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寢忘餐的成語故事
拼音fèi qǐn wàng cān
基本解釋忘記了睡覺,顧不得吃飯。形容對某事專心致志或忘我地工作、學(xué)習(xí)。
出處南朝 齊 王融《曲水詩》序:“猶且具明廢寢,昃晷忘餐。”
暫未找到成語廢寢忘餐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廢寢忘餐)相關(guān)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一噎止餐 | 語出《呂氏春秋·蕩兵》:“夫有以饐死者,欲禁天下之食,悖。” |
不以人廢言 | 春秋 孔子《論語 衛(wèi)靈公》:“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
不可偏廢 | 宋 胡仔《苕溪漁隱叢話前集 山谷下》:“讀《莊子》,令人意寬思大,敢作;讀《左傳》,便使人入法度,不敢容易。二書不可偏廢也。” |
不廢江河 | 唐 杜甫《戲為六絕句》之二:“王楊盧駱當(dāng)時體,輕薄為文哂未休。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 |
不忘久要 | 春秋·魯·孔丘《論語·憲問》:“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為成人矣。” |
不忘故舊 | 元·馬致遠《陳摶高臥》第四折:“多謝大王不忘故舊。” |
不忘母訓(xùn) | |
不忘溝壑 | 戰(zhàn)國 鄒 孟軻《孟子 滕文公下》:“志士不忘在溝壑,勇士不忘喪其元。”趙歧注:“志士守義者也,君子固窮,故常念死無棺槨沒溝壑而不恨也。” |
不知寢食 | |
丟三忘四 | 《紅樓夢》第七二回:“我如今竟糊涂了!丟三忘四,惹人抱怨,竟不大像先了。” |
中途而廢 | 《北史·景穆十二壬傳》:“愿聞朝廷,特開運略,少復(fù)賜寬,假以日月,無使為山之功,中途而廢。” |
中道而廢 | 西漢·戴圣《禮記·表記》:“鄉(xiāng)道而行,中道而廢,忘身之老也,不知年數(shù)之不足也,俯焉日有孳孳,斃而后已。” |
臨食廢箸 |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106回:“此用之所以臥不安席,臨食而廢箸者也。” |
舉一廢百 | 先秦 孟軻《孟子 盡心上》:“所惡執(zhí)一者,為其賊道也,舉一百廢百也。” |
久久不忘 | 陶鑄《松樹的風(fēng)格》:“雖是坐在車子上,一棵棵松樹一晃而過,但它們那種不畏風(fēng)霜的姿態(tài),卻使人油然而生敬意,久久不忘。” |
久要不忘 | 《論語·憲問》:“見利思義,見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 |
樂以忘憂 | 先秦 孔子《論語 述而》:“其為人也,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 |
樂而忘歸 | 西漢·司馬遷《史記·秦本紀(jì)》:“西巡狩,樂而忘歸。” |
樂而忘憂 | |
樂而忘死 | 漢·東方朔《非有先生論》:“遂居深山之間,積土為室,編蓬為戶,彈琴其中,以詠先王之風(fēng),亦可以樂而忘死矣。” |
樂而忘返 | 《晉書 符堅載記上》:“堅嘗如鄴,狩于西山,旬余,樂而忘返。” |
樂道忘饑 | 《晉書·樂志》:“與君周旋,樂道忘饑。我心虛靜,我志沾濡。” |
從流忘反 | 《兒女英雄傳》第二九回:“一記得了,久而久之,不論尊卑長幼,遠近親疏,一股腦子,把稱謂擱起來,都叫別號,尤其怪。照這樣從流忘反,流到我大清二百年后,只怕就會有‘甲齋父親’‘乙亭兒子’的通稱了。” |
以人廢言 | 《論語·衛(wèi)靈公》:“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
以噎廢飡 | |
以噎廢餐 | 《南史 賀琛傳》:“卿又云‘百司莫不奏事,詭競求進’。今不許外人呈事,于義可否?以噎廢餐,此之謂也。” |
以私廢公 |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七十六回:“晃回顧眾將,厲聲大叫曰:‘若取得云長首級者,重賞千金!’公驚曰:‘公明何出此言?’晃曰:‘今日乃國家之事,某不敢以私廢公。’言訖,揮大斧直取關(guān)公。” |
以錐餐壺 | 《荀子 勸學(xué)》:“不道禮憲,以《詩》、《書》為之,譬之猶以指測河也,以戈舂黍也,以錐餐壺也,不可以得之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