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仙子·月落城烏啼未了”譯文及注釋
譯文
月亮已經落下,城頭上棲息的烏驢仍啼嗚不已。我輾轉難眠,索性披衣到庭院里去。院子里結著薄霜,寒意透入我尊薄均夏衣。我在回廊里徘徊,憂愁滿腹,這種心緒能告訴誰人知道呢?
注釋
天仙子:詞牌名,原為唐教坊曲名,此調有單調、雙調,唐人用單調,宋以后始有雙調,此體為單調小令,三十四字,五仄韻。
城烏:城樓上的烏鴉。
“薄霜”句:謂清晨庭院里一層薄霜,涼意襲人,夏衣已不勝其寒。生衣:夏衣。唐王建《秋日后》:“立秋日后無多愁,漸覺生衣不著身。”
“天仙子·月落城烏啼未了”鑒賞
賞析
這是一首表達相思和孤寂之情的詞作。
整首詞前五句都是寫景,對那位夜來無眠的愁人形象進行了生動的刻畫,通過愁人的耳之所聞,心之所思,身之所感等細節的描寫,勾畫出他此時的孤寂與無聊意緒。
夏天的衣服想必是較為單薄的,而詞人在內悲涼之中,似乎也忘記了更換衣物,就這樣穿著單衣來到庭院中。此時此刻,詞人唯覺得八中悄然黯淡,左右環顧,看紅色的欄桿圍繞四同,改言又止之下,只是嘆了一句,心中這樣的情懷不知有誰知道。納蘭調是含素的,而有時甚至略顯晦澀。“心悄悄,紅闌繞”,若是有人相伴,則不會到這樣孤寂無期的境地, 即使失眠,也能同游庭院中,清設閑話,或僅僅是陪伴也好神。
最后一句寫情,將詞中所醞釀的愁怨一下子抒發出來,令人動容。
全詞通篇都使用了詞人最為擅長的白描手法,空靈自然,景情俱到,篇末點旨,但景情俱到。整首詞顯得格外空靈自然。在篇末,擱下一個或許已不需要回答的問題,將全詞孤清寂寞意境推向了頂點。全詞表達了詞人相思孤寂的情懷。
創作背景
夏天的月夜,滿心愁事的詞人輾轉反側不能成眠,起床又為時尚早,最是百無聊賴。而在這樣的孤獨無聊中,終究是來到了院中,看到在庭院中已經結了薄薄一層的霜,涼意襲人,于是寫下了這首詞來懷念自己的妻子盧氏。 ?
納蘭性德簡介
清代·納蘭性德的簡介

納蘭性德(1655-1685),滿洲人,字容若,號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詞人之一。其詩詞“納蘭詞”在清代以至整個中國詞壇上都享有很高的聲譽,在中國文學史上也占有光采奪目的一席。他生活于滿漢融合時期,其貴族家庭興衰具有關聯于王朝國事的典型性。雖侍從帝王,卻向往經歷平淡。特殊的生活環境背景,加之個人的超逸才華,使其詩詞創作呈現出獨特的個性和鮮明的藝術風格。流傳至今的《木蘭花令·擬古決絕詞》——“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等閑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富于意境,是其眾多代表作之一。
...〔? 納蘭性德的詩(220篇)〕猜你喜歡
木蘭花慢·別西湖兩詩僧
嫩寒催客棹,載酒去、載詩歸。正紅葉漫山,清泉漱石,多少心期。三生溪橋話別,悵薜蘿、猶惹翠云衣。不似今番醉夢,帝城幾度斜暉。
鴻飛。煙水彌彌。回首處,只君知。念吳江鷺憶,孤山鶴怨,依舊東西。高峰夢醒云起,是瘦吟、窗底憶君時。何日還尋后約,為余先寄梅枝。
望遠行·繡幃睡起
繡幃睡起。殘妝淺,無緒勻紅補翠。藻井凝塵,金梯鋪蘚。寂寞鳳樓十二。風絮紛紛,煙蕪苒苒,永日畫闌,沈吟獨倚。望遠行,南陌春殘悄歸騎。
凝睇。消遣離愁無計。但暗擲、金釵買醉。對好景、空飲香醪,爭奈轉添珠淚。待伊游冶歸來,故故解放翠羽,輕裙重系。見纖腰,圖信人憔悴。
燭影搖紅·芳臉勻紅
芳臉勻紅,黛眉巧畫宮妝淺。風流天付與精神,全在嬌波眼。早是縈心可慣。向尊前、頻頻顧眄。幾回想見,見了還休,爭如不見。
燭影搖紅,夜闌飲散春宵短。當時誰會唱陽關,離恨天涯遠。爭奈云收雨散。憑闌干、東風淚滿。海棠開后,燕子來時,黃昏深院。
蕩婦秋思賦
蕩子之別十年,倡婦之居自憐。登樓一望,惟見遠樹含煙;平原如此,不知道路幾千?天與水兮相逼,山與云兮共色。山則蒼蒼入漢,水則涓涓不測。誰復堪見鳥飛,悲鳴只翼?秋何月而不清,月何秋而不明。況乃倡樓蕩婦,對此傷情。于時露萎庭蕙,霜封階砌;坐視帶長,轉看腰細。重以秋水文波,秋云似羅。日黯黯而將暮,風騷騷而渡河。妾怨回文之錦,君悲出塞之歌。相思相望,路遠如何?鬢飄蓬而漸亂,心懷愁而轉嘆。愁索翠眉斂,啼多紅粉漫。已矣哉!秋風起兮秋葉飛,春花落兮春日暉。春日遲遲猶可至,客子行行終不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