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關系,只列出前 83 個點的成語
成語 | 解釋 | 出處 |
---|---|---|
diǎn zhǐ huà zì點紙畫字 | 指在契約或供詞上捺指模和簽押。 | 宋·陳元靚《事林廣記·家禮·婚禮》:“諸婚娶兩家,并用點紙畫字,寫立合同文約,明白具載往回聘禮。” |
mù hòu zhǐ diǎn幕后指點 | 暗中提醒或背后指點。 | |
qí zhōu jiǔ diǎn齊州九點 | 齊:中國。俯視九州,小如煙點。 | 清·張素《渤海中口占》:“海日三更曉,齊州九點蒼。” |
diǎn shǒu jí jiǎo點手劃腳 | 形容說話時兼用手勢示意。多形容說話放任不拘,或輕率地指點、批評。 | 《初刻拍案驚奇》卷十七:“只見知觀指點扛棺的,正在那里點手劃腳時節,公人就一把擒住了。” |
zhǐ diǎn jiāng shān指點江山 | 指點:批評;江山:指國家。指批評國家大事。 | 毛澤東《沁園春·長沙》:“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萬戶侯。” |
lóng mén diǎn é龍門點額 | 比喻仕路失意或科場落第。 | 北魏·酈道元《水經注·河水四》:“《爾雅》曰:‘鳣,有也。’出鞏穴三月,則上渡龍門,得渡為龍矣,否則點額而還。” |
zhuāng diǎn yī xīn裝點一新 | 裝點:裝飾點綴。經過一番裝飾,面貌煥然一新。 | 南宋·周密《武林舊事》第二卷:“凡諸苑亭榭花木,裝點一新。” |
diǎn tóu chēng shàn點頭稱善 | 道:說;善:好。表示贊同。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106回:“陳雚以下眾人,都點頭稱善。” |
diǎn shí wéi jīn點石為金 | 同“點鐵成金”。 | 《警世通言·呂大郎還金完骨肉》:“四愿得呂純陽祖師點石為金這個手指頭。” |
diǎn zhǐ huà zì點指畫字 | 指在合同文約或供詞上按手印簽字畫押。 | 宋·陳元靚《事林廣記·家禮·婚禮》:“諸婚娶兩家,并用點指畫字,寫立合同文約,明白具載往回聘禮。” |
gōng qí yī diǎn,bù jí qí yú攻其一點,不及其余 | 對于人或事不從全面看,只是抓住一點就攻擊。多指有偏見的批評。 | 《新華半月刊》1959年第2期:“那些還不覺悟的人就冷眼旁觀,吹毛求疵,攻其一點,不及其余。” |
hóng lú diǎn xuě紅爐點雪 | 大火爐里放進一點雪,立即融化。比喻領悟、接受迅速,思想改變快。 | 《高子遺書·會語》:“顏子克己,若紅爐點雪,不必言難,天下歸仁。” |
zhǐ shǒu diǎn jiǎo指手點腳 | 猶指指點點。形容背后指點議論之狀。 |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驚奇》卷二十二:“[彥思]走將出來時,眾人便指手點腳,當一場笑話。” |
diǎn jīn wú shù點金無術 | 見“點金乏術”。 | 明·徐光啟《恭承新命謹陳急切事宜疏》:“只今遼左用餉不貲,司農束手,臣又一一求多,實是點金無術。” |
diǎn jīn chéng tiě點金成鐵 | 用以比喻把好文章改壞。也比喻把好事辦壞。 | 宋 釋道原《景德傳燈錄 真覺大師靈照》:“問:‘還丹一粒,點鐵成金;至理一言,點凡成圣。請師一點。’師曰:‘還知齊云點金成鐵嗎?’曰:‘點金成鐵,未之前聞。至理一言,敢希垂示!’ |
diǎn tóu dào shì點頭道是 | 道:說;是:對。表示贊同。 | 明·馮夢龍《警世通言》第32卷:“公子自知手中只有五十金,此時費去大半,說到資斧困竭……不覺點頭道是。” |
bān bān diǎn diǎn斑斑點點 | 物體的表面顏色不純凈,顏色雜亂或凹凸不平。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13回:“看周謹時,恰似打翻了豆腐的,斑斑點點,約有三五十處。” |
qīng yíng diǎn yù青蠅點玉 | 喻白璧有微瑕。 | 唐·牟融《寄永平友人》詩之二:“青蠅點玉原非病,滄海遺珠世所嗟。” |
yíng fèn diǎn yù蠅糞點玉 | 比喻完美的事物遭到玷污或壞人誣陷好人。 | 唐 陳子昂《宴胡楚真禁所》:“青蠅一相點,白璧遂成冤。” |
shuò jīn diǎn yù鑠金點玉 | 熔化金屬,玷污美玉。比喻毀謗為害之烈。 | 唐·吳兢《樂府古題要解》上卷:“皆自傷清直芬馥,而遭鑠金點玉之謗。” |
diǎn jīn zuò tiě點金作鐵 | 見“點金成鐵”。 | 清·朱之瑜《答野傳書》之八:“尊作遵命僭筆改竄奉上,仍恐點金作鐵,貽笑后人耳。” |
zì xǔ zhōu guān fàng huǒ,bù xǔ bǎi xìng diǎn dēng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 | ||
yīng míng diǎn mǎo應名點卯 | 謂形式上查點人役。形容照例行事。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58回:“尤氏雖天天過來,也不過應名點卯,不肯亂作威福。” |
jiǎo bù diǎn dì腳不點地 | 形容走得非常快,好象腳尖都未著地。 | 《京本通俗小說 錯斬崔寧》:“兩個廝趕著一路正行,行不到三二里田地,只見后面兩個人腳不點地趕上前來。” |
diǎn dī guī gōng點滴歸公 | 點滴:比喻細微的東西。指公家的東西都要交給公家。 | 郭沫若《洪波曲》第八章:“那要算是數目最大而且最容易舞弊的一件,卻是點滴歸公。” |
yī bān bàn diǎn一斑半點 | 比喻極小部分。 | 宋·胡宏《胡子知言·復義》:“天命之謂性,流行發見于日用之間,患在學道者未見全體,窺見一斑半點,而執認己意,以為至誠之道。”《朱子語類》卷六七:“今人只是知得一斑半點,見得這些,所以不到極處也。” |
zhū yī diǎn tóu朱衣點頭 | 舊稱被考試官看中。 | 明·陳耀文《天中記》卷三十八引《侯鯖錄》:“歐陽修知貢舉日,每遇考試卷,坐后常覺一朱衣人時復點頭,然后其文入格。……因語其事于同列,為之三嘆。嘗有句云:‘唯愿朱衣一點頭。’” |
xīng xīng diǎn diǎn星星點點 | ①形容多而分散。②形容少許或細碎。 | 清·無名氏《劉公案》第88回:“咱爺們要想就往大里想,星星點點算不了事情!” |
luàn diǎn yuān yāng亂點鴛鴦 | 鴛鴦:水鳥名;羽毛美麗;雌雄常在一起;文學作品中常用以比喻夫妻。使兩對或幾對夫婦互易錯配。現指不顧具體情況胡亂搭配。 | 清 褚人獲《隋唐演義》第63回:“唐帝亂點鴛鴦的,把幾個女子賜與眾臣配偶,不但男女稱意,感戴皇恩。” |
diǎn shǒu huá jiǎo點手莋腳 | 形容說話時兼用手勢示意。多形容說話放任不拘,或輕率地指點、批評。 | |
yī dīng diǎn er一丁點兒 | 形容極少或極小。 | 周作人《自己的文章》:“寫文章也微微懂得一點苦甘冷暖,結果只有‘一丁點兒’的知。” |
yáo tóu bù suàn diǎn tóu suàn搖頭不算點頭算 | 明確表態 | 老舍《茶館》:“你看,姑娘一過門,吃的是珍饈美味,穿的是綾羅綢緞,這不是造化嗎?怎樣,搖頭不算點頭算,來個干脆的!” |
zhèng diǎn bèi huà正點背畫 | 元代供狀文書主管者用朱筆在書首點點,書尾畫鉤,然后讓供狀人在書背畫押。指民間訂立文書契約,有關人看過在背面簽字畫押 | 元·秦簡夫《東堂老》楔子:“揚州奴你近前來,這紙上你與我正點背畫個字者,揚州奴云:‘你著我正點背畫,我又無罪過。’” |
zhǐ xǔ zhōu guān fàng huǒ,bù xǔ bǎi xìng diǎn dēng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 | 指反動統治者自己可以胡作非為,老百姓卻連正當活動也要受到限制。 | 宋 陸游《老學庵筆記》第五卷:“田登作郡,自諱其名,觸者必怒,吏卒多被榜笞。于是舉州皆謂燈為火。上元放燈許人入州治游觀,吏人遂書榜揭於市曰:‘本州依例放火三日。’” |
diǎn xiōng xǐ yǎn點胸洗眼 | 指一洗塵俗,使人豁然明朗。 | 明·陳繼儒《偃曝談馀》卷下:“《通釋》云:‘字原有秦隸漢隸,今當以晉唐書為晉隸唐隸,則自然易曉也。’張紳此言,可為點胸洗眼之語。” |
cái hóng diǎn cuì裁紅點翠 | ①采摘花卉。②比喻選擇華麗的辭藻。 | 南朝 梁 簡文帝《東飛伯勞歌》:“誰家總角歧路陰,裁紅點翠愁人心。” |
shān fēng diǎn huǒ煽風點火 | 比喻煽動別人鬧事。 | 沙汀《青棡坡》:“倒不是怕有人煽風點火。” |
diǎn zhǐ jí jiǎo點指劃腳 | 形容說話時兼用手勢示意。多形容說話放任不拘,或輕率地指點、批評。同“點手劃腳”。 | 《二刻拍案驚奇》卷二:“[小道人]只見來到肆前,果然一個少年美貌的女子在那里點指劃腳教人下棋。” |
shēng gōng shuō fǎ,wán shí diǎn tóu生公說法,頑石點頭 | 傳說晉朝和尚道生法師對著石頭講經,石頭都點頭了。比喻精通者親自來講解,必能透徹說理而使人感化。 | 晉·無名氏《蓮社高賢傳·道生法師》:“竺道生入虎丘山,聚石為徒,講《涅槃經》……群石皆為點頭。” |
zhǐ zhǐ diǎn diǎn指指點點 | 指給人點化或背后評論人。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93回:“賈芹走進書房,只見那些下人指指點點,不知說什么。看起這個樣兒,不象宮里要人。” |
wén wú jiā diǎn文無加點 | 見“文不加點”。 | 南朝·宋·范曄《后漢書·文苑傳·禰衡》:“衡攬筆而作,文無加點,辭采甚麗。” |
xīn yǒu líng xī yī diǎn tōng心有靈犀一點通 | 比喻戀愛著的男女雙方心心相印。現多比喻雙方彼此的心思都能心領神會。靈犀:古人說犀牛是一種靈獸;它的角上有條白紋從角尖通向頭腦;感應靈敏;所以稱靈犀。 | 唐 李商隱《無題》詩:“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 |
yī diǎn yī dī一點一滴 | 形容微少零星。 | 方志敏《可愛的中國·清貧》:“為革命而籌集的金錢,是一點一滴的用之于革命事業。” |
qīng yíng diǎn bì青蠅點璧 | 見“青蠅點素”。 | 明·張居正《答司成姜鳳阿書》:“昔在詞林,宿承休問,中見青蠅點璧,每切不平。” |
yī bān bàn diǎn一班半點 | 猶言一點半點,常暗指男女關系。班,通“斑”。 | 宋·黃庭堅《望遠行》詞:“且與一班半點,只怕你沒丁香核。”宋·無名氏《錯立身》戲文第二出:“近日來與小生有一班半點之事,爭奈撇不下此婦人。” |
qīng tíng diǎn shuǐ蜻蜓點水 | 蜻蜓剛剛接觸水面又迅速起來。比喻做事不認真;敷衍了事。 | 唐 杜甫《曲江》詩:“穿花蛺蝶深深見,點水蜻蜓款款飛。” |
zhuāng diǎn mén miàn裝點門面 | 裝點:裝飾;門面:指外觀。比喻只把外表裝飾得很漂亮。 | 元 秦簡夫《東堂老》第一折:“止則有這兩件兒衣服,裝點著門面。” |
yī xīng bàn diǎn一星半點 | 形容極少。 | 老舍《四世同堂》:“他以為也許言語之間得罪了她,而她以為即使有一星半點的頂撞也犯不著這么客氣。” |
wén wú diǎn yì文無點易 | 點:涂改;易:改動。形容作文一氣呵成,不加改動。 | 《南史·謝脁傳》:“時荊州信去倚待,脁執筆便成,文無點易。” |
níng zhī diǎn qī凝脂點漆 | 形容人皮膚白,眼睛明亮。 | 南朝 宋 劉義慶《世說新語 容止》:“面如凝脂,眼如點漆。” |
diǎn jīng zhī bǐ點睛之筆 | 筆:文筆。指文章傳神絕妙之處。 | 《晉書·顧愷之傳》:“愷之每畫人成,或數年不點目睛。人問其故。答曰:‘四體妍蚩,本無闕少于妙處,傳神寫照,正在阿睹中。’” |
léi shēng dà,yǔ diǎn xiǎo雷聲大,雨點小 | 比喻做起事來聲勢造得很大,實際行動卻很少。 | 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第28卷:“雷聲甚大,雨點全無。” |
diǎn tóu chēng shì點頭稱是 | 道:說;是:對。表示贊同。 | 曾樸《孽海花》第25回:“高中堂點頭稱是。” |
zhǐ zhǔn zhōu guān fàng huǒ,bù zhǔn bǎi xìng diǎn dēng只準州官放火,不準百姓點燈 | 州官:一州的長官。指反動統治者自己可以胡作非為,老百姓沒有正當活動的自由。 | 馮玉祥《我的生活》第12章:“可是只準州官放火,不準百姓點燈,卻是中國政治的一個通病。” |
diǎn tóu zhī jiāo點頭之交 | 指交情甚淺,見了面只不過點點頭而已。 | 周而復《上海的早晨》第一部:“少說也有百兒八十,點頭之交,那就數不清了。” |
diǎn tóu hā yāo點頭哈腰 | 比喻虛假的恭敬或過分的客氣。 | 老舍《四世同堂》三四:“比他窮的人,知道他既是錢狠子,手腳又厲害,都只向他點頭哈腰的敬而遠之。” |
ní jīn wàn diǎn泥金萬點 | 菊花名。 | |
diǎn shuǐ bù lòu點水不漏 | 形容十分周到、嚴密,毫無差失漏洞。 | 《隋唐演義》第四九回:“羅成見線娘這枝方天戟,使得神出鬼沒,點水不漏。” |
qí yān jiǔ diǎn齊煙九點 | 俯視九州,小如煙點。 | 唐 李賀《夢天》詩:“遙望齊州九點煙,一泓海水杯中瀉。” |
yī diǎn bàn diǎn一點半點 | 表示微小而不定的數量。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34回:“倘或不防,前后錯了一點半點,不論真假。” |
qīng yíng diǎn sù青蠅點素 | 青蠅:蒼蠅,比喻進讒言的人;素:白色的生絹。蒼蠅玷污素練。指小人用讒言誣害好人。 | 漢 王充《論衡 累害》:“清受塵,白取垢;青蠅所污,常在練素。” |
zhǐ zhǔn zhōu guān fàng huǒ,bù xǔ bǎi xìng diǎn dēng只準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 | 州官:一州的長官。指反動統治者自己可以胡作非為,老百姓沒有正當活動的自由。 |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15回:“不料我們大老爺先護在里頭,連問也不叫我問一聲兒,可見他們官官相護,這才是‘只準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古人說的話是再不得錯的。” |
huā huā diǎn diǎn花花點點 | 形容雜亂無序的圖案、斑點。 | 浩然《艷陽天》第113章:“他望望天空,天空高遠,跑著幾片花花點點的薄云彩。” |
wéi diǎn dǎ yuán圍點打援 | 一種戰術,抽出部分兵力圍困據點,然后使用主力部隊打擊救援據點的援軍。 | 李國文《冬天里的春天》第二章:“但是老練的帝國軍人卻揣摸不到于而龍牌下押的什么注,是圍點打援,目標朝著他?” |
yún hóng diǎn cuì勻紅點翠 | 謂涂脂畫眉。 | 宋·陳師道《減字木蘭花》詞:“勻紅點翠。取次梳妝誰得似。風柳腰枝。盡日纖柔屬阿誰。” |
diǎn tóu huì yì點頭會意 | ①形容機靈乖覺。②表示允可、贊許。 | 《水滸傳》第七二回:“柴進喚燕青,附耳低言:‘你與我如此如此。’燕青是個點頭會意的人,不必細問,火急下樓。” |
xiōng wú diǎn mò胸無點墨 | 肚子里沒有一點墨水。舊指人沒有文化。點:一點;比喻極小;墨:墨水;比喻學問。 | 宋 釋普濟《五燈會元》:“師自贊曰:‘匙桃不上個村夫,文墨胸中一點無;曾把空虛揣出骨,惡聲贏得滿江湖。’” |
huà lóng diǎn jīng畫龍點晴 | 比喻寫文章或講話時,在關鍵處用幾句話點明實質,使內容生動有力。 | 唐 張彥遠《歷代名畫記 張僧繇》:“金陵安樂寺四白龍不點眼睛,每云:‘點睛即飛去。’人以為妄誕,固請點之。須臾,雷電破壁,兩龍乘云騰去上天,二龍未點眼者見在。” |
diǎn tóu zā zuǐ點頭咂嘴 | 表示同意、贊賞。 | 《兒女英雄傳》第九回:“張老婆兒一旁看了,也不住的點頭咂嘴。” |
yī diǎn líng xī一點靈犀 | ①唐李商隱《無題》詩:“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謂犀角上有紋,兩頭感應通靈,故以“一點靈犀”喻心心相印。②指聰敏。 | 唐·李商隱《無題》詩:“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 |
diǎn zhǐ cè jiǎo點指莋腳 | 見“點手莋腳”。 | |
hóng lú diǎn xuě洪爐點雪 | 大火爐里放進一點雪,馬上就會融化。比喻對問題領會極快。 | 明 馮夢龍《醒世恒言 佛印師四調琴娘》:“他原是明悟禪師轉世,根氣不同,所以出儒入墨,如洪爐點雪。” |
diǎn tiě chéng jīn點鐵成金 | 原指古代方士能用丹藥將鐵(石)點化成金子;現多比喻修改文章、繪畫或摘引詞句略加改動即成佳作妙語。也比喻教師善于開導學生。 | 宋 黃庭堅《答洪駒父書》:“古之能為文章者,真能陶冶萬物,雖取古人之陳言入于翰墨,如靈丹一粒,點鐵成金也。” |
diǎn diǎn dī dī點點滴滴 | 一點一滴地落下,形容數量非常少。 | 宋·李清照《聲聲慢》:“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 |
huà lóng diǎn jīng畫龍點睛 | 畫龍之后再點上眼睛。比喻在關鍵地方簡明扼要地點明要旨;使內容生動傳神。也比喻在整體中突出重點。 | 唐 張彥遠《歷代名畫記 張僧繇》:“金陵安樂寺四白龍不點眼睛,每云:‘點睛即飛去。’人以為妄誕,固請點之。須臾,雷電破壁,兩龍乘云騰去上天,二龍未點眼者見在。” |
yǐ diǎn dài miàn以點帶面 | 用一個單位或地方的成功經驗來帶動許多單位或成片地區的工作。 | 竺可楨《一年來的綜合考察》:“考慮全面布局,因此是點面結合,以點帶面。” |
wén bù jiā diǎn文不加點 | 點:涂上一點,表示刪去。文章一氣呵成,無須修改。形容文思敏捷,寫作技巧純熟。 | 漢 張衡《文士傳》:“據令賦一物然后坐,純應聲便成,文不加點。” |
diǎn shí chéng jīn點石成金 | 比喻修改文章時稍稍改動原來的文字,就使它變得很出色。 | 宋 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后集 孟浩然》:“詩句以一字為工,自然穎異不凡,如靈丹一粒,點石成金也。” |
qiáo tài shǒu luàn diǎn yuān yāng pǔ喬太守亂點鴛鴦譜 | 鴛鴦:鳥名,比喻夫妻。喬太守審理案件時將錯就錯,亂點鴛鴦,將三對夫妻相互錯配。比喻胡亂指揮。 | 明·馮夢龍《醒世恒言》第八卷:“今日聽在下說一樁意外姻緣的故事,喚做‘喬太守亂點鴛鴦譜’。” |
wán shí diǎn tóu頑石點頭 | 形容道理說得透徹,使人心服。 | 晉 《蓮社高賢傳 道生法師》:“入虎丘山,聚石為徒。講《涅槃經》……群石皆為點頭,旬日學眾云集。” |
diǎn jīn fá shù點金乏術 | 術:法術,方法。沒有點鐵成金的法術。比喻沒有最好的方法籌集錢財,解決貧困。 | 明·徐光啟《恭承新命謹陳急切事宜疏》:“只今遼左用餉不貲,司農束手,臣又一一求多,實是點金無術。” |
shàn fēng diǎn huǒ扇風點火 | 謂進行鼓動或煽動。 | 康濯《東方紅》第13章:“‘不過我覺著你們的積極性還不夠高……氣魄也不夠大!’縣長又半真半假地扇風點火。” |
zhū yī diǎn é朱衣點額 | 朱:紅色。指科舉中選。 | 明·馮夢龍《警世通言》第18卷:“年年科舉,歲歲觀場,不能得朱衣點額,黃榜標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