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令承教的成語故事
拼音fèng lìng chéng jiào
基本解釋奉:遵從;承:接受。遵從命令,接受指教。指完全按照別人的命令、意圖去辦事。
出處戰國 樂毅《報燕惠王書》:“臣自以為奉令承教,可以幸無罪矣,故受命而不辭。”
暫未找到成語奉令承教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奉令承教)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阿諛奉承 | 明 東魯古狂生《醉醒石》第八回:“他卻小器易盈,況且是個小人,在人前不過一味阿諛奉承。” |
及時應令 |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一回:“又忙著替孫子做了一套及時應令的棉袍褂,預備開賀的那一天好穿了陪客。” |
奉命惟謹 | 明 李東陽《先考贈少傅府君誥命碑陰記》:“東陽皆奉命惟謹?!?/td> |
因材施教 | 《論語 為政》子游問孝、子夏問孝朱熹集注引宋程頤曰:“子游能養而或失于敬,子夏能直義而或少溫潤之色,各因其材之高下與其所失而告之,故不同也。” |
一朝權在手,便把令來行 | 明·顧大典《青衫記·承璀受閫》:“一朝權在手,便把令來行 ,大小三軍,聽吾命令?!?/td> |
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之困 | 《禮記·學記》:“是故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然后能自強也?!?/td> |
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 西漢·戴圣《禮記·學記》:“是故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td> |
令人神往 | 明 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今著述湮沒,悵望當時蹈海之風,令人神往不已?!?/td> |
易子而教 | |
朝令夕改 | 唐 元稹《授馬總檢校刑部尚書天平軍節度使制》:“有迎新送故之困,朝令夕改之煩,自非有為而為。” |
發號施令 | 《尚書 冏命》:“發號施令,罔有不臧?!?/td> |
令人滿意 | 鄧小平《太行區的經濟建設》:“合作運動也還不能令人滿意。” |
敢不承命 | 《儀禮·士昏禮》:“吾君子順先典,貺某重禮,某不敢辭,敢不承命。” |
令人作嘔 | 梁遇春《黑暗》:“一面是令人作嘔的名士,一面是令人作嘔的俗物?!?/td> |
不吝賜教 | 魯迅《兩地書》五:“但我相信倘有請益的時候,先生是一定不吝賜教的?!?/td> |
子承父業 | 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利山和尚》:“僧問:不歷僧只獲法身,請師直指。師云:子承父業?!?/td> |
令人發指 | 莊周《莊子 盜跖》:“謁者入通,盜跖聞之大怒,目如明星,發上指冠。” |
教學相長 | 西漢 戴圣《禮記 學記》:“是故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td> |
克己奉公 | 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祭遵傳》:“遵為人廉約小心,克己奉公,賞賜輒盡與士卒,家無私財?!?/td> |
明教不變 | 《商君書·賞刑》:“夫明賞不費,明刑不戮,明教不變,而民知于民務,國無異俗?!?/td> |
不吝指教 | 毛澤東《蘇聯利益和人類利益一致》:“我現在提出我對上述各問題的一些基本觀點,是否有當,希望讀者不吝指教?!?/td> |
令行禁止 | 《逸周書 文傳》:“令行禁止,王始也?!?/td> |
起承轉合 | 元 范德璣《詩格》:“作詩有四法:起要平直,承要春容,轉要變化,合要淵水。” |
教無常師 | 《尚書 咸有一德》:“德無常師,主善為師?!?/td> |
教猱升木 | 《詩經 小雅 角弓》:“毋教猱升木,如涂涂附?!?/td> |
反面教員 | 毛澤東《我們黨的一些歷史經驗》:“它是全世界人民的反面教員?!?/td> |
挾天子以令諸侯 | 宋 張端義《貴耳集》下卷:“挾天子以令諸侯,諸侯必從,然謂之尊君則不可?!?/td> |
教條主義 | 毛澤東《矛盾論》:“我們的教條主義者在這個問題上的錯誤,就是,一方面,不懂得必須研究矛盾的特殊性,認識各別事物的特殊的本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