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關系,只列出前 100 個才的成語
成語 | 解釋 | 出處 |
---|---|---|
zhēn cái shí xué真才實學 | 真正的才華和學識。實:真。 | 宋 王十朋《梅溪王忠公文集》第23卷:“知其所得必真才實學。” |
dāng shì cái dù當世才度 | 當世:當代,現世。才:才華。度:氣度。當代具有才華氣度的人。亦作“當世才具”。 | 晉·陳壽《三國志·魏志·曹肇傳》:“肇有當世才度,為散騎常侍、屯騎校尉。” |
shì cái jīn jǐ恃才矜己 | 恃:依靠,憑借;矜:自以為賢能。自恃才能,驕矜自負 | 《隋書·煬帝紀下》:“恃才矜己,傲狠明德,內懷險躁,外掩其過。” |
tì tǎng zhī cái倜儻之才 | 倜儻:卓異;才:學問和才能。卓越特出的才能。 | 五代·王定保《唐摭言·散序進士》:“其負倜儻之才,變通之術。” |
cái mào jù quán才貌俱全 | 俱:全,都。既有才學,容貌又美。亦作“才貌兼全”、“才貌雙絕”、“才貌雙全”、“才貌兩全”。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十四回:“那寶玉素聞北靜王的賢德,且才貌俱全,風流跌宕,不為官俗國體所縛,每思相會,只是父親拘束,不克如愿。今見反來叫他,自是喜歡。” |
mái mò rén cái埋沒人才 | 不重視有才能的人,讓其不能發揮作用。 | 清·李汝珍《鏡花緣》第34回:“如此佳人,當日把他誤作男裝,若非孤家看出,豈非埋沒人才。” |
cháng cái guǎng dù長才廣度 | 指才能出眾器量宏大的人。 | 三國 魏 嵇康《與山巨源絕交書》:“然使長才廣度,無所不淹,而能不營,乃可貴耳。” |
cái wàng gāo yǎ才望高雅 | 形容人富有才學,享有很高的聲望,不同流俗。 | 《舊唐書 陸象先傳》:“陸景初才望高雅,非常所及。” |
cái gāo shí yuǎn才高識遠 | 才能超眾,見識深遠。 | 宋·強至《祠部集·送王賓玉》:“志節慷慨忠義俱,才高識遠器有余。” |
gài shì zhī cái蓋世之才 | 蓋世:壓倒當世,超出世上所有的;才:才能。形容超出當代、無與倫比的才能。 | 宋·蘇軾《留侯論》:“子房以蓋世之才,不為伊尹、太公之謀,而特出于荊軻、聶政之計,以僥幸于不死,此圯上老人所為深惜者也。” |
yī biǎo rén cái一表人才 | 形容人的相貌;儀表都很出色。 | 元 關漢卿《望江亭》第一折:“夫人,放著你這一表人物,怕沒有中意的丈夫嫁一個么!” |
suí cái qì shǐ隨才器使 | 根據長處,安排適當的工作。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71回:“或奔馳,或偷騙,各有偏長,真是隨才器使。” |
huái cái bào dé懷才抱德 | 抱:胸懷。既有才學,又有德行。 | 元·關漢卿《陳母教子》楔子:“怕有那山間林下,隱跡埋名,懷才抱德。” |
niàn jiù lián cái念舊憐才 | 舊:老交誼;憐:憐愛。思念舊誼,愛惜賢才。 | 清·袁枚《小倉山房尺牘》第156首:“方知大君子之念舊憐才,迥出尋常萬萬。” |
jīng cái fēng yì驚才風逸 | 指驚人的才華像風飄逸。 | 南朝 梁 劉勰《文心雕龍 辨騷》:“不有屈原,豈見《離騷》!驚才風逸,壯志煙高。” |
bǎi lǐ zhī cái百里之才 | 百里:方圓百里之地;才:才能。指能治理方圓百里地區的人才。 | 明 羅貫中《三國演義》第57回:“龐士元非百里之才。” |
cái jiān wén wǔ才兼文武 | 指人具有文武兩方面的才能。 | 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盧植傳》:“熹平四年,九江蠻反,四府選植才兼文武,拜九江太守,蠻寇賓服。” |
yī jiè zhī cái一介之才 | 微小的才能。 | 《后漢書·杜詩傳》:“臣詩伏自惟忖,本以史吏一介之才,遭陛下創制大業,賢俊在外,空乏之間,超受大恩。”《文選·陸倕〈石闕銘序〉》:“興建庠序,啟設郊丘,一介之才必記,天文之典咸秩。”呂向注:“一介,謂小才也。” |
cái wàng jiān lóng才望兼隆 | 才:才學;望:聲望,名望;隆:高。才能和威望都很高。 |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75回:“今卿亦須薦一才望兼隆者,代卿為妙。” |
shí duō cái guǎng識多才廣 | 識:知識,見識。具有廣博的知識和多方面的才能。 |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55回:“他是晉國勛臣,識多才廣。” |
xióng cái dà lüè雄才大略 | 非常杰出的才智和謀略。才:才能;略:計謀。 | 東漢 班固《漢書 武帝紀贊》:“如武帝之雄材大略,不改文景之恭儉以濟斯民,雖《詩》《書》所稱何有加焉!” |
dà cái pán pán大才盤盤 | 盤盤:形容大的樣子。指有大才干的人。 | 南朝 宋 劉義慶《世說新語 賞譽下》劉孝標注引《續晉陽秋》:“大才盤盤謝家安。 |
hóng cái dà lüè宏才大略 | 杰出的才能和謀略。 | 宋 蘇洵《上皇帝書》:“若其宏才大略,不樂于小官而無聞焉者,使兩制得以非常舉之。” |
yán cái shòu zhí沿才受職 | 根據人的才能授以相稱的職務。 | 南朝·齊·王融《永明十一年策秀才文》:“必待天爵具修,人紀咸事,然后沿才受職,揆務分司。”。受,一本作“授”。 |
zhì dà cái duǎn志大才短 | 志:抱負。指人志向大而才能不夠 |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識鑒》:“伯仁為人,志大而才短。” |
xué fù cái gāo學富才高 | 學識淵博;才能高強。 | 明 朱之瑜《答安東守約問三十四條》:“不能作文,雖學富五車,忠如比干,孝如伯奇、曾參,亦冥冥沒沒而已!” |
cái mào liǎng quán才貌兩全 | 才學相貌都好。同“才貌雙全”。 | 元 白樸《墻頭馬上》第一折:“七歲草字如云,十歲吟詩應口,才貌兩全,京師人每呼少俊。” |
gāo cái jí zú高才疾足 | 同“高才捷足”。 | 宋·陳杰《金石客》詩:“高才疾足長嘆息,御卿無權挽無力。” |
cái shū dé bó才疏德薄 | 才識疏淺,德行不高。常用作自謙之詞。 | 元 無名氏《東籬賞菊》第三折:“小生才疏學薄,敢勞大人下降,真乃蓬蓽生輝也。” |
cái shū xué qiǎn才疏學淺 | 才:才能;疏:空虛;淺薄。才能不高;學問不深。 | 元 柯丹邱《荊釵記 合巹》:“欲步蟾宮,奈才疏學淺,未得蜚沖。” |
qī bù qí cái七步奇才 | 有七步成詩的才能。比喻人有才氣,文思敏捷。 | 清·程允升《幼學故事瓊林·文事》:“七步奇才,羨天才之敏捷。” |
chāo shì zhī cái超世之才 | 有超越世人的才能,宋·蘇拭《晁錯論》:“古之大事者,不唯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 | 宋·蘇拭《晁錯論》:“古之大事者,不唯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 |
zhì guǎng cái shū志廣才疏 | 猶志大才疏。 | 宋·李綱《奏陳利害札子》:“今浚之罪乃在于志廣才疏,力小任重,不能諮諏良策,而專于自用。” |
lì bó cái shū力薄才疏 | 薄:輕微;疏:粗疏。力量和才能都很有限。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41回:“初世為人,便要結識天下好漢,奈緣力薄才疏,不能接待,以遂平生之愿。” |
fù cái shǐ qì負才使氣 | 見“負才任氣”。 | 《北史·薛憕傳》:“常郁郁不得志,每在人間,輒陵架勝達,負才使氣,未嘗趨世祿之門。” |
duō yì duō cái多藝多才 | 見“多才多藝”。 | 《南史·梁紀下·敬帝》:“高祖固天攸縱,聰明稽古,道亞生知,學為博物,允文允武,多藝多才。” |
bā dǒu zhī cái八斗之才 | 八斗:指量多;才:才華。舊時比喻人才學豐富;詩文多而華美。 | 唐 李商隱《可嘆》詩:“宓妃愁坐芝田館,用盡陳王八斗才。” |
kuàng shì qí cái曠世奇才 | 曠世:當代沒有能相比的。指當代少見的奇才。 | 明 屠隆《彩毫記 祖餞都門》:“李公曠世奇才,正宜匡扶社稷。” |
cái yì zhuó jué才藝卓絕 | 才:才能;藝:技藝;卓絕:無可比擬。才能技藝高超無比。 | 漢·桓譚《新論·思慎》:“人雖才藝卓絕,不能悖理成行,逆人道也。” |
cái mào shuāng quán才貌雙全 | 形容人的才學高;容貌姣美。 | 明 洪楩《清平山堂話本 風月瑞仙亭》:“孩兒見他文章絕代,才貌雙全,必有榮華之日,因此上嫁了他。” |
cái shū yì guǎng才疏意廣 | 疏:粗疏;廣:廣大。才干有限而抱負很大。 | 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孔融傳》:“融負其高氣,志在靖難,而才疏意廣,迄無成功。” |
shì cái fàng kuàng恃才放曠 | 倚仗著自己的才能而無拘無束 |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72回:“楊修為人恃才放曠,數犯曹操之忌。” |
xué yōu cái shàn學優才贍 | 贍:充裕。學問好,又富有才氣。 | 《元史·李冶傳》:“素聞仁卿學優才贍,潛德不耀,久欲一見,其勿他辭。” |
gāo cái jué xué高才絕學 | ①猶言才學高超。②指才學高超的人。 | 宋·蘇軾《續歐陽子〈朋黨論〉》:“唐柳宗元、劉禹錫使不陷叔文之黨,其高才絕學,亦足以為唐名臣矣。” |
fēng liú cái zǐ風流才子 | 風度瀟灑,才學出眾的人。 | 唐 元稹《鶯鶯傳》:“清潤潘郎玉不如,中庭蕙草雪消初。風流才子多春思,腸斷蕭娘一紙書。” |
dé báo cái xiān德薄才鮮 | 自謙道德修養不足,才能薄弱。 | |
zhì dà cái shū志大才疏 | 志:抱負;疏:粗疏;薄弱。志向遠大;才能不足。 | 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孔融傳》:“融負其高氣,志在靖難,而才疏意廣,迄無成功。” |
liàng cái lù yòng量才錄用 | 量:估量;衡量;錄用:收錄任用。根據不同的才能相應地安排適當的工作。 | 宋 蘇軾《上神宗皇帝書》:“凡所擘劃利害,不問何人,小則隨事酬勞,大則量才錄用。” |
gāo cái yuǎn shí高才遠識 | 才能高超,見識深遠。 | 《三國志·魏志·和洽傳》“清醇有鑒識”裴松之注引三國·魏·周斐《汝南先賢傳》:“召陵謝子微,高才遠識。” |
dé bó cái shū德薄才疏 | 薄:淺;疏:空虛。品行和才能都很差。常作謙辭。 | 明 施耐庵《水滸傳》第六十八回:“小弟德疏才薄,怎敢承當此位!若得居末,尚自過分。 |
duó jǐn cái奪錦才 | 奪錦:奪錦袍。爭奪錦袍的才華。形容才華超群,后來居上。 | 《新唐書·宋之問傳》:“之問俄傾獻,后覽之嗟賞,更奪錦袍以賜。” |
fù dì jīn cái負地矜才 | 謂以其才能、出身而自負驕矜。 | 《南史·蔡凝傳》:“他日,后主謂吏部尚書蔡徵曰:‘蔡凝負地矜才,無所用也。’” |
jīn cái shǐ qì矜才使氣 | 矜:自夸;自負;使氣:意氣用事。以才華自負;意氣用事;盛氣凌人。 | 清 昭槤《嘯亭雜錄 黃雅林》:“先生學問淵博,矜才使氣,醫卜藝術之書,無不周覽。” |
dà cái cuī pán大才榱盤 | 同“大才盤盤”。 | |
rén cái chū zhòng人才出眾 | 人品才能超出眾人。 | 明 馮夢龍《喻世明言》卷十二:“年二十五歲,豐姿灑落,人才出眾,琴棋書畫,無所不通。” |
cái jìn cí qióng才盡詞窮 | 詞:文詞;窮:盡。才學用盡,言詞枯竭。形容學識淺薄。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17回:“眾人不知其意,只當他受了半日折磨,精神耗散,才盡詞窮了。” |
cái dà nán yòng才大難用 | 見“材大難用”。 | 《書言故事·花木類》:“有才不遇,曰才大難用。” |
fù cái ào wù負才傲物 | 謂依恃才學,驕傲而看不起旁人。 | 清·許洽《眉叟年譜·康熙五十八年》:“王鳳池彥章殂于龍游官署,貌癯猥瑣;陳思洛殂于湖廣學院署;張自服于徽州館,皆負才傲物者也。” |
zhì qióng cái jìn智窮才盡 | 智能與才能已經窮盡。 | |
cái gāo bā dǒu才高八斗 | 才:文才。形容人文才很高。 | 明 陳汝元《金蓮記 偕計》:“不佞姓蘇,名軾,字子瞻,眉州眉山人也。學富五車,才高八斗。” |
yì qún zhī cái逸群之才 | 擁有超過眾人的才能。 | 漢·徐幹《中論·虛道》:“故君子常虛其心志,恭其容貌,不以逸群之才,加乎眾人之上。” |
gāo cái zhuó shí高才卓識 | 見“高才遠識”。 | 《隋唐演義》第七六回:“[上官昭容]果是高才卓識,即沈宋二人,尚且服其公明,何況臣等。” |
luò yáng cái zǐ洛陽才子 | 本指西漢賈誼。泛指有文學才華的人。 | 晉 潘岳《西征賦》:“終童山東之英妙,賈生洛陽之才子。” |
lù jǐ yáng cái露己揚才 | 見“露才揚己”。 | 宋·蘇舜欽《投匭疏》:“若出而求陛下之試,是其人非高蹈者,則皆露己揚才,干時謁進者也。” |
rén jìn qí cái人盡其才 | 充分發揮每一個人的才能。盡:全部用出。 | 西漢 劉安《淮南子 兵略訓》:“若乃人盡其才,悉用其力,以少勝眾者。” |
yáng jǐ lù cái揚己露才 | 露:顯露;揚:表現。顯露自己的才能。也比喻炫耀才能,表現自己。 | 漢 班固《離騷序》:“今若屈原,露才揚己,競乎危國群小之間,以離讒賊。” |
qí cái yì néng奇才異能 | 奇:少見的;異:特別的。指特殊的才智和能力。 | 唐 吳兢《貞觀政要 擇宮》:“臣愚豈敢不盡情,但今未見有奇才異能。” |
yǐ mǎ cháng cái倚馬長才 | 倚:靠著。比喻才思敏捷,文章寫得快。 | 蔡東藩《民國通俗演義》第67回:“兩人不來多嘴,全憑那斫輪老手徐世昌,及倚馬長才王式通,悉心研究……” |
yù chǐ liáng cái玉尺量才 | 玉尺:玉制的尺,舊時比喻選拔人才和評價詩文的標準。用恰當的標準來衡量人才和詩文。 | 唐·李白《上清寶鼎》詩:“仙人持玉尺,度君多少才;玉尺不可盡,君才無時休。” |
lù cái yáng jǐ露才揚己 | 顯露自己的才能。也比喻炫耀才能,表現自己。 | 漢 班固《<離騷>序》:“今若屈原,露才揚己,競乎危國群小之間,以離讒賊。” |
xiù cái bù chū mén,quán zhī tiān xià shì秀才不出門,全知天下事 | 舊時認為有知識的人即使待在家里,也能知道外面發生的事情。 | 毛澤東《實踐論》:“‘秀才不出門,全知天下事’,在技術不發達的古代只是一句空話,在技術發達的現代雖然可以實現這句話,……” |
cái zǎo yàn yì才藻艷逸 | 才藻:才情和文采,才華;艷:華美;逸;超逸。才華華美超逸。 | 晉·陳壽《三國志·魏志·王粲傳》:“瑀子籍才藻艷逸,而倜儻放蕩。” |
xuàn cái yáng jǐ衒才揚己 | 衒:炫耀;揚:贊揚,傳播。顯露自己的才能,表現自己。 | 唐·駱賓王《上吏部裴侍郎書》:“高談王霸,衒才揚己,歷抵公卿,不汲汲于榮名,不戚戚于卑位,蓋養親之故也。” |
cái gāo yǐ mǎ才高倚馬 | 文才比倚馬可待的袁虎還高。形容文思敏捷。 | 蔡東藩《民國通俗演義》第55回:“那秘書員成竹在胸,才高倚馬,立刻草成八九百字。” |
jiā rén cái zǐ佳人才子 | 年輕貌美的女子和才華橫溢的男子。泛指年貌相當,有婚姻或愛情關系的青年男女。 | 宋·柳永《玉女搖仙佩·佳人》:“自古及今,佳人才子,少得當年雙美。且恁相偎依。” |
cái xué jiān yōu才學兼優 | 才能和學問都優秀。 | 《隋唐演義》第三六回:“恐翰林院草來不稱朕意,思卿才學兼優,必有妙論,故召卿來,為朕草一詔。” |
nǚ zǐ wú cái biàn shì fú女子無才便是福 | 舊道德規范認為婦女無須有才能,只需順從丈夫就行。 | 清·梁紹壬《兩般秋雨庵隨筆》第三卷:“昔人云:‘女子無才便是福。’然今之閨秀,比比是矣!” |
bǎi lǐ cái百里才 | 百里:方圓百里之地;才:才能。指能治理方圓百里地區的人才。 | 晉·陳壽《三國志·蜀志·龐統傳》:“龐士元非百里才也,使處治中,別駕之任。” |
nán cái nǚ mào男才女貌 | 男人有才能,女人相貌美,是理想的一對。 | 清·許奉恩《里乘》第四卷:“嘗見世有男才女貌,往往限于門第而不能如愿者,處此境地,尤要確有把持。” |
ài cái rú mìng愛才如命 | 愛惜人才就像愛惜自己的生命一樣。 | 清 錢采《說岳全傳》第31回:“本帥愛才如命,何必過謙?” |
fěi cái guǎ xué菲才寡學 | 菲:微薄;寡:少。才能微小,學識膚淺。 | 清·吳敬梓《儒林外史》第33回:“小侄菲才寡學,大人誤采虛名。” |
jīn guó qí cái巾幗奇才 | 巾幗:古代婦女的頭巾和發飾,后借指婦女。女子中有特殊才能的人。 | 清·李汝珍《鏡花緣》第一回:“據這景象,豈但是一二閨秀,只怕盡是巾幗奇才哩!” |
huái cái bù yù懷才不遇 | 懷:懷藏;才:才干;才能。很有才能但是沒有碰到賞識和重用他的人;沒有施展的機會。 | 明 馮夢龍《古今小說》:“眼見別人才學萬倍不如他的,一個個出身通顯,享用爵祿,偏則自家懷才不遇。” |
cái qì wú shuāng才氣無雙 | 英勇的氣慨,天下沒有第二個人。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李將軍列傳》:“李廣才氣,天下無雙,自負其能,數與虜敵戰,恐亡之。” |
liǔ xù cái gāo柳絮才高 | 表示人有卓越的文學才能。多指女子。 |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言語》:“俄而雪驟,公欣然曰:‘白雪紛紛何所擬?’兄子胡兒曰:‘撒鹽空中差可擬。’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風起。’公大笑樂。” |
xiù cái rén qíng秀才人情 | 舊時秀才多數貧窮,遇有人情往來,無力購買禮物,只得裁紙寫信。俗話說:“秀才人情紙半張。”一般表示送的禮過于微薄。 | 清 朱之瑜《答奧村庸禮書》:“外具湖筆、斗方貳種,真乃秀才人情而已。” |
cái dé jiān bèi才德兼備 | 才:才能。德:品德。備:具備。才能和品德都具備。 | 元 無名氏《娶小喬》第一折:“江東有一故友,乃魯子敬,此人才德兼備。” |
dà cái cuī pán大才榱槃 | 指有大才干的人。同“大才槃槃”。 | |
cái mò zhī sǒu才墨之藪 | 指文人聚集的地方。 | 清 龔自珍《書金伶》:“噫!江東才墨之藪,樓池船楫之觀,燈灑之娛,春晨秋夕之游,美人公子,憐才好色,姚冶跌逿之樂,當我生之初,頗有存焉者矣。” |
xiù cái rén qíng bàn zhāng zhǐ秀才人情半張紙 | 秀才:指儒生;人情:情面,情誼。秀才多以詩文、書畫贈人,所費只是半張紙而已。比喻菲薄的禮物。 | 明·玩花主人《妝樓記·考試》:“自古道:‘秀才人情半張紙’,聊備一杯水酒,和你作別。” |
cái gāo xíng hòu才高行厚 | 厚:不可輕薄,端謹。指才能高,品德端謹。 | 漢 王充《論衡 命祿》:“或時才高行厚,命惡,廢而不進;知寡德薄,命善,興而超邁。” |
cái mào shuāng jué才貌雙絕 | 才學相貌都好。同“才貌雙全”。 | 明 方汝浩《禪真逸史》第三十五回:“久聞足下大名,果然才貌雙絕。” |
xíng duǎn cái qiáo行短才喬 | 喬:高。才能雖高而德行欠缺。 | 明·張鳳翼《紅拂記·同調相憐》:“這是負心人行短才喬,轉眼處把人嘲誚,更爛翻寸舌,易起波濤。” |
jīng guó zhī cái經國之才 | 指治理國家的才干。 | 晉 葛洪《抱樸子外篇 自敘》:“一時莫倫,有經國之才。” |
cōng míng cái zhì聰明才智 | 聰明:耳聰目明。泛指人有高超的智慧和才能。 | 北齊 顏之推《顏氏家訓 治家》:“如有聰明才智,識達古今,正當輔佐君子,助其不足” |
ài cái lián ruò愛才憐弱 | 憐:同情。愛護人才,同情弱者。 | 魯迅《病后雜談》:“永樂皇帝決不像一位愛才憐弱的明君。” |
zhòng jiàn xián cái眾建賢才 | 建:建樹;賢才:優秀的人才。選用眾多優秀的人才。 | 宋·王安石《上時政疏》:“蓋夫天下至大器也,非大明法度,不足以維持;非眾建賢才,不足以保守。” |
qí féng dí shǒu,jiàng yù liáng cái棋逢敵手,將遇良才 | 逢:遭遇,遇見。比喻交戰或競技的雙方本領相當,不相上下。 | 清·無名氏《說唐》第63回:“正是棋逢敵手,將遇良才,兩人大戰三十余合。” |
cái gāo qī bù才高七步 | 形容才思敏捷。 | 南朝 宋 劉義慶《世說新語 文學》:“文帝(曹丕)嘗令東阿王(丕弟曹植)七步中作詩,不成者行大法;應聲便為詩曰:‘煮豆持作羹,漉豉以為汁;箕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
cái diào xiù chū才調秀出 | 才調:才情。形容才情風格優異出眾。 | 《晉書·王接傳論》:“才調秀出,見賞知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