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蟾宮曲·問人間誰是英雄”譯文及注釋
譯文
問人間誰是英雄?有臨江飲酒、橫握長矛吟詩的曹操。在紫蓋黃旗狀的云氣籠罩下的孫權,借得東風用火攻,赤壁之戰大敗曹軍。更有那南陽臥龍諸葛亮,出山后巧布八陣圖,聞名天下。他們功勛卓著,三分天下成鼎足之勢,一分在西蜀,一分在東吳。
注釋
蟾宮曲:又名折桂令,此調又名《百字折桂令》、《天香引》、《秋風一枝》。此調為元人小令曲名。
釃(shī):斟酒。
槊(shuò):長矛。
紫蓋黃旗:指云氣,形狀如紫傘黃旗。古人認為這是王者之氣的象征。此處指東吳孫權建立了帝業。
南陽臥龍:指諸葛亮。諸葛亮曾隱居南陽臥龍崗,徐庶稱之為臥龍先生。
八陣圖:指諸葛亮所作的陣形。語出杜甫《八陣圖》:“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
西蜀:三國時劉備建立的國家稱為西蜀,又稱蜀漢。
江東:三國時孫權建立的國家稱為吳國,又稱東吳。
“蟾宮曲·問人間誰是英雄”鑒賞
賞析
此曲吊古詠史,緬懷和贊頌了三國時期三位杰出人物曹操、周瑜、諸葛亮的豐功偉業。借用“赤壁東風”和“八陣圖”等典故,言簡意豐地塑造了他們的英雄形象,并對三國鼎立的形勢進行了鳥瞰與概括。全曲寫得沉郁奔放,與所吟人物的胸襟抱負暗相契合。全曲凝練緊湊,氣勢豪放,筆力不凡。
第一位英雄:曹操?!坝嗅嚲婆R江,橫槊曹公?!痹诎Ⅳ斖倪@首小令中,詩人僅以寥寥二句,便將曹操這位不可一世的英雄形象勾勒出來了。曹操不僅身經百戰、力掃群雄,統一了中國北方,而且文采斐然,是一位名副其實的風流人物。
第二位英雄:孫權。“紫蓋黃旗,多應借得,赤壁東風?!薄度龂尽菚酚涊d魏郎中令陳化答曹不云:“舊說紫蓋黃旗,運在東南。”作者認為,虛幻的王氣不足憑信,東吳之所以能建立王業,是因為孫權、周瑜赤壁一戰,借助東風,火燒了曹軍的戰船,粉碎了曹操的攻勢。
第三位英雄:諸葛亮?!案@起南陽臥龍,便成名八陣圖中?!彼貞哑娌牛[居南陽,徐庶稱之為臥龍。按照他的本愿,只想“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后來之所以出山輔佐劉備,直接原因是為了報答劉備三顧茅廬的知遇之恩,但歸根到底還是時代的、歷史的因素促使他做出了這一選擇。作者用“驚起”二字,生動而又形象地描繪出諸葛亮由隱居到出山的轉變過程。
“鼎足三分,一分西蜀,一分江東。”末尾三句既是緊承對諸葛亮的描寫,又對魏、吳、蜀三方作了一個總結,而全篇也就戛然而止了。
縱觀全篇,作者以大開大合之筆,再現了三國人物的歷史風采,歌頌了他們的英雄業績,含蓄地表達了自已追慕古賢、大展經綸之宏愿。感情基調是雄健的、高昂的,大有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辛棄疾《南鄉子·何處望神州》遺風。而無蘇詞的“人生如夢”和辛詞的“風景不殊,正有山河之異”的感嘆,因而更能激發讀者振奮向上的情感。作者是欲借此慕古賢而暗寓自已壯志難酬之隱,也不完全排除。唯曲辭未露端倪,故只有留待欣賞者見仁見智地去領略了。
創作背景
寫這首曲子時,作者或許是在燈下展讀史卷,或許是面對著滾滾東去的長江,回顧歷史,聯想現實,心潮澎湃。突然,一個問題涌上他的心頭:“問人間誰是英雄?”于是,作者寫下了這首小令,以回答這個問題。
阿魯威簡介
元代·阿魯威的簡介

阿魯威(生卒年不詳),蒙古族人。字叔重,號東泉。曾任南劍太守、經筵官、參知政事。能詩,尤善長作散曲,今有幾十支散曲傳世,散見于《陽春白雪》、《樂府群珠》等書。
...〔? 阿魯威的詩(1篇)〕猜你喜歡
送江陵薛侯入覲序
當薛侯之初令也,珰而虎者,張甚。郡邑之良,泣而就逮。侯少年甫任事,人皆為侯危。侯笑曰:“不然。此蒙莊氏所謂養虎者也。猝饑則噬人,而猝飽必且負嵎。吾饑之使不至怒;而飽之使不至驕,政在我矣?!币讯图s。至他郡邑,暴橫甚,荊則招之亦不至。
而是時適有播酋之變。部使者檄下如雨,計畝而誅,計丁而夫。耕者哭于田,驛者哭于郵。而荊之去川也邇。沮水之余,被江而下,惴惴若不能一日處。侯諭父老曰:“是釜中魚,何能為?”戒一切勿囂。且曰,“奈何以一小逆疲吾赤子!”諸征調皆緩其議,未幾果平。
余時方使還,聞之嘆曰:“今天下為大小吏者皆若此,無憂太平矣?!毙∶駸o識,見一二官吏與珰相持而擊,則群然譽。故激之名張,而調之功隱。吾務其張而不顧其害,此猶借鋒以割耳。自古國家之禍,造于小人,而成于貪功幸名之君子者,十常八九。故自楚、蜀造禍以來,識者之憂,有深于珰與夷者。辟如病人,冀病之速去也,而純用攻伐之劑,其人不死于病而死于攻。今觀侯之治荊,激之耶,抑調之耶?吏侯一日而秉政,其不以貪功幸名之藥毒天下也審矣。
侯為人豐頤廣額,一見知其巨材。今年秋以試事分校省闈,首取余友元善,次余弟宗郢。元善才識卓絕,其為文骨勝其肌,根極幽徹,非具眼如侯,未有能賞識其俊者。余弟質直溫文,其文如其人,能不為師門之辱者。以此二士度一房,奚啻得五?侯可謂神于相士者也。侯之徽政,不可枚舉。略述其大者如此。漢庭第治行,詎有能出侯上者?侯行矣。
嗚呼。使逆珰時不為激而為調,寧至決裂乎?誰謂文人無奇識,不能燭幾于先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