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江引·錢塘懷古”譯文及注釋
譯文
群山腳下錢塘江水滾滾,綿延遠去的江水仿有說不盡的凄涼。江流滿載古今愁緒,山中的雨猶如為國家的衰亡流的淚。江面的沙鷗仿似在嘲笑世人碌碌不得閑。
注釋
吳山越山:吳山,在浙江杭州城南錢塘江北岸。越山,指浙江紹興以北錢塘江南岸的山。此指江浙一帶的山。
江流今古愁:秦觀《江城子》:“便做春江都是淚,流不盡,許多愁。”
山雨興亡淚:意謂山中的雨猶如為國家的衰亡流的淚。興亡:復詞偏義,偏指“亡”。
閑未得:即不得閑。
“清江引·錢塘懷古”鑒賞
鑒賞
古人習以錢塘江北岸山稱吳山,南岸山稱越山,這是因為錢塘江曾為春秋時吳、越兩國國界的緣故。元曲家汪元亨即有“怕青山兩岸分吳越”(《醉太平·警世》)語。
此曲起首即以吳山越山對舉,點出“山下水”即錢塘江的詠寫對象,而著一“總是凄涼意”的斷語。一個“總”字,將“吳”、“越”、“山”、“水”盡行包括,且含有不分時間、無一例外的意味,已為題面的“懷古”蓄勢。不直言“錢塘江水”而以“吳山越山山下水”的回互句式出之,也見出了錢塘江夾岸青山、山水縈回的態勢。三、四句以工整的對仗,分別從水、山的兩個角度寫足“凄涼意”。江為動景,亙古長流,故著重從時間上表現所謂的“今古愁”。山為靜物,也是歷史忠實、可靠的見證,故著重從性質表述,所謂“興亡淚”。以“雨”字作動詞,不僅使凝練的對句增添了新警的韻味,還表明了“淚”的眾多,也即是興亡的紛紜。作者不詳述懷古的內容,而全以沉郁渾融的感想代表,顯示了在錢塘江浩渺山水中的蒼茫心緒。
大處著筆,大言炎炎,一般都較難收束,本篇的結尾卻有舉重若輕之妙。“沙鷗”是錢塘江上的本地風光,又是閑逸自得和不存機心的象征。“沙鷗笑人閑未得”,“閑”字可同“今古”、“興亡”對讀,說明盡管歷史活動不過是“凄涼意”的重復,但人們還是機心不泯、執迷不悟,大至江山社稷,小至功名利祿,爭攘不已;又可與“今古愁”、“興亡淚”對勘,表現出作者對自己懷古傷昔舉動的自嘲。此外,從意象上說,“沙鷗笑人”,也正是江面凄涼景象的一種示現。作者對人世的百感交集,終究集聚到這一句上,自然就語重心長,足耐尋味了。
這支小令懷古傷今,把深沉的興亡之感,融入到景物描寫中。國家興亡,朝代更迭,歷史變遷,物是人非,而山水如故。在千古不變的山山水水中,融入了深厚的歷史感,引發人的感慨和感傷。末句“沙鷗笑人閑未得”,用擬人手法,看似輕松詼諧,含義卻頗為豐富,別具深意。自然界的生物是那樣悠然自得,而人世間則充滿忙碌、競爭、勞頓,最終,一切的一切都將歸于歷史的陳跡。
任昱簡介
元代·任昱的簡介

任昱,字則明,四明(今浙江寧波市)人。與張可久、曹明善為同時代人,少時好狎游,一生不仕。所作散曲小令在歌妓中傳唱廣泛。其作品《閑居》有“結廬移石動云根,不受紅塵”、《隱居》有“不順俗,不妄圖,清高風度”等句,知其為足跡往來于蘇、杭的一位“布衣”。
...〔? 任昱的詩(1篇)〕猜你喜歡
祝英臺近·水縱橫
與客飲瓢泉,客以泉聲喧靜為問。余醉,未及答。或以“蟬噪林逾靜”代對,意甚美矣。翌日為賦此詞以褒之也。
水縱橫,山遠近,拄杖占千頃。老眼羞明,水底看山影。度教水動山搖,吾生堪笑,似此個、青山無定。
一瓢飲,人問“翁愛飛泉,來尋個中靜;繞屋聲喧,怎做靜中鏡”?“我眠君且歸休,維摩方丈,待天女、散花時問。”
江城子·江景
湖上與張先同賦,時聞彈箏
鳳凰山下雨初晴,水風清,晚霞明。一朵芙蕖,開過尚盈盈。何處飛來雙白鷺,如有意,慕娉婷。
忽聞江上弄哀箏,苦含情,遣誰聽!煙斂云收,依約是湘靈。欲待曲終尋問取,人不見,數峰青。
小桃紅·滿城煙水月微茫
滿城煙水月微茫,人倚蘭舟唱。常記相逢若耶上,隔三湘,碧云望斷空惆悵。美人笑道:蓮花相似,情短藕絲長。
采蓮人和采蓮歌,柳外輕舟過。不管鴛鴦夢驚破,夜如何?有人獨上江樓臥。傷心莫唱,南朝舊曲,司馬淚痕多。
虎丘記
虎丘去城可七八里,其山無高巖邃壑,獨以近城,故簫鼓樓船,無日無之。凡月之夜,花之晨,雪之夕,游人往來,紛錯如織,而中秋為尤勝。
每至是日,傾城闔戶,連臂而至。衣冠士女,下迨蔀屋,莫不靚妝麗服,重茵累席,置酒交衢間。從千人石上至山門,櫛比如鱗,檀板丘積,樽罍云瀉,遠而望之,如雁落平沙,霞鋪江上,雷輥電霍,無得而狀。
布席之初,唱者千百,聲若聚蚊,不可辨識。分曹部署,竟以歌喉相斗,雅俗既陳,妍媸自別。未幾而搖手頓足者,得數十人而已;已而明月浮空,石光如練,一切瓦釜,寂然停聲,屬而和者,才三四輩;一簫,一寸管,一人緩板而歌,竹肉相發,清聲亮徹,聽者魂銷。比至夜深,月影橫斜,荇藻凌亂,則簫板亦不復用;一夫登場,四座屏息,音若細發,響徹云際,每度一字,幾盡一刻,飛鳥為之徘徊,壯士聽而下淚矣。
劍泉深不可測,飛巖如削。千頃云得天池諸山作案,巒壑競秀,最可觴客。但過午則日光射人,不堪久坐耳。文昌閣亦佳,晚樹尤可觀。而北為平遠堂舊址,空曠無際,僅虞山一點在望,堂廢已久,余與江進之謀所以復之,欲祠韋蘇州、白樂天諸公于其中;而病尋作,余既乞歸,恐進之之興亦闌矣。山川興廢,信有時哉!
吏吳兩載,登虎丘者六。最后與江進之、方子公同登,遲月生公石上。歌者聞令來,皆避匿去。余因謂進之曰:“甚矣,烏紗之橫,皂隸之俗哉!他日去官,有不聽曲此石上者,如月!”今余幸得解官稱吳客矣。虎丘之月,不知尚識余言否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