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欣向榮的成語故事
拼音xīn xīn xiàng róng
基本解釋形容草木長得茂盛。比喻事業蓬勃發展;興旺昌盛。榮:茂盛。
出處晉 陶潛《歸去來辭》:“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
暫未找到成語欣欣向榮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欣欣向榮)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暈頭轉向 | 周而復《上海的早晨》第三部:“巧珠奶奶聽得暈頭轉向。完全出乎他的意料,兒子居然變了,而且變得這么快!” |
人心歸向 | 《晉書·熊遠傳》:“人心所歸,惟道與義。” |
女生外向 | 東漢·班固《白虎通·封公侯》:“男生內向,有留家之義;女生外向,有從夫之義。” |
繁榮富強 | 峻青《壯志錄》:“我們的祖國,更加繁榮富強。” |
改惡向善 | 明·無名氏《齊天大圣》第四折:“尊上帝好生之德,再休題妄想貪嗔,從今改惡向善,朝上帝禮拜三清。” |
夫榮妻貴 | 《儀禮 喪服》:“夫尊于朝,妻貴于室矣。” |
反戈相向 | 《尚書·武成》:“前徙倒戈,攻于后以北。” |
不知去向 | 明 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一回:“宣王問曰:‘如今紅衣小兒何在?’答曰:‘自教歌之后,不知去向。’” |
夫貴妻榮 | 唐·唐正辭《太子賓客趙夫人夏侯氏墓志》:“魚軒象服,夫貴妻榮。” |
恩榮并濟 |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六十五回:“限之以爵,爵加則知榮,恩榮并濟,上下有節,為治之道,于斯著矣。” |
向若而嘆 | 先秦 莊周《莊子 秋水》:“至于北海,東面而視,不見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嘆曰:‘……今我睹子之難窮也,吾非至于子之門則殆矣。’” |
所向無敵 | 三國 蜀 諸葛亮《心書》:“善將者,因天之時,就地之勢,依人之利,則所向無敵,所擊者萬全矣。” |
媚外求榮 | 清·吳趼人《痛史》第19回:“這是媚外求榮的結局,表過不提。” |
榮辱與共 | 余秋雨《霜冷長河·關于友情》:“很多被告和原告都是朋友,而且一度還稱得上是生死莫逆、榮辱與共的朋友。” |
怒從心頭起,惡向膽邊生 | 《五代史平話》:“朱溫未聽得萬事俱休,才聽得后,怒從心上起,惡向膽邊生。” |
榮華富貴 | 宋 沈作喆《寓簡》:“一涉世俗,雖榮華富貴中,無一切如意事。” |
榮宗耀祖 | 清 吳敬梓《儒林外史》第一回:“做官怕不是榮宗耀祖的事,我看見這些做官的都不見有甚好收場。” |
歡欣鼓舞 | 宋 蘇軾《上知府王龍圖書》:“自公始至,釋其重荷……是故莫不歡欣鼓舞之至。” |
欣喜若狂 | 唐 杜甫《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 |
安富尊榮 | 先秦 孟軻《孟子 盡心上》:“君子居是國也,其君用之,則安富尊榮;其子弟從之,則孝悌忠信。” |
繁榮昌盛 | 毛澤東《中國人民站起來了》:“為什么不能在勝利以后建設一個繁榮昌盛的國家呢?” |
耀祖榮宗 | 元 石君寶《曲江池》第四折:“今幸得一舉登科,榮宗耀祖。” |
鼓舞歡欣 | 《兒女英雄傳》第二一回:“一個個鼓舞歡欣,出門上馬而去。” |
遁世遺榮 | 晉·慧遠《答何鎮南書》:“是故遁世遺榮,反俗而動。” |
欣欣自得 | 明·馮夢龍《醒世恒言》第36卷:“朱源在燈下細觀其貌,比前倍加美麗,欣欣自得,道聲:‘娘子請坐。’” |
榮古陋今 | 清·趙翼《甌北詩話·查初白詩》:“不知詩有真本領,未可以榮古陋今之見。” |
衣錦榮歸 | 元 石德玉《秋胡戲妻》第三折:“如今衣錦榮歸,見母親走一遭去。” |
榮辱得失 | 明·洪應明《菜根譚》:“此身常放在閑處,榮辱得失誰能差遣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