峭壁懸崖的成語故事
拼音qiào bì xuán yá
基本解釋峭壁:陡直的山崖;懸崖:高懸的山崖。形容山勢險峻。
出處明·郭勛《英烈傳》第17回:“陡絕的是峭壁懸崖,逶迤的是巖流澗脈。”
暫未找到成語峭壁懸崖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峭壁懸崖)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日月合壁 | 《漢書·律歷志上》:“日月如合壁,五星如連珠。” |
坐薪懸膽 | 《金史 術虎筠壽傳》:“中都食盡,遠棄廟社,陛下當坐薪懸膽之日,奈何以球鞠細物動搖民間。” |
懸而未決 | 孫中山《救國之急務》:“已將一切問題決定,惟有如何處置國會一層,懸而未決。” |
鑿壁借光 | 晉·葛洪《西京雜記》第二卷:“匡衡字稚圭,勤學而無燭,鄰舍有燭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書映光而讀之。” |
倒懸之危 | 《孟子 公孫丑上》:“當今之時,萬乘之國,行仁政,民之悅之,如解倒懸也。 |
懸崖勒馬 | 元 鄭德輝《智勇定齊》:“呀,你如今船到江心補漏遲,抵多少臨崖勒馬才收騎。” |
飛檐走壁 | 清 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26回:“這個人本來是一個飛檐走壁的賊。” |
室徒四壁 | 《魏書·陽固傳》:“居官清潔,家無余財,終歿之日,室徒四壁,無以供喪,親故為其棺斂焉。” |
懸石程書 | 《史記·秦始皇本紀》:“天下之事無小大皆決于上,上至以衡石量書,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 |
作壁上觀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項羽本紀》:“及楚擊秦,諸將皆從壁上觀。” |
春寒料峭 | 宋 釋普濟《五燈會元》第19卷:“春寒料峭,凍殺年少。” |
倒懸之急 | 先秦 孟軻《孟子 公孫丑上》:“當今之世,萬乘之國行仁政,民之悅之,如解倒懸也。” |
鑿壁偷光 | 晉 葛洪《西京雜記》第二卷:“匡衡字稚圭,勤學而無燭,鄰舍有燭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書映光而讀之。” |
半壁江山 | 清 蔣士銓《冬青樹 提綱》:“半壁江山,比五季朝廷尤小。” |
料峭春寒 | 宋·釋普濟《五燈會元》卷十九:“春寒料峭,凍殺年少。” |
隔壁聽話 | 明·唐順之《答王遵巖書》:“蓋非特文章氣節平生所劼力而事者,既于真性不切及所聞于經書師友與意見之所窺測,而自以為道者,亦竟如隔壁聽話,全無交涉。” |
談若懸河 | 《司勘集》:“加以談若懸河,識同藻鑒,車騎填門,履綦沓座,狎梵侶以玄深,結勝流而觴詠。” |
破壁飛去 | 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卷七:“金陵安樂寺四白龍不點眼睛,每云:‘點睛即飛去。’人以為妄誕,因請點之。須臾,雷電破壁,兩龍乘云騰去上天,二龍未點眼者見在。” |
心懸兩地 | 清·唐蕓洲《七劍十三俠》第103回:“怎奈此時是驚弓之鳥,又是心懸兩地,記念著前山池大鬢,不知勝負如何。” |
倒懸之苦 | 《元史 外夷傳》:“群生愁嘆,四民廢業,貧者棄子以偷生,富者鬻產而應役,倒懸之苦,日甚一日。” |
壁間蛇影 | 明 唐順之《答王龍溪郎中書》:“若于此處稍參不破,則昔人所謂壁間蛇影,足以生疑而致病。” |
懸心吊膽 | 明 許仲琳《封神演義》第23回:“又恐你在深山窮谷被虎狼所傷,使為娘的懸心吊膽,廢寢忘食。” |
倒懸之患 | 晉·陳壽《三國志·吳志·全琮傳》:“而士大夫方有倒懸之患。” |
家徒四壁 | 東漢 班固《漢書 司馬相如傳》:“文君夜亡奔相如,相如與馳歸成都,家居徒四壁立。” |
口若懸河 | 南朝 宋 劉義慶《世說新語 賞譽》:“郭子玄語議如懸河瀉水,注而不竭。” |
懸崖峭壁 | 唐 劉長卿《望龍山懷道士許法棱》:“懸崖絕壁幾千丈,綠蘿裊裊不可攀。” |
命若懸絲 | 明 羅貫中《三國演義》第36回:“吾今命若懸絲,專望救援。” |
壁壘森嚴 | 明 于麟《清夜鐘》:“臨淮方出將,壁壘氣森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