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晴至報恩山寺”譯文及注釋
譯文
我撥開松枝穿過竹林踏上了高峻的山間石徑,掛滿了露珠的松枝竹葉打濕了衣服。
曉霧散去,一對海鷗飛落在遠處浩渺的水面;旭日東升,陽光照在高高的林枝上,驚飛了一只美麗的雉鳥。
田里的大麥尚未收割,是因為今年的莊稼種時沒有趕早;幼蠶仍在安然盤臥,是因為可以采摘的桑枝已經稀少。
夕陽西下,伴著牛羊歸去,云煙把大地籠罩,我也牽著馬兒踏著月色,走在了歸家的林間小道。
注釋
報恩山寺:在作者故里,早廢。
巉(chán):山勢高峻貌。
磴道微:指石梯連續的細小山路。
煙開:煙霧散開。
治圃晚:因大麥尚未收割,故種植蔬菜晚了。治圃,種植蔬菜。
斫(zhuó):砍。這里作“采”字解,指采桑。
合:此為籠罩的意思。
牛羊下:指放牧歸來。《詩·王風·君子于役》:“日之夕矣,牛羊下來。”
信馬:任馬行走,讓馬自由自在地駝著我走。
“早晴至報恩山寺”鑒賞
賞析
這首詩寫的是詩人從早至晚山游所見的情景。詩首聯記敘詩人攀登險唆盤的山間小路,拂松穿竹登上山頂的過程;頷聯描寫登山后所見的優美景色,靜中有動,動中有靜,屬對工巧,是詩情畫意的結合;頸聯由寫景轉為農家生活的記事,表現了詩人對稼穡農事的關心;尾聯仍是敘中有景,詩人走出村莊,在暮色中山上的牛羊正向村莊走去,自己則聽憑著馬兒信步而行,踏著月色歸來,又是一幅清輝步月圖。全詩以時間為順序,從清寫到傍晚,結構清晰,極富有層次感。
詩的開頭,“山石峻嚵磴道微,拂松穿竹露沾衣”。“山石險峭,有一條依稀可辨的石級山路。人從拂面的松枝竹梢中穿過,露水打濕了衣裳。這里,拂松穿竹,不是分指從竹叢中穿過,松枝拂人,而是合指穿過松林竹叢,松枝竹梢拂人。
“煙開遠水雙鷗落,日照高林一雉飛”,說遠處水上,淡煙消散,落下雙鷗;太陽照著高高的樹林,飛起一只野雞。描繪出一幅遠水高林,野鳥飛翔的畫面,色調鮮明闊朗,是全詩中的突出部分。
“大麥未收治圃晚,小蠶猶臥斫桑稀”,寫山村暮春初夏之交的生產狀況。大麥沒有收割,整治菜園子已經晚了春蠶還在喂養,桑樹也顯得枝葉稀疏。從這一聯詩看,作者對農家生活還是比較熟悉的。大麥收割前就得整治菜園子,春蠶也是到了吐絲做繭時才停止吃桑葉。這一聯詩描繪了又一個畫面,從遠水高林,移到村外麥地桑叢,視點從遠到近。
末一聯,“暮煙已合牛羊下”,寫村莊中的晚景。暮靄籠罩,放牧的牛羊從山上下來了。這一句的意境,是從《詩經·君子于役》“日之夕矣,牛羊下來”句中化出來的,用在這里,寫山村的晚景,很妥貼。“信馬林間步月歸”,是說自己,騎在馬上,踏著月色,信步回到住處。寫的是山村中的畫面,視點從村外移到村中。
全詩八句,時間是從清早露水未干時出發,一直到了晚上月亮上來,才到達住處。一路上,信馬慢行,欣賞沿途的自然風光。給讀者描繪了一個個畫面,視點隨著移動。正表現出一位畫家詩人作品中詩情畫意融為一體的藝術特色。
創作背景
這首詩的具體創作時間不詳。文同是北宋的詩人兼畫家,常融詩畫藝術于一體,此詩即是詩人反映家鄉生活的詩畫藝術作品,記錄詩人從早至晚山游之所見。
文同簡介
宋代·文同的簡介

文同(1018~1079年),字與可,號笑笑居士、笑笑先生,人稱石室先生。北宋梓州梓潼郡永泰縣(今屬四川綿陽市鹽亭縣)人。著名畫家、詩人。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進士,遷太常博士、集賢校理,歷官邛州、大邑、陵州、洋州(今陜西洋縣)等知州或知縣。元豐初年,文同赴湖州(今浙江吳興)就任,世人稱文湖州。元豐二年(1079)正月二十日,文同在陳州(今河南省淮陽縣)病逝,未到任而卒,享年61歲。他與蘇軾是表兄弟,以學名世,擅詩文書畫,深為文彥博、司馬光等人贊許,尤受其從表弟蘇軾敬重。
...〔? 文同的詩(1篇)〕猜你喜歡
游媚筆泉記
桐城之西北,連山殆數百里,及縣治而迤平。其將平也,兩崖忽合,屏矗墉回,嶄橫若不可徑。龍溪曲流,出乎其間。
以歲三月上旬,步循溪西入。積雨始霽,溪上大聲漎然,十余里旁多奇石、蕙草、松、樅、槐、楓、栗、橡,時有鳴巂。溪有深潭,大石出潭中,若馬浴起,振鬣宛首而顧其侶。援石而登,俯視溶云,鳥飛若墜。
復西循崖可二里,連石若重樓,翼乎臨于溪右。或曰:“宋李公麟之垂云沜也。”或曰:“后人求公麟地不可識,被而名之。”石罅生大樹,蔭數十人,前出平土,可布席坐。
南有泉,明何文端公摩崖書其上,曰:“媚筆之泉”。泉漫石上,為圓池,乃引墜溪內。左丈學沖于池側方平地為室,未就,要客九人飲于是。日暮半陰,山風卒起,肅振巖壁榛莽,群泉磯石交鳴,游者悚焉,遂還。
是日,姜塢先生與往,鼐從,使鼐為記。
高陽臺·將反魏塘疏香女子亦以次日歸吳下置酒話別離懷惘惘
暗水通潮,癡云閣雨,微陰不散重城。留得枯荷,奈他先作離聲。清歌欲遏行云住,露春纖、并坐調笙。莫多情,第一難忘,席上輕盈。
天涯我是飄零慣,任飛花無定,相送人行。見說蘭舟,明朝也泊長亭。門前記取垂楊樹,只藏他、三兩秋鶯。一程程,愁水愁風,不要人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