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邑舍弟書至苦雨黃河泛溢堤防之患簿領所憂因寄此詩用寬其意”譯文及注釋
譯文
天地間風雨不止,條條山谷傾泄著波濤。
聽說黃河已經決口,高高的水浪與遠處的大海連成一片。
治水的官吏憂心忡忡,災區的百姓哭訴哀號。
弟弟屈身在臨邑縣供職,官為主簿負責防治河水。
前天收到你寄來的信,信中說你們正在緊張地加固堤防。
難以借助黿鼉之力抵御洪水,徒然仰望鳥鵲前來搭橋。
燕南地區莊稼全毀,濟南兗州蓬蒿皆沒。
螺蚌無數,生滿城外;蛟螭肆虐,在深澤中橫行。
徐關淪為深深的水府,碣石山變成小小的秋毫。
百姓的茅屋被水沖走只留下孤零零的樹木,青天之下竟有許多船只失事沉沒。
我身體衰弱形同漂浮的桃梗,卻仍想涉過大水去摘蟠桃。
摘來蟠桃當作釣餌,倚在天邊釣起那釀造水患的巨鰲。
注釋
二儀:天和地。
積風雨:久雨。
坼(chè):即決口。
職司:職在防河的有司(官吏)。
憂悄悄:出自《詩經·邶風·柏舟》:“憂心悄悄,慍于群小。”憂愁的心情難以消除。悄悄,憂愁的樣子。
“郡國”句:言災區的地方官吏訴說災民嗷嗷待哺的慘況。
簿曹:官名。
尺書:書信。古時寫信用一尺見方的絹,故稱尺書。
版筑:用兩塊板夾土,搗實。此指筑堤壩。
不時操:是說無時無刻不在筑堤。
假:假借。黿(yuán)鼉(tuó)力:《竹書紀年》稱,周穆王起兵,行至九江受阻,呼來黿鼉作橋梁。黿,元魚。鼉,鱷魚。
瞻:仰望。烏鵲毛:《爾雅·翼》稱,每年七月七日,烏鵲到天河上為織女架橋,頭上的毛皆被踩落。
燕南:河北省南部。
畎(quǎn):田中小溝。
濟上:濟南兗州一帶。
“螺蚌”二句:言大水久不退,以致螺蚌蛟螭諸水族橫行陸地。九皋,深澤。
“徐關”二句:言水勢之大。徐關成了水府,碣石小若秋毫。碣石,山名,在今河北昌黎縣。
白屋:百姓住的茅草屋,為水所沖,故只留孤樹。
青天:沒有狂風暴雨的天,但還是有許多船只失事沉沒。
泛梗:《說苑》:土偶謂桃梗日:“子,東園之桃也。刻子以為梗,遇天大雨,水潦并至,必浮去,泛泛乎不知所止。”由于詩的內容是寫大水,同時杜甫這時還是一個沒有職位的野人,所以自比“泛梗”。
“利涉”句:言盡管我如泛梗一般無能,但還是想涉過人水去摘取蟠桃。《山海經》:“東海度山有大桃,屈盤三千里,名曰蟠桃。”
“卻倚”二句:言要用蟠桃為餌,把大鰲釣上來。掣,就是制服。傳說巨鰲能致河溢之災,故杜甫有此想頭。杜甫說這種大話,意在寬慰兄弟。巨鰲,傳說中的大龜。
“臨邑舍弟書至苦雨黃河泛溢堤防之患簿領所憂因寄此詩用寬其意”鑒賞
賞析
這是杜甫反映現實情況最早的詩歌;開頭敘暴雨成災,郡國嗷嗷,堤防之患,主事所憂;接著描寫想象中山東、河北洪水洶涌情狀,也是河南一帶慘重災情的真實反映;最后戲為大言以寬慰其弟。全詩鋪寫災情的嚴重,表達了治服水患的理想,夾雜了個人遭遇的陰郁蒼涼的情緒。相較于杜甫成熟時期的作品,此詩在情感表達上還顯得空泛。
杜甫寫這首詩時雖然也嘗到了考進土落第的痛苦,但他的經濟生活還是比較優裕的,用他自已的話來說是“放蕩齊越間,裘馬頗清狂”,“快意八九年”。正是這種裘馬清狂的快意生活,使他脫離了人民,因而他對人民疾苦的體驗就不如日后那么深切。《臨邑舍弟書至苦雨黃河泛溢堤防之患簿領所憂因寄此詩用寬其意》這首詩便充分說明了這個問題。詩中誠然對黃河水災作了較為形象生動的描繪,但應當指出,這種描繪只是客觀地再現了水勢之大以及人民房屋被淹、莊稼受災等表面現象,面沒有深入展示災民的具體苦難,特別是看不出詩人關懷災民的強烈感情色彩。后面四句,詩人只是用制平息水患這種神語傳說來勉勵弟弟,顯得空泛無力,看不出有何對人民同情之處:即便說這是同情的話,那么,這種同情是很不強烈的。只要比較一下十三年之后,也就是天寶十三年秋(754年),長安霖雨為災,杜甫寫的《秋雨嘆》這一組詩,問題便很清楚。《秋雨嘆》共有三首,其中第一首是寫人民苦難的:“禾頭生耳素穂黑,農夫田父無消息。城中斗米換衾綢,相許寧論兩相值。”前面兩句是說莊稼受到澇災,但農夫田父沒有消息,生死存亡,無人過問,這是因為當時奸相楊國忠報喜不報優,在唐玄宗面前隱瞞災情。房琯反映了所在地的災情,結果遭受打擊,所以史載“天下無敢言災者”,上面這兩句詩,便是這一情況的真實反映。后兩句則寫城市貧民的情況。據史載,“秋霖雨,物價暴貴,人多乏食,令出太倉米一百萬石,開十場,以濟民。”詩人揭露官吏們利用所謂“賊”乘機剝削人民,進行不等價交換,斗米換衾綢。人民出于無奈,只要官員“相許得糧借以活命,根本不考慮衾綢和斗米是否“相值”了,杜甫這幾句詩,不僅具體地反映了人民的苦難,而且揭露了造成人民苦難的因素,除了天災之外,還有人禍一一政治黑暗腐敗,官府更趁火打劫,盤剝人民,和《臨邑舍弟書至苦雨》相比,《秋雨嘆》這首詩對人民的同情就更加鮮明了。
再看杜甫同時寫的另一首詩《九日寄岑參》,這首詩開頭寫到詩人為雨所阻,不能外出訪問岑參,對他表示懷念。接著便寫到霖雨給人民造成的災難:“吁嗟乎蒼生,稼穡不可數,安得誅云師,時能補天漏!”將這四句和《臨邑舍弟書至苦雨》結尾四句相比,前者的感情是強烈的,而后者是空泛的。這除了前面提到過的生活地位的不同,接近人民還是脫離人民等原因外,還有一個直接原因,即對描寫對象是否具有生活實。杜甫寫《臨邑舍弟書至苦雨》是在東都洛陽,他并未目睹臨色黃河水災慘狀,更沒有直接受到水災的痛苦,缺乏生活實感.所以體現在《臨邑舍弟書至苦雨》這首詩中的感情顯得空泛。
上述情況說明,即使是杜甫這樣偉大的詩人,也有一個成長和發展的過程,他早期的詩作還帶有過渡性和不成熟性。無論從思想上還是從藝術上看,不能和困守長安十年這一時期的詩作相比,特別是不能和日后離開朝庭走向人民時的詩作,如“三吏”“三別”等相比。
創作背景
這首詩當作于唐玄宗開元二十九年(公元741)秋,這年黃河泛濫,河南河北二十四郡遭受水害。杜甫之弟杜穎為主簿(掌管文書、辦理事務的官職),適遭洪水之害,便去信給杜甫陳述災情。杜甫寫了這首詩,以寬解其愁懷。
杜甫簡介
唐代·杜甫的簡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少陵”等,漢族,河南府鞏縣(今河南省鞏義市)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被世人尊為“詩圣”,其詩被稱為“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跟另外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開來,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他的約1400余首詩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備受推崇,影響深遠。759-766年間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紀念。
...〔? 杜甫的詩(111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