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關(guān)系,只列出前 100 個取的成語
成語 | 解釋 | 出處 |
---|---|---|
tuò shǒu kě qǔ唾手可取 | 很容易就能得到。 | 《新唐書·褚遂良傳》:“但遣一二慎將,付銳兵十萬,翔會云輣,唾手可取。” |
duàn zhāng qǔ yì斷章取意 | 見“斷章取義”。 | 唐·張鷟《游仙窟》:“斷章取意,唯須得情,若不愜當,罪有科罰。” |
bào qǔ háo duó暴取豪奪 | 豪:強橫。用暴力劫奪。 | 宋 蘇軾《策斷上》:“國用不足,則加賦于民,加賦而不已,則凡暴取豪奪之法,不得不施于今之世矣。” |
qì zhòng qǔ qīng棄重取輕 | 棄:拋開。舍棄重要的采取次要的。 |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82回:“中原乃海內(nèi)之地,兩都皆大漢創(chuàng)業(yè)之方,陛下不取而但爭荊州,是棄重而取輕也。” |
zhàn shèng gōng qǔ戰(zhàn)勝攻取 | 戰(zhàn)必勝,攻必取。指謀略高,戰(zhàn)斗力強。 | 西漢·劉向《戰(zhàn)國策·秦策三》:“操大國之勢,征強兵伐諸侯,戰(zhàn)勝攻取,利盡歸于陶,國之幣帛竭入太后之家。” |
qì xiá qǔ yòng棄瑕取用 | 指不計較缺點、過失而錄用人才。 | 漢 陳琳《為袁紹討檄豫州》:“于是提劍揮鼓,發(fā)命東夏,收羅英雄,棄暇取用。” |
jīn diāo qǔ jiǔ金貂取酒 | 見“金貂換酒”。 | 宋·毛滂《感皇恩·鎮(zhèn)江待閘》詞:“銀字吹笙,金貂取酒。” |
tóu jī qǔ qiǎo投機取巧 | 指用不正當?shù)氖侄沃\取私利。現(xiàn)指不付出艱苦的勞動;想靠小聰明來取得成功。 | 陳毅《反對美帝國主義侵略中東》詩:“投機取巧最可恥。” |
yǐ yán qǔ rén以言取人 | 根據(jù)人的口才去判斷其智能。 | 《史記·仲尼弟子列傳》:“孔子聞之,曰:‘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
jiāng yù qǔ zhī,bì xiān yǔ zhī將欲取之,必先與之 | 要想奪取他一些什么,得先給予他一些什么。 | 西漢 劉向《戰(zhàn)國策 魏策一》:“將欲敗之,必姑輔之;將欲取之,必姑與之。” |
yǎng shí fǔ qǔ仰拾俯取 | 見“仰取俯拾”。 | 清·唐孫華《時世公子行》:“家藏金穴自封閉,仰拾俯取仍貪饕。” |
bǐ qì wǒ qǔ彼棄我取 | 別人摒棄的我拿來。指不與世人共逐名利而甘于淡泊。 | 晉·皇甫謐《高士傳·任安》:“性以潔白為治,情以得志為樂,性治情得,體道而不憂,彼棄我取,與時而無爭。” |
rén qǔ wǒ yǔ人取我與 | 取:拿;與:給。指商人囤積物資,待時出售以獲厚利。 | 《史記·貨殖列傳》:“當魏文侯時,李克務(wù)盡地力,而白圭樂觀時變,故人棄我取,人取我與。” |
shě duǎn qǔ cháng舍短取長 | 短:短處,缺點;長:長處,優(yōu)點。不計較別人缺點,取其長處,予以錄用。 | 《漢書·藝文志》:“若能修六藝之術(shù),而觀此九家之言,舍短取長,則可以通萬方之略矣。” |
qǔ qīng fēi bái取青妃白 | 見“取青媲白”。 | 清·沈德潛《說詩晬語》上卷:“后人只于全篇中爭一聯(lián)警拔,取青妃白,有句無章,所以去古日遠。” |
yǐ cí qǔ rén以辭取人 | 見“以言取人”。 | 《孔子家語·子路初見》:“宰我有文雅之辭,而智不充其辯。孔子曰:‘ ……以辭取人,則失之宰予。’” |
yì bù qǔ róng義不取容 | 取容:討好。為追求正義而不取悅于人。指人剛直不阿。 | 西漢·司馬遷《史記·酈生陸賈列傳》:“行不茍合,義不取容。” |
qiāo gǔ qǔ suǐ敲骨取髓 | 敲碎骨頭,取出骨髓。①禪宗用語,意指為了求道而不惜自殘身體。②比喻殘酷地剝削。亦作“敲骨吸髓”、“刮骨吸髓”、“敲脂吸髓”、“槌骨瀝髓”、“吸髓吮脂”。 | |
qǔ jīng yòng hóng取精用弘 | 精:精華;用:享受,占有;弘:大。從豐富的材料里提取精華。 | 《左傳·昭公七年》:“蕞爾國,而三世執(zhí)其政柄,其用物也弘矣,其取精也多矣。” |
qǔ cháng bǔ duǎn取長補短 | 吸取別人的長處;來彌補自己的不足之處。 | 《孟子 滕文公上》:“今滕絕長補短,將五十里也,猶可以為善國。” |
huá shì qǔ míng嘩世取名 | 用浮夸的言行使世人興奮激動,博取虛名。 | 宋·陸游《除寶謨閣待制謝表》:“竊慕隱居求志之風(fēng),尤恥嘩世取名之事。” |
qǔ cháng qì duǎn取長棄短 | 吸取長處拋棄短處。 | 清·李漁《閑情偶寄·結(jié)構(gòu)》:“并前人已傳之業(yè),亦為取長棄短,別出瑕瑜,使人知所從違。” |
bì shí yǎng qǔ俛拾仰取 | 謂低頭則必拾地上之物,仰首則必取樹上之物。形容極其勤勞節(jié)儉。語出《史記·貨殖列傳》:“然家自父兄子孫約,俛有拾,仰有取,貰貸行賈徧郡國。” | |
néng jìn qǔ pì能近取譬 | 能就自身打比方。比喻能推己及人,替別人著想。 | 先秦 孔子《論語 雍也》:“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 |
qù cū qǔ jīng去粗取精 | 除去雜質(zhì),留取精華。 | 毛澤東《實踐論》:“將豐富的感覺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工夫。” |
huá zhòng qǔ chǒng嘩眾取寵 | 嘩:虛夸;寵:寵信。指用虛夸的言論行動迎合群眾;以博得他們的好感和信任。 | 東漢 班固《漢書 藝文志》:“然惑者既失精微,而辟者又隨時抑揚,違離道本,茍以嘩眾取寵。” |
fēn háo bù qǔ分毫不取 | 見“分文不取”。 | |
yuán hóu qǔ yuè猿猴取月 | 比喻愚昧無知。也比喻白費力氣。 | 宋·黃庭堅《沁園春》詞:“鏡里拈花,水中捉月,覷著無由得近伊。” |
yī wú suǒ qǔ一無所取 | 原指一點都沒拿。后也形容什么都未得到。 | 《三國志·魏志·鐘會傳》裴松之注:“會前后賜錢帛數(shù)百萬計,悉送供公家之用,一無所取。” |
gè qǔ suǒ cháng各取所長 | 指要善于運用事物或人本身所具有的長處。 | 唐·吳兢《貞觀政要》:“用人如器,各取所長。” |
zì qǔ qí jiù自取其咎 | 自己遭受自己招來的罪過。 | 明 馮夢龍《喻世明言》:“此乃學(xué)生考究不精,自取其咎,非圣太子之過也。” |
chuī máo qǔ xiá吹毛取瑕 | 瑕:玉上的疵點,缺點,毛病。吹開皮上的毛,尋找里面的毛病。比喻故意挑剔別人的毛病、缺點,尋找差錯。 |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奏啟》:“是以世人為文,競于詆呵,吹毛取瑕,次骨為戾。” |
miào yù qǔ pì妙喻取譬 | 譬:比喻。用巧妙的比喻進行闡述。 | 郭沫若《創(chuàng)造十年續(xù)篇》:“只見頌久在講壇上步來步去,妙喻取譬地講得頭頭是道。” |
qǔ jīng yòng hóng取精用宏 | 精:精華。用:采用;享用。宏:通弘;大。從大量的事物中取其最好的。 | 先秦 左丘明《左傳 昭公七年》:“蕞爾國,而三世執(zhí)其政柄,其用物也弘矣,其取精也多矣。” |
yī ā qǔ róng依阿取容 | 謂依附隨順以取悅于人。 | 宋·歐陽修《〈歸田錄〉序》:“又不依阿取容以循世俗,使怨嫉謗怒叢于一身,以受侮于群小。” |
shì shēng qǔ yì釋生取義 | 猶言舍生取義。 | \"\"\"《三國志 魏志 齊王芳傳達室》:“[郭修]于廣坐之中手刃擊袆,勇過聶政,功逾介子,可謂殺身成仁,釋生取義者矣。”\"\"\" |
jǔ rú hóng máo,qǔ rú shí yí舉如鴻毛,取如拾遺 | 舉一根羽毛,拾一件東西。比喻事情容易做,不費氣力。 | 《漢書·梅福傳》:“舉秦如鴻毛,拾楚若拾遺。” |
èr zhě bì qǔ qí yī二者必取其一 | 只能在兩者中選擇其中的一種。 | 毛澤東《在中國共產(chǎn)黨全國宣傳工作會議上的講話》:“兩種方針:放還是收呢?二者必取其一。” |
jīn shì qǔ chǒng矜世取寵 | 矜:夸耀;寵:榮耀。炫耀才華,博取時譽。 | 宋·曾鞏《徐復(fù)傳贊》:“歸于退求諸己,不矜世取寵,余論次復(fù)事,頗采其意云。” |
qǔ zhī bù jìn取之不盡 | 拿不盡。形容極其豐富。 | 宋·朱熹《朱子語類·孟子·離婁下》:“他那源頭只管來得不絕,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來供自家用。” |
yī wú kě qǔ一無可取 | 沒有一點有用的或值得肯定的地方。 | 明 馮夢龍《醒世恒言 盧太學(xué)詩酒傲王侯》:“心中大怒道:‘原來這俗物,一無可取,都只管來纏帳,幾乎錯認了。” |
dǎo yǐ qǔ bǎo導(dǎo)以取保 | 勸誘犯人尋找保證人,繳納保證金。 | |
háo gàn bào qǔ豪干暴取 | 謂恃強奪取。 | 明·何景明《內(nèi)篇》:“治儲之事,散有聚無,士需將征,豪干暴取,兇不改斂,貧不減費,權(quán)利而府怨是難之也。” |
qiáng zì qǔ zhù強自取柱 | 謂物性過硬則反易折斷。 | 戰(zhàn)國·趙·荀況《荀子·勸學(xué)》:“強自取柱,柔自取束。” |
qǔ zhī bù jìn,yòng zhī bù jié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 竭:盡,完。拿不完,用不盡。形容非常豐富。 | 宋 蘇軾《東坡集 赤壁賦》:“惟江上之清風(fēng),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 |
gǒu hé qǔ ān茍合取容 | 茍合:茍且附合;取容:取悅,討好。茍且迎合,取悅于人。 | 漢·司馬遷《報任少卿書》:“四者無一遂,茍合取容,無所短長之效,可見于此矣。” |
yú làn qǔ wáng魚爛取亡 | 見“魚爛而亡”。 | 梁啟超《中國國債史》:“即微外國債主之干涉,而魚爛取亡之氣象,猶岌岌不可終日也。” |
qǔ yì chéng rén取義成仁 | 謂為正義而犧牲生命。語本《論語·衛(wèi)靈公》:“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 語出《論語·衛(wèi)靈公》:“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
shā jī qǔ luǎn殺雞取卵 | 殺了雞取出雞蛋。比喻貪圖眼前的一點好處;而損害長遠的利益。 | 希臘《伊索語言 生金蛋的雞》:一個蠢人想殺了雞從雞肚子里取出金塊,從而一下子發(fā)大財,結(jié)果卻一無所得 |
qǔ mín yù guǎng取民愈廣 | 攫取民眾的財貨,勞力越多.。 | |
qǔ qí jīng huá,qù qí zāo pò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 糟粕:酒糟,比喻無用的東西。把有用的東西留下,把無用的東西丟掉。 | 馬南邨《不要秘訣的秘訣》:“我們現(xiàn)在提倡讀書要用批判的眼光,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這個主張古代讀書人卻沒有膽量提出。” |
zhuī huān qǔ lè追歡取樂 | 猶言尋歡作樂。 | 《宣和逸事》前集:“何況徽宗是個風(fēng)流快活的官家,目見帝都景致,怎不追歡取樂。” |
háo qǔ zhì lóng豪取智籠 | 猶言巧取豪奪。 | 宋·陳亮《金元卿墓志銘》:“及其為家也,以儉勤自將,銖積寸累,迄用有成,而豪取智籠之術(shù)一切置不用,故無怨惡于人。” |
qǔ ér dài zhī取而代之 | 奪取別人的地位、權(quán)利而代替他。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項羽本紀》:“秦始皇帝游會稽,渡浙江,梁與籍俱觀。籍曰:‘彼可取而代也。’” |
yī zhāo quán rù shǒu,kàn qǔ lìng xíng shí一朝權(quán)入手,看取令行時 | 一朝:一旦。一旦掌了權(quán),就發(fā)號施令,指手畫腳,作威作福。 | 唐·高武仲《中興間氣集》:“一朝權(quán)入手,看取令行時。” |
gǒng shǒu ér qǔ拱手而取 | 拱手:兩手合抱在胸前。指取來毫不費力。 | 漢·賈誼《過秦論》:“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
qiǎo qǔ háo duó巧取豪奪 | 巧取:耍弄各種花招騙取;豪奪:仗勢強占。耍花招騙取;用強硬手段奪得。指用各種不正當?shù)霓k法奪取財物。 | 宋 蘇軾《次韻米黻二王書跋尾》:“怪君何處得此本,上有桓玄寒具油;巧偷豪奪古來有,一笑誰似癡虎頭。” |
qǔ xìn yú mín取信于民 | 取得人民的信任。 | 毛澤東《中國革命戰(zhàn)爭的戰(zhàn)略問題》:“當時的情況是弱國抵抗強國,文中指出了戰(zhàn)前的政治準備一一取信于民。” |
yǐ mào qǔ rén以貌取人 | 以:根據(jù);憑據(jù);貌:外貌;取:衡量、判斷。根據(jù)人的外貌衣著來判斷、衡量其品質(zhì)能力的高下。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仲尼弟子列傳》:“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
zuān mù qǔ huǒ鉆木取火 | 硬木棒對著木頭摩擦或鉆進去,靠摩擦取火。 | 唐·慧能《壇經(jīng)·疑問品》:“若能鉆木取火,淤泥定生紅蓮。” |
qiáng qǔ háo duó強取豪奪 | 憑強力或權(quán)勢奪取。 | 周立波《山鄉(xiāng)巨變》下卷:“‘這叫強取豪奪。’謝慶元嘶聲地說。” |
qǔ fǎ hū shàng取法乎上 | 法:標準,規(guī)范。取上等的為標準,也只能得到中等的。指做事要高標準嚴要求 | 老舍《我怎樣寫火葬》:“假若文藝作品的目的只是為給人娛樂,那么像《戰(zhàn)爭與和平》那樣的作品便根本不應(yīng)存在。我們似應(yīng)當‘取法乎上’吧?” |
àn láo qǔ chóu按勞取酬 | 按照勞動貢獻的大小領(lǐng)取報酬。 | 毛澤東《關(guān)于糾正黨內(nèi)的錯誤思想》:“物質(zhì)的分配也要按照‘各盡所能按勞取酬’的原則和工作的需要,決無所謂絕對的平均。” |
nì qǔ shùn shǒu逆取順守 | 逆:背叛;順:合理。背叛國君奪取天下,遵循常理治理國家。 | 《漢書·陸賈傳》:“且湯武逆而以取順守之,文武并用,長久之術(shù)也。” |
náng zhōng qǔ wù囊中取物 | 囊:口袋。從口袋中取東西。比喻辦事毫不費力就可以辦到。 | 《三國志通俗演義·諸葛亮二擒孟獲》:“孔明大笑曰:‘吾擒此人,如囊中取物耳。’” |
jiàn zhī bù qǔ,sī zhī qiān lǐ見之不取,思之千里 | 見到時不拿過來,以后再想要就更難辦了。 | 宋·無名氏《張協(xié)狀元》二八:“見之不取,思之千里。只道張協(xié)狀元,不知榜眼探花是那里人,買本看。” |
fǔ shí yǎng qǔ俯拾仰取 | 低頭拾地上的東西,抬頭拿上面的東西。形容一舉一動都有收獲。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貨殖列傳》:“然家自父兄子孫約,俯有拾,仰有取。” |
qǔ luàn wǔ wáng取亂侮亡 | 古代國家的一種自視正義的對外策略。謂奪取政治荒亂的國家,侵侮將亡的國家。 | |
chéng rén qǔ yì成仁取義 | 仁:仁愛;義:道義;正義。指為了崇高的事業(yè)而就義。 | 先秦 孔子《論語 衛(wèi)靈公》:“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
zé yōu lù qǔ擇優(yōu)錄取 | 擇:選擇;錄取:任用。選擇優(yōu)秀的錄用。 | 鄧小平《教育戰(zhàn)線的撥亂反正問題》:“招生主要抓兩條:第一是本人表現(xiàn)好,第二是擇優(yōu)錄取。” |
yǐ róng qǔ rén以容取人 | 只憑容貌來衡量人的品質(zhì)和才能。 | 《韓非子·顯學(xué)》:“孔子曰:‘以容取人乎,失之子羽;以言取人乎,失之宰予。”《孔子家語·子路初見》:“以容取人,則失之子羽; 以辭取人,則失之宰予。” |
háo duó qiǎo qǔ豪奪巧取 | 豪奪:強搶;巧取:軟騙。舊時形容達官富豪謀取他人財物的手段。現(xiàn)指用各種方法謀取財物。 | 宋 蘇軾《次韻米黻二王書跋尾》:“巧偷豪奪古來有,一笑誰似癡虎頭。” |
gè qǔ suǒ xū各取所需 | 各自選取自己所需要的。 | 巴金《在尼斯》:“讀者們不是一塊鐵板,他們有各人的看法,他們是‘各取所需’。” |
tàn náng qǔ wù探囊取物 | 囊:口袋;探囊:向袋里摸取。伸手到口袋里拿東西。比喻能夠輕而易舉地辦成某件事情。 | 《新五代史 南唐世家 李煜》:“中國用吾為相,取江南如探囊中物爾。” |
fēng qǔ kè yǔ豐取刻與 | 豐:多;刻:刻薄;與:給予。取之于民的多,用之于民的少。多形容殘酷地剝削。 | 荀況《荀子 君道》:“上好貪利,則臣下百吏乘是而后豐取刻與,以無度取于民。” |
miè guó qǔ yú滅虢取虞 | 比喻攻擊甲國時先穩(wěn)住乙國,等滅掉甲國后再滅乙國。 | 明 羅貫中《三國演義》第115回:“今先定西蜀,乘順流之勢,水陸并進,并吞東吳,此‘滅虢取虞’之道也。” |
qiáng zì qǔ shé強自取折 | 見“強自取柱”。 | 《大戴禮記·勸學(xué)》:“強自取折,柔自取束。” |
yù qǔ gū yǔ欲取姑予 | 姑:暫且;與:給與。要想奪取他些什么,得暫且先給他些什么。指先付出代價以誘使對方放松警惕,然后找機會奪取。 | 《老子·三十六章》:“將欲奪之,必固與之。” |
zì qǔ jiù lì自取咎戾 | 指自招罪過。同“自取罪戾”。 | 楊玉如《辛亥革命先著記》第六章:“目下大敵當前,萬不可再事疏忽,自取咎戾!” |
wú lǐ qǔ nào無理取鬧 | 鬧:吵鬧;搗亂。沒有道理;故意吵鬧、搗亂。 | 唐 韓愈《答柳柳州食蝦蟆》詩:“鳴聲相呼和,無理只取鬧。” |
chǎn yú qǔ róng諂諛取容 | 諂諛:諂媚,阿諛;容:臉色。諂諛巴結(jié)有權(quán)勢的人,以求得他們的歡喜。 | 《史記 平準書八》:“自是之后,有腹誹之法,公卿大夫多諂諛取容矣。 |
jiāng yù qǔ zhī,bì gū yǔ zhī將欲取之,必姑與之 | 姑:暫且。要想奪取他一些什么,得先給予他一些什么。 | 西漢·劉向《戰(zhàn)國策·魏策》:“將欲敗之,必姑輔之;將欲取之,必姑與之。” |
yī jiè bù qǔ一介不取 | 一介:一粒芥菜子,形容微小。一點兒小東西也不拿。形容廉潔、守法,不是自己應(yīng)該得到的一點都不要。 | 先秦 孟軻《孟子 萬章上》:“一介不以與人,一介不以取諸人。” |
ē shì qǔ róng阿世取容 | 阿世:曲意迎合世俗;取容:博得別人的歡心。迎合世俗,取悅于人。 | 魯迅《漢文學(xué)史綱要》第六篇:“至叔孫通,則正以曲學(xué)阿世取容,非重其能定朝儀,知典禮也。” |
jiù yóu zì qǔ咎由自取 | 咎:災(zāi)禍;懲罰。災(zāi)禍、懲罰是由自己招來的。 | 清 李寶嘉《官場現(xiàn)形記》:“時有所聞,雖然是咎由自取,然而大家談起來,總說這卜知府辦的太煞認真的。” |
zhàn wú bù shèng,gōng wú bù qǔ戰(zhàn)無不勝,攻無不取 | 形容軍隊力量強大,百戰(zhàn)百勝。或比喻做任何事情都能成功。 | 語本《戰(zhàn)國策 秦策二》:“是知秦戰(zhàn)未嘗不勝,攻未嘗不取,所當未嘗不破也。” |
yī háo bù qǔ一毫不取 | 一毫:一根毫毛,比喻極小的事物。連一根毫毛那樣小的東西都不拿。形容為人廉潔,不沾便宜。 | 宋·洪邁《容齋三筆·賢士隱居者》:“周日章,信州永豐人。操行介潔……非其義一毫不取。” |
liú qǔ dān xīn zhào hàn qīng留取丹心照汗青 | 丹心:赤紅的心,比喻忠心;汗青:指歷史書冊。留取這顆赤膽忠心,永遠在史冊中放光。 | 宋·文天祥《過零丁洋》:“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
qǔ qīng pì bái取青媲白 | 以青配白,比喻詩文講求對仗。 | 唐·柳宗元《讀韓愈所著毛穎傳后題》:“世之模擬竄竊,取青媲白,肥皮厚肉,柔筋脆骨。” |
yǔ qǔ yǔ duó予取予奪 | 見“予取予攜”。 | 秦牧《拳頭海岸》:“許多被目為可以予取予奪地得到財富的海岸,一處處都伸出了拳頭來,變成了‘拳頭海岸’。” |
qǔ fǎ hū shàng,jìn dé hū zhōng取法乎上,僅得乎中 | 取上等的為準則,也只能得到中等的。指做事要高標準嚴要求。 | 語出唐太宗《帝范》卷四:“取法于上,僅得為中,取法于中,故為其下。” |
rén qì wǒ qǔ人棄我取 | 別人拋棄的東西我拾起來。原指商人廉價收買滯銷物品,待漲價賣出以獲取厚利,后用來表示不跟別人爭,仍然有好處。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貨殖列傳》:“李克務(wù)盡地力,而白圭樂觀時變,故人棄我取,人取我與。” |
ē ǎn qǔ róng阿匼取容 | 阿匼:一味迎合的樣子。一味巴結(jié)別人以求得他們的喜歡。 | 《新唐書 楊再思傳》:“居宰相十余年,阿匼取容,無所薦達。” |
duǎn zhōng qǔ cháng短中取長 | 指于一般中選擇比較好的。 | 明 于謙《備邊保民疏》:“臣愚不足以計邊務(wù),伏乞圣斷。于短中取長而行之。” |
qǔ shě liǎng nán取舍兩難 | 采用或舍棄都能決定。指難以抉擇。 | |
jiāng yù qǔ zhī,bì gū yǔ zhī將欲取之,必姑予之 | 姑:暫且。要想奪取他一些什么,得先給予他一些什么。 | 戰(zhàn)國·韓·韓非《韓非子·說林》:“《周書》曰:‘將欲敗之,必姑輔之;將欲取之,必姑予之。’” |
zì qǔ miè wáng自取滅亡 | 自己的所作所為導(dǎo)致自己的覆滅。 | 《陰符經(jīng)》下卷:“沉水入火,自取滅亡。” |
qǔ sè ér gē取瑟而歌 | 瑟:弦樂器。彈瑟歌唱。比喻用曲折的方式表達情意。 | 春秋·魯·孔丘《論語·陽貨》:“孺悲欲見孔子,孔子辭以疾,將命者出戶,取瑟而歌,使之聞之。” |
huǒ zhōng qǔ lì火中取栗 | 偷取爐火里烤熟的栗子。比喻冒險為別人出力;自己上了當;卻一無所得。 | 十七世紀法國寓言詩人拉 封丹的寓言《猴子與貓》載:猴子騙貓取火中栗子,栗子讓猴子吃了,貓卻把腳上的毛燒掉了 |
qǔ luàn cún wáng取亂存亡 | 古代國家的一種自視正義的對外策略。謂奪取政治荒亂的國家,保全將亡的國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