抉瑕摘釁的成語故事
拼音jué xiá zhāi xìn
基本解釋謂刻意挑剔缺點毛病。
出處《東觀漢記·陳元傳》:“抉瑕摘釁,掩其宏美。”
暫未找到成語抉瑕摘釁 的典故!
更多成語出處和典故
※ 與(抉瑕摘釁)相關的成語及歷史出處:
成語 | 歷史出處 |
---|---|
瑕不掩瑜 | 西漢 戴圣《禮記 聘義》:“瑕不揜瑜,瑜不揜瑕,忠也。” |
攻瑕指失 | 清·顧炎武《與友人書》:“今此舊編,有塵清覽。知我者當為攻瑕指失,俾得刊改以遺諸后人。” |
斷章摘句 | 唐·李商隱《唐容州經略使〈元結文集〉后序》:“其疾怒急擊,快利勁果,出行萬里,不見其敵;高歌酣顏,入飲于朝,斷章摘句,如振如生。” |
摘瓜抱蔓 | 語本唐·李賢《黃臺瓜辭》:“種瓜黃臺下,瓜熟子離離。一摘使瓜好,再摘令瓜稀,三摘猶尚可,四摘抱蔓歸。” |
美玉無瑕 | 元 王實甫《西廂記》第三本第三折:“他是個嬌滴滴美玉無瑕,粉臉生春,云鬢堆鴉。” |
白玉微瑕 | 唐 吳兢《貞觀政要 公平》:“君子小過,蓋白玉之微瑕;小人小善,乃鉛刀之一割。” |
尋瑕伺隙 | 漢·吾丘壽王《驃騎論功論》:“內用商鞅李斯之謀,外用白起王翦之兵,窺閑伺隙。” |
怒猊抉石,渴驥奔泉 | 《唐書·徐浩傳》:“嘗書四十三幅屏,八體皆備,如怒猊抉石,渴驥奔泉。” |
三浴三釁 | 《國語·齊語》:“比至,三釁三浴之,桓公親逆之于郊,而與之坐而問焉。” |
摘艷薰香 | 唐 杜牧《冬至日寄小侄阿宜》詩:“高摘屈宋艷,濃薰班馬香。” |
瑕不揜瑜 | 西漢·戴圣《禮記·聘義》:“瑕不揜瑜,瑜不揜瑕,忠也。” |
抵瑕蹈隙 | 唐·柳宗元《答問》:“而仆乃蹇淺窄僻,跳浮嚄唶,抵瑕陷厄。” |
指瑕造隙 | 宋·朱熹《少帥魏國張公行狀下》:“彼或內變既平,指瑕造隙,肆無厭之欲,發難從之請,其將何詞以對?” |
拈華摘艷 | 明·宋濂《故天臺朱府君霞屋阡表》:“若拈華摘艷,鉥心劌腎于辭章間,陋之陋者也。” |
尋章摘句 | 晉 陳壽《三國志 吳志 吳主傳》:“屈身于陛下,是其略也”裴松之注引《吳書》:“雖有余閑,博覽書傳歷史,藉采奇異,不效諸生尋章摘句而已。” |
匿瑕含垢 | 先秦 左丘明《左傳 宣公十五年》:“瑾瑜匿瑕,國君含垢。” |
白璧微瑕 | 南朝 梁 蕭統《<陶淵明集>序》:“白璧微瑕,惟在《閑情》一賦。” |
滌穢蕩瑕 | 《宋書·禮志一》:“殿下以命世之資,屬當傾危之運,禮樂征伐,翼成中興,將滌穢蕩瑕,撥亂反正。” |
抱蔓摘瓜 | 唐 李賢《黃臺瓜辭》:“種瓜黃臺下,瓜熟了離離。一摘使瓜好,再摘使瓜稀,三摘猶自可,摘絕抱蔓歸。” |
潔白無瑕 | |
鉤元摘秘 | 鄭觀應《盛世危言·藏書》:“或鉤元摘秘,著古今未有之奇書。” |
爬梳剔抉 | 《宋史·律歷志》:“建安布衣蔡元定著《律呂新書》,朱熹稱其超然遠覽,奮其獨見,爬梳剔抉,參互考尋。” |
三釁三浴 | 《國語 齊語》:“比至,三釁三浴之。桓公親迎之于郊。” |
棄瑕忘過 | 《南史·虞寄傳》:“且圣朝棄瑕忘過,寬厚待人,改過自新,咸加敘擢。” |
滌瑕蕩穢 | 東漢 班固《東都賦》:“于是百姓滌瑕蕩穢,而鏡至清。” |
瞰瑕伺隙 | 清 薛福成《論不勤遠略之誤》:“各國莫不欲奪我所不爭,乘我所不備,瞰瑕伺隙,事端遂百出而不窮。” |
鉤隱抉微 | 宋·郭紹彭《宋王先生壙銘》:“《從書》門分類聚,鉤隱抉微,考證經史百氏,下致騷人墨客佚事,細大不捐。” |
釁起蕭墻 | 北周·庾信《周大將軍司馬裔神道碑》:“時值亂離,釁起蕭墻。” |