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株緣木的成語故事
拼音shǒu zhū yuán mù
基本解釋比喻不根據實際情況而去做根本不可能做到的事。
出處明·馬中錫《中山狼傳》:“乃區區循大道以求之,不幾于守株椽木乎?”
暫未找到成語守株緣木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守株緣木)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因循守舊 | 東漢 班固《漢書 循吏傳序》:“光因循守職,無所改作。” |
墨守成規 | 清 黃宗羲《錢退山詩文序》:“如鐘嶸之《詩品》,辨體明宗,固朱嘗墨守以為準的也。” |
草木知威 | 《新唐書 張萬福傳》:“朕謂江淮木草亦知爾威名。” |
草衣木食 | 元 關漢卿《望江亭》第一折:“這出家無過草衣木食,熬枯受淡。” |
木本水源 | 先秦 左丘明《左傳 昭公九年》:“我在伯父,猶衣服之有冠冕,木水之有本原,民人之有謀主也。” |
一錢太守 | 清·李漁《無聲戲》第二回:“成都有個知府,做官極其清正,有一錢太守之名。” |
故家喬木 | 《儒林外史》第四回:“余大先生道:‘自古說:“故家喬木。”果然不差。就如尊府這燈,我縣里沒不第二副。’” |
緣慳分淺 | 明·西湖漁隱主人《歡喜冤家》第22回:“緣慳分淺,不獲再睹豐儀。” |
繩鋸木斷 | 宋 羅大經《鶴林玉露》第十卷:“一日一錢,千日一千,繩鋸木斷,水滴石穿。” |
土木形骸 | 《晉書 嵇康傳》:“身長七尺八寸,美詞氣,有風儀,而土木形骸,不自藻飾。” |
閉關自守 | 東漢 班固《漢書 王莽傳》:“閉門自守,又坐鄰伍鑄錢挾銅,奸吏因以愁民。” |
鉆木取火 | 唐·慧能《壇經·疑問品》:“若能鉆木取火,淤泥定生紅蓮。” |
香火姻緣 | 《北史·陸法和傳》:“法和是求佛之人,尚不希釋梵天王坐處,豈規王位?但于空王佛所,與主上有香火因緣,且主上應有報至,故救援耳。” |
金口木舌 | 漢 揚雄《法言 學行》:“天之道不在仲尼乎?仲尼駕說者也;不在茲儒乎?如將復駕其所說,則莫若使諸儒金口而木舌。” |
麻木不仁 | 清 文康《兒女英雄傳》第27回:“天下作女孩兒的,除了那班天日不懂麻木不仁的姑娘外,是個女兒便有個女兒情態。” |
喬太守亂點鴛鴦譜 | 明·馮夢龍《醒世恒言》第八卷:“今日聽在下說一樁意外姻緣的故事,喚做‘喬太守亂點鴛鴦譜’。” |
有緣千里來相會,無緣對面不相逢 | 宋·無名氏《張協狀元》第14出:“有緣千里能相會,無緣對面不相逢。” |
寒木春華 |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文章》:“劉應之曰:‘既有寒木,又發春華,何如也?’” |
天緣湊合 | 元·石子章《竹塢聽琴》第四折:“這婚姻是天緣湊合。” |
朽木死灰 | 元 石德玉《曲江池》第四折:“小官已為朽木死灰,若非你拯救吹噓,安能到此。” |
熬更守夜 | 《人民文學》1977年第1期:“總理經常熬更守夜,廢寢忘食地工作。” |
泥塑木雕 | 元 無名氏《冤家債主》第四折:“城隍也是泥塑木雕的,有甚么靈感在那里。” |
人非草木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十七回:“眾人道:‘上復觀察,小人們人非草木,豈不省的?’” |
擇木而棲 |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14回:“豈不聞良禽擇木而棲,賢臣擇主而事。” |
枯木逢春 | 宋 釋道原《景德傳燈錄 卷二十三 唐州大乘山和尚》:“問:‘枯樹逢春時如何?’師曰:‘世間希有。’” |
抱殘守缺 | 東漢 劉歆《移書讓太常博士》:“猶欲抱殘守缺,挾恐見破之私意,而亡(無)從善服義之公心。” |
浮石沉木 | 漢·陸賈《新語·辨惑》:“夫眾口之毀譽,浮石沉木,群邪所抑,以直為曲。” |
木落歸本 | 東漢·班固《漢書·翼奉傳》:“安樂奸邪,辰未主之。”顏師古注引三國·魏·孟康曰:“翼氏《風角》曰:‘木落歸本,水流歸末’,故木利在亥,水利在辰,盛衰各得其所,故東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