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宋常侍”譯文及注釋
譯文
我要到漢水以東的地方去,宋常侍在杜陵北為我送行。
他也是宦游之人,無論是行者還是送行者,都是天涯漂泊,就像秋后隨風飄蕩的蓬草一樣。
彼此都是兩鬢如秋霜的白發之人了,衰老的容顏依仗酒力才變紅。
今日離別之情固然令人難忘,但異日又將會有新的情景觸動自己的相思之情。分手以后文章來源華夏酒報,我將會因為思念好友而不得安眠,得以聽到靜夜里的烏啼聲夾雜著如泣如訴的夜風聲。
注釋
杜陵:長安東南的 縣城。秦置杜縣,漢宣帝筑陵于東原上,因名杜陵,杜陵北指長安。漢中在漢水東北,故名漢川東。
“別宋常侍”鑒賞
賞析
此詩是詩人離開長安前往漢中時寫給前來送行的宋常侍的作品。
首二句總說送行之事,提出“游人”與“客”雙方以及“杜陵北”與“漢川東”兩地。“游人”,詩中指宋常侍。“客”,詩人自謂。點明了離別的地點。杜陵自繁華,漢水空悠悠,這兩處地名在古詩里經常出現,其符號意義遠超過了地理意義。宋常侍在長安為尹式餞行,離情別緒即由此生出。
三四句轉而抒情。“去”者,說自己;“住”者,指宋常侍。當此分手之際,不作丈夫的壯詞,也不為兒女的呢語,而是著眼于彼此共同的流寓者的身分,以“飄蓬”作比。蓬草秋后枯萎,隨風而走。詩人將自己與對方比成蓬草,見出對對方的理解,同病相憐之意與羈旅飄泊之情,已盡含在這淺近而又動人的比喻之中。
五六句著眼于年齡帶來的變化。“秋鬢”,遲暮之年的白發。秋鬢本白,遇秋霜而愈白,“衰顏”,衰老的容顏。衰顏本不紅,倚仗酒力而始顯紅潤。這兩句寫衰老之態,抒遲暮之感,含蓄地表現了依依惜別的情懷。
末兩句寫別后相思之意。“別有”即“另有”。此二字于言外見意,意謂今日此地之別離情景固然令人難忘,但異日又將會有新的情景觸動自己的離情。詩人擬想,分手以后,自己將因念友而失眠,由失眠而得以聽到靜夜里的啼烏聲、風聲,而啼烏聲、風聲如泣如訴,又會加重自己對友人的思念之情。詩人寓情于景,以景結情,顯得別有韻致,情味綿長。
這是一首早期律詩。全篇都是律句和律聯,但前兩聯之間并后兩聯之間都失粘;三四句處于頷聯的位置上,本該用對仗,卻只是兩句一意的十字句而并不構成流水對。該粘而不粘,該用對仗而不用,這些都是律詩在演進過程中留下的一些重要的跡象。
尹式簡介
隋代·尹式的簡介

尹式(暫且不知~604)隋代河間(現屬河北)人。博學能詩,少有令問。仁壽中,任漢王楊諒記室,王甚重之。仁壽四年(604),文帝死,楊諒起兵反對楊廣失敗,尹式自殺。其族人正卿、彥卿俱有俊才,名顯于世。尹式原有文集,已失傳,今存詩二首。
...〔? 尹式的詩(2篇)〕猜你喜歡
百字令·月夜過七里灘
月夜過七里灘,光景奇絕。歌此調,幾令眾山皆響。
秋光今夜,向桐江,為寫當年高躅。風露皆非人世有,自坐船頭吹竹。萬籟生山,一星在水,鶴夢疑重續。挐音遙去,西巖漁父初宿。
心憶汐社沉埋,清狂不見,使我形容獨。寂寂冷螢三四點,穿破前灣茅屋。林凈藏煙,峰危限月,帆影搖空綠。隨風飄蕩,白云還臥深谷。
望遠行·繡幃睡起
繡幃睡起。殘妝淺,無緒勻紅補翠。藻井凝塵,金梯鋪蘚。寂寞鳳樓十二。風絮紛紛,煙蕪苒苒,永日畫闌,沈吟獨倚。望遠行,南陌春殘悄歸騎。
凝睇。消遣離愁無計。但暗擲、金釵買醉。對好景、空飲香醪,爭奈轉添珠淚。待伊游冶歸來,故故解放翠羽,輕裙重系。見纖腰,圖信人憔悴。
燭影搖紅·芳臉勻紅
芳臉勻紅,黛眉巧畫宮妝淺。風流天付與精神,全在嬌波眼。早是縈心可慣。向尊前、頻頻顧眄。幾回想見,見了還休,爭如不見。
燭影搖紅,夜闌飲散春宵短。當時誰會唱陽關,離恨天涯遠。爭奈云收雨散。憑闌干、東風淚滿。海棠開后,燕子來時,黃昏深院。
蕩婦秋思賦
蕩子之別十年,倡婦之居自憐。登樓一望,惟見遠樹含煙;平原如此,不知道路幾千?天與水兮相逼,山與云兮共色。山則蒼蒼入漢,水則涓涓不測。誰復堪見鳥飛,悲鳴只翼?秋何月而不清,月何秋而不明。況乃倡樓蕩婦,對此傷情。于時露萎庭蕙,霜封階砌;坐視帶長,轉看腰細。重以秋水文波,秋云似羅。日黯黯而將暮,風騷騷而渡河。妾怨回文之錦,君悲出塞之歌。相思相望,路遠如何?鬢飄蓬而漸亂,心懷愁而轉嘆。愁索翠眉斂,啼多紅粉漫。已矣哉!秋風起兮秋葉飛,春花落兮春日暉。春日遲遲猶可至,客子行行終不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