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塵拜伏的成語故事
拼音wàng chén bài fú
基本解釋見“望塵而拜”。
出處《北史·魏任城王云傳》:“時高肇權重,天下之士望塵拜伏。”
暫未找到成語望塵拜伏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望塵拜伏)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徘徊觀望 | 孫中山《第二次討袁宣言》:“至袁氏今日,勢已窮蹙,而猶徘徊觀望,不肯自歸于失敗。” |
一路風塵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十六回:“國舅老爺大喜!國舅老爺一路風塵辛苦。小的聽見昨日的頭起報馬來報,說今日大駕歸府,略預備了一杯水酒撣塵,不知賜光謬領否?” |
望塵莫及 | 南朝 宋 范曄《后漢書 趙咨傳》:“復拜東海相,之官,道經滎陽,令敦煌曹暠,咨之故孝廉也,迎路謁候。咨不為留,暠送至亭次,望塵不及。” |
望風撲影 | 清·石玉昆《三俠五義》第51回:“蔣平道:‘知道五弟向何方而去?不是望風撲影么?’” |
犀牛望月 | 《關尹子 五鑒》:“譬如犀牛望月,月形入角,特因識生,始有月形,而彼真月,初不在角。” |
紫陌紅塵 | 唐·劉禹錫《元和十年自朗州承召至京,戲贈看花諸君子》詩:“紫陌紅塵拂面來,無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觀里桃千樹,盡是劉郎去后栽。” |
想望豐采 | 《明史·馮琦傳》:“數陳讜論,中外想望豐采,帝亦深眷倚。” |
大失所望 | 漢 司馬遷《史記 高祖本記》:“秦人大失望。” |
望而生畏 | 先秦 孔子《論語 堯曰》:“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視,儼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 |
公才公望 | 南朝 宋 劉義慶《世說新語 品藻》:“孔愉有公才而無公望;丁潭有公望而無公才,兼之者其在卿乎?” |
塵外孤標 | 《舊唐書·杜審權傳》:“沖碎孕靈岳之秀,精明含列宿之光,塵外孤標,閑云獨步。” |
結纓伏劍 | 春秋·魯·左丘明《左傳·哀公十五年》:“子路曰:‘君子死,冠不免。’結纓而死。” |
眾所瞻望 | 宋·蔡襄《答趙內翰書》:“足下語論,眾所瞻望。” |
望塵靡及 | 清·黃宗羲《移史館熊公雨殷行狀》:“如廝隸之于貴官,負弩前驅望塵靡及耳。” |
甘拜下風 | 清 李汝珍《鏡花緣》:“如此議論,才見讀書人自有卓見,真是家學淵源,妹子甘拜下風。” |
抗塵走俗 | 南朝 齊 孔稚圭《北山移文》:“焚芰制而裂荷衣,抗塵容而走俗狀。” |
望子成龍 | 周而復《上海的早晨》第四部:“德公望子成龍,一會想送他上英國,一會又想送他上美國。” |
紅塵客夢 | 清·孔尚任《桃花扇·歸山》:“遙望見城南巷翠山色好,把紅塵客夢全消。” |
十面埋伏 | 《前漢書平話》中卷:“會天下諸侯,困羽九重山前,信定十面埋伏。” |
伏法受誅 | 漢 司馬遷《報任少卿書》:“假令仆伏法受誅,若九牛一毛,與螻蟻何以異?” |
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 | 《老子》第五十八章:“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
超塵出俗 | 南朝 宋 劉義慶《世說新語 德行》劉孝標注引謝承《后漢書》:“徐穉,字儒子,豫章南昌人,清妙高跱,超世絕俗。 |
伏低做小 | 元 尚仲賢《三奪槊》第二折:“他立下功勞,怎肯伏低做小。” |
施恩望報 |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19回:“可都是那個甚么施恩望報,不望報的這個脾氣鬧的!” |
望洋興嘆 | 元 劉壎《隱居通議 詩歌五》:“千古吟人,望洋興嘆。” |
望梅止渴 | 南朝 宋 劉義慶《世說新語 假譎》:“魏武行役失汲道,軍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饒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聞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 |
拜倒轅門 | 清 李汝珍《鏡花緣》第53回:“若非一部全史了然于中,何能如此。妹子唯有拜倒轅門了。” |
伏虎降龍 | 元·馬致遠《任風子》第二折:“學師父伏虎降龍,跨鸞乘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