大娘他養出個墓生兒來,莫不也是來路不明?” |
zǒu tóu méi lù走投沒路 | 沒路可走。比喻陷入絕境,沒有出路。 | 元 秦簡夫《東堂老》第三折:“你如今走投沒路。我和你去李家叔叔討口飯兒吃咱。” |
zhōng shēn ràng lù,bù wǎng bǎi bù終身讓路,不枉百步 | 枉:白白地,冤枉。一輩子給人讓路,也不會多走一百步冤枉路。比喻對人謙讓不會有什么損失。 | 《新唐書·朱敬則傳》:“敬則兄仁軌……嘗誨子弟曰:‘終身讓路,不枉百步;終身讓畔,不失一段。’” |
shān yáo lù yuǎn山遙路遠 | 形容路途遙遠。 | 元 陳以仁《存孝打虎》楔子:“避不的山遙路遠。” |
kāng zhuāng dà lù康莊大路 | 康莊:寬闊。寬闊平坦,四通八達的大路。比喻美好光明的前途。 | 茅盾《夜讀偶記》:“社會主義國家的強大繁榮,已經給世界人民指出了康莊大路。” |
lù jiàn bù píng,bá jiàn xiāng zhù路見不平,拔劍相助 | 在路上遇見不平的事,就挺身而出干涉,為受欺的一方打抱不平。形容人見義勇為。 | 明·洪楩《楊溫攔路虎傳》:“今見將軍,乃是我恩人,卻在此被劫,自當效力相助!路見不平,拔劍相助。” |
shān huí lù zhuǎn山回路轉 | 形容山勢環繞,山路曲折。 | 唐·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詩:“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 |
gēng zhě ràng pàn,xíng zhě ràng lù耕者讓畔,行者讓路 | 畔:田界。耕田的人把田界所占的地面讓給對方,走路的人讓開路給對方行走。形容禮讓已成為社會風氣。 | 《孔子家語·好生》:“入其境,則耕者讓畔,行者讓路。” |
qiáng huā lù cǎo墻花路草 | 見“墻花路柳”。 | 明·徐復祚《紅梨記·詩要》:“非執拗,那壁廂是墻花路草,怎比得日邊紅杏倚云高?”明·高濂《玉簪記·詞媾》:“如本是柔枝嫩條,休比做墻花路草。” |
cǐ lù bù tōng此路不通 | 指這種方法或途徑行不通。 | 周作人《我的復古的經驗》:“但也因此得到一個極大的利益,便是‘此路不通’的一個教訓。” |
yún ní shū lù云泥殊路 | 象天上的云和地上的泥那樣高下不同。比喻地位懸殊。 | 北魏·荀濟《贈陰梁州》:“云泥已殊路。” |
yǎn guān liù lù眼觀六路 | 眼睛因看到四面八方。形容機智靈活;遇事能多方觀察;全面了解。 | 明 許仲琳《封神演義》第53回:“為將之道,身臨戰場,務要眼觀四處,耳聽八方。” |
āi hóng mǎn lù哀鴻滿路 | 哀鴻:哀鳴的鴻雁,比喻災民。比喻到處都是流離失所、呻吟呼號的饑民。 | 清 洪昇《長生殿 收京》:“流離百室,哀鴻滿路悲戚。” |
dú wàn juàn shū,xíng wàn lǐ lù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 萬:指很多。形容學問淵博,見多識廣。 | 曹靖華《采得百花釀蜜后》:“古人說:‘凡操千曲而后曉聲,觀千劍而后識器。’最好有‘讀萬卷書’的書本知識和‘行萬里路’的生活知識。” |
tiān tái lù mí天臺路迷 | 天臺:山名,在今浙江省天臺縣北。原指誤入仙境而迷途。后用以形容前途茫茫,無路可走。 | 《太平御覽》卷九六七引《幽冥錄》:“剡縣劉晟,阮肇共入天臺山取谷皮,迷不得返。” |
yáng biāo fēn lù揚鑣分路 | 鑣:馬嚼子;揚鑣:驅馬向前。分路而行。指獨樹一幟,各行其是。 | 《隋書·高祖記》:“已詔使人,所在賑恤,揚鑣分路,將遍四海,必令為朕耳目。” |
xíng zhě ràng lù行者讓路 | 行走的人相互讓路。謂大家都謙遜有禮。 | 《孔子家語·好生》:“入其境,則耕者讓畔,行者讓路。” |
qián jìn wú lù,hòu tuì wú mén前進無路,后退無門 | 形容處境非常困難。 | 劉流《烈火金剛》第29回:“要是利用不好,那就是前進無路,后退無門,動不能動,轉不能轉,成為死地。” |
dào lù jí jí道路藉藉 | 藉藉:雜亂眾多的樣子。形容社會上紛紛互相傳告。 | 蔡東藩《民國通俗演義》第125回:“執事胸中方略,非局外人所能窺,而道路藉藉,或謂執事者將循政府之意,而從事于武力解決。” |
yǎn guān liù lù,ěr tīng bā fāng眼觀六路,耳聽八方 | 六路:指上、下、四方;八方:指東、南、西、北、東南、西南、西北、東北。形容人機智靈活,遇事能多方觀察分析。 | 清·石玉昆《續小五義》第三回:“魏真道爺可算得眼觀六路,耳聽八方,正與雷英動手。” |
jìn tuì lù qióng進退路窮 | 猶言進退無路。 | 《晉書·苻堅載記》:“丕進退路窮,乃謀于群僚。” |
shì ruò lù rén視若路人 | 看做路上遇到的陌生人。指與親人或熟人非常疏遠。 | 明 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第13卷:“漫然視若路人,甚而等之仇敵,敗壞彝倫,滅絕天理。” |
yán yǔ lù jué言語路絕 | 猶言言語道斷。 | |
tuì ràng xián lù退讓賢路 | 退讓:辭職的謙詞;賢路:賢才仕進路。辭官退隱,讓有才能的出來做事。 | 《史記 萬石張叔列傳》:“愿歸丞相侯印,乞骸骨歸,避賢者路。” |
xiān chén lù gé仙塵路隔 | 塵:塵世。上天和人世無路相通。比喻親友被隔絕,無法相會。 |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羅剎海市》:“仙塵路隔,不能相依。” |
dào lù yǐ mù道路以目 | 人們在路上相遇;只是相互看看;心里有怒怨;可什么話也不敢說。形容反動統治暴虐;社會上沒有言論自由。 | 《國語 周語上》:“王怒,得衛巫,使監謗者,以告,則殺之。國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
xiān fán lù gé仙凡路隔 | 上天和人世無路相通。比喻親友被隔絕,無法相會。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109回:“揉著眼睛,細想昨夜又不曾夢見,可是‘仙凡路隔’了。” |
rì mù lù yuǎn日暮路遠 | 同“日暮途遠”。 | 《尉繚子·兵教下》:“日暮路遠,還有挫氣;師老將貪,爭掠易敗。” |
sī mǎ zhāo zhī xīn,lù rén jiē zhī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 路人:路上的人,指所有的人。比喻人所共知的野心。 | 《三國志·魏書·高貴鄉公傳》斐松之注引《漢晉春秋》:“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 |
rén shēng lù bù shú人生路不熟 | 比喻初到一個地方各方面都很陌生。 |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第14卷:“欺他是個單身窮軍,人生路不熟,料沒有人曉得他來蹤去跡。” |
lù sǒu zhī yōu路叟之憂 | 指百姓的疾苦。 | 漢·劉向《說苑·敬慎》:“孔子行游,中路聞哭者聲,其音甚悲……見之,丘吾子也,擁鐮帶索而哭。孔子辟車而下問曰:‘夫子非有喪也,何哭之悲也?’丘吾子對曰:‘吾有三失。’孔子曰:‘原聞三失。’ |
zǒu huí tóu lù走回頭路 | 比喻倒退或按已經不合時宜的老規矩辦事。 | 錢鐘書《圍城》:“我鬼迷昏了頭,卻不過高松年的情面,吃了許多苦,還要半途而廢,走回頭路!” |
shì tóng lù rén視同路人 | 路人:過路人,指素不相識的人。看做路上遇到的陌生人。指與親人或熟人非常疏遠。 | |
chái láng sāi lù豺狼塞路 | 豺狼:兩種兇狠的野獸;塞:堵塞。比喻壞人當權。 | 《北史·隋本紀》:“一人失德,四海土崩,群盜蜂起,豺狼塞路,南巢遂往,流彘不歸。” |
jí bù zé lù急不擇路 | 急得來不及選擇道路地亂跑。形容非常緊迫。 | 清 蒲松齡《聊齋志異 張鴻漸》:“張是夜越莽穿榛,急不擇途;及明,困殆已極。” |
bì lù lán lǚ蓽路藍縷 | 藍縷:破衣服。坐著柴車,穿著破衣服,去開辟山林。形容創業的艱苦。 | 宋·司馬光《和王介甫巫山高》:“嗟嗟若敖、蚡冒,蓽路藍縷空辛勤。” |
kòu hūn wú lù叩閽無路 | 叩:敲。閽:宮門。無法敲到宮廷的門。形容百姓無處伸冤。亦作“叩閽無計”、“叩天無路”。 | 《明史·翟鳳翀傳》:“大臣造膝無從,小臣叩閽無路。” |
qí lù wáng yáng歧路亡羊 | 亡:丟失。在岔道上跑丟了羊。比喻人生道路復雜;掌握不好方向會誤入歧途;以致難以達到預期目的。 | 《列子 說符》:“大道以多歧亡羊,學者以多方喪生。” |
yī lù fú xīng一路福星 | 路:本為宋代的行政區域名,后指道路;福星:歲星。原指一個行政區域為民謀福的好長官。后用作祝人旅途平安的客套話。 | 清 范寅《越諺》上卷:“一路福星,又一路順風,送遠行語。” |
yuàn shēng zài lù怨聲載路 | 怨恨之聲充滿道路。形容不滿情緒十分普遍。 | 《舊唐書·張廷珪傳》:“州縣征輸,星火逼迫,或謀計靡所,或鬻賣以充,怨聲載路,私氣未洽。” |
xiá lù xiāng féng狹路相逢 | 在很窄的路上相遇;沒有地方可讓。后多用來指仇人相見;彼此都不肯輕易放過。 | 元 無名氏《爭報恩》:“不如做個計較,放了他回去,狹路相逢,安知沒有報恩之處?” |
shì rú mò lù視如陌路 | 見“視若路人”。 | 明·方汝浩《禪真逸史》第11回:“當今之世,面交者多,飲酒宴樂,情若同胞,利害相關,視如陌路。” |
qiáng huā lù liǔ墻花路柳 | 喻娼妓。 | 明·高明《二郎神·秋懷》套曲:“風流。恩情怎比,墻花路柳?記待月西廂,和你攜素手。” |
dào lù zhǐ mù道路指目 | 指目:手指而目視。道路上的人用手指著,用眼看著。形容事情十分明顯。 | 鄒韜奮《我們對于國事的態度和主張》:“迄今抗戰陣營中尚潛伏著若干妥協主和分子,道路指目,當非空穴來風。” |
xíng bù yóu xī zhōu lù行不由西州路 | 行:走路;西州:城名,在今南京。指懷念故人,悲悼亡友。 | 《晉書·謝安傳》:“安薨后,輟樂彌年,行不由西州路。” |
guǎng kāi xián lù廣開賢路 | 賢:有才德的人。指從多方開辟招納賢才的路徑。 | 元·宮大用《范張雞黍》第四折:“圣天子思求良輔,下弓旌廣開賢路。” |
yún ní yì lù云泥異路 | 像天上的云和地上的泥。比喻地位相差懸殊。 | 宋·陳亮《與辛幼安殿撰書》:“亮空閑沒可做時,每念臨安相聚之適,而一別遽如許,云泥異路又如許。 |
pái huí qí lù徘徊歧路 | 徘徊:在一個地方來回地走;歧路:岔路。在岔道口上來回地走。比喻猶豫不決。 | 唐 駱賓王《代李敬業討武曌檄》:“若或眷戀窮城,徘徊歧路。” |
ān zhái zhèng lù安宅正路 | 比喻仁義。謂以仁居心,以義行事。 | 《孟子·離婁上》:“仁,人之安宅也;義,人之正路也。曠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 |
lù yuǎn tiáo tiáo路遠迢迢 | 形容路途遙遠。 | 魯迅《彷徨 孤獨者》:“十三大人從寒石山路遠迢迢地上城來,問他可有存款,他一聲也不響。” |
yì lù méi huā驛路梅花 | 同“驛使梅花”。 | 唐·牟融《送范啟東還京》詩:“官橋楊柳和愁折,驛路梅花帶雪看。” |
bàn bàn lù lù半半路路 | 事物進行的過程中間。 | |
zǒu shēn wú lù走身無路 | 無路可走。比喻身陷絕境。 |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第22卷:“公子道:‘今走身無路,只得所天命,早晚是死,不得見你了。’” |
guǎng kāi mén lù廣開門路 | 指盡量想辦法開辟多種渠道。 | 鄧小平《關于經濟工作的幾點意見》:“要廣開門路,多想辦法,千方百計,解決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