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鉛握槧的成語故事
拼音huái qiān wò qiàn
基本解釋見“懷鉛提槧”。
出處唐·劉知畿《史通·采撰》:“自古探穴藏山之士,懷鉛握槧之客,何嘗不征求異說,采摭群言,然后能成一家,傳諸不朽。”
暫未找到成語懷鉛握槧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懷鉛握槧)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坐懷不亂 | 明 蘭陵笑笑生《金瓶梅詞話》第56回:“人人都說他無行,其實水秀才原是坐懷不亂的。” |
十月懷胎 | 毛澤東《反對本本主義》:“調查就像‘十月懷胎’,解決問題就像‘一朝分娩’。調查就是解決問題。” |
關懷備至 | 劉白羽《海天集 偉大創業者》:“總理對人總是關懷備至,體貼入微。” |
心懷鬼胎 | 明 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誰知素梅心懷鬼胎,只是長吁短嘆,好生愁悶,默默歸房去了。” |
胸懷大志 |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二十一回:“夫英雄者,胸懷大志,腹有良謀,有包藏宇宙之機,吞吐天地之志者也。” |
畏威懷德 | 《國語 晉語八》:“民畏其威,而懷其德,莫能勿從。” |
身懷六甲 | 《隋書·經籍志三》載有《六甲貫胎書》 |
匹夫無罪,懷璧其罪 | 春秋·魯·左丘明《左傳·桓公十年》:“匹夫無罪,懷璧其罪。” |
耿耿于懷 | 宋 文天祥《賀前人正》:“心繞賀星,遙指于軫中,拳拳公壽,雪立于門外,耿耿于懷。” |
懷著鬼胎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五回:“這劉太公懷著鬼胎,莊家們都捏著兩把汗。” |
觸目傷懷 | 朱自清《背影》:“那知老境卻如此頹唐!他觸目傷懷,自然不能自己。” |
懷真抱素 | 《宋書·孝武帝紀》:“其有懷真抱素,志行清白,恬退自守,不交當世,或識通古今,才經軍國,奉公廉直,高譽在民,具以名奏。” |
感恩懷德 | 《三國志·魏志·齊王芳傳》“勇過聶政,功逾介子,可謂殺身成仁,釋生取義者矣”南朝·宋·裴松之注:“古之舍生取義者,必有理存焉,或感恩懷德,投命無悔,或利害有機,奮發以應會,詔所稱聶政、介子是也。” |
懷金拖紫 | 晉·陸機《謝平原內史表》:“復得扶老攜幼,生出獄戶,懷金拖紫,退就散輩。” |
懷材抱器 | 唐·封演《封氏聞見錄·匭使》:“東曰延恩匭,懷材抱器,希于聞達者投之。” |
一沐三握發 | 漢·王充《論衡·書解》:“周公一沐三握發,為周攻法制而周道不弊。” |
耿耿在懷 | 郭沫若《題畫記》:“在日本時我也曾替他題過畫,當時是更加沒有把握,記得有一張《瞿塘圖》,我題的特別拙劣,至今猶耿耿在懷。” |
懷璧其罪 | 左丘明《左傳 桓公十年》:“匹夫無罪,懷璧其罪。” |
懷觚握槧 | 清·龔自珍《<阮尚書年譜>第一序》:“海內之士,懷觚握槧之倫,介景者鏘軍,祝延者漎萃。” |
吐哺握發 | 西漢 韓嬰《韓詩外傳》第三卷:“吾一沐三握發,一飯三吐哺,猶恐失天下之士。” |
冬寒抱冰,夏熱握火 | 《吳越春秋·勾踐歸國外傳》:“越王念復吳,仇非上旦也。苦身勞心,夜以繼日。……冬常抱冰,夏還握火。” |
襟懷坦白 | 清 陳文述《放牛行同前韻》:“董君性仁慈,襟懷亦坦白。” |
駑馬鉛刀 | 《后漢書·隗囂傳》:“昔文王三分,猶服事殷。但駑馬鉛刀,不可強扶。” |
握霧拏云 | 元·無名氏《連環記》第一折:“這其間多虧了張子房說地談天口,韓元帥握霧拏云手。” |
握瑜懷玉 | 《南史·劉虬傳》:“是以握瑜懷玉之士,瞻鄭邦而知退,章甫翠履之人,望閩鄉而嘆息。” |
懷銀紆紫 | 漢·王充《論衡·命祿》:“懷銀紆紫,未必稷契之才。積金累玉,未必陶朱之智。” |
滿懷信心 | 曲波《林海雪原》:“戰士們滿懷信心地要走這條三關道。” |
寬懷大度 | 郭澄清《大刀記》第五章:“他怎能不對主子的‘寬懷大度’感激涕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