鳶肩羔膝的成語故事
拼音yuān jiān gāo xī
基本解釋肩似鳶聳,膝屈似羔。形容卑微之態。
出處明·方孝孺《答俞子嚴書》:“不復能鳶肩羔膝,卑聲詭笑,曲身俯首,稱誦人美而求其喜悅。”
暫未找到成語鳶肩羔膝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鳶肩羔膝)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擦肩而過 |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32回:“后來彼此又擦肩而過。” |
促膝談心 | 明 馮夢龍《古今小說 蔣興哥重會珍珠衫》:“大郎置酒相待,促膝談心,甚是款洽。” |
愛則加諸膝,惡則墜諸淵 | 西漢 戴圣《禮記 檀弓下》:“今之君子,進人若將加諸膝,退人若將墜諸淵。” |
比肩疊踵 | 清 陳康棋《郎潛紀聞》卷一:“遼沈舊人,勝朝遺耈,比肩疊踵,同掌絲綸。” |
羊羔美酒 | 清 曹雪芹《紅樓夢》第七回:“我雖比他尊貴,但綾錦紗羅,也不過裹了我這枯株朽木,羊羔美酒,也不過填了我這糞窟泥溝。” |
進人若將加諸膝,退人若將墜諸淵 | 西漢·戴圣《禮記·檀弓下》:“今之君子,進人若將加諸膝,退人若將墜諸淵。” |
比肩并起 | 先秦 荀況《荀子 非相》:“處女莫不愿得以為士,棄其親家而欲奔之者,比肩并起。” |
奴顏婢膝 | 唐 陸龜蒙《江湖散人歌》:“奴顏婢膝真乞丐,反以正直為狂癡。” |
肩摩轂接 | 明·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華陽博議》:“肩摩轂接,競爽一時,殆古今所罕也。” |
駢肩接跡 | 宋·劉炎《邇言》:“游者駢肩接跡,觀者嘖嘖詠嘆。” |
加膝墜淵 | 西漢 戴圣《禮記 檀弓下》:“今之君子,進人若將加諸膝,退人若將墜諸淵。” |
壓肩迭背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四十回:“江州府看的人,真乃壓肩迭背,何止一二千人。” |
卑躬屈膝 | 宋 魏了翁《鶴山文集 江陵州叢蘭精舍記》:“公卿大臣皆卑躬屈膝唯后,雖謝安石之賢也,而猶不能免。” |
齒過肩隨 | 《梁書·文學傳下·陸云公》:“見與齒過肩隨,禮殊拜絕,懷抱相得,忘其年義。” |
膝行而前 | 《史記 項羽本紀》:“項羽召見諸侯將,入轅門,無不膝行而前。” |
轂擊肩摩 | 西漢 司馬遷《史記 蘇秦列傳》:“臨葘之涂,車轂擊,人肩摩。” |
比肩而立 | 西漢 劉向《戰國策 齊策三》:“寡人聞之,千里而一士,是比肩而立;百世而一圣,若隨踵而至。” |
裂裳裹膝 | 漢·趙曄《吳趙春秋·闔閭內傳》:“申包胥知不可,乃之于秦,求救楚,晝馳夜趨,足踵墌劈,裂裳裹膝,鶴倚哭于秦庭,七天七夜不絕聲。” |
蜂腰鶴膝 | 宋·蘇軾《和孔密州五絕》:“蜂腰鶴膝嘲希逸,春蚓秋蛇病子云。” |
挨肩擦背 | 《清平山堂話本 錯認尸》:“當日鬧動城里城外人都得知,男子婦人,挨肩擦背,不計其數,一齊來看。” |
膝下承歡 | 清·石玉昆《三俠五義》第68回:“更是二位賢弟不時的在膝下承歡,省得老人家寂寞。” |
架肩接踵 | 宋·無名氏《燈下鬧談·升斗得仙》:“李相公砡鎮揚日,夜夢長衢而行,見一金字牌屹于路左,觀者架肩接踵而至,遂詣看焉。” |
婢膝奴顏 | 清 鈕琇《觚剩續編 簡公雪冤》:“他日僥幸立朝,則婢膝奴顏,汝必安為之矣。” |
兩肩荷口 | |
男兒兩膝有黃金 | 《西游補》第六回:“行者微露不忍之態,用手扶起道:‘常言道:男兒兩膝有黃金。你今后不可亂跪!’” |
摩肩接踵 | 西漢 劉向《戰國策 齊策一》:“臨淄之途,車轂擊,人肩摩。” |
駕肩接武 | 《舊唐書·尹思貞李杰等傳論》:“有唐之興,綿歷年所,骨鯁清廉之士,懷忠抱義之臣,臺省之間,駕肩接武。” |
加膝墜泉 | 《舊唐書·姜公輔傳》:“公輔一言悟主,驟及臺司;一言不合,禮遽疏薄,則加膝墜泉之間,君道可知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