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篇幅關(guān)系,只列出前 100 個強的成語
成語 | 解釋 | 出處 |
---|---|---|
niú bù yǐn shuǐ qiáng àn tóu牛不飲水強按頭 | 比喻強迫他人干某一件事。 | 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九章:“牛不飲水強按頭尚且不行,何況是婚姻大事。” |
niú bù hē shuǐ qiǎng àn tóu牛不喝水強按頭 | 比喻用強迫手段使就范。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46回:“家生女兒怎么樣?‘牛不喝水強按頭’嗎?我不愿意,難道殺我老子娘不成!” |
jué jiàng jù ào倔強倨傲 | 倔強:執(zhí)拗;倨傲:傲慢。執(zhí)拗而又傲慢。 | 漢·桓寬《鹽鐵論·論功》:“倔強而倨敖,自稱老夫。” |
xiān xià shǒu wéi qiáng,hòu xià shǒu zāo yāng先下手為強,后下手遭殃 | 指先于別人行動,可以取得優(yōu)勢,遲于別人就會遭遇禍殃。 | 張恨水《啼笑姻緣》第13回:“得,就是這樣辦,這叫先下手為強,后下手遭殃。” |
yì qiáng fú ruò抑強扶弱 | 抑:壓制;扶:幫助。壓制強暴,扶助弱小。 | 漢 袁康《越絕書 外傳本事》:“于是勾踐抑強扶弱,絕惡反之于善。” |
zhēng qiáng xiǎn shèng爭強顯勝 | 猶爭強好勝。爭為強者,事事處處都喜歡超過和壓倒別人。 | 《群音類選 北腔類 海神記 王魁訴神》:“恐怕他褒貶村,爭強顯勝各撾俊,惟求鴇兒心內(nèi)喜。” |
guó fù mín qiáng國富民強 | 國家富足;人民強健。 | 漢 趙曄《吳越春秋》:“民富國強,眾安道泰。” |
qiáng chún liè zuǐ強唇劣嘴 | 謂說話厲害,不肯讓人。 | 元·無名氏《盆兒鬼》第四折:“也則為公心直道,從沒分毫詐。也不是強唇劣嘴,要做鄉(xiāng)村霸。” |
qiáng bù fàn ruò,zhòng bù bào guǎ強不犯弱,眾不暴寡 | 犯:侵犯;暴:損害。強大的不欺凌弱小的,人多的不欺負人少的。 | 西漢·戴圣《禮記·祭義》:“強不犯弱,眾不暴寡,而弟達乎州巷矣。” |
wài qiáng zhōng gān外強中干 | 指外表好像很強大;實際上很虛弱。 | 先秦 左丘明《左傳 僖公十五年》:“外強中干,進退不可,周旋不能。” |
bó wén qiáng jì博聞強記 | 聞:見聞。形容知識豐富,記憶力強。 | 西漢 韓嬰《韓詩外傳》第八卷:“人眾兵強而守之以畏者勝,聰明睿智而守之以愚者哲,博聞強記而守之以淺者不隘。” |
jiān qiáng bù qū堅強不屈 | 屈:屈服。堅韌、剛毅,毫不屈服。 | 荀況《荀子 法行》:“堅剛而不屈,義也。” |
rén qiáng mǎ zhuàng人強馬壯 | 軍隊和馬匹都很強狀。形容軍威雄壯;精神抖擻。 | 元 武漢臣《老生兒》第一折:“使不著人強馬壯,端的是鬼使神差。” |
guó fù bīng qiáng國富兵強 | 國家富裕,軍隊強盛。 | 西漢 劉向《戰(zhàn)國策 齊策四》:“齊放其大臣孟嘗君于諸侯,諸侯先迎之者,富而兵強。” |
bó wén qiáng zhì博聞強識 | 聞:見聞;識:記。見聞學(xué)識廣博;記憶力強。也作“博聞強記”、“博聞強志”。 | 西漢 戴圣《禮記 曲禮上》:“博聞強識而讓,敦善行而不怠,謂之君子。” |
fā fèn tú qiáng發(fā)奮圖強 | 下定決心,努力追求進步。 | 《人民日報》1959.9.3:“發(fā)奮圖強、自力更生,對于落后隊貧困落后的面貌的改變,當然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
qiáng gōng jìn nǔ強弓勁弩 | 強:強勁的,有力的。強有力的弓,堅硬的弩。 |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九十回:“韓地方九百余里,帶甲數(shù)十萬,然天下之強弓勁弩,皆從韓出。” |
nán fāng zhī qiáng南方之強 | 南方堅強剛毅之人。 | 西漢·戴圣《禮記·中庸》:“南方之強與?北方之強與?抑而強與?” |
zhēng qiáng dòu shèng爭強斗勝 | 猶爭強好勝。 | 清·西周生《醒世姻緣傳》第十五回:“定要喪了那羞惡的良心,戴了鬼臉,千方百計,爭強斗勝的去奉承那王振做甚?” |
qiáng niǔ de guā bù tián強扭的瓜不甜 | 比喻勉強做成的事不會美滿。 | 李國文《冬天里的春天》第三章:“強扭的瓜不甜,上桿子不是買賣。” |
zhēng qiáng dòu hěn爭強斗狠 | 猶爭強好勝。 | 郭沫若《屈原》第一幕:“譬如我們每一個人都愛爭強斗狠,但是又愛貪懶好閑,在這兒便種下了墮落的種子。” |
ruò ròu qiáng shí弱肉強食 | 原指動物中弱者的肉是強者的食物。比喻弱者被強者欺壓、吞并。 | 元 胡天游《聞李帥逐寇復(fù)州治》:“惜哉士卒多苦暴,弱肉強食鴟鸮同。” |
bīng qiáng mǎ zhuàng兵強馬壯 | 兵力強盛;馬匹肥壯。形容軍隊實力強;富有戰(zhàn)斗力。有時也比喻其他的隊伍力量強大。 | 《新五代史 雜傳十三 安重榮傳》:“嘗謂人曰:‘天子寧有種耶?兵強馬壯者為之爾。’” |
qiáng fú biàn hè強鳧變鶴 | 語本《莊子·駢拇》:“鳧脛雖短,續(xù)之則憂;鶴脛雖長,斷之則悲。”后以“強鳧變鶴”謂硬把野鴨變作仙鶴。喻濫竽充數(shù),徒多無益。 | 語出《莊子·駢拇》:“鳧脛雖短,續(xù)之則憂;鶴脛雖長,斷之則悲。” |
bīng qiáng zé miè兵強則滅 | 指依恃軍隊強盛則毀滅。 | 《列子 黃帝》:“老聃曰:‘兵強則滅,木強則折。’”按今本《老子》作“兵強則不勝,木強則兵。” |
shì qiáng yǐ chǒng恃強倚寵 | 恃:倚仗;倚:仗恃。仗恃自己的手段高強和受到主人的寵愛。 | 清·李汝珍《鏡花緣》第二回:“爭奈這嫦娥恃強倚寵,賣弄新鮮題目。” |
mù dèng shé qiáng目瞪舌強 | 同“目瞪口呆”。 | 宋·陳亮《眾祭潘用和文》:“俄而于朋輩之中奪其一人而去,使其徒回皇四望,而目瞪舌強,不知所以為策。” |
jǐ qiáng líng ruò以強凌弱 | 凌:侵犯;欺侮。依仗自己的強大或者人多去欺壓弱小者。 | 先秦 莊周《莊子 盜跖》:“自是之后,以強凌弱,以眾暴寡。” |
yǐ qiáng líng ruò倚強凌弱 | 倚:仗恃;凌:欺凌。倚仗自己的強大而欺壓弱小。 | 元 康進之《李逵負荊》第四折:“須不是我仗強凌弱,還是你自攬禍招災(zāi)。” |
bù dàn qiáng yù不憚強御 | 憚:畏懼;強御:有權(quán)勢的人。剛正無私,不怕有勢力的人。 | 《梁書·孔體源傳》:“當官理務(wù),不憚強御,常以天下為己任,高祖渾委信之。” |
qiáng bù líng ruò強不凌弱 | 強大的不欺凌弱小的。 | 戰(zhàn)國·韓·韓非《韓非子·奸劫弒臣》:“故其治國也,正明法,陳嚴刑,將以救群生之亂,去天下之禍,使強不凌弱,眾不暴寡。” |
qiáng běn jié yòng強本節(jié)用 | 本:我國古代以農(nóng)為本。加強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節(jié)約費用。 | 先秦 荀況《荀子 天論》:“強本而節(jié)用,則天不能貧。” |
ruò běn qiáng mò弱本強末 | 指中央權(quán)力削弱而地方勢力強大。 | 太平天國 洪仁玕《資政新篇》:“倘有結(jié)盟聯(lián)黨之事,是下有自固之術(shù),私有倚倚之端,外為假公濟私之舉,內(nèi)藏弱本強末之弊。” |
xiān xià shǒu wéi qiáng先下手為強 | 在對手沒有準備好的時候首先動手,取得主動地位。 | 《隋書 元胄傳》:“兵馬悉他家物,一先下手,大事便去。” |
mín fù guó qiáng民富國強 | 人民富裕,國家強盛。 | 漢 趙曄《吳越春秋 勾踐歸國外傳》:“越主內(nèi)實府庫,墾其田疇,民富國強,眾安道泰。” |
wù zuì qiǎng jiǔ惡醉強酒 | 強:硬要。怕醉卻又猛喝酒。比喻明知故犯。 | 《孟子·離婁上》:“今惡死亡而樂不仁,是猶惡醉而強酒。” |
qiān qiǎng fù huì牽強附會 | 牽:拉;附會:把無聯(lián)系的事物生硬地拉扯到一起。把不相干的事物硬拉在一起;說成彼此相干。 | 清 曾樸《孽海花》第11回:“后儒牽強附會,費盡心思,不知都是古今學(xué)不分明的緣故。” |
mào sì qiáng dà貌似強大 | 表面好象強大,實際卻很虛弱。 | 羅廣斌《紅巖》第27章:“我相信,幾天之內(nèi),這個貌似強大的敵人必然要土崩瓦解,你說我們該不該這樣來估計形勢?” |
qiǎng ér hòu kě強而后可 | 強:硬要,迫使。經(jīng)強求后才答應(yīng)。 | 《孟子·滕文公下》:“良曰:‘請復(fù)之。’強而后可,一朝而獲十禽。” |
kuā qiáng dào huì夸強道會 | 會:能。夸耀自己能力強、本事大。亦作“夸強說會”。 | 明·無名氏《午時牌》第一折:“他那里夸強道會施英武,著俺那有恩有義的新尊父。” |
xiāng yǐ wéi qiáng相倚為強 | 倚:依賴。互相依靠幫助而強大。 | 南朝·宋·明帝《宣旨永嘉王子仁》:“正賴汝輩兄弟,相倚為強,庶使天下不敢窺戰(zhàn)王室。” |
rén qiáng shèng tiān人強勝天 | 人的力量強盛,可以戰(zhàn)勝自然。 | 《亢倉子·政道》:“故周之秩官云:人強勝天。” |
qiǎng bù zhī yǐ wéi zhī強不知以為知 | 不懂裝懂。 | 明 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第一卷:“都管強不知以為知,逐葉翻翻,一直翻到后面去。” |
qiáng zhí zì suí強直自遂 | 謂剛正而自行其意,不為人所動搖。 | 《東觀漢記·朱暉傳》:“暉好節(jié)概,有所拔用,皆厲行之士,表善黜惡,抑強絕邪,歲常豐熟,吏民畏而愛之,為之歌曰:‘強直自遂,南陽朱季,吏畏其威,民懷其惠。’” |
qiáng běn ruò zhī強本弱枝 | 強干弱枝。 | 《梁書·張纘傳》:“所以居宗振末,強本弱枝,聞古今之通制,歷盛衰而不移。” |
chěng qiáng chēng néng逞強稱能 | 炫耀賣弄自己的才能和本事。 | 端木蕻良《曹雪芹》第13章:“今后千萬不可逞強稱能,何況你既未讀過多少詩書,更談不上才氣。” |
qiáng zhī ruò běn強枝弱本 | 喻地方勢力強于中央,成尾大不掉之勢。 | 明·李贄《史綱評要·唐玄宗》:“強枝弱本,千古同患。同姓猶然,況犬羊乎?” |
jīng míng qiáng gàn精明強干 | 精細聰明;善于辦事。也作“精明能干”。 | 清 文康《兒女英雄傳》第13回:“況且隨帶的那些司員,又都是些精明強干、久經(jīng)審案的能員,那消幾日,早問出許多賊款來。” |
kuā qiáng shuō huì夸強說會 | 夸:夸耀;會:能。夸耀自己有才能與本事。 | 元·張養(yǎng)浩《寄閱世道人侯和卿·朱履曲》:“休只愛夸強說會,少不得直做的貼骨黏皮。” |
qiáng bīng měng jiàng強兵猛將 | 強兵:強大的軍隊;猛將:威猛的武將。指軍隊強大而有戰(zhàn)斗力。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20回:“又沒強兵猛將,如何收捕得這伙強人?” |
zhuā jiān yào qiáng抓尖要強 | 指爭強好勝,愛出風(fēng)頭。 |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74回:“天天打扮的像西施樣子,在人跟前能說慣道,抓尖要強。” |
bīng qiáng àng yǒng兵強將勇 | 兵力強盛,將領(lǐng)勇猛。形容軍力強大。 | 明 施耐庵《水滸傳》第一百七回:“宋江等將勇兵強,打破了宛州、山南兩座城池。 |
qiáng qǔ háo duó強取豪奪 | 憑強力或權(quán)勢奪取。 | 周立波《山鄉(xiāng)巨變》下卷:“‘這叫強取豪奪。’謝慶元嘶聲地說。” |
nián fù lì qiáng年富力強 | 年:年歲;富:多;年富:未來的年歲多;指年輕;力:精力。年紀輕;精力旺盛。 | 先秦 孔子《論語 子罕》:“后生可畏” 宋 朱熹注:“孔子言后生年富力強,足以積學(xué)而有待,其勢可畏。” |
qiáng zuǐ yìng yá強嘴硬牙 | 謂能說善辯。 | 周立波《暴風(fēng)驟雨》第二部:“花永喜娘們,膽大心尖,強嘴硬牙,老花說不過她,干仗總是吃敗仗。” |
qiǎng zuò jiě rén強做解人 | 強:勉強;解人:能夠理解和通達其中意趣的人。指不明真意而亂發(fā)議論的人。 | |
bù wèi qiáng yù不畏強御 | 畏:畏懼、懼怕;強御:有權(quán)勢的人。剛正無私,不怕有勢力的人。 | 南朝·宋·范曄《后漢書·黨錮傳序》:“天下模楷李元禮,不畏強御陳仲舉。” |
fèn fā tú qiáng奮發(fā)圖強 | 奮發(fā):精神振作;情緒飽滿;圖:謀求。振作精神;謀求強盛。 | 郭沫若《科學(xué)的春天》:“我祝愿中年一代的科學(xué)工作者奮發(fā)圖強,革命加拼命,勇攀世界科學(xué)高峰。” |
jiàng yǒng bīng qiáng將勇兵強 | 將:將領(lǐng);兵:士卒。將領(lǐng)和士兵都英勇頑強。形容軍隊戰(zhàn)斗力很強。 | 元·無名氏《射柳捶丸》第二折:“你道我將勇兵強有誰及,爭奈待罪犯歇馬在這云州地。” |
kāng qiáng féng jí康強逢吉 | 康強:安樂強健;逢吉:遇到吉利。祝賀老年人身體健康,子孫吉利。 | 《尚書·洪范》:“身其康強。子孫其逢吉。” |
yǐ qiáng líng ruò,yǐ zhòng bào guǎ以強凌弱,以眾暴寡 | 凌:侵犯,欺侮;暴:欺侮;寡:少。仗著自己強大就欺侮弱者,仗著人多去侵犯人少的對方。 | 戰(zhàn)國·宋·莊周《莊子·盜跖》:“自是之后,以強凌弱,以眾暴寡,湯武以來,皆亂人之徒也。” |
bù bì qiáng yù不避強御 | 避:回避;強御:有權(quán)勢的人。剛正無私,不怕有勢力的人。 | 唐·權(quán)德輿《唐西川節(jié)度副大使韋公先廟碑銘序》:“操持貴幸,不避強御,繕理宮室,得其時制。” |
yǐ ruò zhì qiáng以弱制強 | 以:用,靠。弱:弱小。制:制服。靠著弱小的力量去制服強大的力量。亦作“以弱斃強”。 | 三國·蜀·諸葛亮《將苑·將剛》:“善將者,其剛不可折,其柔不可卷,故以弱制強,以柔制剛。” |
qiáng zì qǔ zhù強自取柱 | 謂物性過硬則反易折斷。 | 戰(zhàn)國·趙·荀況《荀子·勸學(xué)》:“強自取柱,柔自取束。” |
chú qiáng fú ruò鋤強扶弱 | 鏟除強暴,扶助弱者。 | 明 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第12卷:“此等鋤強扶弱的事,不是我,誰人肯做?” |
qiáng zì qǔ shé強自取折 | 見“強自取柱”。 | 《大戴禮記·勸學(xué)》:“強自取折,柔自取束。” |
shēn qiáng lì zhuàng身強力壯 | 身體強健;精力旺盛。 | 明 施耐庵《水滸傳》第14回:“最愛刺槍使棒,亦自身強力壯,不娶妻室,終日只是打熬筋骨。” |
bó wén qiáng zhì博聞強志 | 博:廣博;聞:傳聞;志:記住,記憶。指見聞廣博,記憶力強。 | 先秦 荀況《荀子 解蔽》:“博聞強志,不合王制。” |
qiǎng wéi huān xiào強為歡笑 | 強:勉強。心里不暢快,但臉上勉強裝出歡笑的樣子。 | 郭沫若《洪波曲》第12章:“但我并不諱言,我是強為歡笑地和各位朋友告了別。” |
fā fèn tú qiáng發(fā)憤圖強 | 發(fā)憤:決心努力;圖:謀求。下定決心努力謀求強盛。 | 何香凝《孫中山與廖仲愷》:“孫先生在那次聚會上談得并不多,只泛泛地談到了中國積弱太甚了,應(yīng)該發(fā)憤圖強,徹底革命。” |
zhuó luò qiáng zhì卓犖強識 | 卓犖:超絕,特出;識:通“志”,記住。指聰明穎慧,記憶力很強。 | 晉·陳壽《三國志·蜀志·許慈傳》:“雖學(xué)不沾洽,然卓犖強識。” |
cuī zhé háo qiáng摧折豪強 | 摧:折斷。打擊依仗權(quán)勢橫行不法的人。 | 《漢書·嚴延年傳》:“其治務(wù)在摧折豪強,扶助貧弱。” |
qiáng jiàng shǒu xià wú ruò bīng強將手下無弱兵 | 有本領(lǐng)的將領(lǐng)手下沒有懦弱的兵。比喻好的領(lǐng)導(dǎo)必然能帶出好的部屬。 | 宋 蘇軾《題連公壁》:“俗語云:‘強將手下無弱兵’,真可信。” |
qiáng jiān mín yì強奸民意 | 反動統(tǒng)治者把自己的意志強加在人民群眾頭上;硬說成是人民群眾的意愿。 | 蔡東藩《民國通俗演義》第72回:“后來老袁強奸民意,凡政、紳、軍、商各界,無不有請愿書。” |
qiáng zhōng zì yǒu qiáng zhōng shǒu強中自有強中手 | 比喻技藝無止境,不能自滿自大。同“強中更有強中手”。 | 元·無名氏《隋何賺風(fēng)魔蒯徹》第三折:“你個蕭何休夸蒯徹舌,這的是強中自有強中手。” |
qiǎng yán huān xiào強顏歡笑 | 心里不暢快,但臉上勉強裝出喜笑的樣子。 |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邵女》:“‘汝狡兔三窟,何歸為?’柴俯不對。女肘之,柴始強顏為笑。” |
qiǎng rén suǒ nán強人所難 | 強:勉強。勉強別人做不愿做或做不到的事情。 | 清 李汝珍《鏡花緣》:“百花仙子道:‘那人王乃四海九州之主,代天宣化,豈肯顛倒陰陽,強人所難。’” |
jīng bīng qiáng jiàng精兵強將 | 精良的士兵,勇猛的將領(lǐng)。形容戰(zhàn)斗力很強的將士。 | 《晉書·郗鑒傳》:“使君若顧二帝,自可不行,宜急下檄文,速遣精兵猛將。” |
fán róng fù qiáng繁榮富強 | 繁榮:(經(jīng)濟或事業(yè))蓬勃發(fā)展;興盛;富強:(國家)生產(chǎn)豐富;力量強大。形容國家興旺發(fā)達;富足強大。 | 峻青《壯志錄》:“我們的祖國,更加繁榮富強。” |
xióng biàn qiáng jù雄辯強據(jù) | 雄:宏大。雄健的辯論,強有力的證據(jù)。 | 宋·王令《代韓愈答柳宗元示浩初序書》:“聞得子厚文,皆雄辯強據(jù),泥淵衍長。” |
lù lín qiáng dào綠林強盜 | 指山林的強盜。 | 魯迅《書信集 致趙家璧》:“試看綠林強盜,怎樣不惜錢財以買盒子炮,就可知道。” |
yǐ zhòng bào guǎ,yǐ qiáng líng ruò以眾暴寡,以強凌弱 | 凌:侵犯,欺侮;暴:欺侮;寡:少。仗著自己強大就欺侮弱者,仗著人多去侵犯人少的對方。 | 康有為《大同書》甲部:“于是一鄉(xiāng)自為一國,一姓自為一群,以眾暴寡,以強凌弱。” |
duō wén qiáng jì多文強記 | 聞:見聞。形容知識豐富,記憶力強。 | 《荀子 解蔽》:“博聞強志,不合王制,君子賤之。宋 釋普濟《五燈會元 天臺韶國師法嗣》:“杭州九曲觀音院慶祥禪師,余杭人也,辯才冠眾,多聞強記,時天臺人推為杰出。” |
bì qiáng jī ruò避強擊弱 | 指避開敵人的精銳部隊而打其疲弱的。 | 宋 司馬光《資治通鑒 后周世宗顯德二年》:“奔走之間,可以知其虛實強弱,然后避實擊虛,避強擊弱。” |
qiáng nǔ zhī mò強弩之末 | 弩:古代用機械發(fā)箭的弓;末:指箭射出后的最末一段射程時;失去了攻擊力。用強勁的弓射出的箭;射程已到盡頭。比喻原本強大;可現(xiàn)在已衰竭無力了。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韓安國傳》:“強弩之末,矢不能穿魯縞。” |
juè tóu jiàng nǎo倔頭強腦 | 形容言語動作生硬執(zhí)拗的樣子。 | 茅盾《霜葉紅似二月花》:“當時我就覺得其中兩個,一男一女,倔頭強腦,大不順眼。” |
qiáng jiàng zhī xià wú ruò bīng強將之下無弱兵 | 弱:軟弱。比喻好的領(lǐng)導(dǎo)能帶出好的部屬。 |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驚奇》第九卷:“強將之下無弱兵。恁樣的姐姐須得恁樣的梅香姐,方為廝稱。” |
miǎn miǎn qiǎng qiáng勉勉強強 | 剛好能湊合著 | 清·李寶嘉《官場現(xiàn)形記》第21回:“胡鏡孫說有公事面回,然后勉勉強強見的。” |
fù qiáng kāng lè富強康樂 | 康樂:安樂。國家富庶強大,人民康寧安樂。 | 羅廣斌《紅巖》第22章:“人家有無窮的力量,足以解放全國人民,給全國人民以富強康樂的希望。” |
qiáng bīn bù yā zhǔ強賓不壓主 | 強:強勢。指客人應(yīng)當讓主人。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12回:“自古強賓不壓主,晁蓋強殺,只個遠來新到的人,安敢便來占上!” |
duō wén qiáng jì多聞強記 | 聞:見聞。形容知識豐富,記憶力強。 | 宋 釋普濟《五燈會元 天臺韶國師法嗣》:“杭州九曲觀音院慶祥禪師,余杭人也,辯才冠眾,多聞強記,時天臺人推為杰出。” |
qiáng mǎi qiáng mài強買強賣 | 強迫買或賣。 | 王朔《橡皮人》:“再說,做買賣也沒有強買強賣的。” |
wéi qiáng líng ruò違強陵弱 | 避開強暴的,欺凌弱小的。 | 春秋·魯·左丘明《左傳·定公四年》:“唯仁者能之,違強陵弱,非勇也。乘人之約,非仁也。” |
zì qiáng bù xī自強不息 | 自覺地努力向上;永不停步。息:停止。 | 《周易 乾》:“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
qiáng lóng bù yā dì tóu shé強龍不壓地頭蛇 | 比喻實力強大者也難對付當?shù)氐膭萘Α?/td> | 明 吳承恩《西游記》第45回:“你也忒自重了,更不讓我遠鄉(xiāng)之僧--也罷,這正是\'強龍不壓地頭蛇\'。” |
fù guó qiáng bīng富國強兵 | 使國家富足,兵力強大。 | 先秦 商鞅《商君書 壹言》:“故治國者,其摶力也,以富國強兵也。” |
zú gāo qì qiáng足高氣強 | 見“足高氣揚”。 | 明·馮夢龍《智囊補·明智·伐衛(wèi)》:“妾望君之人也,足高氣強,有伐國之志也。” |
zì shèng zhě qiáng自勝者強 | 自勝:戰(zhàn)勝自己;強:剛,強。能夠戰(zhàn)勝自己的人才算剛強。 | 春秋·楚·李耳《老子·道德經(jīng)》第33章:“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 |
qiáng shí ruò ròu強食弱肉 | 同“弱肉強食”。喻弱者被強者欺凌吞并。 | 明·劉基《瑞麥頌》:“元失其鹿,天下共逐,擾擾紛紛,強食弱肉。” |
qiáng jiā yú rén強加于人 | 把一個人或一方的意見、看法勉強加諸于別人。 | 王朔《過把癮就死》:“你就是這么霸道!你所做的一切都是強加于人,而我不吃這一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