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座右銘”譯文及注釋
譯文
不要津津樂道于人家的短處,不要夸耀自己的長處。
施恩于人不要再想,接受別人的恩惠千萬不要忘記。
世俗的榮譽不值得羨慕,只要把仁愛作為自己的行動準則就行了。
審度是否合乎仁而后行動,別人的誹謗議論對自己又有何妨害?
不要使自己的名聲超過實際,守之以愚是圣人所贊賞的。
潔白的品質,即使遇到黑色的浸染也不改變顏色,才是寶貴的。
表面上暗淡無光,而內在的東西蘊含著光芒。
柔弱是生存的根本,因此老子力戒逞強好勝,剛強者必死。
淺陋固執剛直,小人卻以此為美德而堅持。
君子悠悠,內斂而不鋒芒畢露,別人就難以估摸透啊!
君子要慎言,節飲食,知足不辱,故能去除不祥。
如果持久地實行它,久而久之,自會芳香四溢。
注釋
施:施舍。
世譽:世俗的榮譽。
紀綱:法度。
隱心:估量。
庸:豈,哪里。
守愚:守拙。
臧(zāng):褒獎。
涅:一種礦物,古代用作黑色染料。
淄(zī):黑色;變為黑色。
曖曖(ài):光線不夠明亮的樣子。
硁硁(kēng):執著,形容淺薄固執。《論語》:“子曰:硁硁然小人哉。”
介:堅固。
“座右銘”鑒賞
賞析
《座右銘》是東漢崔瑗所作銘文,全文共20句,100字,抒發了作者為人處世的基本態度和基本立場,其中每兩句構成一個意思,而且這兩句的意思往往又是相反、相對甚至相矛盾的。作者正是通過這種對立、矛盾,突出了主觀選擇的價值和意義,反映了當時較為普遍的價值觀念。
開篇“無道人之短,無說己之長”兩句可歸結為慎言。 “無道人之短”就是不直言他人的短處。儒家將人分為君子和小人兩類,對于小人的短處,不能說,說了會得罪小人;而對于君子,因為君子能夠“吾日省吾身”,能夠不斷地自省自查自糾,所以不必說:正所謂“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論語·衛靈公》)
“無說己之長”則是提醒自己不要自我張揚。《道德經》中有言: “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白矜者不長。”“說己之長”是為了獲得他人的肯定、贊賞,進而獲得利益。這種行為與儒家秉持的觀念相悖。《論語·學而》有道:“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過分強調自己的優點,就會名過其實,從而與作者所提倡的“無使名過實”相背離。無論是慎言人之短還是己之長,都是要求做人要慎言二在《論語·學而》篇中,孔子要求弟子“訥于言而敏于行”,訥言即慎言。這是守愚的方式之一。此“無道人之短,無說己之長”與下文“守愚圣所臧”是一脈相承的。
“施人慎勿念,受施慎勿忘”是說施恩于他人不要再想,但接受他人的恩惠要銘記在心。《莊子·養生主》中云: “為善勿近名”,意思是做善事并不是為了博得好的名聲。“受施慎勿忘”則是一種感恩意識、報恩觀念的體現。兩句中都有一個“慎”字,就是要提醒自己要時刻謹記,不可忘卻。
“世譽不足慕”與“謗議庸何傷”兩句則從榮與辱兩個方面闡發作者的思想。無論是贊譽,還是毀謗,都要坦然視之、淡然對之。《道德經》中寫道:“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在作者看來,寵辱若驚不可取,為人應該做到寵辱不驚:為此必須要堅持以正確的人生準則衡量自己的得失,審視自己的言行。仁就是這唯一的“紀綱”。
“隱心而后動”,就是要在行動之前先審度自己的心是否合乎“仁”,只有合乎這一標準之后才能行動。 “守愚”也是“唯仁為紀綱”的具體實踐。此外,從“在涅貴不淄,暖暖內含光”中可以看出,作者的守愚并不是指要愚昧無知.作者所說的“守愚”其實只是外表的愚,內心則要追求一種高潔的人格品質、近墨不黑的獨立節操。
在做人的方式上,崔瑗強凋外柔內剛,以柔取勝:《道德經》中說“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萬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犒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強則滅,木強則折,堅強處下,柔弱處上”。 “行行鄙夫志,悠悠故難量”一句表明為人太過剛強會招致禍患。
在行為方面,作者要求自己做到上文所說的“慎言”,也要做到“節飲食”。這是因為飲食是物質生活的重要方面,沒有節制,便會貪婪爭搶而要做到這兩點,就要在觀念上做到“知足”。
此文在藝術上有兩點很突出。
一是在結構上,每兩句構成一個意思,而且這兩句的意思往往又是相反、相對甚至相矛盾的。作者正是通過這種對立、矛盾,突出了主觀選擇的價值和意義,顯示出戛戛獨造的修養和品德來。這樣,全文的結構便由這兩句一意的單元所組成,頗類似后世律詩的結構。
二是在語言上,采用五言形式。銘文這種形式,一般都是用在比較正規的場合,開國大典,蓋世奇功,往往刻山勒石,以傳諸后世。聽以它多采用四言形式,以示典雅莊重;叩以《文選》所收銘文為例,前有班固《封燕然山銘》,后有張載《劍閣銘》,都是四言形式。而崔瑗比文,則通篇采用五言形式;確頗獨特。其時五言形式,僅在民間流傳,漢樂府民歌中比較多地采用這一形式,而文人圈子里則不太多見。前此雖有班固《雙詠史詩》通篇一五言,但技巧頗為生疏,“質術無文”(鐘嶸《詩品》)。崔瑗采用此式,大概是因為“座右銘”,寫給自己看的,所以顯得比較隨便;而更重要的,是說明了崔瑗較注重從漢樂府民歌汲取營養。
創作背景
曾有打車呂延濟題注說崔瑗的兄長崔璋被別人殺了,崔瑗就手刃他的仇敵,然后逃命,被赦免才得以逃脫。于是作此銘來警醒自己,又因為經常放在座位右邊,于是叫做座右銘。
崔瑗簡介
兩漢·崔瑗的簡介

崔瑗(77—142),字子玉,涿郡安平(今河北安平)人,東漢著名書法家、文學家、學者。書法方面尤善草書,師法杜度,時稱崔杜。撰有《草書勢》,文見《晉書·卷三十六·衛恒傳》。崔瑗的草書,后世評價很高。后來張芝取法崔、杜,其書大進,成為漢代草書之集大成者,被譽為草圣。唐張懷瓘《玉堂禁經》:八法(書法的基本筆法)起于隸字(今楷書)之始,后漢崔子玉歷鐘(鐘繇)、王(王羲之)以下,傳授所用八體該于萬字。草圣張芝自云上比崔杜不足。三國時魏人韋誕稱其“書體甚濃,結字工巧”,即書體非常濃密,結字精致美妙。
...〔? 崔瑗的詩(1篇)〕猜你喜歡
座右銘
無道人之短,無說己之長。
施人慎勿念,受施慎勿忘。
世譽不足慕,唯仁為紀綱。
隱心而后動,謗議庸何傷?
無使名過實,守愚圣所臧。
在涅貴不淄,曖曖內含光。
柔弱生之徒,老氏誡剛強。
硁硁鄙夫介,悠悠故難量。
慎言節飲食,知足勝不祥。
行之茍有恒,久久自芬芳。
還舊居
疇昔家上京,六載去還歸。
今日始復來,惻愴多所悲。
阡陌不移舊,邑屋或時非。
履歷周故居,鄰老罕復遺,
步步尋往跡,有處特依依。
流幻百年中,寒暑日相推。
常恐大化盡,氣力不及衰。
撥置且莫念,一觴聊可揮。
與子儼等疏
告儼、俟、份、佚、佟:
天地賦命,生必有死;自古圣賢,誰能獨免?子夏有言:“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四友之人,親受音旨。發斯談者,將非窮達不可妄求,壽夭永無外請故耶?
吾年過五十,少而窮苦,每以家弊,東西游走。性剛才拙,與物多忤。自量為己,必貽俗患。僶俛辭世,使汝等幼而饑寒。余嘗感孺仲賢妻之言。敗絮自擁,何慚兒子?此既一事矣。但恨鄰靡二仲,室無萊婦,抱茲苦心,良獨內愧。
少學琴書,偶愛閑靜,開卷有得,便欣然忘食。見樹木交蔭,時鳥變聲,亦復歡然有喜。常言五六月中,北窗下臥,遇涼風暫至,自謂是羲皇上人。意淺識罕,謂斯言可保。日月遂往,機巧好疏。緬求在昔,眇然如何!
疾患以來,漸就衰損,親舊不遺,每以藥石見救,自恐大分將有限也。汝輩稚小家貧,每役柴水之勞,何時可免?念之在心,若何可言!然汝等雖不同生,當思四海皆兄弟之義。鮑叔,管仲,分財無猜;歸生、伍舉,班荊道舊;遂能以敗為成,因喪立功。他人尚爾,況同父之人哉!穎川韓元長,漢末名士,身處卿佐,八十而終,兄弟同居,至于沒齒。濟北氾稚春,晉時操行人也,七世同財,家人無怨色。
《詩》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爾,至心尚之。汝其慎哉,吾復何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