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游燋釜的成語故事
拼音yú yóu fèi fǔ
基本解釋同“魚游釜中”。
出處
暫未找到成語魚游燋釜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魚游燋釜)相關(guān)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水至清則無魚 | 西漢 戴圣《大戴禮記 子張問入官》:“故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 |
炒魷魚 | 張賢亮《出賣“荒涼”》:“絕對(duì)聽從我指示,做不到這點(diǎn),立即‘炒魷魚’!” |
信及豚魚 | 《周易 中孚》:“豚魚吉。信及豚魚也。” |
逸游自恣 | 南朝·宋·范曄《后漢書·梁冀傳》:“少為貴戚,逸游自恣。” |
舊地重游 | 郭沫若《洪波曲》第一章:“廣州,在1926年北伐的那一年,我是住過三個(gè)多月的,整整隔了十二年又到舊地重游了。” |
河魚腹疾 | 先秦 左丘明《左傳 宣公十二年》:“河魚腹疾,奈何?” |
魚死網(wǎng)破 | 《杜鵑山》第五場:“他就是張網(wǎng)捕魚,我也拼他個(gè)魚死網(wǎng)破。” |
善游者溺 | 《淮南子·原道訓(xùn)》:“夫善游者溺,善騎者墮,各以其所好,反自為禍。” |
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 | 唐·孟浩然《望洞庭湖贈(zèng)張丞相》詩:“欲濟(jì)舟楫,端居恥圣明。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 |
任憑風(fēng)浪起,穩(wěn)坐釣魚臺(tái) | 《人民文學(xué)》1976年第6期:“他如今是‘任憑風(fēng)浪起,穩(wěn)坐釣魚臺(tái)’,單等撒網(wǎng)下鉤了。” |
沉魚落雁 | 先秦 莊周《莊子 齊物論》:“毛嬙、麗姬,人之所美也。魚見之深入,鳥見之高飛。” |
黃鐘毀棄,瓦釜雷鳴 | 戰(zhàn)國·楚·屈原《楚辭·卜居》:“世溷濁而不清,蟬翼為重,千鈞為輕;黃鐘毀棄,瓦釜雷鳴;讒人高張,賢士無名。” |
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 | 三國·魏·王肅《孔子家語·六本》:“與不善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亦與之化矣。” |
破釜沉舟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項(xiàng)羽本紀(jì)》:“項(xiàng)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 |
池魚之殃 | 《剪燈新話 三山福地傳》:“汝宜擇地而居,否則恐預(yù)池魚之殃。” |
云游天下 |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77回:“山上有一老僧,法名普靜,原是祀水關(guān)鎮(zhèn)國寺中長老;后因云游天下,來到此處。” |
游騎無歸 | 明 王畿《答吳悟齋書》:“文公分致知格物為先知,誠意正心為后行,故有游騎無歸之慮。” |
雁斷魚沉 | 清·湘靈子《軒亭冤·哭墓》:“雁斷魚沉,久隔音塵,此后相思兩地分。” |
魚網(wǎng)鴻離 | 《詩經(jīng)·邶風(fēng)·新臺(tái)》:“魚網(wǎng)之設(shè),鴻則離之,燕婉之求,得此戚施。” |
姜太公釣魚,愿者上鉤 | 《武王伐紂平話》下卷:“姜尚因命守時(shí),直鉤釣渭水之魚,不用香餌之食,離水面三尺,尚自言曰:‘負(fù)命者上釣來!’” |
魚米之鄉(xiāng) | 唐 王脧《清移突厥降人于南中安置疏》:“諂以繒帛之利,示以麋鹿之饒,說其魚米之鄉(xiāng),陳其畜牧之地。” |
魚目間珠 | 《參同契》上:“魚目豈為珠,蓬蒿不成槚。”宋·司馬光《稷下賦》:“珷玞亂玉,魚目間珠,泥沙漲者其泉混,莨莠茂者其谷蕪。” |
魚游濠上 | 《莊子·秋水》:“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莊子曰:‘儵魚出游從容,是魚之樂也。’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 [下續(xù)示例] |
如魚得水 | 晉 陳壽《三國志 蜀志 諸葛亮傳》:“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 |
魚目混珠 | 漢 魏伯陽《參同契》上卷:“魚目豈為珠?蓬蒿不成槚。” |
鱷魚眼淚 | 司馬文森《風(fēng)雨桐江》第14章:“‘她也是他們一伙的,別以為她會(huì)哭,哭的多傷心呀,’她想,‘那不過是鱷魚的眼淚罷了!’” |
指天射魚 | 漢·劉向《說苑·尊賢》:“譬其若夏至之日而欲夜之長也,射魚指天而欲發(fā)之當(dāng)也。” |
窮池之魚 | 清·褚人獲《隋唐演義》第三回:“何乃進(jìn)不偶用,退不獲安,呼吸若窮池之魚,行止比失林之鳥,憂傷之心,不能亡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