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愁釋憒的成語故事
拼音xiāo chóu shì kuì
基本解釋指消除煩悶,愉快身心。
出處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xùn) 雜藝》:“彈棋亦近世雅戲,消愁釋憒,時(shí)可為之。”
暫未找到成語消愁釋憒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消愁釋憒)相關(guān)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愛不釋手 | 清 孫道乾《小螺庵病榻憶語》:“小暑日,王叔眉學(xué)博自武林歸,以娛園主人畫團(tuán)扇相贈(zèng)……兒起坐桃笙上,愛不釋手。” |
杯酒釋兵權(quán) | 宋太祖趙匡胤為了防止出現(xiàn)分裂割據(jù)的局面,加強(qiáng)中央集權(quán)統(tǒng)治,以高官厚祿為條件,解除將領(lǐng)們的兵權(quán)。 |
釋車下走 | 戰(zhàn)國·韓·韓非《韓非子·外儲(chǔ)說左上》:“行數(shù)百數(shù),以駒為不疾,奪轡代之;御可數(shù)百步,以馬為不進(jìn),盡釋車而走。” |
手不釋書 | 《北史·序傳·李義雄》:“義雄有識(shí)悟,勤學(xué),手不釋書。” |
月兒彎彎照九州,幾家歡樂幾家愁 | 《京本通俗小說·馮玉梅團(tuán)圓》:“月兒彎彎照九州,幾家歡樂幾家愁?幾家夫妻同羅帳,幾家飄散在他州?” |
窮愁潦倒 | 清·無名氏《都門竹枝詞·教官十首》:“盤費(fèi)全無怎去家,窮愁潦倒駐京華。” |
煙消云散 | 元 張養(yǎng)浩《天凈沙》曲:“煙消云散,一杯誰共歌歡。” |
書不釋手 | 《北史·牛弘傳》:“[牛弘]性寬厚,篤志于學(xué),雖職務(wù)繁雜,書不釋手。” |
淚眼愁眉 | 元·王實(shí)甫《西廂記》第四本第三折:“留戀你,別無意,見據(jù)鞍上馬,閣不住淚眼愁眉。” |
疑團(tuán)莫釋 | 清·許奉恩《里乘》第二卷:“微君言,疑團(tuán)莫釋!” |
香消玉殞 | 明 許仲琳《封神演義》第30回:“香消玉碎佳人絕,粉骨殘軀血染衣!” |
小道消息 | 巴金《探索集·小騙子》:“不用說,這些都是小道消息,不可靠。” |
債多不愁 | 蔡?hào)|藩《民國通俗演義》第115回:“但管目前,隨他如何進(jìn)行,總教借款有著,便好偷安旦夕,得過且過,債多不愁。” |
魄散魂消 | 元·張鳴善《普天樂·贈(zèng)妓》:“口兒甜,龐兒俏……引的人魄散魂消。” |
愁眉苦臉 | 清 吳敬梓《儒林外史》第47回:“成老爹氣的愁眉苦臉,只得自己走出去回那幾個(gè)鄉(xiāng)里人去了。” |
解兵釋甲 | 明·無名氏《伐晉興齊》第四折:“解兵釋甲,社稷寧謐,黎民樂業(yè)。” |
雨消云散 | 瞿秋白《赤都心史》八:“情愛呢?,可知,這甜情蜜意,禁不起——理性一閃,遲早是——雨消云散。” |
如釋重負(fù) | 《穀梁傳 昭公二十九年》:“昭公出奔,民如釋重負(fù)。” |
膽喪魂消 | 明·無名氏《精忠記·班師》:“雄威糾糾殺金酋,已教膽喪魂消,他棄甲潛逃,從此邊疆不再無憂。” |
多愁善感 | 茅盾《幻滅》二:“是同情于這個(gè)不相識(shí)的少婦呢,還是照例的女性的多愁善感,連她自己也不明白。” |
愁眉不展 | 唐 姚鵠《隨州獻(xiàn)李侍御》之二:“舊隱每懷空竟夕,愁眉不展幾經(jīng)春。” |
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 | 清 曹雪芹《紅樓夢(mèng)》第82回:“姑娘身上不大好,還得自己開解著些。身子是根本,俗語說的:‘留得青山在,依舊有柴燒。’” |
消息靈通 | 周立波《暴風(fēng)驟雨》第一部:“就是屯子里消息靈通、心眼挺多的韓家大院的韓老六,也不太清楚。” |
新愁舊恨 | 唐·韓偓《三月》詩:“新愁舊恨真無奈,須就鄰家甕底眠。” |
心凝形釋 | 《列子·黃帝》:“心凝形釋,骨肉都融。” |
魄消魂散 | 清·曹雪芹《紅樓夢(mèng)》第32回:“襲人聽了這話,嚇得魄消魂散,只叫‘神天菩薩,坑死我了!’” |
釋生取義 | \"\"\"《三國志 魏志 齊王芳傳達(dá)室》:“[郭修]于廣坐之中手刃擊袆,勇過聶政,功逾介子,可謂殺身成仁,釋生取義者矣。”\"\"\" |
消損白日 | 南朝·宋·范曄《后漢書·王符傳》:“坐食嘉谷,消損白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