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調(diào)歌頭·仇二以湖湘道遠且憐余病勸勿往詞以謝之”譯文及注釋
譯文
我要跟你講一件事,那就是你不要苦苦地勸我留下。人生百年的光陰如白駒過隙,我只想啟行還有什么需求?姑且忍耐別人施舍的飯食,還要經(jīng)受旅途的辛苦,換得十年游覽。若要等待兒女婚事完畢,那衰年白發(fā)哪里會等待!
高漸離擊筑送荊軻表達了他送別友人的離愁,馮驥彈鋏表達了他生活窮困、求助于人之愁,王粲寫《登樓賦》抒發(fā)了他的思鄉(xiāng)之愁。我雖然不及這些人,但我的胸懷中也有許多古今的憂愁。此一去有明月千里相照,我將攜一卷《離騷》,伴隨行船直下洞庭湖。我大笑著告別你,揚帆遠去似要沖向清朗的秋空。
注釋
君:指仇二。即仇麗亭。
羈留:挽留。
過隙駒:形容光陰迅速流逝,語出《莊子· 知北游》。
且耐殘羹冷炙,還受曉風殘月:承受生活,忍受離別的愁苦與旅途的艱難。曉風殘月:語出《雨霖鈴》“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
博:換取。
嫁娶畢:這是向子平之典故,語出《后漢書 ·逸民列傳〉〉。
離擊筑:語出《史記 ·刺客列傳》,高漸離擊筑的故事,寫出俠義之士的慷慨豪放行為。
驩彈鋏:語出《戰(zhàn)國策 ·齊策》,敘述的是馮諼客孟嘗君的故事,懷才不得施展的苦悶牢騷之情。
粲登樓:王粲,建安七子的冠冕,建安文學的代表人物之一,代表作《登樓賦》,抒發(fā)了王粲懷鄉(xiāng)之情與壯志難酬的感慨。
仆:第一人稱代詞,相當于“我”。
若輩:此輩。
《離騷》:偉大詩人屈原的代表作。
揖:拱手行禮。
清秋:清朗的秋天。李賀《馬詩》:“何當金絡腦,快走踏清秋。”
“水調(diào)歌頭·仇二以湖湘道遠且憐余病勸勿往詞以謝之”鑒賞
賞析
乾隆三十四年(1769),黃景仁鄉(xiāng)試落第、生計艱難之際,應浙江觀察潘恂的邀請,到了杭州。他與友人鄭虎文、仇麗亭等,徜徉湖光山色之間,詩酒唱和。居住月馀,他提出“母老家貧,居無所賴,將游四方,覓升斗為養(yǎng)耳” (左輔: 《黃縣丞狀》),準備謁見湖南按察使王太岳,尋求出路。友朋一再勸阻,他在《思舊篇》中回憶道:“我時抱病將遠游,公等苦為狂奴憂。”這首詞就是謝絕他們的好意,決意奔赴湖南而作。仇二即仇麗亭,杭州人,作者好友。他在《寄麗亭》詩中自注云: “君門前橋名一橋。余之武林,每艤舟焉”。
“一事與君說,君莫苦羈留”,與小序相應,直截了當,揭出作詞本旨在于謝絕友朋勸告,決心遠赴湖湘。下面就他們的勸說作回答。“百年過隙駒耳,行矣復何求? ” 回答“憐余病”。時光匆匆逝去,人生百年,“如白駒過隙”。有病在身,更應抓住時光,及時追求,怎能因此止步? “行矣復何求”有義無反顧的氣概。“且耐殘羹冷炙,還受曉風殘月,博得十年游”,則是回答“湖湘道遠”問題。杜甫《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 “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這里用個“耐”字,意味深長: 為了改變自己的坎坷境地,可以含垢忍辱。柳永《雨霖鈴》名句“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這里的“還受曉風殘月”,意蘊是:為了壯游,愿意忍受與親朋的分離,忍受別離后的相思,忍受一路風霜雨雪的侵襲。反之,如果因病因遠而蹉跎歲月,象東漢時向長(子平)等到“男女娶嫁既畢”,“遂肆意與同好,俱游五岳名山” (《后漢書 · 逸民傳》),恐怕是時不待人,早生華發(fā)了。向子平是有名的高士,備受文人雅士的稱賞。詞人一反傳統(tǒng)用意,表達了積極奮發(fā)的意氣。上片回答友朋勸阻,平平道來卻頗有深意。
下片開頭提到歷史上的三個人物,即高漸離、馮驩和王粲。“離擊筑”,戰(zhàn)國時代的高漸離,為摯友荊軻復仇,秦王弄瞎了他的眼睛。他以鉛置筑內(nèi),在為秦王演奏時,乘機擊秦王,未中,被殺。詞人對高漸離反抗強暴的精神表示贊賞。 “驩彈鋏”是講馮驩彈鋏的事。 戰(zhàn)國時孟嘗君的門客馮驩, 三次彈鋏, “長鋏歸來兮,食無魚”,“長鋏歸來兮,出無車”,“長鋏歸來兮,無以為家”。他的要求一一得到滿足后,為孟嘗君“市義”、“復位”、“立宗廟于封地”,營“狡兔三窟,萬無一失”。詞人借此表示向往“士為知己者用”的佳話,希望得到賞識,實現(xiàn)抱負。“粲登樓”指王粲登樓作賦,抒發(fā)憂國、憂民、懷才不遇之感。王粲的形象正是作者的寫照。“仆雖不及若輩,頗抱古今愁”,總束一句,追蹤古人,思展宏圖。而遠赴湖湘,謁見湖南按察使王太岳,正是為了實現(xiàn)這樣的愿望。如果說上片是多側面的展開,惜時、求仕、遠游,而在下片,則集中理想的追求。用古人古事來表達,一是為了含蓄,二是在于帶有豪言壯語性質(zhì)。
回答了友人的勸說,抒發(fā)了自己的情志,興高采烈,想象在明月之夜,手把《離騷》,直下洞庭。“大笑揖君去,帆勢破清秋”,如李白的“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湖湘是屈原放逐沉江之地,《離騷》是屈原傷時感世、充滿愛國激情的千古名作。直下湖湘,自然想到屈原,寫得自然,又符合詩人氣質(zhì)。“仆雖不及若輩,頗抱古今愁”是理性的議論,是形象的刻劃,互相映照,相得益彰。詞人一生困頓,貧寒相繼,但雄心不改,欲與歷史人物相頡頏,“大笑揖君去”,正是表現(xiàn)此種壯志豪情。
黃景仁簡介
清代·黃景仁的簡介

黃景仁(1749~1783),清代詩人。字漢鏞,一字仲則,號鹿菲子,陽湖(今江蘇省常州市)人。四歲而孤,家境清貧,少年時即負詩名,為謀生計,曾四方奔波。一生懷才不遇,窮困潦倒,后授縣丞,未及補官即在貧病交加中客死他鄉(xiāng),年僅35歲。詩負盛名,為“毗陵七子”之一。詩學李白,所作多抒發(fā)窮愁不遇、寂寞凄愴之情懷,也有憤世嫉俗的篇章。七言詩極有特色。亦能詞。著有《兩當軒全集》。
...〔? 黃景仁的詩(1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